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文探古访百村(25):花山镇洛场村

用眼神搜拾这四十六座碉楼

口   钮海津

关键词:village Ancient


一直的印象,上世纪初的华侨回国置业,他们的碉楼式的民宅多是建在广东四邑的。

四邑,就是恩平、新会、开平和台山那四个县,中国第一侨乡。

但是多年前,有人说,曾经是花县的首府——县委和县政府驻地的洛场村也存有上世纪初叶的碉楼民宅,仅一村之数量达45座(一说46座)。

这个我信,因为花县一些村镇在上上世纪末和上世纪初就是出国谋生的发源地之一,侨生历史悠久,侨属文化浓郁、侨居底蕴深厚,洛场村就是一处。


“据权威人士透露”,洛场村的规划定位为“以历史文化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为主要产业的特色文化生态村;以社区化布局、生活舒适、幸福感强的现代化新型村庄”。

哇,苏句粤语广府话先:你几巴弊喔咁犀利呀好牙擦啵……

只是,只是我们迟滞今天才来探访它,失敬,失敬。


洛场村位于广州西北向的花都区花山镇。

我们由广外北校区出发,进白云大道,上华南快速,转机场高速驶至花山出口,下S118省道,入启源大道,进洛场村。

行驶了32公里38分钟途中经过三四个红绿灯。


碉楼是广东侨乡的特色建筑。

洛场村侨居海外的就有4900多人,比本村户籍人还多一倍。

早年赴美华工经过辛劳付出,攒工资俭生活存积蓄,够数后就回乡-置地-建房-娶亲-孝老-育后,然后再出洋再挣钱再提升。

彼时花县土匪甚多,侨资住宅成了“砧板肥肉”,因而建造有防御功能的房子一时“蔚然成风”。


有人形容洛场碉楼“浑身散发出岁月的沉香、浅浅的隐忍的华美,让人忍不住一再走近,一睹芳容”,这个,我一时还没有发生这种荷尔蒙反应。

不过,它有让我亲近的感召——洛场村民多是侨居北美的华工后代,鸦片战争后,美国来华招工,我的曾外公和外公是从四邑去香港乘海轮漂彼岸修铁路的华工,与洛场华工的赴美时间大抵同期。

相同的北美劳务合约华工的家源,毗肩的筑建西太平洋铁路的工友,令华工后代的我产生接近洛场碉楼的意愿。

同来的小信和小涛竟也心有灵犀,一步一摄地目测着巷内村屋——巷道寂静,屋壁生苔,墙角杂茂,窗台育蕾,门掩世故,院圃飞蝶,碉楼失修,欲倾欲塌,亦颓亦坍,故人失联……

欧阳修感叹,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每一幅图片都是一篇散文,或者是一阙诗词。

我们用眼神搜拾这四十六座碉楼。


村里散落的碉楼,建于清末民初。

它们大都残旧地矗立于低矮的杂乱的瓦房中间,体颜:黑蛊楞瞪。

它们大多为三四层楼房,形态:庄稳。

它们大部份的屋院布局、内部装修与室内陈设多以中式为主,而建筑造型则以西式为主,风格:粤海。

它们喜用传统的青砖清水墙砌筑,面容:岭南。

早期建造的碉楼,每层均镶有铁码,功能:防盗。


村中有名有姓的碉楼是……彰德阁、江梓桥楼、江梓球楼、绍庚楼、彰柏家塾、聚龙庄、梓钱楼、岳鸾楼、儒楼、鹰扬堂、津仁楼、澄庐、开诚楼、活元楼、活钦路、静观屋……

按照村人所指,见识了他们说的形态各异的“坦克楼”、“飞机楼”、“火箭楼”、“飞鹰楼”、“轮船楼”……


“火箭楼”就是彰德阁,位于村中的美成小学,这座小学创建于1921年;彰德阁建造于1923年,重修于1997年;它坐西朝东,中西结合建筑,宽5.6米,深9.4米;前部钟楼高两层,深1.9米,首层为券廊,二层原为木楼板,1997年重修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钟楼顶有一口铜钟,外墙塑有各种中西式彩色浮雕,带有巴洛克风格;二楼正中浮雕“彰德阁”三字,左侧塑“民国十二年仲春”,右侧塑“江绍甲书”,正面墙壁镶嵌《学校碑记》和《重修彰德阁碑记》两块石碑;后部为一幢中式传统建筑,硬山顶,碌灰筒瓦,青砖墙;1997年重修时,外墙改贴绿色条形砖;为彰德阁题名的江绍甲就是洛场村人;“现在华侨回来,都会在这里面喝茶”。


“飞鹰楼”又称鹰扬堂,高三层半,为华侨江活钦所建,楼顶筑有“翱翔的雄鹰”,很吸引眼球;鹰杨堂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外墙,用青砖和红砖混合使用,先铺几层青砖,然后再铺几层红砖,整座建筑仿佛穿着一件红青相间的条纹衫。


“坦克楼”即是江梓球楼,主建筑为三层半高,坐西向东,外形像坦克;楼房分前廊和中、后房三部分;顶部阁楼外观上像老式坦克的驾驶舱;每层楼都有洗手台,每个洗手台分两格,洗手台上有连接陶瓷下水道;在洗手台旁边有一个长方形大孔,这应是建楼期间用于留空便于吊拉砂石用的;主客厅颇有气势;附建筑是一排平房,平房和主建筑中间是一个天井。


“飞机楼”——江梓桥楼,建于1937年,与“坦克楼”相距不远;由于主楼后面还有两附楼看上去像“侧翼”而被称为“飞机楼”;村人说,“坦克楼”、“飞机楼”为江梓球和江梓桥两兄弟所建,楼高三层半,首层厅堂土砖下埋了近半米沙,全屋外墙都采用了空心青砖,非常通风透气,就算几个月不开窗屋内也不会容易发霉;每层楼都有阳台,而首层门口立着两根欧式门柱;在每层楼的外阳台上都贴有一幅色彩鲜艳、造工精致的壁画,睇起身好架势。


彰柏家塾,建于上世纪的二十年代,是旅美华侨江彰柏的“海归物业”,它座西朝东,楼房阔5.7米、深11.4米,高三层约10.5米,建筑占地65平方米;彰柏家塾现已出租做文化休闲场所,开设了“花山书院”——展示蔡天涛的诗书画。

绍庚楼,这个楼院在1950年至1955年曾是花县政府的办公场所。


其它几座翻新了的——

津仁楼,现在是“喜洲吧”,每天11:00-22:00营业,主打意大利菜,招牌菜是扒类和比萨。

老泥房,在津仁楼附近,现在是“朴食餐厅”,主打东南亚菜,泰式蒸鱼干、咖喱香煎黄花鱼是主推佳肴,每天的营业时间是10:00—22:00,比“喜洲吧”早一个小时哦。

……广告打住。


只是,由于大部分碉楼年久失修,踏勘参观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切勿攀爬!”

村官江志成先生回忆,村里的碉楼群原本约有60座,经过100多年的风雨吹洗,期间缺少维护,倒塌了十多间。

对于历史建筑的存留,村民们都盼望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前些年,村人很是期望通过整合碉楼资源,进一步推动洛场村文化的对外知名度,

于是请了策划公司作案。


案曰:“通过发展旅游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对洛场村的华侨碉楼进行整体性的文化创意开发,并配有文化酒店、展览馆、文化一条街、艺术公园等建设,从而吸引和聚集一批摄影、美术雕刻、音乐、动漫、影视、艺术品、日用品、化妆品设计、研发、展示、总部型经济等文化艺术和创意人才,形成构建文化创作、交流及交易的平台,致力打造全区甚至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亮点”。

据云,一名到访的文化人士面对洛场群碉发出感叹:“这里环境古朴,碉楼古色古香,如果将来配套设施完善了,说不定会是广州第二个小洲村”。

吓死宝宝了。


要知道,小洲村是广州大学城近百家学院养肥的。

而洛场,村边只有一所职业学院。

虽然,周边有祈福航空物流中心、汇光水产市场、广汽本田4S店、广州科玛生物科技、霸王等企业,但能不能吸尽它们的流动资金及挖空他们的活期储蓄,则是一盘文化消费的专业生意。

说好的“配套设施完善”呢,不容易呐,尤其是,启动省级出资、挂国家牌的“中国民间工艺博览园”项目,这已不是时间和距离的数学问题,而是文化和体量的投融问题了。


还是洛场村官实际,他们坦言,如今距离预期目标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目前我们与六座碉楼的业主已经达成共识,也有文化公司有投资的意愿,但洛场村一共有四五十座碉楼,后续工作还很艰辛”,但尽管如此,“洛场村的碉楼改造确实让不少到访的文化人士感兴趣”。

(我们村委)“进一步加大村庄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好,我打心眼里祝村官们心想事成!


好的消息是,现在村里的四十六座碉楼建筑已被政府纳入文物保护,其中已有几座经过修复和整合。

商区起名作“花山小镇”,它已公开对外叫租多日啦。

几年前,洛场村府作为中介,联系海外业主,将彰柏家塾等碉楼出租给文化休闲饮食类的公司经营,也出租给一些个体书画爱好者作为工作室使用。

这些碉楼的装修和维护费用由租赁方负责,租赁期为20至30年不等,租金为25至35元平米。

穷究卫生是城里人的毛病,以前乡下人不在乎这,但时过境迁了——表扬一下,村里已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计划》 、《洛场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等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产业布局区域化、村庄面貌园林化、基础设施便民化和基层组织规范化。


最后的节目,是体验兼透视野模——本村“花山小镇”,已撑旗开张的红男绿女有“碉堡咖啡馆”、“耕读人家”、“寒舍私房菜”、“艺霖坊”、“上庄精品酒店”、“歌乐吧”、“黑糖铺子”、“喜洲吧西餐厅”、“朴食创意中餐厅”、“茶舍”……

据说,一批艺术展馆、茶艺馆、创作室即将粉墨登场。

但凡好戏开场之际,大幕里顿时传出阵阵节奏急扑、催命奋进的锣声紧鼓点密的音乐,是为力促某角上台或力促某事推行而营造的加急气势。

嗯,洛场的“碉楼文化”正在节奏急扑、催命奋进,一切都在紧锣密鼓中。

然则,尚缺人气。


无需赘言,洛场碉楼与四邑碉楼相比,自是小家对伟宅。

但从广州市区开半把小时就能来这用眼神搜拾几十座碉楼,也算是亦情亦趣的周末溜,吧?

李白有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车顺路的话,感兴趣的话,有故园情的话,您,携家人与友人过来看看“洛城”?


末了,讲一个题外。

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上海“回炉”数理化英时,平时也会“勘察”上海的文史地古,我到过上海宝山的宋代古遗址“大场烽墩”,它位于洛场路,也就是现今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的东南侧。

上海的路名素以全国地名起称。

古代曾有一个洛场县,于唐乾元后置,治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古属儋州,北宋初废,是为洛场一。

花山的洛场于清咸丰年间建村,是为洛场二。

元代上海立县,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滬上的街姓路名,源自市民们在全国各地家乡的地称。

广东商贾于清末民初连年赴沪定居营商,更有众多广东伙计随扈老板赴沪落户助商,他们之后在上海生根散花传宗接代,形成势力不凡的上海广东伶。

习题:此洛场不知与彼洛场是否同一个洛场。

留个作业先。


2016-02-12

https://book.yunzhan365.com/lews/twqs/index.html    探访古村落    

by Newman

你可能感兴趣的:(骑文探古访百村(25):花山镇洛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