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与奖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甜点点心装饰品,是锦上添花,但不可能代表主食。慎用。

  我的针对性很强,对于养育孩子时的手段,端午节假期到了,溜达小区,对面楼里传来孩子的哭声妈妈的打骂声。这样管用么?管用,孩子铁定能安定一会。但是副作用很大。就像用药,下猛药立刻见效但是副作用也大,把健康的细菌也杀死了,一旦复发,就要用更大剂量的药!用惩罚对孩子也是。

  1,惩罚在什么情况下用

想一想军队是怎么规定的,违反规定就要惩罚,如何惩罚有详细说明。养育孩子也是如此,过去常说“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现在大家庭少了,家规在一个家庭里也很少见,通俗地说家规就是一个体现家庭的文化。有远见的父母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逐渐形成家庭的规则,比如吃饭在饭桌上,看电视定时,不撒谎。按时完成作业、尊重他人不说脏话等。这些可以提前告知孩子,一旦控制不住打了孩子或者罚TA怎么怎么,即便是当时是情绪失控导致,我觉得惩罚孩子大部分是父母失控而至,父母不必自责,适当的惩罚不会对孩子造成创伤,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一个真实的人。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和孩子事后做一个清醒的解释!如果错了就道歉。最好的使用惩罚的时机就是有目的的惩罚,其实仔细回想都没几次这样的绝好机会。比如你们商量好了看半小时电视,都会减少下一次。当你认真对待的时候,其实孩子也是认真执行的,差距在哪里?

父母无法做到坚持,惩罚也是单方便的,或者就是父母的控制行为,本来答应去动物园,临时有朋友来改变去公园,孩子不高兴,不依不饶,然后就打起来翻过来还怪孩子“倔”。对于父母滥用自己父母的职权对孩子肆意伤害控制,孩子就无法获得信任,他对别人也是不信任的,很多的父母以为的爱,从来没把孩子的需要算在内。

  奖赏也是如此,我对有些家长甚至我们有些做活动的心理咨询师动不动就用小恩小惠奖励所谓好的行为很反感。

  甚至我觉得奖赏比惩罚的副作用还大。他会磨灭一个人对自己兴趣爱好的追求过程,比如一个孩子今天在做作业中做的比往常好,再实际一点,家里孩子考了100分,父母眉开眼笑,说走带你吃KFC(孩子最喜欢的),惩罚你懂的,没考好,父母会说“这次没考好别想去吃肯德基了”。有区别吗?吃肯德基与考分挂上钩了,可是两者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去。现在因为孩子的考试瞬间联系上了。下次孩子努力考好了就会提出我可以去吃肯德基么?Ta会觉得学习不是追求学习过程体现一种自我价值感和做出一道题的成就感,只是为了获得一个“面包”而已。所以奖赏会挫败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成就感。甚至不是为自己而学。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

  如果孩子取得成就,就鼓励他的付出并为他高兴,可以满足一个小愿望,尽量在平时满足需求(力所能及)。就好像说考大学不是最终目的,追求个人的一生成长,并不断发现人生的乐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人生最大的动力!

2,奖赏和惩罚要适度

  有的父母不用奖赏,从不用,整天以挑剔的眼光看孩子,仿佛孩子怎么做ta都不满意,时时在你耳边敲警钟。有一个个案,一个女孩从小到大一直很优秀,但是妈妈就是不夸她,她考第一了,她妈说“你不要骄傲,你考年级第一了么?”考年级第一了,她又说考全北京第一了么?果然没有,然后妈妈如释重负,说你看我说准了吧。后来女孩出国留学,工作也很出色,回来给妈妈说,就直接问妈妈“我现在就问你一句,我到底优不优秀?”妈妈回答“我不是怕你骄傲么?”然后女孩心就凉了!

恶毒的话是杀人于无形的刀,常年腐蚀孩子的心,中国人向来重教育,觉得是跨越阶层的唯一方式,当这种比较心越重的时候,孩子越会成为父母的工具,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一个农村出来的凤凰男,因为父母在农村势单力薄,又懦弱,一旦和人闹别扭就在家里哭诉,然后让8岁的儿子快点长大替自己争气。所以这个孩子长大后就很敏感多疑,动不动就觉得别人看不起他,通过努力取得一定成就后,对弱小者有一厢情愿的热情。对当权者有极大的仇恨心理。这都源于早起自身的经历相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惩罚与奖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甜点点心装饰品,是锦上添花,但不可能代表主食。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