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对智力遗传的观点有两种,分别是全部遗传父母和部分遗传父母。但最新的数据表明,人群智商平均数逐年递增,越来越高。如果全部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智商平均数应该是固定的。
所以更多的可能是,我们智力只遗传了一部分,剩下的部分是通过后天学习积累叠加的。而我们积累的智慧又将遗传给自己的孩子,“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一定程度上存在的。
那么我们会遗传多少给孩子呢,有具体数据吗?
支持部分遗传的研究学者表述,遗传和基因对一切的生理活动都有影响,从糖尿病到精神分裂症,都可以算出遗传因素在50%以上,所以智力的遗传也应该在50%左右。暂且我们赞同这一说法。
由于天生的智力根本无法测量,就像一颗种子无法知道它天生长多高一样,能测量的高度都是在阳光雨露、生长环境影响下的外显高度,包括了先天和后天的整体因素。
我们所测量的智商,都是测量阶段先天和后天的整体智力,而且智商的组成非常复杂,很多我们是无法用数据衡量的。
所以,即便知道遗传了50%的智力,我们也无法知道具体给了孩子多了。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组织,遗传与基因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加减法。父母加起来智商是260,孩子一出生不可能就是130,这一点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
说到遗传,不得不说一下基因的强大。有种观点说,我们都是基因的奴隶。我们害怕死亡、苟且偷生;我们追求完美、追名逐利;我们找美女帅哥作伴,追求生活便利。这些欲望和本能都是基因驱动的。
因为基因要进化,就需要我们活着,需要我们找更优秀的基因配对,并在满足各种欲望的过程中,去学习积累、去总结经验,然后把这些通通写入基因片段。
所以,我们始终不满足,始终觉得追求的过程更让人愉悦。于是一山望着一山高,在基因的奴役下,殚精竭虑、死而后已。
在文章《可塑的大脑:用脑有良方,就像长体重一样涨智商 》中提到的塑造大脑,其实就是后天智力培养的过程。心理学家把后天智力分两种,一种是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流体智力),另一种是知识经验水平(晶体智力)。流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递减,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解决问题需要逻辑推理能力,也需要知识经验水平,这两项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任何所谓“智力”,都脱不开经验和知识,没有这些干货,智力无处发挥。就好比,虽然你语言逻辑很好,但词汇量很差,那就写不出好东西。
那么要如何培养后天智力呢?两点很重要:一是营养;二是环境影响。
在文章《晚熟的大脑:人类进化的痛点、成长的泪点 》中,我们可以得知人的大脑要到30岁才彻底长成,而且由于大脑的可塑性,时刻都在产生新的细胞。科学家也已证实,人脑的神经元一辈子都在增长,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年龄大了脑子就停止生长了。
大脑生长要耗费人体25%的能量,相对于它的体积与体型大小来说,耗能非常恐怖了。所以,我们首要就是保证孩子的营养。这一点,以现在的生活水平来说,轻易就可以做到。
第二点就涉及到教育的问题,包括父母的早期教育和学校的教育质量。
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建立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信任你,愿意沟通交流,在你的影响下去探索世界,发现新知。比如,孩子会经常追问你“什么是为什么?”良好的沟通,会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勇于发现的能力,有助于孩子身心发育。
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是选择好的幼儿园和小学。多项试验证明,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对孩子的语言、智力影响很大。比如说,喜欢用复杂句式的小学老师,他们的学生语言能力更高,共情能力更强。
当然好学校不一定老师都好,选择好学校只是保证遇到好老师的机会更大。这样的老师更懂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而不是只抓尖子生。
早期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发育很好的孩子,会在学习交流中不断积累优势并层层放大,伴随着整个成长过程。这就为什么孩子进小学之前,感觉都差不多,高中一毕业就成了天壤之别。
最后有个困扰大家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父母生下的孩子智商会存在差别?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父母的基因传给孩子是有概率在里面的,就像一些遗传疾病,有的孩子会遗传到,有的孩子就没有。智力的组成非常复杂,把它看成是存有很多小文本的文件夹。在遗传的时候,我们不是把文件夹整体打包按百分比遗传,而是按比例随机选择文本遗传。所以孩子就会存在思维差异,有的是线性思维强,有的是发散思维强。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的大脑结构发育存在差异,有的有损伤,有的发育不好,有的开发不好,最终造成智商差异。
总之,我们当父母的多学习积累,对孩子的智商培养是很有帮助的。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智力按比例遗传给孩子,让孩子的起点更高。另一方面是在孩子出生后,可以用更智慧的方式去培养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