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践行笔记/Day15有感《知识大迁移》

作 者 简 介

威廉·庞德斯通

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已出版《剪刀石头布》《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无价》等14部畅销书,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同时他还是《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哈珀斯》《时尚先生》等世界知名杂志长期撰稿人;《今日秀》《大卫·特莱曼深夜秀》《CBS早间新闻》等世界知名电视、电台节目的常客;也是ABC电视台两档黄金节目作家兼联合制片人。

一、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为何越来越无知?

1. 云技术让你选择“理性无知”

达克效应

很无知,自己还不知道。

理性无知

20世纪时机器的广泛使用,让人们产生了会不会被其取而代之的焦虑;而到了21世纪,人们焦虑的是,低知识人群拥有了“麦当劳式知识”(使用各类应用程序的方法),看起来过得也不错。无论你知道哪些专业知识,云端都已经存储了,而且更新速度比你快,检索知识的速度也比你快。在这样的时代,大脑里记忆了多少知识还重要吗?

这个问题不仅困惑着普罗大众,也困惑着教育界。该不该让孩子们继续保持一定的事实性知识的记忆量?毕竟一个学习者只有掌握一定事实,才会对自己欠缺多少心中有数。1987年,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赫施出版了一部名为《文化素养: 每个美国人都应该知道的东西》的畅销书,其中就列出了一份“基础知识清单”;2013年,美国的共同核心课程标准也对学校每个年级该教到什么进行了规范。尽管如此,民众对常识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却让人大跌眼镜。

尤其是“千禧一代”,即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0年前后的人群,他们是靠复制维基百科来做作业,并且经常被《每日秀》等综艺节目轰炸的一代人,缺乏常识的现象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50%以上的千禧一代答不出谁发明了电报、蒸汽船、收音机或者留声机,谁提出地球绕着太阳转动,谁揭示了闪电也是一种电,又是谁提出了相对论;被问到《白鲸记》是谁写的,纽约州的州府是哪里,他们的大脑一片空白。

2015年,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得出结论,尽管美国年轻一代有着比从前历代人都更高的教育水平,但平均而言,他们在文史、计算和技术等环境优越的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技能都较弱。同样令人担忧的是,美国成年人的文史和计算技能都呈下降趋势。

公众对这些报告的反应既惊讶,又“理性”,毕竟很多不知道相对论的人照样拿到了文凭,找到了高薪的工作,所以知不知道那些知识又能怎样呢?经济学家安东尼·唐斯就曾提出疑问:如果为获取某种知识付出的努力并不能收到回报,为什么还要费劲去学呢?

这真是一个为无知开脱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理性无知的黄金时代。你如果说,想知道什么信息随时都可以上网查,但如果你没有观点,没有思想呢?总不能谷歌一个吧?互联网带来的危机之一,就是它很有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元无知”的状态,即达克效应所表达的那样:意识不到自己无知的状态。

谷歌效应

理性无知者的底气来自于哪里?2011年,哈佛大学的丹尼尔·韦格纳发起了一个实验,给每个志愿者看了四十个小短句,然后让他们把句子输入电脑中。一半的志愿者被要求记住这些内容,而另一半则没有被要求;一半的人了解自己的输入将被储存于电脑,而另一半人则被告知任务完成后输入的内容会立刻被删除。

实验结果是,那些被要求记住这些句子的人,记得没有比另一半人多多少,但那些知道自己的工作很快就会被清空的人,得分比另一半人高得多。由此可见,记住事实与有没有被要求无关,而是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会自动遗忘,这就是“谷歌效应”。

二、哪些知识让你更富有、更幸福?

1.无知的人,可能过不好这一生

1988年,一个名叫威廉·巴德·波斯特的流浪汉、诈骗犯、马戏团厨师外加卡车司机做了一件天才的事,他典当了一枚戒指,买了几张彩票,然后中了1620万美元。

然而好景不长,拿到第一笔奖金之后的三个月,他就因为赌博和购买私人飞机等等“大宗消费”负债50万;一年之后他又因购买豪宅而变得身无分文,宣布破产。他只得卖掉家产和彩票奖金的提款权,换回了256万美元。然而这笔相当可观的钱又被他挥霍掉,并且他还因暴力犯罪锒铛入狱。出狱后,波斯特终于一贫如洗,在2006年悲惨去世。

知识还重要吗?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波斯特的案例值得我们深思。财富的确可以通过幸运得到,然而“达克式”的波斯特对预算、房地产投资、兴办实业等等知识一无所知,以至于最后落得如此田地。他自己也曾说过:“我身无分文的时候要开心得多。”财富即使可以因偶然的幸运降临到无知的人头上,但最终给他带来的或许还是不幸。

作者通过调查发现,知识水平仍然与一个人生活的幸福程度甚至收入水平有因果关系。这里需要普及一下统计学中的两个主要关系: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有些事件之间的确有相关关系,但却没有因果关系。比如1999~2009年,发生溺水事件的泳池数量与尼古拉斯·凯奇拍过的电影数量相关。像这样的滑稽相关关系在统计学当中比比皆是。

三、无知的世界,你如何成为赢家?

1. 社会创造“低求知障碍”的环境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达克效应裹挟的世界里,公众对自己的无知不知情,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所以营销人员、设计师、沟通者等等群体必须把这一点作为自己工作的考虑内容。这世界上有很多事物在无形之中抬高了社会的“求知门槛”:比如让人看不懂的图标、复杂的合同单、说明书等等,这都是可以人为避免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樊登读书践行笔记/Day15有感《知识大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