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沉思 Meditation of beauty

 简介

在中国近一百年混乱而彷徨的历史处境里,要留下心来,思考有关那古老中国曾信守过的,坚持过的生命的理想。美的规则,有时,连自己也要不禁怀疑起来罢。

然而,那些玉石、陶器、青铜、竹筒、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犹历历在目,它们何尝不是通过了烽火战乱的年代从那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努力地仰望着,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光华。

《美的沉思》最初是在台湾大学城乡研究所授课的一套讲义。以后陆续在《雄狮美术》月刊发表,到1986年结集成书出版。

《美的沉思》是一部入门的中国美术史,从上古玉石青铜,讲到宋元书画,一直到明末清初市民美术的兴起;是可以贯穿中国美术断代的记事,也同时是作者对源远流长的美的讯息传递一点个人的沉思。

是“美”,也是“沉思”。

“美”并不只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

没有美,没有沉思,成就不了文明。

 笔记

♛ 第一部 美的曙光


● 1.1创世纪

回到文字以前 / 人兽之别 / 脊椎直立的意义

从空出双手开始 / Chaos,世纪最初的混沌 / 从野合到婚配

盘古开天地 / 真正的不朽 / 大洪水曾是共同的记忆

● 1.2石破天惊:旧石器时代

人类在旷野的卑微、无助 / 人对动物的崇拜 / 创造他所感觉的高贵、崇高

人类不断超越,最后变成动物的主宰 / 只活在神话中的龙与凤 / 当人类希望恢复动物野性时

感觉一种概念 / 人类手的进步,一部分从编织开始 / 缠足与田径场

玄鸟即燕子,可能是商的图腾。《诗经》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 1.3形状的发现与工具利用

当双手变得万能 / 人类懂得创造工具了 / 从思索、记录到整理

从矛到发簪 / 锋从磨砺出 / 极简风潮释放的美

向往圆润之美 / 从实用到无用 / 因脆弱产生对坚实的向望

经久不衰的器物 / 淬炼与否分出了陶瓷

打砸法——磨细法——磨圆法

● 1.4新石器时代与土陶制作

安全感的来临 / 玩泥巴是检验手指进步的方法 / 让手保有感觉

仰韶文化时代的手拉胚 / 手的进步,需要记忆经验 / 人类的手,因进步而退化

蒙恬造笔之前 / 千万年前的象征艺术与抽象艺术


● 1.5安土敦乎仁:农业定居与陶器制作

土地是人类安全感的来源 / 从迁徙到定居 / 手工编织的情感

赞颂土里土气 / 消逝的岛屿记忆 /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 陶瓷中国

清明时节雨纷纷 / 天人合一所得到的智慧

“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圣经·约翰福音》第十二章 二十四节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易传·系辞传上·第四章》

孔子认为,“生生之仁”,“仁”是一种生生不息,一切的种子都叫“仁”,譬如花生仁,正因为仁里面有着生生不息的生机,所以叫“仁”。一个人内心如果有着让人人更好的心,让人人更生生不息的心,就叫“仁”。而“义”就是去促进它,更是去节制它,使仁能真正地圆满。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 1.6河流与文明

西区老台北 / 巴黎的零坐标 / Croissant——肥沃月弯

爱美,因耐心而生 / 航行在埃及古文明之中 / 生之河流与死之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善待这位母亲

·古巴比伦:发源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

·古印度:发源于印度河,流及恒河;

·古中国: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

● 1.7埃及金字塔:对抗死亡

今昔埃及 / 埃及、中国两大古文明的宿命 / 埃及古文明之钥

克丽奥帕特拉(Cleopatra)——因她还原了埃及文明 / 拿破仑唤醒沉寂已久的埃及之谜

神秘的吉萨金字塔 / 上帝遗留的指纹 / 金字塔——翻过来的舟

埃及古文明的缩影 / 无法解释的埃及古文明之谜 / 殊途同归的绝对与绵延

罗塞塔石碑上刻有三种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书、希腊文字。

“卡”:在古埃及人观念中是生命的本质(创造力与持久力),灵魂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它划分了活人和死人的区别,当它离开身体时,死亡就发生了。

● 1.8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河流哺育城市 / 世界文化的起源? / 黄沙漫漫中的巴比伦 / 民主与帝制

河流与帝国 / 威武的飞狮与可爱的石狮子 / 巴比伦的占星术影响了全世界

文明的起源之谜 / 宇宙循环的心得 / 严格:贯彻天上人间的态度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

● 1.9黄河半坡、仰韶、马家窑文化

被掠夺的文化 / 古代文化的探索之门 / 从穴居到构木为巢

文字能力晚于绘画能力 / 一脉相承的吃鱼文化 / 古文明与现代之间

多产的马家窑 / 美,就是秩序 / 艺术品是手跟脑的思维达到的极致表现





● 1.10 长江流域良渚文化,蒙古红山文化

先民的蛛丝马迹 / 死亡,复活的希望 / 丰润的女体之美

被改写的历史 /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 南方——最优雅、细腻的文明

复杂多样的遗址特色 / 千年,不过一刹那

鸡骨白:通体沁成鸡骨白。通常出现在南方,尤以崧泽,良渚为代表。

黑陶蛋壳杯: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器壁厚度仅0.3~0.5毫米,并装饰有镂孔和纤细的划纹。


● 1.11 上古人像造型比较:埃及、印度、中国、希腊

古遗址——小国寡民的悠闲生活 / 如莲花般开落的埃及王朝 / 期待永恒的肉体之美

以最谨慎的姿态等待复活 / 稳定严肃的沉重之美 / 妩媚的流动之美

两个美丽极端 / 嬉皮与大麻文化的发源 / 在动作间歌颂和谐



● 1.12 青铜时代:夏二里头文化

人类的价值,因思想而存在 / 从咿呀学语到美感形成 / 人类文明的曙光

青铜——成就人间典范 / 制作青铜器物的皇家秘方 / 技艺的巅峰

鼎——安和乐利的象征 / 问鼎中原——古代的政党轮替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模范法和失蜡法。

模范:“模”是一种规矩的样本。依照“模”的轮廓,用陶、用金属在外面塑成“范”。外凸的称之为“模”,内凹的称之“范”。模与范,这两件严丝合缝的东西,成为几千年来,人们铸造兵器、钱币、器物的规范模具。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考工记》指出“斧斤之齐”和包括馎器在内的生产工具所需铜和锡的比例是5:1。

“民以食为天”——一言九鼎,问鼎轻重。



● 1.13 文字时代的来临:历史曙光

如火烈烈的灿烂王朝 / 家天下世代的来临 / 中国的醒酒瓶

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 毛公何许人也? / 散氏盘,古代的停战契约

文字,是自我意识的符号 / 甲骨文重现了商朝,那段被遗忘的时光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夏是青铜时代的开端,商、周为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


● 1.14 美是心灵的觉醒

美,是心灵的愉悦 / 夕阳——绽放生命中最灿美的笑容

喜怒不形于色的东方哲学 / 轻狂少年,冷漠长大 / 美转圆了人间纷扰

没有目的的快乐 / 当感官的主人,而不是感官的奴隶 / 走在钢索上的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美是一种无目的快乐。”

美的学习,有时候不是增加,反而是拿掉。有没有可能在某一个夜晚、在没有灯光的地方,我们带着孩子去看天空的繁星,让他惊叫出来。

美并不是一种知识,美可能是比知识还要高的心灵上的感受。美其实是一种分享。美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种财富,越分享,就拥有越多。

美,有没有可能帮助拿掉压力,在美的世界当中,感觉到生命本元的一种热情、生命本元的一种渴望和追寻?我相信美不是给人压力的,美也不应该只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和知识,美反而是一种知识的解脱。

每个人完成自我,才是心灵的自由状态;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完成自己,那就是美,完全不必有相对性。

美,将我们的生命扩大到极其丰富的状态。美是感性跟理性的平衡,美是自己在快感的官能刺激及美感经验的心灵状态里的平衡。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之下可以无所不美,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特殊性。美的觉醒,其实只是使你“看到”、“听到”、“嗅到”、“触摸到”、“品味到”生命美好的存在。

❥第二部 生活美学


● 2.1生活美学的起点

食之美——认识美的重要开始:吃 / 口中的滋味,美好的记忆 / 酸甜苦辣的丰美人生 / 料理一道生命的菜肴

衣之美——身体与服装 / 创出独特的服装美学 / 珍惜美好物质

住之美——把“房子”变成“家” / 居住美学与人文品位 / 保存小镇文化

行之美——合乎美学规则的“移动” / 快感 ≠ 美感 / 快与慢平衡的生命

● 2.2品尝生命之美

忙是心灵的死亡,美是回来做自己:“忙”,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灵一定会死亡。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出宋苏轼《前赤壁赋》。

● 2.3找回味觉

狼吞虎咽:“吞”跟“咽”都没有咀嚼的过程,“狼”和“虎”都是动物,所以变成一种动物性的吃饱,好像填鸭一样。美绝对不是填鸭,美是一种比较精致的品尝。

● 2.4对食物用心

● 2.5衣服的思考

● 2.6独特与创造

● 2.7走出自己的文化符号

“女为悦己者容”是指女子为欣赏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 2.8创造环境之美

● 2.9吾亦爱吾卢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陶渊明《读山海经》

家,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解字》。“宀为屋也,豕为猪也”。“家”字可解为房子里面有一只猪。猪是温顺、繁殖力旺盛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直到现在还有少数保留古风的客家人在居所内圈养猪只。

● 2.10门外的世界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管晏列传》

● 2.11「移动」的美学

● 2.12快感≠美感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因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安排人千里快马加鞭送荔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告别的过程是缓慢的。

“亭”:园林中的亭子是让我们停下来休息的地方,同音“停”,暗示你不要再走了,这里的风景很美,不妨停下来歇歇脚,欣赏一下这里的美景。

● 2.13平衡「快」与「慢」

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油门)跟缓慢(刹车)之间有平衡感的生命。

● 2.14选举之美

❥第三部 美的觉醒


● 3.1寻索美,感觉美

● 3.2味觉之美

美,甘也,从羊,从大——《说文解字》。古人以“羊大为美”。

● 3.3所谓品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

清风来时,针动枝摇,其声如天籁,若“窈渺韵笙磬”,亦似“疏翠近珠帘”,古人也因此有着“不爱松色奇,只听松声好”的说法。此外,以松入画更是由来已久,在浩如烟海的以松为题的书画作品中,宋人马麟的《静听松风图》是一幅不得不提的佳作。


● 3.4嗅觉之美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刘向《后汉书》

● 3.5花的意义

《圣经》里说:“所罗门王最富有的时候,所有的财富加起来,其实比不上一朵野地里的百合花。”

拈花微笑:佛祖释迦牟尼入寂前,在灵山召集大众举行最后一次说法。有一位大梵天王向佛祖敬献一枝金色莲花,请求佛祖:如果还有未说的最上大法,希望能宣示给众人和将来的修行者。佛祖拈起莲花,面向众人,瞬目扬眉,一言不发。众人不知佛祖何意,也都默然无语。此时只有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而笑。佛祖便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正法眼藏”是指朗照宇宙、包含万有的佛法全体,“涅槃妙心”是指摆脱一切虚妄的精妙思想。简单说,这两句就是指佛法的全部精华,所以它是“最上大法”。

● 3.6感觉教育

达芬奇解剖完许多人体以后,却反问自己:“灵魂在哪里?为什么我找不到叫做‘灵魂’的东西?”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 3.7视觉之美

生生谓之仁,仁由心出,故果核之发于心者,亦谓之仁。

● 3.8造型的创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词《水调歌头》

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

宇和宙,“宇”代表空间,“宙”代表时间。宇宙的意思就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也是万物的总称。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规”是专门用来画圆的圆规,“矩”是一种标有刻度的折成直角的曲尺。

● 3.9触觉之美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创世纪》创造亚当壁画——手指的触碰。


● 3.10听觉之美

古人将乐器按其制作材料分为八类,即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书》中说“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称琴为焦桐。

余音绕梁:出自《列子·汤问》,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 3.11沉淀噪音,升华心灵

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庄子》齐物论

方寸之心,有容乃大(无用即是有用)。——《老子》

● 3.12身心中的五感平衡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 3.13美,无所不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逍遥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东施效颦:每个人有都有属于自己的美,模仿别人根本无美可言。懂得生命中每个人都是美的,欣赏每一种美。

野人献曝:农夫向君王进献晒太阳取暖的办法。

♛ 第四部 破解达文西


● 4.1文艺复兴:21世纪的典范——1452年——文化沃土——伟大心灵的培育

文艺复兴(Renaissance):14世纪到17世纪,译为“再一次的诞生”。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年~1519年),曾于1482至1499年期间在米兰生活,他的塑像就伫立在斯卡拉剧场广场上,穿过伊曼纽尔二世拱廊便可见到。

达·芬奇生于托斯卡纳的芬奇镇附近。后到佛罗伦萨(翡冷翠)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

达·芬奇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大师、文艺理论家、科学巨匠、工程师以及发明家,他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 4.2童年达文西:偏僻小镇——公证人父亲——缺席的母亲——梦想的完美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又称“伊底帕斯情结”“恋母情结”,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俄狄浦斯(Oedip-us)无意中弑父娶母的神话故事。

在西格蒙德的精神分析学看来,人类男性在婴幼儿时期,他的第一个恋人就是他的母亲。由于伦理原因,当这种情结发生升华,便能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来。这就是为什么《蒙娜丽莎》能使后世的人们感动痴迷的原因。

● 4.3中产阶级与工会:儿童教育——城市孩子与乡下孩子——维罗奇奥工作室——梅迪奇家族

达·芬奇14岁时进入佛罗伦萨的维罗奇奥工作室学画(学徒制)。

● 4.4青年时期:实务知识——教堂圆顶的金球——耶稣受洗图——青出于蓝

达·芬奇十七岁时到佛罗伦萨,进入画家韦罗基奥工作室做学徒。学徒的工作室帮助老师调颜料,制作画板,洗笔,也做石雕或铸铜的助手。

1472年,达·芬奇二十岁的时候,他的老师韦罗基奥画了这张《耶稣基督受洗图》,并要求达·芬奇在画面左下角添加两名天使。这两名天使就成了达·芬奇传世最早的绘画作品。


《耶稣基督受洗图》,1472-1473年,木板油彩与蛋彩,176.9cm×151.2cm,意大利佛罗伦萨 乌菲齐美术馆藏

● 4.5天使报喜图:初试啼声——崭新视野——光影转折——精准透视法

《天使报喜图》属于达·芬奇早期的杰作之一,画这张画的时候达·芬奇才21岁。该作品采用横幅构图,让视野更为开阔,以展现出美丽的庭院。达·芬奇选用对称的形式,画了跪在草坪上传达神旨的天使和正在庭院读书的马利亚两个形象。

空间透视、景深——“雾状透视法”。

据说为了研究衣纹光影,达·芬奇把布匹浸泡在稀释的石膏水中,趁柔软时,折叠出衣纹,等石膏水干了,衣纹固定,他便一次一次以素描练习光影的凹凸转折。


《天使报喜图》,1475年,木板油彩与蛋彩,98.4cm ×217.2cm,意大利佛罗伦萨 乌菲齐美术馆藏

● 4.6三王来朝:圣经故事——盛行的时代题材——生命即将萌芽——未完成作品

三博士朝圣(Adoration of the Magi),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诞生之时,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的故事。在这幅未竟之作中,画家不再以叙事角度简单罗列有关人物,而以激烈对比的构图和形象表现显示艺术上的创新:圣母、圣婴和三位博士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构图,周围的群众却以激动的手势环列左右,宛如人群组成的漩涡;背景上按精确的透视法画出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队也形成强烈的对照。

除此之外,该画还有其他信息要告诉我们:在画的最右边站着一位穿着长袍的高大年轻人,几乎可以肯定他就是29岁左右时的达·芬奇的自画像。


《东方三博士的朝拜》,1481年,木板油彩,246.7cm×243.5cm,意大利佛罗伦萨 乌菲齐美术馆藏


● 4.7圣杰若姆:旷野的隐士——符号象征——人体研究——精密解剖学

杰罗姆是第一个把希腊文圣经翻译成拉丁文的人。

《圣杰罗姆》(Saint Jerome),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从他的脸上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曾经遭受到无尽的折磨。他旁边躺着守护他的狮子。整幅画面非常的传神。人物结构符合解剖学的原理。

圣杰罗姆的右臂伸开,手中攥着一个石块,想要砸向自己的胸口,表示赎罪。双眼中充满力量,望着右上方,似乎在寻求上帝的宽恕。达·芬奇所有的作品都充满了心理深度,他想要通过表达人物动作体现人物情感。

这幅画的经典之处在于,从圣杰罗姆的脖子到锁骨,肩胛和肩膀这里的拉伸,都是完完全全的人体结构写实。为了研究圣杰罗姆右手拿石头击打身体,达·芬奇持续解剖男人的颈部、肩胛、锁骨及肩膀的骨骼肌肉,原作没有完成,却留下了许多解剖学手稿。


《圣杰罗姆》,板面油画


《肩关节的解剖学研究》




《颈部解剖学研究》

● 4.8机械动力与武器发明:创作无极限——来到米兰——梦想与科学——解剖学之父

达·芬奇是一名充满想象力的发明家。他的设计包括镰刀战车、人力装甲车、33孔的“管风琴炮”、攻城云梯等。

他在建筑、解剖学、流体力学、病理学、医学,都做出了贡献。他在躲避教会禁令的时候。藏身在一处墓地,然后解剖了三十具人体。就在他解剖完许多人体以后,却反问自己:灵魂在哪里?为什么我找不到叫做“灵魂”的东西?


《绞肉机战车素描》


《巨弩设计素描图》



《多管饱素描图》


《弹簧装置》

● 4.9流体力学之父:水利工程的起点——从一滴水开始——运河设计与城市规划——水波,声波,光波

达·芬奇是流体力学之父。他不仅实验了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和潜水艇,还设计了水坝和桥梁。


《提水设备素描》

● 4.10飞行梦想:公爵骑马雕像——理论与实践——永不放弃——没有禁忌

达·芬奇是飞行理论之父。他渴望飞向天空,通过对鸟类翅膀的解剖和对鸟类飞行的研究,他设计了扑翼飞行器、“空气螺旋”乃至降落伞等飞行设备。

1490年,达·芬奇为当时的“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父亲雕塑一尊青铜骑马像,完成了高达7米的与真人大小相等的泥塑构图。它比当时那太罗和委罗基奥的骑马雕像要高出一半以上,被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 ”,得到同时代人众口一辞的崇高评价。达芬奇把这个泥塑构图安放在公爵城堡中的一个院落里。但铸铜像时需要80吨铜。可惜还没有来得及铸铜。1499年,法国军队占领米兰,它立刻成了法军射手射击和打靶的目标,于是被全部毁坏了。


《公爵骑马雕像素描》

● 4.11“抱貂女子”与“岩窟圣母”:科学中立——人的觉醒——弗洛伊德分析——隐藏的谜语

达·芬奇30岁到米兰,在米兰住了18年,为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公爵工作。在这一段时间,他认识了公爵最宠爱的一位情妇切奇利亚·加勒兰妮,为她画了这张精美绝伦的肖像画。


《抱银鼠的女子》,1483-1490年,木板油画,56.2cm×40.3cm,波兰克拉科夫 扎托里斯基博物馆藏

《丽达与天鹅》是达·芬奇1506年创作的一幅油画。希腊神话中的丽达原是埃托利亚国王的女儿,即海仙之女。她嫁给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因其丈夫忘了向美神阿芙罗蒂德祭祀,遭到这位女神的报复:一天,宙斯化作一只天鹅,阿芙罗蒂德化作一只鹰追逐他。丽达正在湖池沐浴,见一天鹅飞落湖边,就把它抱在怀里,引起怀孕,生下了四只天鹅蛋,蛋中孵出四个神——卡斯托耳、克吕泰涅斯特拉、波吕丢刻斯和海伦。

在这幅画中,全裸的丽达占据画面中心,右手搂抱着鹅颈。她体态丰腴,脸上挂着“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天鹅张开右翅紧抱丽达,仰望着她的面孔似欲亲吻,丽达羞涩地将面庞避向右肩。背景是一座深色古代废墟,衬托出丽达洁白无瑕的玉体。作品的主题是生命繁衍蕴含人类生育的意象与价值。


《丽达与天鹅》,木板油画,112cm×86cm,意大利佛罗伦萨 乌菲齐美术馆收藏

《岩间圣母》的情节取自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三章《耶稣受洗》故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约翰想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于是约翰许了他。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看见神灵,仿佛是鸽子在下降,落在他身上。天上这时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

《岩间圣母》的创作是达·芬奇完全摆脱了《圣经》和宗教教义的束缚,用一种世俗生活的思想感情去处理这个宗教题材。达·芬奇采取三角形的构图原则,描绘了玛丽亚、基督、施洗约翰和天使4个人物:在画中施洗约翰和基督变成了两个充满生命力的正在玩耍的天真孩子,坐在中间的玛丽亚宛如一位慈祥而幸福的母亲,而天使就像人间姿色绝伦的少女。这幅画是达·芬奇艺术成熟期的最完整作品之一。


《岩间圣母》,1508年,木版画,伦敦国立美术馆

● 4.12最后的晚餐:历史渊源——舞台空间——哲学命题——人性密码

1495年到1498年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最成熟和最完整的作品。它是米兰圣玛丽亚感恩教堂的壁画,取材于《圣经》里耶稣被门徒犹大出卖的故事。画面以3人为一组的4组门徒的表情动作映出了各自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状态,表现出其他门徒们的忠诚善良、疾恶如仇,刻画了叛徒犹大惶恐、畏惧、贪婪的丑恶形象,而坐在中间的耶稣则显得庄严、静穆、泰然自若。

《最后的晚餐》是《圣经》图像中最常见的一个画面。描写耶稣和十二门徒进入“客西马尼”坐在一起用餐。耶稣已预告门徒中犹大出卖了他,他将被逮捕,应验宿命中死在十字架上的结局。

这是一幅预知死亡的伟大巨作,在906厘米长的墙壁上,绘出了十三个表情各异的人物。耶稣预告了自己的死亡,他最后一次与门徒们一起用餐。他把面包分下去,说:“你们吃吧,这是我的肉。”又把红酒分下去说:“你们喝吧,这是我的血。”当基督说:“你们之中有人背叛了我”时,门徒一刹那间震动了起来,他们的手像音乐中的符号,在巨大的画作中形成了旋律和节奏。然后,坐在正中央的耶稣只是低垂着头,他沉湎于自己的思维中,摊开双手,形成一个稳定不动的金字塔三角形。

在这幅画中,达·芬奇用高超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再现了复杂的人物性格、变化的构图,以及透视、明暗等。为了突出中心人物耶稣,画中把门徒们分在周围,使一切透视线都集中在耶稣头上。这幅画被举世公认为现实主义美术的多样性统一的范例。这一次达·芬奇一改传统做法,把耶稣及其门徒作为普通的市民来描绘,没有在他们头上画灵光。达·芬奇借助于宗教题材,运用艺术手段,反映了现实社会活生生的斗争,表达了对真理和正义的歌颂与追求,对于可耻的叛徒行为和邪恶势力的极端憎恶,鼓舞人们奋发向上,向封建的黑暗势力做斗争。作品也充分反映了达·芬奇激进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政治观和艺术观。


《最后的晚餐》,1495-1497年,油彩与蛋彩的混合颜料,壁画,422cm×904cm ,位于意大利米兰 圣玛利亚感恩教堂餐厅

● 4.13蒙娜丽莎与施洗约翰:吉奥孔达的委托——最美的女性符号——困顿激发潜能——最后的密码

1506年,达·芬奇完成了最著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他在作品中着力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市民阶级妇女——乔孔达夫人,温柔典雅,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喜悦。达·芬奇的创作从提高人的地位这一观点出发,摆脱了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旧传统,直接表现世俗的人物,为艺术创作打开了广阔的世俗生活领域。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另外蒙娜丽莎的眉毛因化学反应而不见了,背景曾有蓝天。据考证,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蒙娜丽莎》,1503-1507年,木板油画,77cm×53cm ,法国巴黎 卢浮宫藏

《施洗者圣约翰》完成于1513年~1516年间,这是达·芬奇的最后一幅画作,也是其最有名的画作之一。

《施洗者圣约翰》取材于《圣经》中的人物,在书中,布道者约翰是耶稣的表兄,他奉上帝之命,将为耶稣施以洗礼,当他舀起约旦河的圣水为耶稣洗礼时,天空突然豁然开朗,有一鸽子形状的圣灵显现在被启开的天空中,从此约翰紧随耶稣布道,得名“施洗者圣约翰”。

在《圣经》中,施洗者圣约翰右手有力地指向天空,做出祈福的姿态,坚信耶稣的降临。左手轻托十字架,预示耶稣的到来和约翰先知的角色。有研究者认为,圣约翰的手势代表了“永恒的问号,造物主之谜”。 


《施洗者圣约翰》,1513-1516年,木板油彩画,69.2cm×57.2cm ,法国巴黎 卢浮宫藏

♛ 第五部 探索米开朗基罗


● 5.1文艺复兴的雕刻传统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Buonarrot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

米开朗基罗1475年生于佛罗伦萨共和国卡普雷塞,1564年在罗马去世,差十几天就满89岁。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13岁时,他进入了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的工作室,两年后,进入由声名赫赫的美第奇家族创办的美术学校。米开朗基罗迅速展现了非同一般的耀眼才华,受到亲王罗伦佐赏识。他被允可在美第奇宫廷内自由出入,于是,米开朗基罗一下子便身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获得了一名伟大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同时,宫廷里还设有一个“柏拉图学院”,米开朗基罗流连于纯粹精深的学问和思想。

米开朗基罗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众多艺术当中均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他的成就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37岁时,世人就把他尊为“神圣的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

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基罗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 5.2“梯阶圣母”与“战斗”浮雕

《阶梯圣母》是米开朗基罗16岁时的作品。在《阶梯圣母》中,可以辨识出属于多纳泰罗圣母浮雕的典型形式,米开朗基罗以出色手法进行了诠释。多纳泰罗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最著名的雕刻家前辈,也是贝托多的老师,后者后来成为米开朗基罗在圣马可花园的老师。

此作采用“扁平浮雕”的手法,在几公分厚的大理石板上刻出的美妙浮雕,运用光影创造出幻觉的透视。由于大理石板很薄,人们会惊讶于作品创造的景深,因为背景的阶梯还有在上头玩耍的小天使。

此一主题来自基督教信仰以及古罗马艺术,而圣母的姿态与服装皱褶又让人想起罗马石碑。这块小尺寸的浮雕呈现出许多宗教主题,全都以高度象征性的方式呈现在场景的氛围里。首先是圣母的先知能力。她坐在前景,用衣服保护自己熟睡中的孩子时,转开了视线。我们可以感觉到母亲因为预见到儿子的悲剧命运,同时知道自己什么也没法做而产生的焦虑。她观看着小天使在阶梯上奔跑,栏杆隐喻着基督的十字架,小天使们拉扯着一块布,隐喻即将包覆基督遗体的裹尸布。可能暗示着一个著名的中世纪宗教文本,其中圣母被喻为连接天堂与俗世、神与人之间的阶梯。


《阶梯圣母》,1491年

《战斗》是米开朗基罗1492年完成的作品,当时他只有17岁。他阅读了希腊神话,读到一种半人半马的野兽战斗,冥想着神话世界里人类最初的生存。《战斗》因此不只向外对抗,而是人与自己内在挣扎拉扯的力量。

在35厘米左右接近正方形的石板上,米开朗基罗以凹凸起伏变化很大的深雕方式表现出人体堆叠的力量。这是米开朗基罗独特美学的第一展现。肉体与肉体重叠牵连,波涛起伏,好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好像惊涛骇浪。肉体在挣扎、对抗,肉体奋起或匍倒,肉体欢愉或沮丧,重重叠叠,构成气势磅礴的交响诗的巨大结构。


《战斗》,1491-1492年,84cm×90cm,佛罗伦萨 米开朗基罗之家

● 5.3基督与酒神

在基督教的主流传统中,希腊酒神是纵欲狂欢之神,他总是喝的熏熏然,醉意酩酊,头额上挂满一串串酿酒的葡萄,手里擎着酒杯,步履瞒珊,好像醉的连步伐都踩不稳。酒神旁边也常陪着半人半羊森林精灵,偷食着葡萄,露出动物性的贪婪表情。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代表一种非理性的力量。“非理性”往往比“理性”更强,更具备直接的感官创造,许多文明的创造需要“非理性”来突破僵化的的局限。

基督教信仰用理性来束缚压抑了人的感官本能,米开朗基罗刚过20岁,他体会到一种从身体本能要爆发开来的一种狂热的创造力,这种狂热不是来自思维,而是来自生命底层感官的悸动。他不顾教会的禁忌,创造了《酒神》,创造了歌颂青春、肉体、叛逆、欲望的年轻神祇的典范。在这一感官与爱欲备受压抑的时代,他的酒神大胆宣告一种肉身的背叛。


《酒神》,1496-1497年,高200cm,佛罗伦萨 巴杰罗美术馆

● 5.4圣殇PIET

《哀悼基督》是公元1498年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大教堂所作的大理石雕塑作品。

这是米开朗基罗唯一签名的作品。纯净的大理石,金字塔形稳定古典的造型结构。大理石在他的斧凿之下变成了柔软的绸缎般完美。作品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典雅而沉静,默默地俯视着躺在她双膝上的死去的基督,她年轻而美丽,没有给人以过于悲伤和痛苦的感觉。雕塑中体现得更多的是人文主义的精神而不是宗教的氛围。显然这件作品带有作者早期雕刻的风格特点,这个时期主要是对古典风格和题材的继承,运用了稳重而优美的写实手法。

在基督教的典故里,《哀悼基督》是母亲对儿子殉道受苦的悲痛,但是,米开朗基罗23岁,他太年轻了,他迷恋青春的美,他迷恋于一种肉体与精神之间的爱。这两个身体依靠着,像一对最亲密的恋人,米开朗基罗用刀、斧、凿去抚摸一块岩石,这么轻柔纤细的爱抚,是整个岩石颤动起来,岩石有了心跳,有了呼吸。

据说,米开朗基罗曾因把圣母玛利亚描绘得太年轻而受到批评,因为耶稣离世时圣母应该大概是45岁到50岁之间。他回答说,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远保持青春。他还说,圣母令他想到了自己母亲的脸,母亲在他只有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的脸在他心目中是永恒青春的象征。


《哀悼基督》,1498-1500年,高68cm,宽76 cm,厚27 cm,梵蒂冈 圣彼得大教堂


《哀悼基督》细节 

● 5.5沙弗纳罗拉事件

“富人进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圣经》

萨佛纳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1452-1498)是一位意大利道明会修士,担任佛罗伦斯的精神和世俗领袖。他以反对文艺复兴艺术和哲学,焚烧艺术品和非宗教类书籍,毁灭被他认为不道德的奢侈品,以及严厉的布道著称。他的布道往往直接针对当时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以及美第奇家族。

● 5.6不朽的大卫

1500年,米开朗基罗刚过25岁,他的故乡佛罗伦萨要在市政厅广场置放一件雕像,这件雕像要代表城市的青春、自由、正义和完美的追求。米开朗基罗面对着一块巨大的岩石,纯白色,洁净,没有瑕疵,如此完美。他说:“‘大卫’已经在里面了,我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就好了。”

《大卫》取材于《圣经·旧约》中的神话故事。大卫是以色列的一个少年牧童,当非利士人侵犯以色列时,大卫到前线给哥哥们送饭。敌方的巨人哥利亚凶悍异常,以色列人正无法抵挡时,少年大卫用甩石机甩出石头打昏了哥利亚。大卫冲上前去,拔出利刃割下了哥利亚的头,挽救了以色列。从此,少年大卫成了全国闻名的英雄。

过去的艺术家们多半表现大卫割下敌人的巨头,踩着歌利亚人头的形象。米开朗基罗选取了大卫投石的紧张时刻,大卫充满自信地站立着,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站着的《大卫》将重心移到右腿,让右腿支撑全身。跨步而弯曲的左腿以及略显挤压的左脚暗示动作即将来临。

《大卫》,一个俊美、勇敢、挑战邪恶、独立自主的年轻生命。他凝视着远方,凝视着重大的灾难,他不逃避,他全神贯注,凝视自己生命的对手。这件作品树立在城市广场数百年之久,鼓舞所有年轻的生命要如此面对自我,要如此承担责任,要如此挑战一切的难度。


《大卫》,1501-1504年,高409cm,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 5.7创世纪

《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大厅天顶的中央部分,按建筑框边画的连续9幅宗教题材的壁画。共有九段中心画,四幅“大”画面,五幅“小”画面,以“小”“大”长方形交错出现。四幅大画面分别是:《创造星球》《创造亚当》《伊甸园人类原罪》与《大洪水》。五幅小画面分别是《宇宙初开》《创造海与陆地》《创造夏娃》《诺亚献祭》与《诺亚醉酒》。

《创世纪》以旧约圣经的《创世记》为主线,描绘了343个人物和他们之间的故事。整个画面气势撼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为壮观的杰作。

西斯廷礼拜堂整个屋顶长36.54米,宽13.14米,平面达480平方米。

米开朗琪罗开始创作这幅壁画时大约33岁,历时4年5个月(从1508年5月开始到1512年10月底完成),全部由他独自一人来完成。它和那间教堂的另一幅壁画《最后的审判》并列为米开朗琪罗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两大巨制。

1512年10月31日,当米开朗基罗走下脚手架时,眼睛已经毁坏。事后,他连读信也要把信纸放到头顶上去。那时,米开朗基罗不过37岁,可是那长期高仰脖子的艰苦作业,使他的脸容变得憔悴不堪,已俨然一个多病的老人了。


《创世纪》,1508-1512年,长36.54m,宽13.14m,梵蒂冈 西斯廷礼拜堂天蓬壁画


《创世纪》各部分细节 

❶《宇宙初开》(God divides light from darkness)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早晨,有晚上,这是头一日。


《宇宙初开》(God divides light from darkness)

❷《创造星球》(God creates the sun and planets)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空中,普照在地上。于是,神造了两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大地上。


《创造星球》(God creates the sun and planets)

❸《创造海与陆地》(God divides the water from the earth)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上的水,空气以下的水分开,神称空气为天。


《创造海与陆地》(God divides the water from the earth)

❹《创造亚当》(God creates Adam)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他叫亚当。


《创造亚当》(God creates Adam)

❺《创造夏娃》(God creates Eve)

神使亚当沉睡,取下他一条肋骨,用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她叫夏娃。


《创造夏娃》(God creates Eve)

❻《伊甸园人类原罪》(Adam and Eve are tempted and are sent from Eden)

女人对蛇说:伊甸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唯有院子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


《伊甸园人类原罪》(Adam and Eve are tempted and are sent from Eden)

❼《诺亚献祭》(Noah and his family make a sacrifice after the flood)

诺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诺亚与神同行。


《诺亚献祭》(Noah and his family make a sacrifice after the flood)

❽《大洪水》(The Great Flood)

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神就对诺亚说:我要把他们一并毁灭。你要用木造一只方舟。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有血肉的货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那里保全生命。


《大洪水》(The Great Flood)

❾《诺亚醉酒》(Noah is drunk and disgraced)

诺亚做起农夫来,栽了一个葡萄园。他喝了园中的酒,便醉了。在帐篷里赤裸着身子。


《诺亚醉酒》(Noah is drunk and disgraced)


以上九段天蓬壁画阐述着宇宙的初始,阐述着人的创造,生命的沉沦与灾难,交错在不同形态的裸体人像之间,米开朗基罗诉说的不再是基督教圣经的故事,而是还原了最本质的“人”的故事。

米开朗基罗在这组壁画中最动人的作品可能不是《创世纪》本身的九段故事,也可能不是与旧约有直接关系的先知或以色列祖先的列王像。

● 5.8陵墓计划

米开朗基罗一生都受梵蒂冈教皇的艺术盘剥,不仅花了将近十年时间为西斯廷教堂创作《创世纪》和《末日审判》,教皇尤里乌斯二世还逼迫他为自己设计陵墓。不过讽刺的是,米开朗基罗在这个陵墓计划中创作的很多著名作品基本都是在尤里乌斯二世死后完成的,这个陵墓计划最后也不了了之。

尤里乌斯二世陵墓计划中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就是《摩西》,据说摩西的蓝本就是尤里乌斯二世本人,目前整个拱龛建筑放在圣彼得镣铐教堂。

米开朗基罗创作《摩西》时已经40岁了,但当时的他实际看起来像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尽管衰老不堪,尽管这项工作是被教皇的权威裹挟的,但米开朗基罗对自己的作品丝毫没有懈怠,他一定要把作品打磨到最完美。

摩西是犹太民族的领袖、先知、他头上长角,目光炯炯,他在西奈山接受神颁布的十诫,他带领流亡的子民出走,劈开红海。虽然他把摩西塑造成一个老人的形象,但摩西长长的髯须,健壮发达的手臂肌肉,暴突的青筋和血管,却让人感受不到一点年老的气息。《摩西》也成为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的雕像之一。


《尤利乌斯二世陵墓》局部图,拱龛建筑,圣彼得镣铐教堂


《尤利乌斯二世陵墓》局部图(中间为摩西像,两边是拉结和利亚)


《摩西》,1515年,高235cm,罗马圣彼得镣铐教堂

米开朗基罗1505年被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征召到罗马为其修建陵墓,中途因受不了教皇的颐指气使,他曾经逃回了佛罗伦萨,1508年的时候又被重新抓回来继续完成这个宏大的陵墓计划,这段时间可谓是米开朗琪罗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候,然而他最终创作的《垂死的奴隶》脸上却没有一丝痛苦,反而给人一种很享受的错觉,这个和他23岁创作的《哀悼基督》中的基督表情有些相似,是一种充满祥和安宁的死亡。

人可能是自己的奴隶,人也可能是自己的囚犯。我们的肉体禁锢着渴望自由心灵,人是不自由的,人常常处在做自己的奴隶与自己的囚犯的状态。米开朗基罗在作品思索着复杂的哲学命题。他使垂死者仿佛陶醉在临终的愉悦里,他用手触摸自己的肉体,这将要告别的肉体,仿佛刹那间有了新的意义。没有死亡在面前,生命是不懂得爱自己的肉身的。这件《垂死的奴隶》使死亡变成一种令人窒息的自溺。

《被缚的奴隶》是作为“完成”作品卖给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的,但是,石雕中留下许多粗砺刀斧凿痕,细致抛光的莹滑部分和大刀阔斧留下的斑驳痕迹,形成两种对立的质感,好像人的肉体正在酝酿成形,人的肉体正在从混沌中产生。人,不是结果,没有结果,只是不断成行的过程。人被捆绑缠缚,人被看不见的绳索缠绕着无法自由。心灵是肉体的奴隶,肉体是心灵的囚牢,生命的悲剧是心灵与肉体永远不会停止的对决。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这大概说的就是米开朗基罗这种对艺术的热爱了。


《垂死的奴隶》,1513年,高229cm,巴黎卢浮宫


《被缚的奴隶》,1513年,巴黎卢浮宫

● 5.9黎明与黄昏

米开朗基罗为美第奇家族设计的《洛伦佐之墓》是他集合建筑、雕刻、空间布局最完整的作品。建筑与雕刻不再是分离不相关的元素,建筑与雕刻紧密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哲学理念。在建筑单纯的龛、拱之间、好像一个一个空间,等待生命,或生命已经走了,成为一个空着的龛。当然,当生命暂时存在,就有一个肉身坐于龛中。洛伦佐坐于龛中,低头沉思,他的脚下正是自己的石棺。上面是生存的形式,下面是死亡。生与死,在时间的两端中移动。

在美第齐小礼拜堂中,共埋葬了四位美第齐家族的人,他们分别是伟大的洛伦佐(Lorenzo il Magnifico,1449年-1492年)与他那英年早逝的弟弟朱利亚诺·德·美第齐(Giuliano de’ Medici,1453年-1478年),伟大的洛伦佐的三儿子内穆尔公爵朱利亚诺·德·美第齐(Giuliano de’ Medici, Duke of Nemours,1479年-1516年),以及伟大的洛伦佐的孙子乌尔宾诺公爵洛伦佐·德·美第齐(Lorenzo de’ Medici, Duke of Urbino,1492年-1519年)。

手持元帅杖的朱利亚诺为行动活跃之人的象征,而被头盔遮住脸部的洛伦佐则是安静沉思之人的象征。在朱利亚诺下方右侧的巨大男人为“日”之象征,他正愤怒地扭过脸来向着室内望去,而他下方左侧女子则是“夜”的象征,她也同样给人以不安之感;在洛伦佐下方两侧的寓意人物同样富于张力但动作表情则略为静谧,女人象征着“黎明”,而男人象征着“黄昏”。


《暮》被表现成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无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反醒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

《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辉,似乎正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但没有欢乐,只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我们面对这陵墓,右边是《晨》,一尊躺卧的女体,仿佛正从睡眠中苏醒,左手边是一低头沉思的男体,面容朦胧,已是《暮》的光,暧昧不明。生与死,晨与暮,米开朗基罗使贵族一贯只懂得夸耀财富的陵墓,借着他的设计,转换成对“生”于“死”的沉重思考。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其实是一页哲学。


《洛伦佐·德·美第奇之墓》,1519-1534年,佛罗伦萨美第奇陵墓

● 5.10艺术的哲思

《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

《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好象刚刚从睡梦中被惊醒醒,右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着。

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纪念碑式的杰作,同时也是米开朗基罗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尤其是《昼》、《夜》、《晨》、《暮》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真实写照。作者面对处于动荡之中的意大利现实社会,人文主义的理想破灭了,他的思想开始变得深沉和苦闷。


《朱利亚诺·德·美第奇之墓》,1519-1534年,佛罗伦萨美第奇陵墓


《暮》《晨》《夜》《昼》局部图

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和朱利安诺也因米开朗基罗的这两组作品而留名历史,传言当时有人质疑洛伦佐的样子和实际不符,米开朗基罗回应说“上千年后,没人会在意洛伦佐长什么样子”,如今事实正是如此,没人关心洛伦佐是否就是这个样子,人们只记住了这个《洛伦佐》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位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图书馆,设计简单、很朴素,墙上也没有挂什么美第奇家族领袖的画像,就是一个简单的桌子,前面有一个斜的台子可以放书。米开朗基罗设计的这个图书馆从天花板到窗户,素朴到没有任何装饰,窗户是采光,户外的光线照进来可以帮助你阅读。

米开朗基罗可能觉得图书馆重要的不是装饰。知识不是拿来做装饰的,知识是你生命的本质。所以他让图书馆的重心只放在读书这一件事上,他给图书馆一个非常单纯的概念,就是读书。

人类建筑史上走向知识的“知识之梯”,米开朗基罗希望人们从户外走进这个图书馆的时候,经由这个楼梯,过滤所有外面的目的性的权力、财富的嚣张,能够安静的进入到知识的领域。

● 5.11最后的审判

《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在1536年春天开始创作,成为米开朗基罗60岁左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米开朗基罗重回西斯廷教堂,他抬头仰望天蓬,天蓬上他在20年前绘画的《创世纪》还如此灿烂炫丽,透露着年轻的希望的气息,透露着年轻时的对生命与创造的渴望。如今,过了六十岁,经历了这样多的人世间灾难,经历了人世间这样坎坷的起伏升沉,颠沛流离,经历了这么多爱恨的纠缠困顿,他仿佛觉得自己在面临最后的一次的审判。

天国与地狱都在面前,获得宠爱与救赎的生命向上升起,受到诅咒与惩罚的生命堕入深渊,他望着礼拜堂祭坛后面那一片空白的墙,他看到许多人的肉体,欢愉的,痛苦的,喜悦的,惊慌的;平静的,焦虑的;圣洁的,邪恶的;美丽的,丑陋的;崇高的,卑微的;那些死亡过的肉体,如同《启示录》的记载,听到天使吹起长长的号角,天空闪出火光,大地裂开,死去的肉体纷纷从长久的噩梦中醒转,等待着神的审判。


《最后的审判》,1536年,梵蒂冈 西斯廷礼拜堂

画面分四层,受耶稣裁决,左边往上升,善人升天国,右边往下降,恶人下地狱。最上层是天国的天使,画面中央是耶稣基督,下层是受裁决的人群,最底层是地狱。

画面构图:上方与天顶画相接处两个半圆形画面是一些无翼天使,他们正簇拥著基督受难时的十字架等物,左面一组抱的是十字架,右面一组抱的是耻辱柱。耶稣下方七个吹号角的天使正在唤醒死者宣示审判开始。画面正中央云端闪电中站着身躯高大、神态威严的救世主基督,他正举起有力的右臂,表示审判开始。耶稣十二门徒和圣母玛丽亚环绕在旁边,圣母玛丽亚畏缩地抓紧头巾和衣衫,屈身在儿子的右肋之下。左边是基督的门徒和殉道的圣者们;左手背小梯子的,通常被认为是亚当,后面围红头巾的女人,是夏娃;还有一个体格壮实的老人,被认为是圣保罗。右下方云端是使徒圣巴多罗买(Bartholomew),手中拿着一张殉道时所被割下之人皮,这张皮画的正是米开朗基罗自己,这是米开朗基罗的签名或理解为对于信仰的态度。画面下部是善恶两部分人正受到重生的耶稣的裁决。画面左侧描绘的人物将升往天国的人群,右侧则将打入地狱的亡魂。右下角水面的船上向亡魂挥舞船桨的是地狱的引渡人,冥神“夏龙”,坐上船的亡魂将渡过阿克隆河打入各层地狱。米开朗基罗将他所厌恶的教宗儒略二世绘入了这幅作品,为了表达不满他将教宗画入下方地狱受蛇怪所撕咬。

● 5.12圣彼得教堂圆顶

米开朗基罗作为建筑师给世人留下的其中一座建筑,是在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广场(Campidoglio),他设计的罗马市政厅建筑群,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建筑的最佳代表,不过这座广场建成时他已经离世了。

圣彼得大教堂1506年时最早由米开朗基罗的死对头布拉曼特设计建造,布拉曼特去世后,1546年左右米开朗基罗开始接手,此时他已经71岁了。尽管布拉曼特是自己的死对头,但此时的米开朗琪罗不再像年少时那么激进,已经学会了尊重他人才华,他在设计中延续了布拉曼特的最初理念。

米开朗基罗最终决定给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一个象征宇宙的圆形大穹顶,在他86岁时完成了木制模型,他还给圆顶增加了一个像帽子一样的塔顶。米开朗基罗1564年逝世,没来得及看到他设计的这个著名圆顶。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圆顶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圆顶 内部细节

● 5.13最后的圣殇

米开朗基罗在70岁和88岁高龄的时候还分别创作了另外两件《哀悼基督》,1545年米开朗基罗开始创作的第二件《哀悼基督》,又名《基督下十字架》,此时他已经70岁了,对死亡的理解和23岁创作时可谓完全不同。该作品断断续续创作了10年,贴着基督脸的圣母显得面目模糊,既像是被泪水模糊了,又像是仍然还未完成,后方托住耶稣的老者的脸很像是米开朗基罗自己的脸,像是在表达米开朗基罗自己准备好了迎接死亡。

米开朗基罗用50年的时间修正了他年轻时对“哀悼基督”的看法。许多人觉得这是他准备置放在自己墓地上的最后作品,上面的男子也很像他自己的塑像,高高凝望着自己的死亡。


《哀悼基督》,1555年,高226.1cm,佛罗伦萨大教堂博物馆

1563-1564年创作的《哀悼基督》显得更加粗犷,此时的他已经88岁高龄了,他已经能够听到死亡在向他发出召唤,有人看到他在临死前依然还在修改这件作品。这件未完成的作品,不管是耶稣还是圣母都还留着刀劈斧凿的痕迹,耶稣和母亲紧紧的依靠在一起,圣母费力的用腿托着逝去的耶稣,奋力想重新扶他起来,有一种希望一起努力冲向天堂的感觉。

这是“未完成”的作品,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美学思考者最完美的一个句点,他没有在意作品的完成,他在意生命的完成。


《哀悼基督》,1563-1564年,高195cm,米兰史佛萨古堡

♛ 第六部 从诗经到唐诗


● 6.1文学的功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散文的形式多样。日记,书信都属于散文。

● 6.2文学的分类:诗、散文

双声叠韵:双声是指两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是指两字的韵母相同。双声叠韵相配,能产生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 6.3小说汉语诗的特性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

● 6.4诗经的民谣风

《诗经》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选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

● 6.5楚辞的浪漫性

东皇太一:太一是尊贵的天神,因祭祀太一在(楚国的)东方,故称“东皇太一”。

● 6.6汉乐府诗举例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饮马长城窟行》

● 6.7从五言诗到七言诗的转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 6.8四六文与诗的关系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般若”指的是“智慧”,“波罗”指“彼岸”,“蜜”指“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译成汉文合起来是“智慧到彼岸了”。

● 6.9陶渊明的文学意义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北朝文学花木兰是由鲜卑族创作的。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

● 6.10唐诗的辉煌成就

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渊明《杂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 6.11续谈<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孤篇压全唐之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春江花夜月》

● 6.12李白的叛逆与开阔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李白《少年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其一》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其二》

● 6.13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石壕吏》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饮中八仙歌》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梦李白》

♛ 第七部 从唐诗到元曲


● 7.1举几首律诗的例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 7.2王维的山水诗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酬张少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 7.3白居易与叙事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 7.4白居易与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 7.5韩愈与柳宗元的古文运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唐碑》中评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韩愈:文以载道。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 7.6李商隐、杜牧与晚唐诗风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 7.7李后主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7.8北宋词家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7.9苏轼的名作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堤春晓:南起苏东坡纪念馆与南山路连接,北至栖霞岭下的北山街连接,全长近三公里。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

● 7.10柳永与大众文学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写的就是柳永,柳三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秋别》

● 7.11李清照——女性文学的特色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 7.12南宋词家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写怀》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马远其构图常取一角、半边的景致,被称做“马一角”。

夏圭在构图上喜欢取半边之景,侧重一隅,意境开阔,被称为“夏半边”。

● 7.13元曲的兴起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堤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

——关汉卿《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7.14元代戏剧

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 第八部 从文言到白话


● 8.1元明之际的演义小说

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 8.2西游记与金瓶梅

● 8.3明代戏剧大家汤显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皂罗袍》

〔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步步娇》

● 8.4洪升与长生殿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张岱《自为墓志铭》

● 8.5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 8.6红楼梦的文学成就

● 8.7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吴敬梓《儒林外史》: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穷酸文人)的外传。

严贡是个吝啬鬼,临死前他看到煤油灯了燃的是两根灯芯,所以迟迟不能咽气,伸出两根手指,代表两根灯芯,希望家人能把另一根灯芯给挑出来,那样就不会浪费煤油了。

● 8.8晚清小说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以及曾朴的《孽海花》

● 8.9白话文学与五四运动

老舍《茶馆》

曹禺《雷雨》

茅盾《林家铺子》

巴金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 8.10鲁迅

鲁迅《阿Q正传》《药》

● 8.11沈从文

沈从文《边城》《丈夫》

● 8.12白话诗与散文

胡适 白话文运动“我手写我口”

朱自清《背影》

萧红《呼兰河传》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8.13张爱玲

张爱玲《金锁记》《怨女》《倾城之恋》

♛ 第九部 拥抱梵谷


● 9.1荷兰与新教喀尔文教派信仰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死后成为西方艺术史上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十年中,他创作了大约2100件艺术品,包括大约860幅油画,其中大部分是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它们包括风景画、静物画、肖像画和自画像,以大胆的色彩和戏剧性、冲动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为特征,为现代艺术奠定了基础。由于商业上不成功,他与严重的抑郁症和贫困作斗争,最终导致37岁时自杀。

● 9.2梵谷家族与艺术经纪

● 9.3梵谷与神学布道

● 9.4比利时矿工牧师的梵谷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喀尔文教派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


《在壁炉旁做饭的农妇》,1885年,布面油画,44cm×38cm,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9.5海牙与西嫣的交往

在去法国追求后印象主义之前,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加入海牙画派,开始了他的艺术职业生涯。19世纪70年代早期,梵高在海牙从师于安东·莫夫,莫夫鼓励他画肖像画。

梵高二十九岁时在海牙学习绘画,有一天外出,遇见在街头角落低头不语的妓女西嫣。

● 9.6吃马铃薯的人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的作品。这幅画的画面虽略显粗野,但结构却十分紧密;以围聚的人物为中心,对形体加以把握,力求真实表现农民的现实生活。为了追求这种意境,在这幅画中,梵高选用了灰暗浓厚的色调,以此体现家境的寒苦。他又以苍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桌上悬掛的油灯构成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背景敷色稀薄浅淡,反衬出前景中的人物形象。以此看出,梵高意图表现在光的映射下,几种色调变化的效果。


《吃马铃薯的人》,1885年,布面油画,82cm×114cm,荷兰梵高博物馆藏

《削土豆的人》创作于梵高离开荷兰前往法国的前一年,1885年的2至3月。这幅画有着深沉的基调,粗糙的笔触和块状的绘图,这些都是梵高在纽南时期典型的绘画特色。而他对农民题材的专研到1885年完成他的第一个重要作品《吃土豆的人》时到达顶峰。


《削土豆皮的人》,1885年,布面油画,40.6cm×31.8cm,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藏

● 9.7 1886年到巴黎的梵谷

1886年3月,梵高于来到巴黎,与其兄弟提奥同住。在那里梵高结识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梵高的画风发生了巨变。

《唐吉老爹》这幅肖像是梵高短暂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创作的,唐吉老爹深受周边印象派画家的爱戴,他经常到克劳泽尔街唐居伊开的店铺聚会,唐居伊允许他赊购物品或用实物换取画布。

梵高将对浮世绘的喜爱融入在了画中,将日本浮世绘布置成肖像画的背景:唐吉老爹头顶正好是一幅表现富士山的浮世绘画作葛饰北斋的《红富士》,右上为歌川广重的《名胜江户百景》,右下为溪斋英泉的《花魁》,左上是歌川广重的《歌舞伎演员》。

由浮世绘构成的复杂背景,似乎人物的形象正趋于平面和简化,同时,整体色彩鲜艳清透,这是受到浮世绘影响的证明。在梵高37年的生命中,浮世绘是梵高的灵感之一,其流动线条,浓艳用色与生活题材,启发着梵高对东方国度的绮丽想象,造就了他在艺术史上的不朽地位。


《唐吉老爹》,1887年,布面油画,65cm×51cm,法国巴黎 罗丹博物馆藏

● 9.8新印象主义

● 9.9前往阿尔

梵高发病以后,平日为他送信的邮差胡林成为照顾他的好朋友。

胡林戴着邮差的帽子,穿着铜扣蓝大衣,一脸大胡子,他的面容有一种平凡的慈祥。也许在精神焦虑痛苦中的梵高心中,胡林和他太太这样简单无私的善良成为真正的救赎力量,他在胡林的画像后面装饰了很多美丽的花朵图案,胡林看起来像一个慈祥的圣诞老人。


《邮差约瑟夫·鲁林肖像》,1889年,布面油画,65cm×54cm,荷兰克勒勒·米勒博物馆藏

● 9.10梵谷与高更

1886年秋季的某一天,亦即梵高在巴黎逗留期间,他初遇到高更。当时梵高刚结识了罗特列克、贝纳和希涅克等人。其中,具有强烈个性和领导素质的高更很快便吸引了梵高的注意。

在等待高更的这段时间内,梵高的灵感如泉涌,他在极短的时间内留下了《向日葵》、《星夜》、《夜间咖啡馆》、《梵高的卧室》等杰作。


《夜晚的咖啡馆》,1888年,布面油画,89cm×70cm,美国康涅狄格州 耶鲁大学美术馆藏


《在阿尔的卧室》,1889年,布面油画,73cm×92cm,美国伊利诺伊州 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高更的椅子》表现椅子的主人高更离去后梵高的寂寞和孤单。放在空椅子上的书意味着巴黎的艺术界,并且暗示高更的行踪。高更对梵高而言,就像是这张画中所表达的,是黑夜里的明灯。然而就在梵高画了这张画的同时,两人的关系亦宣告结束。同期,梵高还创作了《梵高的椅子》静物油画作品。《高更的椅子》中描绘的是高更的扶手椅。这是画家梵高与高更分手前绘制的高更空椅子:素朴的造型,坐垫温暖的绿色和椅架偏紫的蓝色,看得出两位画家临别时和平珍惜的心情。两本厚书,点燃的烛台似乎传达了一种对友情庄严神圣的呵护之心。

《梵高的椅子》画中充满了孤寂的气氛。椅子摆在斜线的地板上, 那上面放着他一刻不离的烟斗和烟丝, 可是椅子上和周围都没有人, 他大概已经意识到高更将要离去, 而自己又要陷于没有欢乐也没有争论的孤独境地。这幅画所传达出来的悲凉情绪是如此之浓, 以致令人从中体会出凡高孤寂落寞的眼神。因而, 这把椅子也可以说是凡高自画像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看, 凡高的椅子只是一件静物而已。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看, 这张空椅和放在上面的烟斗和烟草可谓孤独的明显象征。


《高更的椅子》,1888年,布面油画,90.3cm×72.5cm,荷兰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藏


《梵高的椅子》,1889年,布面油画,73cm×92cm,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是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旋转躁动的星云,金黄满月的漩涡,火焰升腾的柏树,被汹涌动荡的蓝绿激流裹挟吞噬,夸张手法描绘的变幻星空,仿佛看得见时光的流逝。天空下安睡的村庄是如此宁静而安详。淡蓝的色调,动感的线条,自由的时空感仿佛脱离现实的幻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臆想世界。

从艺术特色看,这幅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看到的幻象。这种幻象,超出了中世纪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过的任何尝试,它来自画家某种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以火焰般的笔触,标新立异的无畏,把自己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幻想体验大胆地用笔触来加以证明,作品预示了画家用幻想作为手段而对自己的主观世界加以表达的探索。


《星月夜》,1889年,布面油画,92cm×73cm,美国纽约 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隆河的星夜》是梵高在1888年创作。在隆河河畔的星空中,画中的桥是位于梵高在亚尔勒的住宅黄色小屋附近,他在隆河画了许多作品,这时其的星空与晚期在圣雷米的星空之夜有相当大的差异,当时他的精神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也或许正因为如此,在他感性超越理性的时候,才能这么鲜明的把他的情绪融入画中。

此时,梵高的内心并不平静,因为画作得不到别人肯定,身体的疾病又困扰着他,所以他的不安及焦虑明显的流露在画面上。他用短短的笔触,排列成螺旋状的造形来表现画的主题。梵高把天上的星星和月亮,画得好像在燃烧一样的散发着灿烂光芒,整个画面似乎因为那些短笔触的排列,及蓝色和橘黄色这两个对比色而不停的摇动着,感觉有种强烈的对比!


《罗纳河上的星夜》,1888年,布面油画,72.5cm×92cm,法国巴黎 奥赛博物馆藏

● 9.11向日葵与自画像

梵高一生创作了共十一幅向日葵。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法国南部的灿烂阳光,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的花朵,整个画布都被这火焰燃遍,表达着狂热的生命激情。这就像梵高一生都在渴望生命的热忱以及真挚的爱情,可是他最终仍旧一无所有,他只有在心底呐喊,用色彩来表达和倾诉对生命的渴望。


《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1889年,布面油画,92cm×72.5cm,美国 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花瓶里的十四朵向日葵》,1889年,布面油画,100.5cm×76.5cm


《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1889年,布面油画,91cm×71cm,德国 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博物馆藏


《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1888年,布面油画,73cm×58cm,私人收藏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1888年,布面油画,92cm×73cm,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自画像》,1889年,布面油画,65cm×54cm,法国巴黎 奥赛博物馆藏

1888年梵高割耳朵后的自画像。也许是失去耳朵的疼痛使梵高暂时忽略了精神的忧伤,在这两幅画作中梵高少有的露出了平和之感,仿佛内心得到了些许舒缓抚慰。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1889年,布面油画,60cm×49cm,英国伦敦 考陶尔德艺术学院藏


《耳朵上扎绑带叼烟斗的自画像》,1889年,布面油画,51cm×45cm 

● 9.12精神病院的梵谷

1890年4月末,梵高要求入住圣雷米精神病疗养院,他的弟弟提奥写信告诉院长,哥哥的精神状况没有什么问题,让他住院只是为了调养身体,免得让他旧病复发。在精神病院的梵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伤痛,他把伤痛用于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在这一期间,梵高画了《大地》、《麦田》、《阳光》、《草野》、《星空》等作品。

● 9.13最后的欧维

梵高最后的半年是到了法国巴黎北边一个叫欧维的小镇,他的朋友和亲人希望他能在这边得到更好的治疗和照顾,但结果他还是自杀了。其实这个教堂就是他自杀以后,遗体就埋葬在这个教堂的后面,现在悼念他的人们都去这个教堂。他好像看到这个教堂的时候就已经看到宿命的某些终点。


《欧维的教堂》,1890年,布面油画,74cm×94cm,法国巴黎 奥赛博物馆

《乌鸦群飞的麦田》是梵高画过的最后一幅画。乌鸦常常偷吃麦子,农民很恨乌鸦,所以就准备一种枪,这个枪是散弹枪,打不死人,可是声音很大,能够把田里的乌鸦惊吓飞起来,梵高就用这把枪,于1890年7月27日那天对着自己的心脏开了一枪,而他画的这张画里面刚好是一群黑黑的乌鸦从金黄色的麦田里飞起来,很多人认为这幅画就像是他最后的挽歌,好像他已经了解到他要离开人间,乌鸦像一个不祥的乌云密布在天空上。因为这个枪是散弹枪,打不死人,只是受伤,一直流血,所以一直到29号他才去世,被埋葬在那个教堂后面,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乌鸦群飞的麦田》,1890年,布面油画,50.5cm×103cm,荷兰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藏

♛ 第十部 身体美学


● 10.1从关心自己开始

美不仅是外在的,而且是自己完成自己的过程。

美是回来做自己,不是刻意的模仿别人。25岁以后的美是自己完成的美,25岁之前的美是天生的美。

你要了解自己的身体,尊重自己的身体,呵护它她,让它不劳累。身体和心灵是缓和,互补的。

● 10.2身体之美源自文化记忆

身体美学的前提条件是共同性,五官相同。

身体美学是文化的解剖:

①埃及人身体的纪律性,金字塔的层级制度造成脊柱的直立性。

②希腊人热爱运动,肌肉性,律动的平衡,动态之美。

③印度人,腰部的柔软。

身体美学是心灵的外在表现,是对内心状态的窥测。

● 10.3寻回呼吸

美是一种身体的平衡。

锻炼你的呼吸,回到缓和、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专注力的状态。“笔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意断神犹在”。

①西方美学:外在的身体表现。

②东方美学:内在的自然流露(大气浑成,神来之笔,一气呵成)。

● 10.4身体的重心

身体的美是一种学习。中国讲求节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重心的转移:西方人讲究左脚和右脚之间的互换;东方人蹲马步,气沉丹田。

● 10.5以手传情

分手和牵手:人要珍惜握的到的那只手,放弃握不到的那只手。

罗丹的《两只手》:两只手是一种爱的传递。

● 10.6拥抱:一切爱的起点

拥抱,是包容的开始。包容是一个生命给另一个生命以祝福,爱,和一切最好的东西。

身体的包容:爸爸握住儿子的手写字,讲求横平竖直,做人也是一样。

● 10.7学习摔跤

小孩子学习摔跤,走一步算一步,鼓励他继续爬起来。让小孩从摔倒中学习,学会重新爬起来。

伸出援手:用你的手作为他人的支撑。

● 10.8行走的美学

走路是身体的基本功,散步对身体是最好的。

练习踱方步:步伐的从容,一步一步,知道自己往哪里去。

行走包含自己身体的笃定,是不自觉的行为。

● 10.9健身与运动

把身体的关心列入日程表。不要因为忙,取消了运动的时间,取消了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取消了散步的时间。

劳动:是指有目的地用体力做事情。

劳动的幸福:有洗衣机,吸尘器,洗碗机,但不见得每天都用。

游泳是全身性的训练,比重量训练好。

● 10.10舞蹈美学

舞蹈是身体美学的巅峰。

弗韦泰转:扮演黑天鹅的演员一脚悬空,另一脚踮起持续旋转32圈,这一动作是芭蕾舞动作难度的标杆。

舞者要像土地一样,每天都要耕耘自己的身体。

芭蕾舞者最漂亮的部分是上升落地的动作。这是一种垂直移动的美,像鸟儿一样轻盈。

东方身体是水平移动的美,比如中国传统剧场里的“跑圆场”。沉住气,往下沉。

梅兰芳,手指的千变万化——兰花指。

肚皮舞:小腹的柔美

弗朗明戈:踢踏舞的节奏感

● 10.11从肉体的美到精神的美

旗袍:端庄,稳重的美。与身体合二为一。

黑怕(hip-hop)街舞:解放的身体美。

儒家文化:精神的内在美。

西班牙的身体美学:弗朗明戈,斗牛——身体的紧张。

教育孩子的身体美学是无时无刻的,回到生活里的美学——拿筷子,写毛笔前磨墨。

● 10.12美没有第一名

心目中的美,没有第一名。只要你达到自己的极限,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变成自己的第一名。

● 10.13期待身体的永远之美

生命是一个盒子套一个盒子,打开新的盒子。

21岁是希腊身体美学的极致。

初春春花的烂漫和秋天果实的丰满,两者皆美。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短评

美是什么?优雅、华丽、高贵、精巧、丰饶、别致,这些词语皆可以是美带给我们的感觉。经过大自然打磨的玉石虽是粗糙,但那种拙朴的力量仍不失美感;若被匠师精雕细琢了一番,则褪去原始的粗糙,显得灵气逼人,亦让人赞叹这巧夺天工。这是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不同,是现代为美上的一道藩篱,孰高孰低,难以言说分明。

《美的沉思》讲美的历史,美在经过传承和积淀以后的内核——文化符号,更多的是在处理艺术背后的美学观念,一路旁征博引,向我们解释一个时代的美对当时的人有何意义,为什么这样的风格是美的,从器物、书法、绘画、雕塑的特点来推测他们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经历,借此感受那个时代匠人对美的理想和抱负。

既然是美的历史,也是纷繁杂乱的。蒋勋去除了特例的细枝末节,留下一条绵延发展的历史线,因此不显枯燥,也不觉深奥,只待他剥离了层层的史料,凸显美的本源。每次看蒋勋谈美谈文学,总觉得意趣盎然,即便是对相关内容一无所知的读者也不会有被拒之门外的感觉,文字圆融,见解朴素,将多种观念巧妙杂糅在一起,纵横拉宽视野,非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就拿中国的人像艺术来说,不仅少见,造型更是简陋,许在中国艺术史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但蒋勋将之与其他一些古老民族做对比,将不同形态的雕塑内在联结的文明、文化,生活环境一一抽丝剥茧,让我们看到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形状、声音,成为一种美的形式留存下来以后,便不仅是审美符号,而是一种文明的积淀。于是我再看印度人像的曲线流露出的妩媚,顿时深有同感,只有这片氤氲潮湿的地方才能酝酿出这样的慵懒多姿。

回到中国的人像历史,蒋勋从几处加以剖析,首先人俑作为最早的人像艺术是用来代替活人陪葬,自然也不会带有任何崇拜或纪念的性质;其次,中国自古以来的群体性经验与心理都是埋没个人,凸显群体的,因而也不会出现如同希腊雕塑那样突出个人力量与美感的作品。这一章的篇幅其实不多,但我觉得内容很丰富,横向比较不同民族的艺术,纵向看待单个民族的文明,蒋勋说出了审美的新角度,这个角度也贯穿了整本书,美学是从集体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中归纳完成的。

中西贯通,从源远流长的历史挖掘艺术背后的美学意义,我想这是蒋勋要引领我们沉思的东西,这美的历史不再止步于历史,而是数千年来各种差异后的美的观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的沉思 Meditation of beau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