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阮胤华:我曾以为,我的一生将致力于对生命的痛苦做出反应。
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1“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艾提·海勒申:日记一则
(即使被关押在德国人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她依然一片柔情。)
2“非暴力”——暴力消散后,自然流露的爱。NVC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3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4什么蒙蔽了爱?异化的沟通方式。
道德评判。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是邪恶的。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进行比较。“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作者丹·格林伯格
回避责任。
“不得不”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
“你让我”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技术的进步最终被用来摧毁人类,那么,并非是暴力导致人类的灭亡,当然,更不能说是复仇行为使人类灭亡……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法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法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思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
“不应该”“应该”“不得不”
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的奴隶和好属下。
5区分观察和评论
如果你想把任何事情搅浑,我可以告诉你怎么做:把我做的事情和你的反应混为一谈。
告诉我你感到失望,当你看到事情还没做完,但说我“不负责任”并无法打动我。
告诉我你感到受伤,当我对你的请求说“不”,但说我“冷漠”并不会增加你以后的机会。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一旦我想为自己辩护或开脱,我就默认了自己有问题。
6体会和表达感受
感受。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7感受的根源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的责任。
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的倾听,但无需责备自己。
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
8请求帮助
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如果我们依照社会的期待去做,我们感到沮丧也就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事情了。沮丧是我们为了迎合社会而付出的代价。
通常,大多数的人在没有得到期待的反馈时,会将所说的话重复一遍。
我们在和另一个人说话时,总是希望有所回应。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
如果我们不想勉强人,那么,清楚地表明这一点是重要的——这有助于人们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
——如果我没按照你说的去做,你就不会尊重我。你可以大声抱怨、责骂,但我仍不会去倒垃圾。即使你现在改变方式,我也需要时间忘记不快。
9用全身心倾听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描述:“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每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写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遭受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
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如果我们的语气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联合国前秘书长汉玛斯克德曾经说道:“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10倾听的力量
一个人如有机会倾诉,什么感觉?卡尔·罗杰斯:“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绝望有时也许会给一个人带来灵感!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
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想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谈话的气氛很沉闷,往往是因为说话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需要,与讲故事相比,更容易得到他们所期待的联系。
打断别人比假装在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想被人当做负担。
作为一个听众,我们并不需要心理学知识或接受有关精神疗法的训练。关键是,我们有能力体会一个人在某个时刻独特的感受和需要。
11爱自己
赫布·加纳德编写的《一千个小丑》一剧中,主人公拒绝将他12岁的外甥交给儿童福利院。他郑重地说道:“我希望他准确无误地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忽视这一点。我希望他保持清醒,并看到各种奇妙的可能。我希望他知道,一旦有机会,排除万难给世界一点触动是值得的。我还希望他知道为什么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
一旦负面的自我评价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当作一张椅子。
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
我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应该”,这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
“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
一旦生命的需要被忽视,我们的行动对社会来说极具危险,对个人来说则极为不幸。
当我们认为自己无可奈何时,我们不再是生活的主人,而是沦为机器。
12充分表达愤怒
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内疚被用来控制人;那么指责他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需要。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变得更有攻击性。
我不希望他听到指责,因为我想提醒他我的痛苦。
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13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为此,他需要得到帮助。
使用防卫性强制力,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而不是为了惩罚、羞辱或谴责他人。
14重获生活的热情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无益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善意的父母、老师或别的人。由于这些教诲看起来是那样天经地义,我们也就不再去探讨它们的合理性。
欧内斯特·贝克在《精神病学的革命》中提出,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无所适从。
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所以,赞扬并不总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联系。
作者:夏小七 热爱生活,写作、旅行、散步,追求自由的90后姑娘。
公众号:小七影话。写最有温度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