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后现代课程观》研读小组钉钉群的灌水,直接文字整理形成。未经审校,权当记录,之后完善。
这一章开头,作者说了这样一个观点:
对于哲学家确立了的科学理论的检验实证和否证等问题来说,上述问题是历史学家所唯一可以提供的重建。
那么,“上述问题”是哪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上文提到的:是什么促使一个团体放弃一种常规科学传统而转身另一种。
这个问题,是科学理论的检验、证实和否证都无法解决的,因为一个团体选择什么,放弃什么,那不是逻辑或与自然比较确定的,那必然是历史的原因,是历史学家可以提供帮助的地方。
第十章:范式的确立之后,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革命是从一个范式转移到另一个范式,那范式转移是如何发生的呢?是什么促使一个团体放弃一种常规科学传统而转身另一种?
这个问题不是什么科学理论的证实或否证,这是人的问题,是人的选择问题。这些人被称为“范式检验者”。这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一点是他们能以不同的眼光去看科学和看这个世界,另一点是:他们通常非常年轻,对老范式决定的世界观和各种规则的信奉没有那么深。
01
范式检验发生在反常引发危机之后,而且危机中引发出一个现有范式的竞争者,即候选范式。有了对立,才能进行竞争,才需要检验。
这种检验稍微有一些麻烦,麻烦在哪儿?检验需要标准,但没有绝对的标准。
但是科学上,在这个地方有两个理论是要用来检验的,一个是逻辑实证主义,一个是科学否证理论。
前者强调概率证明:在现已存在的证据下理论成立的概率是多少。后者强调“可证伪”,当其结果是否定的,科学家就必须抛弃一个已确立的理论。
库恩提出的范式检验理论,与二者都不相同,所以需要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评判。
02
库恩是如何批评第一种理论的呢?证明就像自然选择。如何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如何知道谁才是适者?由环境决定。那么,在环境决定之前,我们不知道谁是适者,在环境决定之后,谁是适者也不重要了。我们往往会说:生存下来的就是适者。
于是,形成了一个循环解释:如何证实理论A的正确,那就寻找可以证实的证据。
但“引起争论的理论和观察总是与早已存在的证据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理论和证据都是一个范式的,证明不过是个自娱自乐,“提了没用的问题”。
那我们接着讨论第二个问题,库恩如何看待波普尔的否证?
否证是如何确立科学的?
否证主义认为结论暂时正确,直到出现反例。如果出现反例,那么科学家必须抛弃一个已确立的理论。
没有任何理论能解答在一给定时期他所面临的所有谜题。如果理论与数据间稍有不合即成为抛弃的理论,那么所有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该被抛弃。
这是库恩反驳否证主义的第一个论据。
然后,否证主义可能会说,我们也不是“稍有不合”就抛弃理论,而是在“严重不符”的时候才抛弃。
这就又被“沙堆逻辑”给攻击了,那什么程度才是所谓的“严重不符”?
显然这个程度是无法界定的。
无论是实证主义还是否证主义,都属于科学的认识论或者逻辑论,是纯粹经验范围内进行的,都与科学之外的范畴不相干。
库恩提到了证实-否证的联合过程。否证相当于反常(当然二者有不同),随后不断地再去证实。这基本是常规科学的研究方法。
库恩的范式检验理论属于科学哲学中的过程论或历史主义,重视历史和社会对科学的实际影响。
在历史学家看来,证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历史上有意义的理论都与事实相符。
现在,范式之间的竞争无法用证实或否证来解决,只能靠科学团体的支持来决定,也就是刚才说的库恩的理论有社会意义的参与。
03
这里库恩解释一下,为什么竞争着的范式支持者之间不能通过协商沟通解决,而非要发生“革命”呢?
那是因为前后常规科学范式传统间有“不可通约性”。
什么是不可通约性?范式与范式之间不是累积发展的,而是结构变化,这种范式之间的差异,就是不可通约。
这种不可通约,首先体现在“标准”的不可通约。也就是“谜面”不同,范式回答的核心问题不同。
其次是概念和操作上不可通约。
我们通常会觉得牛顿说空间,爱因斯坦也说空间,怎么能没有通约性,实际上,二者只是词汇相同,词汇的含义已经完全不同。爱因斯坦的“空间”是可以弯曲的。
同时,为了证实或解释进行的实验操作也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世界观的不可通约性。
竞争着的范式在不同的世界中从事他们的事业。一个是平直空间,一个是弯曲空间,他注视同一方向,但看到了不同的东西。
不可通约,就如同看那个鸭兔图一样的格式塔转换一样,要么不变,要么全变。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需要面对了:范式之间不可通约,存在着鸿沟,那范式的转变最终如何完成呢?
04
第十章我们讨论了范式自身发生的变化,属于重要的内因,这一章库恩引入了另一个角度,属于决定性外因。
那是什么呢?是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家自身要愿意扭转看法,改宗。
那科学家愿意改宗么?科学家不愿意改宗,尤其是那些较年长,教有经验的科学家。
为什么那些年长的科学家不愿意改宗呢?
因为那是他们立基之本,要他们放弃相信了一辈子的事情并不容易,而对于他们来说,放弃原有重新开始的代价太大。改换所效忠的范式,是一种不能被迫的改宗经历,年长的科学家确信就范式终将解决所有问题。
旧范式作为常规科学依然有未解之谜,科学研究工作依然可以进行。旧的范式支持者要坚守,新的范式支持者要坚守,那什么时候新范式取代旧范式呢?
起初,少数人改宗,每段时间都会有些人改宗,直到最后旧范式的支持者全部退出(死光了[笑哭],书上原话),就完成了范式转换。
这是社会学角度的解释,但从历史维度来看,确实如此。
当新范式确立之后,不想改就相当于退出科学了。
一旦新的范式确立,它就成为了新的常规科学,曾经的年轻科学家成为了老科学家,成为了现有范式的守护者。
作为范式检验者,年轻的科学家对新范式信心满满。他们认为新范式有哪些优越性呢?
第一,他们能解决导致旧范式陷入危机的问题。其实也解决不了,没有哪个范式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我们稍微限制一个程度:新范式承诺能解决旧范式陷入危机的问题。
第二,新理论比旧理论“更灵巧”“更适宜”“更简洁”。这比较玄乎,但事实确实如此。
其实,新范式所给出的这些承诺,都是基于未来的,所以,考验支持者的信心,而与证明、解谜能力等都无关,因为这时这些证据都看不到。
做出这种选择,只能基于信念。
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么影响深远的科学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竟然是非理性的,这对于许多科学家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05
我们借着本章最后一段再把这章主要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吧。
范式检验者是如何选择新范式的:
首先,旧范式遭遇危机,新理论不断地突现,新的范式萌芽初露,新获生机。
然后,少数年轻科学家基于信念,选择了支持新范式。他们坚信新范式会解决旧范式的危机问题。
然后,他们开始探索新范式带来的可能性,支持新范式的论据数量和说服力不断地增强。于是,有更多的科学家发生转变。
然后,支持者越来越多,对新范式的探索力度更大,逐渐地,基于这个范式的实验、仪器、论文、著作的数量继续增加。
最后,死硬派退出舞台,新范式正式入主相应领域。新的科学革命进程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