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员&幼教可以从红海行动学到的运营知识

讨论红海行动之前我想先科普一下同类型的影片,如果没有看过的小伙伴强烈建议抽时间欣赏一下。

《拯救大兵瑞恩》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惊的程度。当子弹射入脑颅,鲜血尚未溅到地上;当利刃插进胸腔,心脏仍在舒张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迹,也只如流水滑过指缝后,手上残留的水渍般轻易蒸发。斯皮尔伯格用25分钟时间,强迫我接受这个震撼—— 身处战争中的人,就如我们指尖下的虫蚁。

《黑鹰坠落》

讲述三角洲特种部队和索马里军阀艾迪德(摩加迪沙)双方正面刀血相见、枪炮相对的故事,惨烈、血腥的2个多小时,由于导演斯科特精湛的影像控制能力和高超的节奏调控水准, 使我们容易过多的注意画面的本身,而略微忽略了一些画面以外的东西, 直到有机会可以避开精彩的画面而安静的倾听同样精彩的15首原声配乐, 你才被音乐指引着并真切的触到了那份忧郁。

一种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忧郁,一种生死对决的忧郁。

一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被派到陌生的异国他乡征战, 他们面对的是人数众多的反抗的民众,战斗到最后,也许他们捍卫了自己的天职, 但是却付出了生命,同样的,反抗的一方也是,而且付出的更多, 这场战斗对双方来讲都是忧郁的,是相当沉重的忧郁,是最悲伤和痛苦的那种忧郁, 但区别在于反抗一方忧郁的有价值,值得回味,可以炫耀, 而留给美国大兵的则好象只有忧郁,噩梦般的忧郁。

《红海行动》

观看《红海行动》给我震撼和触动最大是佟莉、石头和陆琛被围困,陆琛看到从窗口扔进来的破片手雷,然后捡起来扔出窗外,一丢胳膊就断了。佟莉特别慌张,看着他 然后石头脖子也中了一枪,陆琛就特别可怜的靠在柱子上边叫边拿绷带给自己的胳膊包扎。

佟莉给石头扒开糖纸因为手抖着急的骂出:wocaonima,镜头给石头的特写是开掉的左脸,牙齿都已经裸露出来。血糊了一脸,脖子还不住的飙血出来。

以上三部战争片有一些共同点:

第一、都得到国防部和军队的大力支持,因为电影故事本身可以算是军队的“宣传片”,体现军人的艰苦卓绝中为信念为国家为人民为正义流血牺牲。军队对内可以提高士兵凝聚力和士气,对社会可以提升军人的伟岸形象,促进征兵和更多国防支持。

第二、直接的展示战争的残酷,用悲惨和忧郁来表现军人的牺牲和伟大。如果你看到战争是伤亡数字,是歼灭敌军数字,是武器装备数量,弹药消耗数量,那不是全部的战争,虽然从财务报表的角度看这是战争的全部了。

在前面的影片中,导演都向观众呈现出“人肉平面化”的场景。

直面战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第三、残酷战争唤起了观众珍惜和平的情绪,和支持国防的态度。

观看前面任何一部电影的观众影评,总会看到成片成片,一条条的感慨生活在天朝的安全和幸福,感慨生活在战乱国家的悲惨,并且感叹国防的重要性。

所以说,残酷战争电影跟产品的PR宣传片的逻辑有相似的地方,我试试套用到保育和早教的运营工作中来:

第一,要得到大机构的鼎力支持,拍摄纪录片,宣传片,对于小型B端来说是非常吃力。就算是撰写保育员和幼教的文章,最好可以有大机构共同转发,作为分发渠道来推广这篇文章。

而内容本身可以另从业者,例如育婴师、保育员、早教师的工作的“残酷性”让C端的家长们看到,而不是轻看大家的辛苦付出。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第二,工作的艰难要具象,而非数字抽象化。

例如常年弯腰换尿布,挺着肚子抱孩子导致的腰椎病变和骨盆前置。

我们日常的保育和早教实际工作中,家长们常常容易轻看带孩子,因为孩子是缩减版,或者说未成形的大人,他们比较好哄好欺骗,只要不哭不闹,还是挺可爱的小天使们。只有她自己亲自带1个小时,才想起来,真TM累,真TM烦

那么我们该如何表现保育工作的残酷性呢?我目前没有带娃机会,希望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表现带娃之残酷。

第三、我们制作宣传片和撰写文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唤起C端家长对带娃工作转移之后的幸福来之不易感(别人付出才换来你的长时间清净)。从而获得家长们在物质上,更多是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

以上的工作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 练就的,《红海行动》的导演林超贤,并非从当导演伊始就接拍《湄公河行动》,而是经过了20多年的打磨,拍了很多豆瓣打分7.几分,6.几分的枪战片,才成就如今的强烈冲击力战争大片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各位幼师们一起来写作练习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保育员&幼教可以从红海行动学到的运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