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逻辑》

《职场的逻辑》是我在地铁上读完的第2 本书,刚开始还不太好意思在公众的视野前读“职场鸡汤”,毕竟自己也工作了这么些年。但是当你读的时候,忍不住折了好些页,书越折越厚,你会发现讲的职场背后的逻辑和你没思考到的的逻辑,这个就很高级。这是格总的第一本书,首发的时候第一时间抢到签名版,也正是因为格总的一篇篇文章在我困惑、低落、焦虑、考验的时候能给予我启发和情绪支撑,我就知道这本书含金量一定不会低。

整本书的逻辑很清晰,从对职场的认知、闯职场的心态、软实力和硬实力这些基本要素外,到打工人该怎么上升、怎么赢得好人缘轻松走职场,如何面对困境与危机到更高的进阶,那就是把成长当习惯。分享对我感受比较深刻的几个点:

有未来感的人,才能赢得未来

啥是未来感?简单说就是对未来的感知能力了,说起来好像很空洞。但你一定会发现身边有人就很有眼光,能看到你看不到的趋势和对未来的预判和分析,这就是有未来感的人,而大多数人看事情常常是静止的,甚至要亲眼看到才会相信,而真正当你看到的时候很多时候已成定局,为时晚矣。

有未来感有什么特点?他能提前闻到未来的气息,比如格总分享华为的老孔,在华为手机业务还是鸡肋的时候,抓住了想要蹦跶一下的机会,而当时谁能料到现在华为手机成为新国货的引领者呢?就比如我的小白同学,拥有我之前羡慕的职业老师的同时,当我哼哧哼哧地没日没夜加班的时候,她已经在琢磨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前些年在楼市里赶上了好时机,经常用未来的眼光从城市的布局、GDP的增长、不同地方的定位和氛围等等来分析,我想她肯定是一个有未来感的人。

有未来感的人常常是整合资源的高手,当我们觉得办一件事情难的时候,往往把焦点放在一、二、三个难点上,而有未来感的人会说这事情很简单只有一、二、三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就好像事情快要办妥了,眼里只看得到现在和脑袋里装着未来的人注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你属于哪种人呢?

职场的天花板

35岁好像就是职场很尴尬的年纪,职场中年人的焦虑或许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人看到了自己的职场天花板无法突破,除了行业的天花板没法去通过自己去改变,除非你跳槽;而我们可以警惕“傲慢”和“勤奋”的天花板。很多人会觉得傲慢好像跟着自己不沾边,勤奋还能成了天花板?

其实人都是追求安全感的,初入职场,拼命的学习、适应,但是当工作慢慢上手,没人逼着往前赶的时候就容易松懈下来,于是开始“傲慢”,这种“傲慢”就是没有太多的对新知识、新思路、新技能的漠视和无所谓,慢慢就停滞不前。还有一种傲慢体现在信息“只出不进”,也是我常常有但以前不自知的,我常常跟人沟通的时候,总是巴拉巴拉想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但是没有太多意识去听别人想要表达的,因此也就无法有效获取信息,成为了没有输入的沟通。

另外一个特别要警惕的是“太忙了以至于没有时间思考”。虽然勤奋,但是太忙太累了,以至于不思考,那“勤奋”就是你的天花板。想一想,我当下就是这样的状态,细思极恐,看来我要重启复盘,倒逼自己去思考。

陷入困境,普通人该怎么办?

谁都会经历一些困难,哪怕回头再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当时困在其中的时候,你是怎么破局的?

格总分享了《逆商》中CORE的思维模型。全球最厉害的会计事务所之一“德勤”选择合伙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验你的逆商怎么样?德勤意识到“在持续不断的逆境面前,只有那些能坚持不懈、创新并始终坚持的人才会获得成功”。

CORE指的是掌控感、担当力、影响力、持续性。这种掌控感有时候就需要有点“明明那么普通,却能那么自信”的迷之自信,要坚信事情难不倒你,精神上占上风。我也经常会遇到怕自己hold不住的时候,这个时候给自己加个油,心里暗示下,试试格总惯用的方法“事情肯定还会有挽救的机会,来来来,看一下还能做点什么”

担当力,按照《逆商》的说法,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担起责任,改善现状,不管起因是什么”。以前对担当的理解是狭义的,是基于对错之上的勇于担当。真正的担当,在于不管起因是什么,这事儿哪怕不是你的错,但只要影响到你,你就得把它担起来,而不是抱怨、委屈或者责怪他人,一句话:除了将对错,还要讲结果。

就比如在工作中,很多事情相互牵制,哪怕不是你的原因导致,但是当你要为整体结果负责任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争取、努力让事情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在那争辩谁的责任,因为不管在哪里都是以结果论英雄。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从CORE的角度来看,事情可能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糟糕,搞清楚局面,脑筋动起来,离想出办法就不远了。如果当你陷入低谷,不妨试着收获朋友的支持,做一些事情积蓄能量,比如读书、写文字、复盘、运动等等可以给你力量的事情。

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这么些年的职场可能白混了,正如我现在清零后重新开始的这一年,保持谦卑的心态,重建职场逻辑,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开始慢慢往明白的活。书里学到的观念和认知再多,不如行动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