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里都是“异乡人”

又到了新生入学的日子,有位学妹问我关于户口要不要迁到学校的事。不同的城市和学校应该要求也不太一样,对我个人来说,迁不迁户口这四年来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件事倒是引起我的一点触动。

三年前我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自己没想太多也不太了解,听爸妈的,迁就迁了。等到真的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学校,一想起自己连人带着户口都离开了家,就不免有一种“无根”的伤感。当时刚入学导员在讲台上给新生开会,我在下面哭,是对陌生环境生理上的排斥,也是对某些纠结的点想不明白。坐在我旁边的舍友离家更远,她看得很开,还帮我做了一些心理建设:“既然选择了到另一个城市,家乡,是一个我们早晚都要离开的地方,以后即使回家也待不上几天,迁户口也没关系,以后你可能还要再迁到别的地方,我们不得不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这可能需要时间,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再说了,下个月放假就可以回家了啊。”说实话,最后一句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比现在再回想那场景,她的话越发真实起来,三年多的时间,我逐渐发现了自己好似走到哪里都是“异乡人”的身份。

比如最常见的情况,去旅行的时候,我自然是个外地人,常常问在那里生活的朋友:这里本地人经常来吗?某某食物就是他们平常吃的吗?除了旅游景点还有哪些值得看的地方等等。我试图靠近他们的日常,好像这样一来,我不仅仅是一个参观者,还可以是一个体验者。但很多情况下,都只是走马观花地从一个景点急匆匆地赶往下一个。

再者是在求学的城市里,时间一长,你会熟悉这里的街道、建筑,清楚路灯几时亮起、商场几时送客,甚至在哪个转角处的特色饭馆都能说道,但只要一开口,人家就能听出原来你不是本地人。尽管全国都在讲普通话,不同地方的普通话还是带着各自的韵味。不会讲这里的方言,买特产带回家时还是杀不下价。不说这玩笑话,就是觉得每当听到邻里之间谈话的时候,都好像在提醒我,我只是路过,对于这座城,我应该也只是位租客。好在这个城市里有太多的“异乡人”,走着走着,或许就聚成了“同乡”。

图片发自App

最后一个是让我无奈但又可以接受的,我好像成了家乡的“异乡人”。一次妹妹打电话来问我知不知道家和超市在哪,别说在哪,我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她说:“我就知道你不知道,妈妈还说是你让我去的。”这几年在家的时间,长则一两个月,短则两三天,在家不出门,最常去的也就是离家几百米的广场或超市。虽说不至于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地步,可我对于家乡的变化所知少之又少。有次临走前,爸爸带我去了一个新建的生态园,在那里拍了几张“家乡游客照”。

有句话说“吾心安处是吾乡”,当下的我看来,家人在的地方就是令人心安之地。好比一只风筝,飞得再远,也始终有一根线时刻保护着,在外飘着也不是不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到哪里都是“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