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之父 独奉孔子为师(七)

涩泽荣一反复教导青年学子,只有人格高尚,并用高尚的修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理想,才是真的变成了高贵的人,才能真的被人尊重。

上一期,通过涩泽荣一,讲到现代社会出现人才过剩、就业难的原因,就是现代教育将智育与德育颠倒了位置。造成年轻人不懂考虑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变得盲目追求理想,人人都不甘屈居人下,谦恭务实的修养荡然无存。其实,涩泽荣一这位商界巨人,年青时也曾盲目追求,下面看看他的实际教训,作为一个良好的借鉴。

涩泽荣一也曾盲目追求

在该书《一生中应走的道路》这一节中,他这样写道:“我于十七岁的时候,就立下了将来成为武士的志向,因为当时的实业家们,跟农民一样,受人歧视,社会上几乎不把商人当人对待,处境实在太恶劣了。”也就是说,他看到日本幕府末年的状态,武士才有地位,商人被人鄙视,而他那时很年轻,很不成熟,不甘被人这样对待,心中非常不甘心,觉得出身在武士家庭即使没有学识,也能获得高等的待遇,实在太不公平,他说自己于是:“再也不甘心作为农民或者商人度过一生,想要成为武士的念头越来越强”。

就这样,他曾盲目地为了摆脱低等的身份,不顾自己是否适合参政,而单纯地为了变成武士,走过了一段弯路。就这样背井离乡,四处漂泊,一直走到了政坛,任职于大藏省,也即是我们说的财政部。他说自己深深痛悔,十几年的光阴,就这样荒废了。

直到明治四、五年,他才下决心离开政界,投身实业界,实际那才是真正适合他的志向。他说,直到那时,他才发现,从政并不适合他的性情和才能,他反思自己:“我年轻时的志向缺乏自知之明,不符合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感到无奈迷惘和动摇。”他感到非常遗憾,如果不被身份的高低所左右,冷静分析自己的条件,性格和才能、素质,能够本分地踏实地做好自己最擅长的商业上的业务,必定早早就积累了多出十几年的实业经验和素养,就比现在更有成就。遗憾的是,由于年轻时的盲目追求,看不起自己的身份,“白白浪费了一段宝贵时光。”他希望后人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可见,涩泽荣一是在劝人要理性看待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不要盲目追求不适合自己的东西,为了个人自尊,提高身份而努力,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安于本分,踏实做事,做有价值的,对社会有意义的,更加重要。同时他也看到,人们看不起商人,是因为商人当时完全不懂以仁义之道经营事业,一味追逐利益,人格低下,才是问题所在。

摆正义与利的关系  走出误区

那么不当武士,如何被人尊重,提高地位呢?他从小学过的论语等儒学让他冷静下来,思考自己作为有汉学修养的人,难道不当武士,不从政,就不是君子了吗?到底学习儒学的目的是什么?他清醒地看到,武士阶层,受过汉学教育,懂得孔孟之道,但是却走了极端,以为君子就不能讲金钱,躲避从事商业,对经营避之不及,造成了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如果经营商业的,从事经济活动的,是仁义的君子,钱和利益,不就能造福社会了吗?

事实上,他指出,人的生存,教育,人与人的各种活动的开展,国家各项开支,哪里都需要钱,人人都不去赚钱,何来的收入,何来的经费,国家经济如何变好,国家如何富强?可惜后世的儒学者,走入一个狭隘的理解,把金钱和仁义修养对立起来,完全曲解了孔子的学问。传统的道德教育,初衷是为了矫正世俗贪婪之风,可是却走向排斥金钱的极端,这就离开孔子的真正教导了,于是他再次拿起《论语》,反复研读,越来越清醒,孔子从不排斥金钱财富,只是让人正当获取,正用财富。那些后人偏激的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本意是劝人不要堕落,不要见利忘义,没想到人总会走极端。于是变成了君子避开金钱,经商的都是没受过汉学教育的人,以至于商界变成卑鄙低贱的代名词。

所以,他才决意从新还原孔子教导的真意,将孔子的《论语》作为办实业的指导,以现代资本经济的方式,实践儒商的宗旨,创造正当的财富,用来富国济世,福泽社会,这本来就是儒生的大志。

也就是说,他用他的人生,告诉后人,任何职业,只要是做法、心态符合仁义之道,就没有罪恶,如果能救济社会,无论你做任何一种工作,不分大小,不分高低,都是高尚的,都是尊贵的。就看你自己如何来实现。实际是在鼓励人只管关注自己适合的东西,不要好高骛远,要踏实本分,并心怀仁爱之心,这样一来,任何一个理想,任何一种事业和工作,都不会低贱,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他的确以自己的人生,证实了这一点,让今天日本的商界不仅提高了地位,基本上就是最受尊重的主流阶层。

总之,他就是反复教导青年学子,只有人格高尚,并用高尚的修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理想,才是真的变成了高贵的人,才能真的被人尊重,成为人上人。而不在于干什么种类的职业,也不在于职位的高低。

标签: 涩泽荣一, 教育, 仁义, 商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本经济之父 独奉孔子为师(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