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仁好,2020年是抗美援朝70年,当年的中国志愿军在军备粮食人员都不足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赢了一场为国之战。我国将士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他们身上那份英勇无畏正是基于正义,基于良知所产生的一份大勇的气概。
当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良知,符合道义,就会拥有真正的无所畏惧,就会真正做到不动心,就会养得自己的浩然之气,这就是理直气壮,这4个字的意思,理直才能气壮。
孟子说,但凡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有愧于心,有愧于良知,浩然之气就自然而然消弱了。
曾经有弟子问阳明先生,说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心里,如果有愧做过一些亏心事,就会害怕,如果没有做过亏心事何怕之有。所以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底有私为自欺心,敌有私自欺欺人,心底有私惧鬼神,心里有私心杂念,也是害怕鬼神的,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传记录中有一段记载,王阳明阐述孟子与告子的不动心之差别。阳明先生是这样说的,孟子不动心与告子不动心所意只在毫厘间,那么这毫厘是什么呢?就是是否合于良知天理,合于道义,告子只在不动心,这上面用功他在这件事上用功,告子只要此心不动,于是硬把住此心,将心的生生不息之根反而阻挠了,这叫做强持此心,把自己的心强摁住。
所以有的人他能够扮演出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就像有些暴徒匪首表面上看上去很勇敢很大胆,但其实他内心是很虚弱很胆怯的,因为他内心里的良知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所作所为不对,但是他只是装出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
而孟子不论心动与不动,只是极易,所行无不是道义,无不符合良知,此心自然无可动之处。
所以阳明先生说孟子的极易功夫,自是养得,充满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的,此便是浩然之气,你想赢得他人的信任吗?你想赢得家人、同事乃至上级乃至你的客户的尊重吗?答案即是养得自己的浩然之气,拥有一份大义名分。
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2,孔子如何功成而福不居?公孙丑继续问孟子,他说你已经是位圣人了,孟子回答说恶!是何言也?这是什么话?孟子就引用了子贡的一段话,子贡曾经问孔子说,夫子圣矣乎?老师您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很自谦,他说圣人我还算不上,我只是学习不知厌倦,教人不知疲倦罢了。
那么子贡就说学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学习不知道厌倦,这是智,智者,教人不知道疲倦,这是仁者。老师你既有仁爱而且智慧,您就是圣人,这是子贡发自内心的话。孟子说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孟子对公孙丑说孔子都不敢以圣人自居,你问我是不是圣人,为什么?所以孟子学习孔子也同样不敢以圣人自居,老子道德经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功成而伏居,功成名就而不自以为是,像孔子孟子那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实已经是仁者之者,但是孔子孟子都不贪图圣人的名声,都不肯攻城伏居,这样的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
接下来公孙丑又问了,说我听说子夏、子游、子张都各有孔子的一些长处,冉牛、闵子、颜渊是大体上具备了孔子的学识,但是却不如孔子那样博大。请问老师你以其中哪一位自居?公孙丑本来想把自己的老师跟孔子相比,但没想到孟子非常谦逊,于是公孙丑又想让老师跟孔子的弟子做一比较,可见比较心是人类通病,人们总是喜欢比来比去,却不愿意聚焦在自己的内心宝藏之上。
一个人如果真的相信五性自足,何必与他人比较,也不会由此产生自卑心或者傲慢心。无论自卑还是傲慢,都是来自一颗比较心。所以真正的自信是相信内心有无尽宝藏,并且不断开发自己的宝藏,就不会把注意力放在与他人比较上,也就不会产生自卑、傲慢、嫉妒或者好胜心了。
那么孟子对于公孙丑这份比较是怎么回答的?他说姑舍是,暂且不谈,孟子把这个话题就避过去了,他并非不敢与孔子的弟子相比,他只是认为不合适去比较。公孙丑不肯善罢甘休,继续又追问伯夷、伊尹何如?孟子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这里孟子啊就对三位圣人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一点评价,说伯夷他是商纣王末期孤舟国的一位王子,他的理念是不是自己所理想的君主,就不去服侍,不是自己所理想的百姓就不去服务,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居。
所以伯夷是一个很清高的人,他是择君而逝,择民而使,而伊尹正好相反,为哪位君主都可以侍奉,为哪方百姓都可以服务,天下太平也做官,天下混乱也做官,这位伊尹可是一位非凡的大人物,他辅佐商汤建立了商英国,又作为商英国的宰相,辅佐了四位君王,他是以先知先觉自居,他拥有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精神,因而他不仅教育百姓,而且还训到一位商朝的君王,就是太甲王。
其实这位伊尹他不仅仅是商朝的宰相,也是一位太师,那么孔子则秉行中道,应该当官就当官,应该辞职就辞职,应该持续就持续,应该马上离开就马上离开。孔子就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孟子说以上三位都是古代圣人都值得我学习,可惜我都没有做到他们那样,但是我所希望的就是学习孔子那样,依道而行。
三位圣人都很伟大,为什么孟子独独要学习孔子?并非仅仅因为孟子是孔子的儒家弟子,更深一层原因在于孔子与其他两位政治家不同,孔子开创了儒学,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把自己的学问留下来,利益千秋万代,为天地开太平,为生民立梦。
有句话叫做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孔子就是这样一位长期主义者,他谋的不是短期利益,不是一时的功名,而是千秋万代乃至万世的长期利益。
也许孔子在当世的影响力未必巨大,但是他的影响力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一直延续2000多年,而且还将继续延续下去他的影响力。因而孔子被后世称为肃王,制胜先师。这就是孟子为什么选择把孔子作为自己学习榜样的原因,何者为胜,唯有透彻明白和体怔的人生真相,并且能践行出来就是超凡入圣。
所以今天我们学习孔孟之道,学习孔子、孟子,归根到底是学习他们无我利他的圣贤之心,学习他们的起心动念,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他们如何能够长长久久的利益世间。利益人心好,谢谢各位的聆听,我们明天再会。
接下来请方子老师为我们解决一个真问题,树立一个正知正见。
各位同仁伙伴们,早上好。有句话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因为企业家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可是他如今却遇到了事业的天花板,是什么?困住了他,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问题。
老师你好,我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奉行一个原则,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感觉只有彼此了解信任了,心里才踏实。因此我对人事部门招聘进来的新员工都不太信任,也不敢委以重任,宁可自己慢慢筛选出值得信任的人。
目前情况是按照这种方式感觉公司比较死板,因为那些脑瓜活的人我信不过,我信得过的一般创造性比较低,请问老师我该怎么办?好的。
这位同仁,如果我们心中有错知错见,每一个错知错见,都像心里的一堵墙,您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一个错知错见。长期以来奉行这样的原则使你内心会越来越拘谨。
关于用人之道,我们在此要表达两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此前我们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反面叫用人当疑,疑人可用,专门做过分析,为什么要用人当疑呢?用人之前先怀疑一下人家是不是不太好,但在5000年前圣贤已经给我们指出了这样一条人生的真相,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是说人心难免有许多的小我,我们每个人自己心中都有小我,身边的人大体上都是如此的。所以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高压线这样的监控,人们的小我很容易被放纵,就会很容易犯错误。用人当疑,这个疑他不是怀疑的疑,而是说我们深深的明白人们心中有这个小我,因此我们不轻信,也不忽视。
当人们心中那份小我跳出来的时候,会对事业所造成的伤害,这一点不能轻视。
接下来看我们看何谓一人可用,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些不好的东西,如果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不容易的,这样我们就会变成孤家寡人,甚至无人可用。我们了解了自己也就知道了他人,我们会用自己也就会用他人。所以从开始我们就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就叫用人当疑,同时疑人可用,只要我们建立了规矩,确立了明确的标准,多数人都是可以用的。
就像稻盛先生所建立的会计7原则,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双重确认。
这一条玻璃般透明的原则指的是但凡和金钱相关的都要两个人确认,特别是涉及到采购的问题,需要两个人确认,两个人分别询价、这一下就规避了许多人性当中原本会跳出来捣乱我们事业的小我,这就是用人当疑,疑人可用,这才叫正知正见。
第二点。我们来看一下圣贤对这个问题有怎样更深刻的剖析。在南华经中,庄子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也被称为九征,记九种识人的方法。文章开篇便是这样写的,烦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大意是说人心比山川还险恶,知心比知天更困难。也就是我们上面谈到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文章中有句话说,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是说知人心者难以知天,天还有个春夏秋冬的规律可循,可是人外貌厚道,心不可琢磨,也就很难通过他的容貌去判断他的那颗心是什么样子。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给出了9条辨别人心的路径,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第一条,远使之而观其忠,意思是说让他去远方承担一份使命,以此检验他。忠诚的程度。
二,近使之而观其敬。敬责悲,这是常人的特点。因而您可以观察在身边工作的他是否有足够的恭敬之心。
三,烦使之而观其能。是说在繁杂的事物中看它拥有怎样的才能。
四,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意思是突然询问他一件事情,看看他的智慧。
五,急与之期而观其信。是说急忙之中约他前来,看看他是否能讲信用。
六,委之以财而观其仁。你把财富托给他,看他是否清廉,然后
七,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大事难事看担当,告诉他危难以来看他的气节,
八,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是说看看他是否酒后失态,言行是否还保持理智,是否还能口蜜不泄,
九,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就让它和三教九流相处,看看他内心纯洁的程度。
这就是圣贤指出的南华九征,它揭示了识人用人的本质,所谓九征制不消人得已,是说通过这9个方法大体上就可以将人分辨出来了。当然如果没有事先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你直接拿着九征来使用的话,结果就会邯郸学步,把官人之术变成了圆滑算计,最终会破坏彼此的信任。也就是说不懂得别人的心法,只用人家的方法反而会弄巧成拙。
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身,像这位企业家有了纠结烦恼,企业那是做不大的,为什么有这么两点?第一,因为你有的时候就会偏颇。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人和事要均衡协调和谐,这样的话企业才能正常的发展。比如说一流的战略,可以使得三流的人才取得一流的业绩。相反,如果我们没有好的战略,即便是一流的人才,也没有办法施展才华。
第二,对于一个人,即便是我们通过学习圣人的教诲,正确的认识了他,知道了他的天分和长处及他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像稻盛先生所讲的玻璃般透明的管理运营程序,这个人也很难人尽其才的,所以太过于专注于人这是我们企业管理者的一个误区,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容易在事情进展不顺利的时候,简单的就把这个事情的问题推诿给别人,会觉得这是他的问题,都是他惹的祸。
所以这个情况真正的关键点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有无限的潜能,我们的潜能得不到开发,胸怀就不会扩大,格局境界也得不到提升,这样就很难容得下不同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大我小我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好的品质啊,但是这些小我都是可以去除的。我们唯有带着这样的视角,带着这样的正知正见去看,我们自己提升干部员工也能提升企业才能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壮大。
所以这位企业家朋友今天在这里通过您的问题,我们要总结出来的错知错见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知正见是说用人当疑,疑人可用,当我们每一次拔出一个错知错见,我们内心就敞亮了,就去大胆的用人,放大自己的格局和境界,开创一份宏伟的事业。祝福你。在此也深深的祝福大家,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