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病》

    《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讲述了名医出诊的故事,病人病入膏肓,他却说“不要紧的”,病人已无脉象,他却仍能开方抓药,诊费照收,着实荒唐,鲁迅尖锐的讽刺了当时的社会上庸医误病的现象,也为后文医生延误自己父亲的病情埋下了伏笔。

        名医为了彰显自己用药的与众不同,故意采用奇特的药引,其实这不过是他们故弄玄虚的做法,这么做对患者的病有无用处另当别论。但这荒诞无稽、故作高深的庸医形象却已深入人心。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为我们塑造了两位唯利是图、不学无术、荒诞可笑的名医形象,在为父亲治病的过程中,这两位名医的形象被抽丝剥茧般的刻画了出来,名医的真实面目也在出诊始末和奇特的药方、药引等细节描写中被揭之于众,其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更是在鲁迅看似无意的讲述中展露无疑。

        整篇文章,鲁迅虽然没有以任何怨恨的言语来抨击这些庸医,但言外却极尽讽刺意味,正所谓正话反说,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人回味无穷。例如文中对药方有一段描述: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鲁迅以调侃戏谑的笔调尖锐的讽刺了庸医和传统礼教的迂腐。文中还列举庸医仅凭名字的叫法就定义了物品的实际用途,突出庸医用药的荒诞可笑。庸医把自己治不好病的责任推给鬼神,讽刺了当时巫医不分的封建思想。

        文章结尾写到“我现在还能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这里的声音是指鲁迅在父亲临终前在衍太太引导下喊父亲的声音。鲁迅是提倡在临终时减少病人痛苦的,却在自己父亲临终时增添了他的痛苦,表现了自己的愧疚,也体现了他对封建礼教的沉痛控诉。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亲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