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思维还是先工具 20190628 晨间日记

图片发自App

最近在学习实践团队协作方面的一些内容,能够进阶到团队协作这个高阶的内容的伙伴,都是能力出众的伙伴,不过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发现并没有实现1+1>2的效果,人员越多反而在沟通上花了很多精力,实际的产出并没有达到预期。

这样的情况其实在自己的公司当中也会出现,碰到不见得就是坏事,想想怎么样去更好解决。

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高空思维统一的问题,团队必须有一个一致的目标,尽管一开始的时候想法会千差万别,在头脑风暴的时候可以把每个人各自的想法展现出来,不过在讨论完毕之后,形成决定之后,大家就需要坚决的执行这个决定,即使这个决定和自己的想法不符合,也不能在行动力上打折扣,可以在执行有反馈后再提交,表达自己建议。要在短时间内,在线下的沟通中形成这样的一致性,特别是人员比较多的时候,确实比较困难,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选取少数有自己明确想法的建议来参考,是一种折中的办法。这样的决策还是面对面比较好,因为这是一个核心的起点。

协作有很多的工具,到底是先有思维还是先用工具,一般而言都说是要有运用工具的思维才能把工具用好。比如说要有一个项目运行的流程,再将他体现到工具当中去,在工具中逐步实现。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当不熟悉工具的时候,会发现按照自己原先的思路,很多时候工具上有很多功能不好用,或者实现不了,反而影响效率。我自己曾经有实施过ERP软件的经历,在公司原有的流程中,有很多人为的因为,要上软件,就是为了规范流程,要改变就是会有痛感和不适应,如果经常说软件不对,流程和原来不一样,要改软件,那这个实施基本是进行不下去。之前听到华为在请IBM来做一些企业内部管理规范的时候,有一个词是“削足适履”,先僵化,再固化,最后再优化,既然那么多优秀的企业都用这套方法,那肯定是有其优势在,“削足”这个动作其实就体现一种主动改变,主动承担痛苦的决心。

我想一开始了解软件的基本功能特性,需要抛弃掉原有的一些固有思维习惯,尝试去适应新的模式,必然有一个“削足”的过程。就比如要用好Teambition,就需要尽量在上面进行项目的沟通,如果凡事都还是要微信拉群在讨论,这样的项目软件用起来意义就不大。

【下一步行动】

明确方向很重要,落地的实践更重要,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调整方向,逐步迭代快速改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思维还是先工具 20190628 晨间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