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决定一节课的高度

片区教研总结会

        今天有幸在巧马中学参加册亨县中学第二片区四校教学研讨会,参加了数学组的观课议课活动。我从观课和议课中不禁引发这一种感慨:理念决定了一节课的高度。

        在我观课的这三节课属于"同课异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执教第一节课是东道主的兵兵老师,他以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引入,接着给一组不等式,让生观察,找出这不等式的共同特征,从而给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及追踪定义的题组,结着给出一道考察一元一次不式中的指数的题目;让一个学生完成后,老师又立即进行了讲解。接下来,他展示了一组没分母、没括号的不等式让学生进行训练,并穿插求整数解。与前面方法相同。整堂课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讨论与合作学习。他在评课时讲到:我的教法是讲授法和讨论法结合。我们观课时却只看到了讲授而没有看见讨论的过程。

        从这个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理念还没跟上时代的课改要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出来。根据新课标要求,人人都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思考时间,在数学上哪能体现在数学上得到发展呢!

      第二节课是者楼中学的崔丛艳老师执教,她利用导学案将复习的不等式的性质以填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减轻了学生复习的压力,轻松导入新课;第二个环节,让学习从给出的几个不等式找出三大共同特征,再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给一元一次不等式下定义,接着给出五个不等式,让判断哪些不等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检测学生对不等式定义的理解程度;第三个环节,举两个例子,让学生根据不等式性质解不等式,并说明方程中的"移项"、"系数化为1"的步骤同样适用于解不等式。第四个环节,举两个不等式(其中有一个有括号,另一个有分母),让两学生分别去解不等式,两学生均忘记在数轴上表示解集。他的目的是通过这两例说明"去分母"、"去括号"在解不等式中仍然适用!但是第二个不等式还没有时间做,就下课了,老师机动灵活地将这第二题转为课后作业;第五个环节,小结:通过表格找到各步骤的依据。

        崔老师,善于诱导学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层层推进,学生思维层次也得到提升。她在说课时指出:她采用了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了教学。他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一个知识点一个跟踪练习。

      第三节课,执教的是恒山中学的段钦老师(刚入职两年),第一个环节,他先展示一组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复述其特点和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再将等号变为不等号,从而通过对比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第二环节,他再次给出一组方程(无括号,无分母),让学生去解,然后老师说将等号变为不等号即可。之后他提到方程的解可代入原方程检验,但不等式如何检验,老师只一代而过,没有解释清楚。第三环节,他列举一组不等式让学生判断是否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另一题为考定义中指数和系数不为零的题目,缺乏体现重点的解法的针对训练题,重点没突出,难点没得到突破。

        他在导入部分是大家公认的一个亮点。但重难点没把握好,新的教学理念没能体现因而导致失败!

      为体现新课改要求,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本人认为这样做会更好:1.复习导入,展示一组不等式,引导学生归纳,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给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2.给出一组不等式让学生判断是否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再给出一组考察不等式定义的考点题型;3.给出一个含有分母的方程及对应的不等式,学生解方程,师生共同解不等式。4.小组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与解不等式步骤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点,每一个步骤的依据分别是什么?每一步有哪些注意事项?5.小组展示。6.解不等式专题训练。7.小结并布置作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念决定一节课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