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0年读的书

2020年读了13本纸质书,1本电子书,1本读不下去,中途放弃。

1.《丝绸之路》(英)  彼得.弗兰科藩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整个历史的脉络被作者梳理一番,豁然开朗。尤其是关于中东的历史以及关于其溯源的分析,现在发生的一些时事,就能大概理解其所以然。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历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双方的合作不仅要确保共赢,还要确保不会让双方受损。另一个就是繁荣和稳定总是携手共进的,过去和现在都是如此。富有的社会总是非常自信,人们不会觉得自己被差异威胁,而是乐于尊重这些差异,甚至拥抱、融入差异。才能像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读这本书用了两个月,从2019年11月29日开始,直到2020.1.31才读完,延续两个月。究其原因,应该是没有坚持每天读。 我想如果坚持每天至少阅读30分钟,应该不会需要两个月。下一本书试一试。

2.《列奥纳多.达.芬奇传》 (美)沃尔特.艾萨克森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富兰克林传》、《爱因斯坦传》作者。
 这是一本精美的书,不管是内容还是书本身。
达.芬奇是一个神奇的天才人物,他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孜孜不倦地对投入众多领域的创新研究,包括解剖学、化石、鸟类、心脏、飞行器、光学、植物学、地质学、水流以及武器。按照现在的说法,他是一个跨界的天才,通才,有着专注的观察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同时又是一个私生子、同性恋、左撇子,有着俊美的容貌,喜爱华丽的服装。
最最可贵的是他对自己稍显异类而能泰然处之。
因为他的关注点在于求知,不在乎求知的成就,在他看来,求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求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是对读书无用论的最好回答。

这本书我用了40天,有段日子未能做到每天三十分钟。如果真正做到每天至少30分钟,应该可以减少10天。比上一本书有进步。

3.《耶路撒冷三千年》(英)西蒙.蒙蒂菲奥里
  一本很难读的书。
它是一本真正的耶路撒冷历史书,本书告诉我们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三大宗教的圣地,却没有解释为何这里会成为三大宗教的圣城,没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甚至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明确的立场。正如历史长河,千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是一位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的曾孙,纪录片《耶路撒冷:一座圣城的诞生》的主持人。他以耶路撒冷主人的视角,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这本书670页,我用了50天来读完它。读完之后,我有种去耶路撒冷的冲动。读书速度加快,每天都有翻书。

4.《杀死一只知更鸟》(美)哈珀·李
这是一本传播普世价值观的小说,宣扬民主、人人平等。
今天读它,有点应景的味道。川普领导下的美国人种、信仰、经济等的差异鸿沟正在加速扩大,这是美国建国史上遗留下来的负资产。历代美国总统都在或多或少地弥补这种差异,而特朗普就利用这种差异,煽动底层民众的不满情绪,为自己的选情服务。
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特朗普总统将会是美国历史的罪人。

这是以真实的事故为蓝本创作而成的事故,小说以儿童的视角,第一人称的形式,叙述了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下的遭遇的不平等歧视。
我通过Kindle阅读,利用下班的地铁时间,耗时接近两个月。

5.《激荡三十年》 中国企业 1978-2008  吴晓波
也许是专业外语的缘故,阅读选书多为外国文选。偶然的机会,入手吴晓波的这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阅读幸福指数爆棚。
书中的万科劫难,王石的清醒选择;联想的柳倪风波,市场路线和技术路线之争,惊心动魄,这也是企业发展途中必经的过程。
阅读所在时代的书籍,有种亲历历史的亲切感。最大的感受就是,社会的进步、大环境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但中国社会确实是不断向好的。
本书阅读时间不长,20天。

6.《蛤蟆的油》 (日本)黑泽明
这本书是世界级日本导演黑泽明写的成长自传。
书的第一页这样写着,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

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这油的结晶就是这部《蛤蟆的油》。
坦然直面过往的一切,人生的甘苦,艺术的感悟,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娓娓道来。
告诉我们,这就是人生,成功来自锲而不舍的勇敢追求。
阅读时间一周,薄薄的一本,很好读。

7.《人类群星闪耀时》(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阅读耗时三个星期,一本值得回味的书。

8.《乡土中国》 费孝通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大家写给大家看的通俗书,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书中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的来处,客观、冷静地分析其根源,或者说千百年来中国社会所形成的定式。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了解到世界无限大,人类无数多;中国人有着融合完善的秉性,自成一体的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一朵芬芳的雪莲。
薄薄的一本,5天读完,受益无穷。

9.《昨日世界》 》 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这是一本伤感悲情的自传书。如作者在书中所写的一样,他们已经失去耐心,这是我们六十岁人时代的彻底结束,在完成这本书后不久,1942年作者在绝望与幻灭中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年青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又周游世界,结识了罗曼-罗兰、弗洛伊德等世界名人,并深受其影响。在他60年的人生路途中,经历了世界上最为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本书的创作期间1939年-1941年,在颠簸流离中,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即使是手无寸铁、无能为力,茨威格仍然无法让自己置身局外,他觉得应该为后世留下这个时代分崩离析的真实图像,这既是他的义务,也是他无从逃避的责任。于是,《昨日世界》诞生,茨威格试图以自己的文字证明,强权与暴政固然能够剥夺一个人的人身自由,却永远也无法剥夺他让自己的心灵自由飞翔的权利。
作为一名犹太人,作者长期思考着解决犹太人命运的问题;至于犹太人遭遇这样悲惨命运的原因,书中作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主要将之归因于犹太人在知识和物质财富上的成功。“由于大量的犹太人从事知识分子的职业,在犹太人中占了过多的比例,这种进入知识阶层的做法,也就像以前只着眼于物质利益时一样,又给犹太民族带了深重灾难。这种永远自相矛盾的无所适从大概是犹太人命中注定的吧。”
一个经历苦难的富裕犹太人给出的答案,不知你是否认同?

10.《论中国》 亨利.基辛格 
无容置疑,这是一本外国人看待中国的巨著。
摘选其中的一些观点:
---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但它是中央帝国的传承者,根据其他国家与中国文化和政治形态的亲疏程度将它们正式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进贡国”。换言之,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普世观。
---西方人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战胜邪恶与落后的过程。而中国人的历史观强调的是衰落与复兴的周期。
---在习惯了毛泽东的哲学宏论和形象比喻,以及周恩来儒雅庄重的职业精神之后,面对邓小平言语辛辣、单刀直入的作风,偶尔犀利反讽的插话,不喜欢空谈理论而喜欢着眼于极度实际的问题时,我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才把自己调整过来。
--(关于俄国和中国)两国的自我认识有着本质的不同。俄国经历了残酷的武力压迫和痛苦的磨难才从外国侵略者的魔掌下挣脱出来。它从未得到过别国的景仰 ,而且人口中一大部分都不是俄罗斯族。史上伟大的统治者(如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请来外国思想家和专家,向先进的外国人学习--这在中国历代的朝廷是不可想像的。俄国统治者以他们坚韧性赢得人民的爱戴,而不是"伟大性"。俄国的外交出乎寻常地依靠实力优势,它的盟国几乎无一没有它的驻军。因此,俄国的外交以实力为导向,立场一经确定就寸步不让,把外交变成了阵地战。毛泽东所代表的社会多少世纪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宏大、最有序,至少在中国人眼里也是最优越的政体。它的所作所为影响遍及全世界已是众所周知,毋庸置疑。当中国的一个统治者号召人民奋发图强,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时,他是在激励他们重现往日的辉煌。按照中国对历史的解释,中国只是在近代才暂时蒙尘。这样一个国家当然不肯屈居人下。
---(关于日本)如果说中国的例外主义是一个自诩驾驭万邦的帝国的体现,日本的例外主义则源于一个岛国的不安全感。它大量吸收中国的文化,但又害怕受其控制。

本书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这位智者的深邃见解,能给我们许多启示,以反观我们自己的认知。阅读时间:8月31日~9月17日。

11.《晚熟的人》 莫言
 阅读时间:9月18日~9月30日
57岁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小说集。
莫言自言是一个晚熟的人,他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艰难旅行,不要急于求成;好心态,耐得住,才能笑到最后。

12.《故事》 罗伯特.麦基 
    读不下去 ,太多没看过的电影。中止。

13.《线 》(英)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
     《岛》的姊妹篇。
   动荡时代的动情故事,荡气回肠,生死悲欢徐徐展开,娓娓道来,酣畅淋漓。
   国庆旅行期间读完的一本小说,地铁上,机场里,飞机上、高铁上,我读舍不得放下,直到读完。
  1周读完。

14.《鼠疫》(法) 阿尔贝·加缪
   2020年最后一本书,阅读时间20天。新冠期间读《鼠疫》,惊恐惶恐。
“鼠疫杆菌永远不会死绝,也不会消失,它们能在家具、衣被中存活几十年;在房间、地窖、旅行箱、手帕和废纸里耐心等待。也许有一天,鼠疫会再度唤醒它的鼠群,让它们葬身于某座幸福的城市,使人们再罹祸患,重新吸取教训。”
人可以经历苦难,但人也必须通过他的行动、决定和选择,去直面生死间的悲剧。
现在正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直面的问题,脚踏实地,携手共进,灿烂的曙光正向我们走来。

是以总结,寄语自己,2021牛年继续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盘点2020年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