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一家,饱一餐,饿一顿。有时秋园带着女儿之骅去乞讨,遇见秋园过去的学生和家长,他们都说梁老师(秋园)善良,不仅请他们母女饱餐一顿,还送一些粮食给她们。
1960年,仁受因长期饥饿,得了水肿,身体肥胖,不久,仁受去世。
此时,秋园人到中年,正经历人生第二次磨难,第一次磨难是少年丧父,如今,中年丧夫。
秋园没有消沉。她振作起来,女儿之骅因饥饿和贫穷,断断续续读了几年书,她让女儿去参加考试,女儿不辜负母亲的希望,考上了岳阳学校。
送走女儿,秋园带着两个小儿子,在大儿子的帮助下,给自己做了一身象样的衣服,领着两个儿子,回洛阳娘家,寻求帮助,能否找份工作。
娘家的大药房已经归公。大哥秋成在医院上班,他们的收入仅糊自家一日三餐。一家添三口人吃饭。哥哥对妹妹热情,大哥再婚后的嫂嫂不待见她们。
在大哥家住了十天,秋园也不为难大哥,她又领着两个儿子返回湖南老家。
在火车上,他们遇见了五十多岁的陈大姐,两个人聊起来,陈大姐热心劝秋园去湖北,她可以帮秋园找事,湖北农村地多人少。
秋园说:“我会做衣服,我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
陈大姐仔细看秋园这身衣服,“凭你这手艺,都能赚到饭吃,我们那一般都是穿大衣襟的衣服,没人会做对襟的衣服。”
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加上已长大的赔三,也不愿回老家,母子三人随陈大姐,来到湖北汉川,暂时住在陈大姐家。
陈大姐是位心地善良的人。在生产队逢人就说,我表妹是裁缝。把秋园身上的衣服拿出来做广告。
不久,秋园上门给人家做衣服,不要工资。管母子三个人三餐饭。
秋园在汉川农村生活了一年多的日子,当地清理外地人口。秋园又面临是否回乡。
陈大姐帮秋园出主意,介绍秋园嫁给当地的一位王书记,他老婆生病去世多年。家中有年迈的母亲和一个儿子。
秋园接受不了再嫁的事实。陈大姐分析给秋园听,如果你不在这里成家,回老家等同于送死,不如先在此安下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经过陈大姐的分析,秋园接受这样的现实。带着两个儿子嫁到了王书记家,王书记也是位心地善良的男人。
因王书家的经济不太好,为了减轻负担,秋园把赔三送到大儿子的学校去读书。她带着田四和王书记一家三代三口人,共同生活。
王书记知书达理,和秋园互敬互爱。彼此把对方的儿子视为己出,而王书记的儿子和秋园的儿子田四,如亲兄弟一般,俩个人和睦相处。
1966年夏天,田四初中毕业了,放学没有回家,听一位老人讲,田四在河里玩水,一直没上来,书包还放在岸上。
秋园听到后,如五雷轰顶,边哭边喊,她家四儿很乖,从不玩水。
但书包是田四的,里面还有田四的“三好学生”证书,后来求人帮忙打捞,是田四。
王书记看见秋园伤心痛哭,除不停的安慰之外,每天二十四小时陪着秋园,生怕秋园干出傻事。王书记劝秋园“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有三位儿女。”
秋园在汉川生活二十年,直到1980年,王书记生病去世。他去世之前,交代秋园,他去世后,让秋园回到亲生儿女身边。
他的儿子虽然现在很孝顺,他不在了,不能保证以后一直孝顺她。
秋园办完王书记后事,让大儿子子恒接他回老家。王书记的儿子,对秋园这位继母难舍难分,还说以后,要经常去湖南看看继母。
秋园回到老家,老房子破败不堪,儿子们接她过去生活,她不愿意,在老家旧房子开启了自己的老年生活。直到89岁去世。
秋园的一生,就是我们祖父母的人生轨迹。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不仅有个人人生磨难,还带有那个动荡不安时代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