文/柠檬清香
三九寒冬,夕阳的余晖缓缓的爬过远处的山顶,带走了一天最后的一丝温暖的光芒。夜幕下,刺骨的寒风,随着人流的移动,吹在每个在外行走的路人身上。
匆忙赶路的人儿,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璀璨霓虹灯的指引下,我走下公交车,在公交车站牌附近找了一辆自行车。赶还有三余里的路程,往落脚的地方奔去。
一个华丽的转身,一个既优美又舒服的动作,跨上了自行车,开始用脚用力踩踏着脚踏板。刚没有走几步,突然,感觉有一阵寒风直往裤腿里面灌;平时也没有这么冷,便下意识的发觉,自己的裤子可能被自行车的某个角落给刮破了。立即停下自行车检查,原来自己在跨上去的时候,没有多加注意,被自行车的一个角落狠狠的撕开了一道长口子。
无奈之下,只能缓缓的骑车自行车,向自己的房子走去,回到屋子里面,立即换下了,那条被撕破的裤子。
看着穿了不久的新裤子,并且自己还十分喜欢,心里不免有一些心疼。但是,自己也没有能力将它缝补的和原来的一样。在自己住的附近,也没有见到过能缝补衣服的裁缝铺子,只能将它狠心的丢掉。
要是母亲在身边,那就不会这样了,但她老人家在老家,距离自己也太远;并且,现在也逐渐年老了,她的手艺和年轻的时候相比已经差远了。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有一个紫红色的针线包,不大也不小,颜色花花绿绿的;听母亲说,那是她的一个姨妈亲手为母亲缝制的。或许,是因为外婆归真的比较早,这是对母亲的一种关爱吧!那里面装着母亲所有的缝补衣服的用具,我们全家人的衣服破了,就靠那个针线包里面的宝贝了。
听一个邻居大妈说,母亲在刚出嫁到我们家的时候,不怎么会做针线活,母亲所有做针线活的手艺都是结婚后自学和奶奶指导下学好的。这都怪母亲在小的时候没有怎么听取外婆的教导,再说,外婆也归真的比较早。
记得一次和母亲交流中,提到过有关针线活的问题。母亲说,在我们姐弟几个刚出生那会,她不怎么会做布鞋子,缝补的衣服也是特别的难看,都不敢拿出手,别人看我们穿的衣服和鞋子的时候,她的心里特别的不好受,为此还受过奶奶的骂。
后来,她为了不让我们长大一点,穿衣服和鞋子受同龄人的讥笑,她开始下决心把这一切做好。她带着姨奶奶送的那个针线包,去找几个邻居大妈请教。为了做好针线活,她折断了无数个大头针,手被针头划拨了很多次。最后,她终于锻炼出来了,并且做的也越来越好了,也开始向比母亲小的几个婶子指导了。
当我记事的时候,母亲的针线活已经可以放心的拿出去夸耀了。那时候,我喜欢穿着母亲做的布鞋在同龄的伙伴面前显摆。
每次在外玩耍划破衣服,或者,自己穿的袜子破了的时候,母亲总会拿出她那个心爱的针线包,就开始缝缝补补,不一会,经过母亲的打理就感觉和新的一样了。
后来,我们上学了,家里的条件也好了。母亲很少在为我们制作布鞋了,我们开始不喜欢穿她做的鞋子了,也开始感觉她做的特别的丑了,在同学面前,感觉丢失了面子。
让我记忆特别深刻的两个缝补记忆是在刚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是因为刚独自出远门,身上装一点生活费,家里人和自己感觉特别的不放心与不踏实。为此,母亲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最内层的衣服里面缝制一个衣兜,把金额比较大的钱装在里面,用一个特别的纽扣系住,当最外层口袋装的钱,用完的时候,自己偷偷的再把金额大的钱拿出来花。这个办法,对于刚远门的我来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了。但母亲为了缝制的让我穿上舒服,费了很大的心思,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才缝制好。但没有用几次后,让我在洗衣服的时候,把装在里面的钱忘记取出来,被我给洗破了,让我心疼了好几天。从那次后,我也逐渐学会了支配自己带的现金了,那个方法最后被废止了。
还有一次是在大冬天的时候,记得天气特别的冷。我穿的棉衣服是套了一层又一层的,但晚上睡觉的时候胳膊容易着凉。母亲和家里人又想了一个方法,就是只缝制两个袖子,让我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套在胳膊上,这样晚上睡觉的时候那胳膊就温暖多了。母亲又一次拿出了,她那个宝贝针线包,花了两天的时间,手被针扎了好几次,手工为我缝制了两只棉袖子。温暖了我的胳膊,温暖了我们冬日生活,温暖了我的心。
当我踏上远方的列车,去远方上大学的时。母亲为我准备了一个小小的针线盒,她说衣服和袜子破的时候自己要学着去缝制,不然破了就买新的,那钱还的多少啊!我带着母亲的那个寄托爱的针线盒,独自走上了远方的列车。后来,作为一个男孩子的我,学会了简单的缝补,省去了好多不必要的麻烦。
母亲那个充满记忆的针线包在一次装修房子的时候被弄丢了,母亲为此挂念了好久。母亲只能又买了一个简单的针线盒,就供家里平时简单的缝制衣服和袜子了,因为家里再也没有了十多年前,那样多的针线活了。
母亲随着时光的流逝也在逐渐的老去,她的眼睛也没有以前那样的光亮了,手脚也没有年轻的时候灵活了,但她的针线活的手艺永远在。
以前,衣服破了,我们愿意一次又一次的缝补再去穿;现在的我们,如果衣服破了,能换的话尽量就去换新的衣服了。
从前,老一辈人的感情破裂了,就如同缝制衣服一样缝补着,现如今,却不同了,总想着去换一个新的。
201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