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识过熊孩子在地上打撒泼滚吗?
如果没有,那么你太幸运了!相信我,但凡经历过一次,你这辈子都不想再经历了。
来听听我的经历吧……
真*一个龙眼引发的“血案”
彼时,我和Vic算热恋期,还未领证。
因他工作远调,将湖南老家的母亲请过来带7岁的孩子。一个老人一个孩子,毕竟让人不甚放心,所以Vic就拜托我在孩子二年级开学之前搬过去,照顾一老一小。
我一方面存着想要为Vic分担忧愁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寻思着婚后终究要生活在一起,索性先接触接触,就当“演习”了。
没想到,迎接我的是一场“漫长持久的战役”。自此,我踏上了一条教育孩子的斗智斗勇之路,愈行愈远,直到今天,依然在路上......
平时的小打小闹,我都还基本应付得来,但在一天晚上写作业时,他的突然发难让我措手不及。
由于幼儿园毕业后就上了国际学校,而该知名国际学校,太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譬如:数学问答题可凭自愿选择写或不写答,基本无语文作业),导致孩子养成不喜欢写字的“坏习惯”。
当晚,他正在不情不愿、磨磨蹭蹭地写作业。
奶奶白天买了龙眼,就鼓励他说:“乖宝宝,赶紧写好作业,奶奶给你剥点龙眼吃,放你杯子里。”
我看了一眼,那时他正在磨洋工。
听到这话,兴冲冲地跑出来看一眼满满果肉的杯子,问:“奶奶,我能不能现在就吃?”
奶奶不同意,坚持说:“要写完作业才能吃,快去写作业,已经没多少了。”
见他扭扭捏捏地不肯走,奶奶拿起一个龙眼肉,放到嘴边,说:“你不去写,我就开始吃龙眼了。”
谁知,奶奶就是吃了这一个龙眼肉,不知道触动了他的哪根神经,直接躺倒,在地上嚎啕大哭,边喊边哭:“你为什么吃我的龙眼肉?”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7、8岁男孩的嚎叫吧,晚上寂静时更显突兀。
奶奶试着哄了一下,说:“乖宝宝,奶奶只吃了一个,再给你剥就是了。地上又脏又凉,快起来吧!”
谁知,他大喊着:“我不要,我就要之前你吃掉的那个,那是给我的,你为什么要吃?”
奶奶听他这么说,火气也上来了:“我剥的我凭什么不能吃,吃都吃了,你想怎么样?你爱打滚就继续滚吧!”
至此,两方陷入胶着状态:孩子的在地上打滚撒泼;奶奶坐在沙发上板着脸。
我也没处理过这大场面呐!天哪,谁来救救我呀!
对了,给Vic发视频远程求助吧......
在Vic的授意下,奶奶把他拎起来打了几下屁股。孩子在短暂的停歇后,得知挨打后仍然要写作业时,转战书房地上继续嚎啕大哭。Vic留下一句:“让他哭,看他哭到几点!”就下线了......
其实,我的立场跟Vic是一样的,这种无理取闹,就应该要治一治他。最后,还是奶奶心疼,抱起来哄了好久,终于哄回房间睡觉去了。
时间悠久、日积月累的成因
晚上睡前,我与Vic再次视频,汇报战况的同时,我也顺便了解了一下孩子的大致成长历程。Vic作为家里的独子,孩子当然也是唯一的孙子。而孩子他的妈妈一家,遵从的是:一切都用“爱”来感化孩子,任其自由发展。--后来的事实证明只是他们嫌烦,所以处处依着孩子。
Vic在孩子出生至今,正是事业上升期,工作忙碌,每天到家都深更半夜,恨不得立马睡觉。家里平时是妈妈、外婆来主导照顾孩子,虽偶有纷争,但仍是以宠溺、放任为主。Vic在短暂而断续的假期里,根本无法左右家里教育大旗的风向。
以上种种,孩子长久以来养成了骄纵蛮横的性格,一有不合心意的事,坚信只要哭闹就会如愿。
Vic跟我透露三件事,更加坚信了我对此的判断:1、在孩子两岁时,有一天晚上吵着闹着要看电视。外婆居然陪孩子看电视到夜里三点,Vic起夜才发现。外婆居然说是不让他看就一直哭,为了不让孩子哭闹,只好让他看。试问:看电视到三点的伤害VS哭闹一阵,孰轻孰重?
2、仍是两岁时,孩子拿着棒球棍玩耍,Vic到家时发现:家里新添置的大屏液晶电视屏幕被击碎。那时是12年,大屏液晶电视不算小件,外婆仍是那套说辞:不给他玩就会哭啊!而且电视而已,坏了就换个呗,多大的事。Vic直到外婆回老家,都没有再买电视,算是无言的抗争吧......
3、四岁上幼儿园之前,孩子吃饭还是家里老人喂的。每次Vic提出要让孩子自己吃饭,都遭到家里女人们的反对。“上学之后,自然就会吃了”的说法也是张口就来。幸亏还是Vic坚持了一段时间,虽然每次都吵架,终于赶在开学之前学会了吃饭。那天晚上,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聊了很久很久......
百依百顺是养废孩子的最大杀器
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之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现如今的社会,好多家庭都是6+1的模式:即6个大人围着1个孩子转什么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自然而然地清楚自己的“地位”,形成习惯并加以利用。而伴随着家长的“百依百顺”,自然会生出溺爱、事事代劳等衍生品。长此以往,孩子将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丧失独立的能力。
长期的过度溺爱导致孩子的思想水平,还一直停留在婴儿时期的状态,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每个婴儿都渴望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他一动念头,世界就会跟着自己的念头运转。
而一旦和自己的想法互相违背,就会有自恋性暴怒产生。”
正如前段时间微博上闹的沸沸扬扬的“30岁儿子为6万彩礼逼死母亲”事件:
天津南开区,一对夫妇为儿子筹备婚礼。先是购买婚房花去全部积蓄,并 借债30万;临近婚期,儿子又应女方要求,向父母索要6万彩礼。连续闹了几天,母亲心疼儿子,一边自责一边哭道:“儿啊,妈实在没钱了,你这是逼妈去死啊!”没想到,儿子直接来一句:“那你就去死吧!”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母亲转身从五楼跳下,当场身亡。看完让人不仅心寒而且悲凉:30岁的成年男子,公然恬不知耻地吸食父母的鲜血。可换个角度来看,当父母的何尝没有责任呢?如果不是父母长达30年的纵容、百依百顺、事事包办,他如今也不会丧失了独立能力,还理直气壮。
每一个被养废的孩子背后,都站着百依百顺、不肯放手的父母。
类似的事例比比皆是:
1、玩具商场里,孩子大声地指责母亲:为什么不给他买乐高。而从母亲的衣着来看,绝不是大富大贵,甚至小康水平都达不到。面对孩子的责骂,母亲只是低着头一个劲地道歉。
2、医院过道里,一男孩对母亲拳打脚踢,嘴里还不断骂出脏话。母亲贴着墙站着,只用手稍微推挡,还是奶奶从中间拉扯制止。
3、湖南华容(Vic的老家)出过一个“神童魏永康”,其母亲只要求其学习,其余所有生活之事都是她一手包办。他17岁考入中科院,却因生活技能基本为零被劝退。
其母实在无法接受,在赶到中科院时,甚至让他“去死”。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词,叫“贝勃定律”,指的是:
单方面一味地付出,不但得不到预期的回报,还会让对方感到习以为常。
如果稍微少了一丝关爱,对方就会觉得恼怒,甚至会恶语相向。一味地顺从,不懂得放手,不让孩子独立,只能养出不懂感恩的“巨婴”。
有人说:“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是最无知最残忍的。他们就像老鹰不教小鹰飞翔,却在成年后不由分说把它推下悬崖。”
真正成熟的爱,是能够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摆脱对他人的过度依赖,找到真正的自己。别等到养废了孩子,后悔已为时过晚。
你有遭遇什么“熊孩子”的经历吗?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觉得有趣的话,可以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