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中怪村

    家乡地处大别山腹地,深山老林的环境,经常会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怪事,让人深思。

    说起这个村,它并不贫穷,相反是远近出名的富裕村。别人村修路完全是公家出钱,到了这个村,则变成家家户户都要捐钱才给修,局外人听了都会愤愤不平,凭什么?更不要说当时的村民,于是就出现了去深山中走亲戚,都是走着干净、漂亮的水泥路,想去乡街道赶集,反而走着泥巴路的现象。很多年不回家,有次母亲打电话,高兴的说,路终于修了,至于是为什么,那就不得而知,可能是挨着乡镇,影响乡容,也可能是村民妥协。这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件怪事,如今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基础设施,也开始慢慢向城市靠拢,村里村外的马路旁都安装了路灯,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无论是村民还是上夜自习的中学生,再也不用担心走夜路,可一条笔直的马路,灯火通明,突然到了某一段就黑黑漆,如同瞎了一只眼的狗,及其不美观。本以为是漏装路灯,走近一看,崭新的路灯就树立在那,配件齐全,那为什么单独就不给这几个供电了?具体原因,不知道,只有村里流传的小道消息,说这几个路灯后面的人家,都特别有钱,电费自供,听完莫名的喜感,这一刻,村里的有钱人仿佛是那么的穷,穷到连电费都舍不得掏。去年回老家一趟,几年过去,那几个路灯还是没亮,黑夜中,特别的醒目、刺眼。

    这都不是最怪的事情,村里最怪的事当属没几个大学生,连高中生都少,当然有钱有势的不算,这些人家的子弟,基本都是上了大学,有能力的,上国内的好大学,没能力的就去国外花钱上。村分南北队,南队是杂姓村,不了解,北队基本就是同姓,用农村话说是“门里头的”或者“宗亲”,我们80后那一代人,上大学就两个,不是211,也不是985,更不是清华、北大这样世界一流的大学;一个上了大专,另一个复习一年,考取普通二本,都在省内。上二本的这位仁兄,是自家亲戚,当时叔叔还给他唱了几本“皮影戏”庆祝,可见本科生在村中是多么的稀有,很遗憾,笔者只是个高中生,当年名落孙山,分数只能上大专,抱着不是本科上了也没用的心态,就进社会打拼去了。到了90后这一代人,基本就是初中毕业,或者没毕业,一打听,考取大学的孩子,都是别人村的,对于村里这种现象,也多多少少了解一些。

    这个村,要说历史,那真的有些悲惨,据说现在的我们,都是从其它地方迁移过来的,那原住民都去哪了?从一段民谣中可见答案:59年,某县儿女饿死完,花生藤子当干饭,红薯藤子当稀饭。是的,59年大饥荒,村里原住民全饿死。后来迁移过去的祖辈,日子也没好到哪里去,最起码爷爷辈的人,还是时不时要去富贵人家中要饭,经常会出现孩子太多养不活的情况,有饿死的,被遗弃的,送人的,成功活着的父辈,总算是风雨后见彩虹,他们幸运的赶上了改革开放,社会充满了发财的机遇。大家可以看看如今的富豪,基本都是50岁上下,就是60、70这代人,这两代人,有文化的在公职部门混的很好,没文化的外出打拼,很多都发了大财,在如上了清华北大之流,出国留学的,那就更不得了,大部分是当今社会政界、商界的精英,上流社会名人。村中的家庭教育,基本都是“读书无大用,钱就是万能的,多挣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样畸形的教育,很大的原因与父辈们的经历有关,他们大多数没怎么上学,穷的上不起,那时候学费才几块钱,但人没钱吃饭,快饿死,哪里有闲钱去上学?然后他们出去打拼,各有机遇,手上的钱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童年与中年巨大的生活水平差异,让他们认定了“钱就是万能”这个道理。如今社会更加的物质,在房车、婚姻的压力下,在村中攀比现象严重的情况下,更没人愿意读书了。他们都早早辍学,进入社会打拼,这些同乡人的日子其实过的相当不错,没几年村里楼房盖起来,混的好,甚至是小别墅,私家车也多了起来,逢年过节,能把乡道堵死,反正是比笔者过的好,还在写作的道路上慢慢探索,连个稿费都挣不上。遗憾的是,排除那些家庭条件优秀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务工人员,社会地位层面并没有比父辈高出多少,其实大部分都不如父辈,靠卖苦力或者学一门手艺活着。

  不能随意去评判他们对或者错,大家不过是在社会大环境下随波逐流,为了更好的生活,做出各种各样的人生选择罢了。无论是知识分子也好,农民、工人也罢,只要你觉得现在就是我想要过的生活,日子过的很幸福,不幸苦,那么你人生选择就是对的。至于精神文明的传承,就交给那些坚持自己的理想,矢志不移的人完成吧,他们是社会进化的领头羊,更是伟人,而我们这些平凡人,过好日子,赡养好父母,找一个爱人牵手一生,闲暇之余,仰望伟人面容足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中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