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立冬

文/岚源

        沐着杲杲暖阳,踩着皑皑积雪,又一个立冬于今日悄然来临。

        关于立冬,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此时节秋季作物已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伏藏起来准备冬眠。

        立冬之后,便到了寒风乍起的时节。我国习惯上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实际上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在关中西府,通常每年立冬时节,气温并不一定会降至气象学上的入冬标准。而今年则比较准,昨夜下了一场大雪,似是特为迎接立冬而来,今天自然就入冬了。立冬也提醒着人们,该为冬季的生活安排做准备了。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在此时节,中国北方天气已经寒冷,水泽开始结上一层薄薄的冰;土壤中的水分因天冷而凝冻,土壤随之变硬;雉指野鸡,蜃为大蛤蜊,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羽毛颜色及线条相似的大蛤蜊,所以古人误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蜊了。这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四季流转和物候变化的朴素认识,对于应时而动、调养生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人们提到一年的各种时令和节日时习惯说“四时八节”,其实,立冬便是“八节”之一(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在我国古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并称“四立”,被尊崇为礼敬四方的重要日子。在立冬日,百官要向天子朝贺,天子则要举行“出郊迎冬之礼”,例行“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以安社稷。《礼记 · 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齐。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说的是孟冬十月,太阳在宝瓶座附近,黄昏危星,拂晓七星出现在南方天中。这一日为壬癸,依五行属水……这个月里定立冬。在立冬的前三天,太史谒见天子报告说:某日立冬,为水德当令。天子便开始斋戒。到了立冬那一天,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同往北郊举行迎冬之礼。礼毕回来,便在朝中封赏为国捐躯者,周济为国捐躯者的妻子和儿女。可见在古时,随着天气转冷,国家也会考虑到生活困难者的艰难,采取一些抚恤措施,这有点像现在的冬季“送温暖”活动,让立冬也多了几分人文气息。晋代崔豹所撰《古今注》中也记载:汉文帝于立冬之日迎冬后向百官赏赐皮袄;魏文帝则于立冬之日不论官职大小,统一赏赐同一样式的帽子,被百官称为“温帽”。

        如果说帝王将相注重的是节气的礼仪制度,那么民间关注的则是立冬的吉祥意义。在民间,立冬时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祈求上天护佑来年丰收。过去是农耕社会,人们劳作了一年,也要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庆贺一下,因而民间出现了互相拜贺、宴请之俗,称为“贺冬”或“拜冬”。除邻里相互拜贺、宴请之外,一家之主在这一天也会做些好吃的饭菜,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另外,过去在立冬,民间还有“拜冬”、办冬学的习俗,利用冬闲季节,相互拜望增进感情,或进行拜师活动等。

        对于立冬,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写景抒怀佳作。明代王稚登有一首《立冬》诗:“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描写秋去冬来,树叶落尽,客居他乡的旅人唯有明月相伴,孤寂中尤显寒意。立冬虽有寒意,但也不乏温情。诗仙李白在冬至赋诗曰:“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展现了其浪漫潇洒的风度。宋代诗人仇远在《立冬即事二首》中写道:“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这与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立冬,一年也到了收尾时节。万物归藏,冬季呈现出一种简约的基调,纷繁的心绪也会归于沉寂。回望一年来的辛劳,梳理一年来的收获,生活的积淀又多了一层厚重。其实冬藏也是为来年的重新萌发蓄势,岑寂的冬日,在做好身体调养的同时,静下心来规划一下来年也是不错的选择。让心灵回归故园,谛听生活的点滴感悟,这个立冬,让我们赋予这个季节新的内涵。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话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