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长的自我修养

都说小孩子是可爱的天使,但也有例外。

有天我看到一位奶奶带着大约2岁的孙子,孩子才走了10来米就要抱,死死抱住奶奶的腿不停地喊:“抱——抱——抱!”奶奶看着挺消瘦的,头上银丝缕缕,抱着孩子走的确不容易。

可能觉得不能太宠溺孩子,奶奶便坚持说:“你看那边的弟弟妹妹,都是自己走路!快起来,马上到家啦!”这下不好,孩子眼泪刷的一下就出来了,大声哭喊:“奶奶,抱!奶奶,要抱!”

只见这孩子鼻涕就像煮熟的粉条似的挂了一脸,眼泪像豆大的雨点一般一颗颗往下落,还不时的在奶奶裤腿上蹭,晶莹剔透的鼻涕把老人家的裤子都浸透了。看孩子哭的一个伤心啊,奶奶只好叹口气把孩子抱起来,用手轻轻擦拭他的小脸。

熊孩子显然身经百战,懂得“乘胜追击”:“奶奶,棒棒糖!”老人家心情正坏着呢,一口回绝。孙子的眼泪霎时间又如决堤的洪水般泛滥起来,哭喊声如杀猪一般声震四野。还能怎么办呢,奶奶无奈的抱着孙子进了便利店……

我身边的一些未婚人士都表示对生娃细思恐极,正是因为看多了这样的熊孩子:“要是让我碰上一个,我不知道能不能忍住不揍死他……”

偶尔揍一顿,有益身心,揍死还是不行的。如何把“熊孩子”净化成“天使”?笔者分享几个观点,欢迎抛砖。

(1)人之初,无善无恶

首先要认识到:人的大部分行为习惯,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人之初性本善”根本不可能。

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当他的本能是一件事情会带来好的结果,他就会有动力重复去做这件事。若他感觉一件事很痛苦,他会下意识地逃避和抗拒。如果知道却做不到,说明没有“知行合一”,说明不是真知。

更进一步,学习的本质=多次模仿+练习巩固。

孩子的坏习惯都不是天生的。比如我儿子以前喜欢打开煤气灶,是因为他经常看见大人在拧开关,于是就产生了模仿行为。而孩子头几次的模仿,奶奶只是嘴上说:“这个很危险,不要玩!”,根本没有让孩子体会到“危险”何在,反而使他觉得大人在逗他,于是更加兴奋!就此,行为就巩固下来了……

所以2-5岁的的孩子很容易教:好的行为,增加模仿的乐趣,降低练习的难度,提升模仿练习的频次,就可以迅速巩固为好习惯。坏的毛病,第一次就严厉制止和批评,甚至要惩罚(比如打手板),之后多次提醒这样做的后果,于是孩子就失去了模仿和练习的动机,将坏习惯扼杀在摇篮里。

家庭教育,越早越好,慎之慎之!

(2)有节制,才能做到有底线

秦二世而亡;“富不过三代”。这都是有原因的。长辈辛苦打拼成功物质丰裕了,往往不希望后辈再吃同样的苦。殊不知这恰恰是害了孩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小时候锦衣玉食、体验了各种享受,长大了还有什么动力建设人生?

想要什么都直接给,任何委屈都不能受。等你对他提出要求、有所约束的时候,就不得不增大“筹码”,一次次提升刺激程度。这样的家庭,盛产的就是爱哭爱闹的孩子。和上文的熊孩子一样,他们大多是“磨人的小妖精”,而且成长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极度自负、比普通的孩子更容易行差踏错。

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享受,一开始就要有节制。杜绝零食,只吃水果。少看电视,多看绘本。自己收玩具,按时吃饭睡觉。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正面的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家长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