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1

1.回忆与写作相伴时的时光

说起我和写作的缘分,就要从“阅读笔记”说起。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能够记住书中令人引发深思的句子,就开始用笔开启了“抄书之旅”。有时会在抄完之后加几句自己的感悟。

那时候抄的词句在今天看来都很幼稚且毫无逻辑,无非是在手法上面运用了充满想象力的比喻,拟人,白描等,而内容则模仿着老师口中的“范文”,大部分是照本宣科的结果,还有经典的“名言警句”。

写下的第一句话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于“黄金屋”和“颜如玉”的理解只是从字面上去思考。总结就是书里有堪比黄金和美人的知识。

后来对于写作的认知变成了“写作是语文考试中占比很大的部分”,但凡一跑题就是全军覆没,抄论点记论据是写作的必备技能。

虽然都说文章有套路,但如何正确理解出题老师的脑回路,还真不是套路能解决的。

2.总结与写作息息相关的事情

总结儿时的经历,对于写作,有几点想分享一下。

1.坚持是写作的首要习惯。

日记,随笔,读后感,这三样曾经一直是课后作业少不了的内容,这内容放现在看就是“自嗨式写作”,但那时依旧经常获得老师的赞赏。现在想来,还真得感激老师当时的煞费苦心。用实践给自己灌输了“坚持写作”的认知。

2.观察是写作的必备技能。

“写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素材随处可见,但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这两句话一直被老师耳提面命。不是很懂,但一直牢记于心。现在想起,还真是经典又准确的表达。那时候是收集身边和书上的人事物,现在就变成搜索互联网上的信息。

3.温故而知新,才会下笔如有神。

前两天看到一句话,叫做“没有思考的阅读笔记就是耍流氓”,形容的很贴切。写阅读笔记可不是当文字的搬运工,而是为了激发自己的思考,从而加深认知层面的深度。

脑科学家在研究人类大脑的时候发现,大脑有一种认知错觉,叫做“记下了=学会了”,但实际上,记忆机制是分两种步骤的,输入和提取。记笔记只完成了第一步,而想真正记住化为己有还需要第二步的主动提取,也就是“输出”。

输出需要主动思考,然后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进而加工,概括,总结成自己的理解并表达出来。

将这一过程不断重复,在记下笔记的一两天时间里及时回顾,去思考它能用在什么主题上、类似的其他笔记是否可以相互搭配’还可以将针对相同主题的笔记需要进行标记、搭配之后是否还会发现其他观点这样灵感就会随着笔记的增多而增多。

这种方法叫做卡片笔记写作法,也有同名书籍《卡片笔记写作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里面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还有作者对于写作的深度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