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前路,别让天才点亮的火把熄灭

一位天才作家,一本书,一个名字,三个季节。女人该为什么而活?

这是电影《时时刻刻》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一场party,一段感情,一出死亡,两个选择。生命应该如何选择存在的价值?

这是《时时刻刻》原著和《达洛维夫人》给我的印象。


《时时刻刻》的原著和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电影削掉了很多枝枝蔓蔓,让三个时空的主人公的联系更加紧密。

改动最大的是第二段时空的主人公劳拉·布朗离家出走的动机,让这个角色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接受理解——在原著中,她的行为动机虽然有预兆,但是很隐晦。对于我这种普通观众来说只能做到理解,但无法感同身受。

为什么要用感同身受这个词呢?

因为她的人生是被推着走的,因为丈夫是二战凯旋而归的英雄,英雄选中了她,她就不得不嫁。社会要求女人要做贤妻良母,所以她要抚育孩子,要做蛋糕,还要再生一个。她甚至想通过死亡来逃离这令人窒息的一切,以保留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也许是为了孩子,也许是因为“放弃生命将会得不到平静”,劳拉·布朗放弃了自杀,却决定在生完第二个孩子以后离家出走。从此她一去不回。

几十年过去,丈夫、孩子们都死在了她的前面,她却能面无表情的说自己不后悔。

哦,不是。她说:“如果我说我后悔了,你是不是会好过一点。”

我被这句话深深的震撼到了。

后悔?为什么要后悔呢?

因为离家出走,因为没有陪孩子长大?是谁规定女人一定要嫁人一定要相夫教子?

想起小时候一个姐姐离婚时不要孩子,周围的亲戚都在劝她,理由都是孩子应该跟妈走。

一个朋友在老家坐完月子就出来工作,孩子在老家老人带着。大家知晓后都说她太狠心了,孩子那么小就舍得扔。

快百年过去了,我们都没变。

是什么把我们塑造成了这副模样?

伍尔夫那天才的光芒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后这世界还是归于平庸么?

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生活在2001年的克拉丽莎是有些平淡的,哪怕她是个同性恋。我甚至觉得这个人物只是为了顺其自然的让观众看到那个精神失常的诗人的死亡,因为那个诗人是劳拉·布朗的孩子。

有那么简单?

为什么克拉丽莎的挚爱理查德会称她为“达洛维夫人”?仅仅是因为一样的名字?

伍尔夫和坎宁安告诉了我答案。

1923年的克拉丽莎选择了能为她提供优渥的、安全的生活的贵族理查德·达洛维,做了达洛维夫人。

2001年的克拉丽莎选择了与同性恋人萨利生活在一起,有自己的工作,还有了自己的孩子。

八十年过去,你看女性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取向,可以工作,可以自由的选择要不要孩子……

骗鬼去吧!

那些表面的自由与权利,糊弄谁呢?

1923年的克拉丽莎和2001年的克拉丽莎没有任何区别。

1923年的她逃避了与萨利感情,放弃了恋人彼得,2001年的她从疯狂的挚爱理查德身边逃开。

她聪明、理智、庸俗、势利,哪怕她心里有团火,她都会冷静的克制住,不会让这团火烧起来。无论在哪个时代,她都会选择最平稳的生活。

八十年过去,她的选择没有一丝变化。

伍尔夫点亮了火把,照亮了劳拉·布朗充满了荆棘路。

而生活在更自由的时代的克拉丽莎却依然选择了更舒适的路,可是这条路偏偏在同性恋、自由的掩饰下显得更加坎坷。

所以,女性追逐了数千年的权利到底是什么?

我们想要的东西是不是已经被某些浮夸的繁华给迷花了眼?

我们该为什么而活着?

而最讽刺的是,两本书里,真正看透了浮华,随心所欲的守望自己孤独的人都是男人,都是“疯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清前路,别让天才点亮的火把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