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家长学堂本周分享
@所有人
儿童学习的四种类型
儿童学习与顾问心理学家华莱士(Ian Wallace)在澳大利亚育儿网站Essential Kids的一篇文章中,介绍了儿童学习的四种类型,以及家长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成功学习。
首先是四种学习类型。视觉类型的孩子喜欢画画、智力拼图和艺术创作。对他们来说,“看到”信息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听觉类型的孩子,喜欢听故事,也许很小就学会了说话,他们容易接受口头指令,很爱讲话;触觉类型的孩子,喜欢采取“切身体会”方式来体会不同的事物,家长在教他们时,要做给他们看才行;动觉类型的孩子,跟触觉型有点类似,他们在学习时需要通过触摸事物获取感知,不过,他们也会通过“运动与感知互动”来学习。
怎么判断孩子属于哪种类型呢?华莱士建议,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游戏和谈话方式来找出答案。比如,视觉型的孩子可能喜欢用“看到发生了什么”或者“我看到她感到不安”这样的话来解释一件事情;听觉型孩子可能会使用一些描述情景的声调或句子;触觉型的孩子会把与事件相关的感觉集合起来,例如“我能感觉到她很沮丧”;动觉型的孩子可能喜欢角色扮演或演示。
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帮助他们学习:
1.为视觉型的孩子多准备些图表、模型,或者彩色笔和荧光笔类的用具。
2.鼓励听觉型的孩子参加一些能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比如戏剧或辩论。对于年龄大点的孩子,可以重放那些已讲授的内容来帮助他们学习。
3.可以带触觉型的孩子通过描摹或手指画画等活动进行学习。
4.角色扮演和表演对动觉型的孩子帮助很大。家长一方面可以提供乐高之类的玩具鼓励孩子在实践中学习,还要给他们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比如让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益智感官玩具。
新区家长学堂本周分享
孩子勤奋的两条底线
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徐海娜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孩子为了学习成绩而不断勤奋时,应该要有两条底线:充足的睡眠和自由的社交。
首先,充足的睡眠对学生很重要。在中国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写着“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但在大中城市中,很少有学生能拥有充足的睡眠。谈到睡眠对孩子的影响时,徐海娜引用了一些学者的研究。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研究者珀·布朗森(Po Bronson)说,全世界的孩子总体来说,比三十年前的孩子要少睡一个小时,这严重地影响了孩子在智力、情绪等方面的健康,也导致了更多的注意力失调症和肥胖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马修·沃克说,孩子在白天学到的东西,需要在睡眠时得到大脑的进一步处理和储存,“学习强度越来越大,睡眠时间越来越少,这样下去很快就会崩溃”。很多科学家也指出,成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带来大脑结构上的永久损伤。
第二,只学知识并不能令孩子长大,他们是在和别人的交往中长大的。徐海娜说,如今的孩子们有机会学习各种技能,发展各种特长,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同龄人充分开展社会交往,“在学校里有严格限制的小憩时间,放学后的补习班和特长班,都剥夺了孩子们在自由的相处中相互学习的机会”。
另外,在家长的教育和影响下,一些孩子的社交自由被严格限制,比如,“只能和学习好的同学玩”,势力的交友观会对孩子产生长久的影响。埃里克森是美国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和临床医生,他曾把人类发展周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危机,而每一种危机的渡过都和人的社会性相关。埃里克森提出,要培养孩子的“基本信任”,也就是能够相信别人的能力。孩子间自由社交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交换信任的过程,只有彼此认可,才能玩在一起。如果能在早期的成长阶段受到别人的认可,将来就不会勉强别人认可自己,反而还会具有认可别人的能力。
以上,就是专栏作家徐海娜的观点,她认为,在孩子勤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有两条底线:充足的睡眠和自由的社交。
@所有人
为什么你不该对孩子大喊大叫
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会大喊大叫。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一篇文章提出,对孩子吼叫可能是家长最不明智的行为。这样不仅会让孩子觉得你失控了,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项发表在《儿童发育杂志》(Journal of Child Development)上的研究表明,父母冲着孩子大喊大叫,会产生类似于体罚的后果:孩子焦虑、压力和抑郁的程度增加,行为问题也随之增加。
对孩子大喊大叫,并不是管教孩子的策略,而是家长自己的发泄手段。耶鲁大学心理学和儿童精神病学教授艾伦·卡兹丁(Alan Kazdin)认为,如果家长想要改变孩子的坏习惯或培养好习惯,需要有提前的规划和纪律。
卡兹丁正在推广一个名为ABCs的项目,项目的名字代表着前置条件(antecedents)、行为(behaviors)和后果(consequences)。前置条件就是提前进行设置,在你希望孩子做什么之前,先要告诉他们。行为,是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定义、塑造和建模。后果是看到孩子的行为时,要表达出一种夸张的赞许。比如,孩子每天晚上都把鞋到处乱丢,这时家长不能大喊大叫,而是要在早上问孩子,能不能确保回家时把鞋子放在正确的位置,如果孩子能够做到,要热情地说出你赞美的内容,然后给孩子一个拥抱。这个方法的重点是:让孩子注意到伴随正确行为而来的赞美。它不是在孩子做了坏事之后父母再做出反应、等他们搞砸事情然后生气,它需要父母自律提前做出明确的计划。
卡兹丁说,家长要养成习惯使用ABCs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你想纠正的行为,孩子的各种闹脾气和斗争,都会慢慢消失。这样做对父母也有好处,你的抑郁和压力也会下降,家庭关系会好转。
@所有人
帮助孩子遵守群体原则(一)
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应该知道,给孩子建构原则必须严格,但老师和家长往往不能把严格和严厉区分开。严格是指一丝不苟,始终如一,严厉则是指在严格的基础上加上厉声斥责,严格会带来好的原则建够,严厉带着恐吓,硬邦邦的形象和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会带来孩子对原则的抗拒和反弹,所以给孩子建构原则的时候要严格而不可以严厉,不严格可以随意改动原则,或有时严格有时放松,造成孩子去探索家长的规则宽松度,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心软和孩子的理由随意就改变规则。我们要制定规则,就说明规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帮助孩子遵守群体原则(二)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发了脾气就成了怪物或者坏人,如果让他误认为人类不允许发脾气,不允许伤心,这样的认识对孩子会更糟,他会把脾气和伤心隐藏起来,扭曲成另外的情绪,发泄出来。所以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伤心和生气都是自然的事情,发脾气也是被允许的,只是这些不良的情绪不能用来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
帮助孩子遵守群体原则(三)
在建构原则的时候,反思角是其中比较好的一种办法。因为他本身不带情绪,跟孩子也没有亲情关系,一个人最容易被自己所爱的人和亲人所伤害,当自己所爱的人和亲人对自己态度不好时,自己就会感到异常的伤心和愤怒。老师和家长是每天要跟孩子在一起生活的人,也是孩子心目中最亲近的人,我们不能让孩子恐惧我们。如果孩子对我们有恐惧感,那么孩子每时每刻都会感到恐惧,我们也不能由于我们的原因让孩子伤心,那样孩子就会丢失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反思角不代表孩子最爱的人,也不会发怒,不会显示出讨厌孩子的表情,所以当语言建构原则失效后,利用反思角建构原则是比较安全和比较好的办法。
@所有人
新区家长学堂本周分享
[爱心]孩子发脾气小口诀:
一抱,二听,三认同,
给个选择看反应,
转移注意叫暂停,
实在不行先冷静。
1、拥抱:纠正之前先连结,用眼神、身体、态度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
2、倾听:孩子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问问孩子是什么事情让他情绪崩溃。
3、认同:把孩子的情绪说出来,没给你想要的玩具,你很伤心是吗?妈妈冤枉你了,你很委屈是吗?换是我也一定很伤心。
4、给选择:给孩子二选一的简单选择,让他重新拥有掌控感,参与决定,恢复自主感。
5、转移注意:一般头三部都能安抚孩子了,如果孩子继续发脾气,试试转移注意力法,说点其他的,这事先暂停不讨论了
6、离开、孩子还是不依不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告诉孩子等你心情好点妈妈再来和你聊。然后果断离开,让他情感发泄。如果孩子不让你走,重复上述6步。
[爱心][爱心][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