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转型与“做自己”

图片发自App

在最近做的一次职业生涯咨询中,我提到了自己的一次职业转型,于是来询者问,你用了多长时间完成转型呢?

好问题。

我告诉她,看起来是一瞬间的,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但实现真正的转型大概用了两年。

我曾从工程技术类岗位转型到数据管理岗,之后又转到人力资源部门。这里我们说的是第二次转岗。

由于在数据管理岗位上有培训职能,需要跟人力资源部协作,我对人力资源工作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向HR表达了这个愿望,并找到合适的时机转职到该部门,从与培训相关又涉及人力资源其它职能的岗位做起。在岗位上边学边干的同时,我报读了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提升专业知识,一段时间后,又争取到分支机构任HR全职能管理岗位的机会,终于在两年后正式完成了转型。

想起来,这个过程和最近读的一本书《转行》中的案例颇有相似之处。

图片发自App

本书作者埃米尼亚.伊瓦拉提出,职业转型不是一瞬间的事,用传统的方法,即先计划、再实施,是很难顺利完成的。转型是一个身份转换的过程,平均可能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认为,由于计划的制定建立在对自己的喜好、追求、能力等以及未来职业的充分了解和评估的基础上,期待转型者很有可能因无法确定以上因素而很难做决定。更好的方法是,先以项目、兼职或公益身份尝试多个自己有兴趣、有意愿、有资源或有能力、有可能做的工作,从中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再正式转型。

不过,本书开篇虽以挑战传统的职业转换思路切入,但掩卷细思,我认为其底层逻辑和我所掌握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并无二致。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要基于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结合外部环境来决定——这个原则依然适用,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说,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是自我与环境良好结合的产物,是在综合考虑了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要追求什么价值回报,以及外部有什么样的资源之后所做的选择。

按作者的表述,人身上存在着很多个自我,这些自我也会不断变化,所以“自我”是找不到的。但我认为,实际上书中提到的那些转型者仍然是在找到自我之后,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只不过他们找的是正在形成中的自我,是符合当下的自我。

2017年12月,我参加了《做自己》论坛,主办方“新精英”的总裁古典做了结尾演讲。古典说,在过去的十年中,“做自己”的意义已逐步发生变化,从“寻找自我”变成了“塑造自己”。我想,自我是存在的,但它需要载体来体现,人通过行为认识自己,所以说,“自我”是用行动“做”出来的。在这个层面上,古典老师和《转行》作者所说的是同一回事。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业转型与“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