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看名字都觉得难以理解。我之所以看得下去,主要是因为贯之始终的父子俩的旅行。 没错,对于非哲学专业人士来说,所谓肖陶扩、良质之类的思考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是我仍然得说,这是一本好书,即便很多人不能百分百看懂。
不是自己钟意的类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重重设置的悬念,但却打心眼里为之点赞,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翻开一本书,只要有一句话打动了自己,这本书就没有白看,何况这本书打动我的不止一句话。
首先,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是要把问题有条理地写下来,这需要兼顾六个方面: 1. 问题是什么。 2. 假设问题的原因。 3. 证实每个假设的实验方法。 4. 预测实验的结果。 5. 观察实验的结果。 6. 由实验得出结论。
这六个方面看似非常教条,跟教科书里说的差不多,但是 作者对于每一方面的解说才是其中的重点,每一条都是具体的指引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概念,循路而行,可以让人少走很多弯路。
其次,在父子俩漫长的旅行路途中,时有冲突,作者解决冲突的办法不能说全都值得夸赞,但有一部分做法确实让人看了受益。在写道与儿子爬山过程中,儿子有退缩之意。作者则通过一段路走两趟来回帮儿子背包来让儿子得到足够的休息。其中写道:如果你把登上山顶作为目标,你会辛苦得多,而这只是名义上的目标,真正的目标,是体验登山的每一分钟,同样是到达山顶,却要愉悦得多。我们慢慢往上爬,不把怨怒背在身上。这与人生旅途何其相似。我们都在向终点前进,但是终点不是目标,目标应该是体验,如此,无论好坏,我们都能坦然面对。重要的是,不把怨怒背在身上,这才能有一个轻松的人生。
再次,主人公在给委员会主席写信时,很冲动,写得义愤填膺,失去自制,但是他说的是真的,因为他认为自己说的太重要了,没有时间做修饰的工作。而且,如果芝加哥大学看重言辞优雅胜过其中的理性思考,那么它就丧失了建校的原始目的。想想自己,恰恰是看重言辞优雅胜过其中的理性思考,注重形式胜过内容,这才是自己的悲哀。如果不是作者言明,自己还以此沾沾自喜,真是井底的青蛙。
在谈到城里寂寞的人时,作者认为造成这种寂寞的主要就是科技,是科技所带来的一种趋势,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怀有良质的人,作者则觉得无论他做哪种枯燥的工作——说到底,任何一种工作早晚都会变得枯燥——当他卡住的时候,只要调整到积极的情绪,开始倾听良质的指引,悄悄地遵循它,心无旁鹜,就能使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这和我们平时的感受是一致的。科技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一个能把枯燥的工作做成艺术的人,自己也会成为一个更有趣的人。
在书中,作者把修摩托车与修身联系起来。表面上是在维修车子,其实是在维修“自己”。维修的外部的机器和内部的自己并非互不相干的。无可否认,我们做的任何事,都与内在的自己相关。
科技发展了,我们自以为自己变得更聪明了。事实上,与两千年前的古人相比,我们的认知并没有比他们强多少。就象我们如今笑话曾经的地心说,再过几千几万年,未来的人也许也是这样笑话我们。
对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而言,我看到的可能根本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可是对于我的认知来说,我看到的就是我需要的,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