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名校?一般家庭才把“挤”当理所当然

你家也“挤”名校了吗?

最近看了印度的择校神剧《起跑线》,故事说的是印度的一对夫妻,服装商人拉吉和妻子米图。为了让女儿上名牌学校,不仅临时买学区房,住到富人区,还请招生顾问做一系列的准备,结果报名时却被拒绝,因为名校不招暴发户的孩子。后来因为走后门不可行,意外得知德里文法学院有25%的名额给贫困家庭,便住进贫民窟,为女儿骗取了名校名额。最后被善良的穷人邻居感动而醒悟,放弃了名校,放弃了孩子的起跑线。

可以说,《起跑线》是我们这些家里有上学适龄儿童父母肚子里的“一条虫”,说出了我们的纠结和期盼。但是,为娃择校,要不要“挤”名校?孩子到底有没有“起跑线”?挤上名校,等同于改变“起跑线”吗?幼儿说从科学的角度,一股脑告诉你答案。

▷为娃择校,到底要不要“挤”名校?

所谓名校,的确存在。名校有公立,也有私立的。私立名校,大多数因为受市场竞争的影响,私立名校需要以“结果说事”,即优异的成绩、教育出优秀孩子、有教育特色,是这些名校生存的“筹码”。所以,私立名校对孩子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也会带来正面效应。公立名校市场竞争的压力会小一些,但也正因为它们成绩或教育资源突出而被父母们青睐。把种子种在“肥沃土壤”,常常是父母们的优先选择。

除此之外,还有“同伴效应”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即学校里大多数孩子来自怎样的家庭,会对他们的同伴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方面会表现在性格和行为习惯上。

▷到底有没有“起跑线”?

有。《Up》系列在这方面是权威。

它是从1964年开始,由英国BBC拍摄的纪录片,每7年拍摄一集,直至如今已经50多年。这个纪录片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什么孩子长大会更成功“的答案。该系列纪录片中,孩子们被分成三类,他们分别是来自富裕家庭,一般家庭和贫困家庭。当你从《7 Up》看到《21 Up》到最后的《56 Up》,它们分别是这些孩子7岁时,21岁时以及56岁时的生活状况,你最终会得到一个非常戳心而残酷的答案:精英家庭养大的也是精英,中产家庭养大的也是中产,贫穷家庭养大的也是穷人。这是大概率的因果关系。

那么,是否意味着不要努力了呢?不是的。

《Up》里,出生农村的Nick从小爱阅读,后来经过努力成为美国知名大学教授。中产家庭孩子Neil,因为有专制苛刻的父母而变得精神不稳定、自暴自弃而掉到了底层,生活颠沛流离。孩子努力了,才有可能维持跟父母同样的状况,并且有机会能跳到上一层;如果不努力了,很可能便掉到了下一层。正如出自精英家庭最终成为精英的John,他在少年时期说过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人们总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切都安排好了,人生顺风顺水,读名校……可是人们并没有看到我们挑灯夜战的日子。

▷决定一个孩子起跑线最重要因素,其实是家庭

John从7岁开始,能跟人款款而谈《观察者》、《金融时报》等这类美国高端刊物;幼年时已经为自己规划了人生,希望考上牛津当上律师。即使在他21岁时父亲去世,他也能靠着努力得来的奖学金实现了梦想。

决定孩子是否成才,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视野和格局。视野和格局是什么?简言之,是知识与性格的结合产物,站得高看得远,并且能够坚持目标。一个从小阅读 《金融时报》的孩子,跟一个从小与愉快动画片相伴、生活懒散的孩子,的确是有深远差别的。所以孩子的起跑线的确存在,但这道起跑线的根源是家庭。优秀家庭的父母,他们懂得视野和格局才是孩子成长的“云梯”。

▷挤上名校,不等于改变“起跑线”

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并不仅仅是上学和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更不是学校的成绩和分数。正如幼儿说在前面已经提及,视野和格局才是根本。那么从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要包括一个孩子掌握知识的丰富程度、技能、性格的成长、习惯的养成、人生经历和生活领悟等……以及从这一切中形成的这个孩子的价值观。

其次,孩子的教育与家庭经济条件有直接的关系。当一个家庭的经济较好,父母便有更多的条件让孩子接触更多更广泛的教育。正如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说,“一个商人赚了钱,那么他的孩子可以上巴黎大学”,贫穷家庭的孩子,可能连家门口的职业学校也上不了,家庭的财富推动了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富裕家庭的孩子的教育会更多,所以衡量标准并不是有没有上了所谓的名校。我们假想一下,普通家庭的父母拼了老命让孩子进入名校,耗费了全部的财产,他们的孩子也只能以最经济的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质教育。相比之下,富裕家庭从名牌幼儿园到名牌小学、名牌初中……世界名校,一比便知。

所以,起跑线=家庭经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其实只占了小部分比例。挤上了名校,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教育跟不上,到头来恐怕只是“一场空”的追逐游戏。

▷警惕:名校光环下的排挤与自卑

这里尤其指的是那些昂贵名校,普通家庭在碰触前需要谨慎对待。在《起跑线》里,洛达是德里文法学院的校长。因为出身低微,小时候幸运进了名校,却在名校受尽冷遇,从而养成了通过报复而泄愤的黑暗性格。所以,有句话很经典:“当你挤破头挤进华丽的圈子,却发现那个圈子容不下你”。

有一位妈妈,去年千方百计让女儿进了某所名校。孩子学校里的同学,非富则贵;而她的女儿,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帮她交完学费,支付完生活费,基本上是“月光族”。每一次学校组织旅游或出国学习什么的,她的孩子大多数时候都不能去,因为父母给不起那个费用。小女孩不仅受到排挤,性格也变得很自卑。

所以,富裕家庭根本无需“挤名校”,贫穷家庭连“挤名校”的权利都没有,只有一般家庭才把“挤名校”当理所当然!

“挤”还是“不挤”?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关键字:择校、名校、教育环境、家庭育儿、早期教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挤名校?一般家庭才把“挤”当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