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本是仗剑天涯客,不曾苟且恋红尘

玛瑙一样的圆月挂在茫茫大漠的地平线上,月华温柔但也清冷,他裹了裹身上的战袍,脚踏在松软的沙土上,只见夜风吹散了水池的静谧,如在水面散落了满池亮闪闪的星子。

就这样一个人往前走,不知走了多久,月亮已斜挂在远处巍峨关口的檐稍,城楼上不时想起的号角,随着秋风飘出好远。

这一年,吐蕃大举进犯边关,西南战火纷飞,52岁的他给吏部侍郎裴行俭写信,请求跟随薛仁贵从军出征,于是他开启了金戈天马的边塞军旅生涯。

在西域,他目睹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英雄壮举,也见识了天山积雪,大漠烟云的壮美河山,边关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融入他沸腾的血液,写下了“九秋凉风肃,千里月华开”、“圆光随露湛,碎影逐波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等千古佳句,为盛唐边塞诗的兴起开了先河。

薛仁贵平定西域,他又随军参与平定云南姚州叛乱,在这几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充分发挥了笔杆子的作用,军中战斗檄文都是他的杰作,向朝廷的报捷书更是写得气势磅礴,文采飞扬,令高宗大为震撼。

没错,他就是七岁就写出千古佳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骆宾王。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其名取自《周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所以他名宾王,字观光,观卦的这句话意思是“为了观国之风光,宜于做国王的宾客”。

跟王勃不同,骆宾王是并非出自世家大族,其父只是个小吏,童年时代的他,是在义乌度过的,《咏鹅》这首诗,传说是家里来客人戏谑他时,他随口而吟。

如果说《咏鹅》是一幅童趣满满的画卷,那么,骆宾王在8岁时写的《玩初月》则是一篇已在探索人生的哲理诗了。

“忌满光先缺,乘昏影暂流。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这首诗已形象地阐述了人生“满”和“亏”的辩证关系。

之后,其父骆履元曾任博昌(今山东滨州)县令,全家迁居博昌,十多岁时,父亲死在任上, 尚未年满18岁的骆宾王就要独立支撑起整个家庭,处境极度艰难,在贫穷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少年时代。

为了改变现状,骆宾王必须参加科举,他根本没有选择人生的机会。

在唐朝,考进士之前,考生行卷已成当时的社会风气,可是,骆宾王自视才学出众,也因家贫囊中羞涩,当22岁的骆宾王带着县、州两级考试第一的成绩到长安应试,却因性格直率得罪了考官,名落孙山。

此后十余年间,骆宾王曾在长安军中担任秘书郎、又离京前往豫州进入道王李元庆的幕府,总归都是些小官。

34岁时骆宾王在道王府中任职期满,回到暇丘家中,过上了耕读自娱的生活。

放旷山林固然自在潇洒,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状况却日渐拮据,在现实的压力下,曾经耻于“自荐”的骆宾王只好改变初衷,在近50岁的年纪又开始东奔西走。过了11年,45岁的骆宾王终于等来了机遇。

麟德元年(664年)冬,高宗李治前往泰山封禅,让沿途各界举贤。鉴于骆宾王在文坛上的声誉,山东各界推举骆宾王献赋,骆宾王当仁不让,写了让高总龙颜大悦的《请陪封禅表》。

高宗一高兴,就提拔骆宾王为太常寺奉礼郎,奉礼郎是太常寺掌管礼仪的小官,从九品。不久改任东台详正学士,东台即门下省,详正学士就是纠正公文文字的文官,这时的骆宾王才算这正当上了吏部在册的官。

但骆宾王耿直侠义,遇到他认为不对的事,不但要说,甚至要出面主持公道,于是,吏部一纸调令将他调到了边关,不过他这时的运气还算好,他跟随的人是薛仁贵。

仪凤四年(679年),吏部将已戎马边关十年的骆宾王调回长安,先是补长安主簿职位,后又调任御史台侍御史,这个职务只是从六品,但权力不小,可以直接弹劾除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外的文武百官。

这是骆宾王一生中最高职务,这一年,他已经60岁了。

对于多数人来说,60岁是生命的花枝已然垂垂欲坠,花瓣黯然凋零的年纪,但是,骆宾王不一样。

此时的他,已以天下事为己任,他感觉只弹劾官员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他对当朝“二圣”之一的武则天发起猛烈攻击。

一而再,再而三,武则天再也受不了,于是,一项“僭越礼制”的罪名落到骆宾王头上,他被关入大牢。在狱中,骆宾王悲愤交加,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作《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好在一年后,朝廷改元,大赦天下,骆宾王被释放。

永隆元年(680年),他被调任临海(今浙江天台)丞(从八品),朝廷让他悔过自新去了。

只是这时的唐李王朝已风起云涌,高宗病逝,中宗李显继位,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独揽朝政。两个月后,武则天又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立相王李旦为皇帝,称为睿宗,临朝称制。

武则天废帝夺权,血洗李唐皇室,贬黜元老重臣,举国上下,一片哗然,大多数人敢怒不敢言,但是,这时有一人旗帜鲜明的站出来,揭竿而起,决定以武力征讨武则天。

这个人就是徐敬业,其祖父徐懋功是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因功勋卓著,受封英国公,入了凌烟阁,世袭罔替。

但古人讲究出师有名,比如陈胜吴广当年造反时的口号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动下,骆宾王满怀激情,为徐敬业写出了一篇震古烁今,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堪称“骈文双璧”——《讨武氏檄文》传告天下,一时间,为徐敬业很快募集了十万大军。

据说,檄文传到武则天手中后,她初观此文,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时,嬉笑自若,但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不禁陡然为之变色,惊问左右“谁为之”,有人说是骆宾王。当读到最后结尾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时,武则天感叹道“有如此之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骆宾王的檄文霸气侧漏,犹如长虹凌空,迅雷震宇,但檄文写得再好,也不能撒字成兵,更何况此时的徐敬业竟然南下金陵,这让天下人看穿他假勤王,真叛乱的嘴脸,在武则天派来的三十万大军镇压下,不到两个月,义军兵败,徐敬业兵败被杀,而骆宾王却生死未卜,各种史料记载不同。

相传十几年后,唐景龙三年(709年),诗人宋之问从贬谪之地返朝,途中下榻杭州灵隐寺。当夜,月明星稀,清风拂面,宋之问独步在寺中漫步,不免诗兴大发。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首联脱口而出后,宋之问却断了思路,钱塘江江水涛涛,但他的文思这次没能像泉水一样涌出来。

见宋之问摇头晃脑地吟来吟去,寺中一位正在燃灯坐禅的老僧不由笑道:“施主不早些安歇,何苦在此沉吟?”

宋之问答:好容易有心情写首诗,怎奈‘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下联不知如何续上,怎不令人遗憾。

老僧笑道:何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得此一联,宋之问思路大开,旋即写出完整的《灵隐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写完,他发现还是老僧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最精彩,最大气。

第二日清晨,宋之问再访老僧,却被寺人告知老僧已外出云游。

出口成章,文思敏捷却出家为僧,肯定是有故事的人。

宋之问在寺中多方打听,最终得知,这位老僧竟然就是多年前发布《讨武曌檄》、跟随徐敬业起义失败后,下落不明的骆宾王。

你可能感兴趣的:(骆宾王:本是仗剑天涯客,不曾苟且恋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