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能自学的功课——读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

这本书是追看的,像追剧一样。先是看了《这个世界会好吗》,梁老先生与美国学者艾恺的对谈,当时梁漱溟先生已近90岁高龄,但思维敏捷、看事通透,语言如蜻蜓点水一般像是不着痕迹,其实功力早就入水十分。梁老生的求学经历似乎并不复杂,也没有经过高深的专业训练,但他的学问有目共睹。这本书由梁漱溟先生所写,记录了一些治学的方法与态度,今天读来仍受益匪浅。

在看这本书之前,单看“自学”二字,就会想到上学或考试,自学的目的也在于此。无功利的自我学习,少知又少。现在是多屏时代,各种牵涉精力的电子设备,把人的注意力被拉扯得四分五裂,很难专注地自我学习。为什么会缺失自我学习的意识与态度呢?

梁漱溟先生说,“自学最要紧是在生活有自觉”。这样说来,自学实际上是一种自觉。在没有了上学与考试的压力后,许多人都失去了自学的兴趣与动力。自觉类似于一种觉知,是规范生活的必由之路。纵观身边,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自觉性,所以也没有走上自学之路。梁先生认为,生活自觉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照顾自己身体并如何善用它,他认为读书不能排在第一位。不管理好身体,如何管理好人生?看来梁先生早已参透其中的奥妙。

我有一点自学的经历,这种自学不是以考试求学为目的,是一种生活自觉。当这种生活自觉贯穿生活始终的时候,陡然发现,生活不再像一盘散沙,通过内在联结联系在了一起。生活自觉能让人豁然开朗,像是在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明。

梁先生还认为,从他的经验看,没有不能自学的功课。前一阵,我一时兴起,想自学中医,周边的朋友轮番送来忠告:没有中医基础,想学太难了;你都这么大年龄了,还能学会吗?对于自学,显然他们没有信心,当然对我也没有信心。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学习一门语言,惯常的观点是年龄越小学习的效果越好,但杨绛先生却用事实证明了这个观点的偏颇。杨绛先生48岁开始学习西班牙语,每日学习,从不间断,三年后就能读懂比较艰深的文章了。杨绛先生大龄学习西班牙语,也印证了梁先生所说的没有不能自学的功课。当准备去自学一门新知识,千万不要听从那些不看好的周围人的意见,因为他们的思维里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学习的能力,把这样的观点也强加于别人。

在梁漱溟先生这本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了要发现问题。思想的深入在于问题的解决,知识的积累也缘于对问题的探究。他说,问题是根苗,学问像一棵大树。问题是治学、研究的统领,是思想进步的源泉。有问题,证明思想的活跃与不停顿,也说明了思维在持续工作。记得上学时读课文,老师经常提醒要带着“问题”读,这样读一遍才能印象深刻,也能发现之前发现不了的细节。“学问是什么,就是学着认识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要丢了问题这把万能钥匙,它能打开思想的锁,还能打开学问的百宝箱。

在这部书顺带也解答了一个我的疑惑。看一些人写的文章,引经据典,令人羡慕不已——这说明写文章的人读了许多书,具备丰富的知识,但也有疑惑:看这些引用的文字,我大都忽略过去,因为在不能阅读原文的情况下,这种摘要无法引起更深的共鸣,锦上添花式的写作方式,最终只让人看到了花的突兀。梁老先生直言,会读书的人,要说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无事不旁征博引,“一篇文章引书越多一定越不会读书。”读书最终需要化解成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不要为了引用而引用。原文引用得多,则说明了写作者某一方面的虚张声势。而我就是曾被这虚张声势吓倒的人。

梁老先生还总结了治学的八个层次,对照这八个层次,可以看到自己正处在哪个位置。梁先生提出的第一个阶段,大多数人就很难达到——肯用心思才有主见,就算浅薄的主见也是“我的”,这需要把学问内化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也应合了前面梁先生多次提到的要“发现问题”,用了心思才能发现问题,才会渐渐有自己的思想。这是一个缓慢的主动思考的过程。一些人感叹,读了许多书,未见到一点变化与进步,只为了读而读,未用心思,这当然就不能见成效。

我自己大约处在第二个层次,有主观性但感觉出旁人的意见与我两样。在这个阶段,会“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我确实感受到了种种冲突和矛盾,一些周边人的思想不能认同,又不甘随便的“认同”,在这种左冲右突里,有点迷茫,也有点些不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愿把他人的意见当自己的观点。梁先生说,这才有了求学问的生机。大概是这样了,这样求学问才能拔开浓雾,才能坚定地走脚下的路,不人云亦云。

最后一个层次是“自己说出说话来精巧透辟”。看《这个世界会好吗》,梁老先生与艾恺对谈,梁老先生语言平实,但具功力,说出的话看似平淡,但细细读下去,句句别具风格、参透人生。听一个人谈话,大概可以看到这人做学问的水平,夸夸其谈者不见得满腹学问,可能是现买现卖,沉默寡言者也不见得是腹中羞涩、没有墨水,可能是知道得多,更不敢妄言。

学问终究要归自己所有。现在,求学问的路径多,随着网络的普及,几乎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但干扰也多,说起来,没有自学成一门功课,终是在生活里没有自觉。条件的便利,没有让人学习更容易,反而增加了一些障碍,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不能自学的功课——读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