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日谈》有感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说过:“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过程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的确,一部作品的魅力会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凸显出来。现在重读《十日谈》,我们更能深味其中的道理。

        公元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盛行黑死病,病毒蔓延,十室九空。当时欧洲正处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占绝对统治地位。基督教强调神权至上,彼岸天国,要求人禁欲赎罪,以求来世。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许多人束手无策,等待上帝的拯救。此时,三个有教养的男青年和七个女青年躲避到郊外一座别墅,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乐观的心态对待这场灾难,等待灾难的过去。他们每天选举一个“国王”,除了唱歌跳舞之外,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消遣。讲到第十天时,这场瘟疫过去了。这便是意大利著名人文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乔万尼·薄伽丘的小说集《十日谈》的梗概。

        这一百个故事多描写修道院里的偷情、贵族府第的通奸、市民家庭中的“红杏出墙”以及性的启蒙、性的欺诈、爱的机智、爱的圈套等等,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这一系列妙趣横生的通俗故事揭露、批判了教会的丑恶行径和虚伪,歌颂爱情,呼吁人人平等,肯定了人的价值,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薄伽丘是欧洲那场大瘟疫的亲历者。在《十日谈》中,不仅对其可怕的情景做了真实的描写 . 而且也暗示 了这场瘟疫所造成的人们思想观念的“有些人以为惟有清心寡欲才能逃避这一场瘟疫”,也有些人的想法恰好相反,以为惟有纵情欢乐,豪饮狂歌,“什么都一笑了之,才是对待瘟疫的有效手段。”薄伽丘正是用辛辣而幽默的嘲讽,达到了“一笑了之”的效果。

        我们不能想见这场灾难给薄伽丘带来的危难,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用达信、乐观战胜了这场灾难。是的,正如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所说:“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同样面对灾难,我们不能用不幸的眼光只看到当前的困难,如果那样,我们只会沉沦和堕落。重读《十日谈》,你一定不会空手而归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十日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