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大会

清谈大会

“清谈会”这个字眼,无论在小说里,还是剧版,出现的频率实在是高,这名字,也是有个文化典故,而清谈也盛行于魏晋时期。

清谈是两晋的特产。哪个人不会清谈,就像现在不会打高尔夫一样,进不了上流社会。名士们举办高级沙龙,娱乐活动主要就是清谈。

清谈到底是什么呢?说话的方式简单点就是如下

人数:很随意,大家高兴就凑一起。

地点:陋室中、树林里、山坡上、溪水边,哪儿舒服就在哪儿。

时间:不分白天黑夜,只要觉得爽,通宵也可以。

内容:现代版的哲学“奇葩说”。比如“世界万物生于有,还是生于无?”“一个人听了音乐会高兴或者悲伤,那么高兴、悲伤是源于音乐、还是源于人本来的心情?”

总结就是,魏晋玄风大盛,玄学家们常举办“清谈”,所谓清谈就是名士们聚在一起,讨论玄学问题,其重要的论题有“有无之辨”“言意之辨”“形神之辨”等等,讨论的都是形而上的问题。在清谈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举止的优雅、语言的简洁、声韵的优美。历史上很多名人都的谈玄的高手,比如嵇康、王羲之(参考兰亭集序)、被看杀的卫玠……

下面是魏晋举行清谈大会的一个片段。

因论《庄子·逍遥游》。支(道林)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羲之)遂披巾解带,留连不能已。(《世说新语·言语》)

支道林在论《庄子·逍遥游》时,口说数千言,其才思语言新奇,如花烂映发,让一向自视甚高的王羲之,都十分折服,流连不已。

后来查了魏晋那段时期的一些资料,确实也有迹可循,文人对儒家的信仰崩塌了,随即道家填补了心灵的空虚。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思想是自由的。汉武帝上台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变成“主科”,成了进入官场的敲门砖。其他学说都成“副科”,不用参加全国“统考”,读多了没什么作用。

儒家的主导思想是:社会是有病的,读书人要立志成为拯救天下的“医生”,良方是“仁”和“义”。到了东汉末年,贪污受贿盛行、国家糜烂不堪,卑鄙无耻的人做大官,正直有学问的人被排挤,甚至被砍头。

大夫们越来越困惑:读这些“破”儒学经典有什么用?难道为了当官就可以不要脸?曾经的精神支柱轰然倒下。道家不失时机“插足”进来:你心中有烦恼吗?是想不开吗?那是因为你没有放下。人生的痛苦和快乐,都是来源于你的内心。心是苦的,人生便如苦海无边;心是甜的,人生处处都是曼妙风景。这些思想如同现在的心灵鸡汤,在士大夫的“朋友圈”发疯似地流传蔓延。一方面是因为关在儒学的屋子里太久了,死板沉闷,透出僵尸的味道。突然窗户打开,吹来了一阵清新之风;另一方面,世人确实可以忘记现实的苦痛,在麻醉中得到暂时的快乐。

于是道家思想开始兴起,西晋有两个出名的“大师”,叫何晏、王弼,他们的秘密武器是三本书:《庄子》、《老子》、《周易》,合称为“三玄”。他们为这三本书加上自己的注解,到处做宣传,称为“玄学”。魏晋玄学,随机大肆盛行。

顺便摘录分享一个故事:

庾亮曾去拜访周顗,周顗说:您喜悦些什么,怎么忽然胖起来了?

庾亮说:你又忧伤些什么,怎么忽然瘦下去了?

周顗说:我没有什么可忧伤的,只是清静淡泊之志一天天增加,污浊的思虑一天天去掉就是了!以上对话一时广为传诵。

清谈一开始有积极意义,后来就和“五石散”一样,是个慢性毒品。刚吸让人神清气爽,但天天沉湎其中,变得萎靡不振,形销骨立。而且这些人不干实事,又瞧不起埋头苦干的,完全是银样镴枪头,绣花枕头,没有实际作用。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清谈误国,实干兴邦”,却是此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谈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