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虚构性与传奇性

      虚构性和传奇性是《三国演义》的两大重要特点。虚构是罗贯中在史实的基础上再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以增加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情节的生动性,环境的真实性。而《三国演义》的传奇性主要体现在部分人物的英雄主义色彩,祥瑞凶兆,封建迷信,自然天象等增加了《三国演义》的传奇色彩。《三国演义》的虚构性成就了其传奇性,而传奇性又提供了虚构的素材。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叙事写人来说明它的虚构本质。

一,《三国演义》的虚构性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阿·托尔斯泰说:“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整个文学都是虚构出来的。”作为文学之一的小说,其本质特征也是虚构。在上古史,人们通过口头传授神话,传说,如大禹治水。春秋战国时期,《国语·晋语》中对骊姬夜泣的虚构,刻画出一个口腹蜜剑,阴险狠毒的人物形象。虚构,是作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为了提炼生活,构造情节,塑造形象以实现创作意图而采取的艺术手段。

《三国演义》的虚构性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较为明显:

1. 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深入揭示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罗贯中叙事上运用直接引语的形式,虚构出许多精彩的人物心理和语言描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一个公正严明又有情义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为了使人身临其境,作者在重要事件的环境描写时运用虚构手法。《三国演义》就详细描述了孔明借东风的场景,“孔明于是在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被道衣,跣足散发,上到坛上开始作法祭风。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却并不见有东南风。是日看到近夜,天色睛明,微风不动。一直到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此场景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3.为了叙述完整性的需要,罗贯中虚构了一些情节描写。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是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无发生过过五关斩六将之事。《三国演义》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都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是为了烘托关羽服务。

4.还有在描写人物上,进行了夸张,丑化,美化。书中气量狭小的周瑜,但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二.《三国演义》的传奇性

1. 《三国演义》的传奇性主要表现为个人的英雄主义色彩,塑造了许多传奇性的人生经历。诸葛亮被塑造成“智绝”的形象,智勇双全,但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发生在建安七年,而诸葛亮,建安十二年才出山。舌战群儒也无此事,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借东风、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但这些事迹显示出诸葛亮用兵如神的特点。

2.还有刘备破妖法的描写。张宝披发仗剑,作起妖法。只见风雷大作,一股黑气从天而降,黑气中似有无限人马杀来。明眼人一看,就是妖术。不然,刘备就不会准备猪羊狗血并秽物泼洒,结果就是张宝的妖法被解,即空中纸人草马,纷纷坠地;风雷顿息,砂石不飞。

3.描写煮酒论英雄时,对天象的描写。“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辞源》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龙图腾常常被封建统治者视为自己的高贵象征,带有神奇色彩。

总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的同时,另一反面,用清晰严密的逻辑关系明显运用了虚构的写作手法,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使《三国演义》在叙事写人时增添了传奇色彩。虚构是小说的生命,这本小说充分体现了虚构的本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演义》的虚构性与传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