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集 凡人奇闻

《撩开夹门关的面纱》第七篇:传奇故事

                         第三章    凡人奇闻

第一节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夫妻桥和夫妻树的传说


夹门关的夫妻树

在很久很久以前,夹门关白沫江里的一条金甲鲤鱼修成了人形。传说这金甲鲤鱼,是天上瑶池里的尤物。因与姐妹谈论人间烟火,犯了天规禁忌,被王母娘娘解除仙籍、剔去仙骨罚到凡间,成为夹门关白沫江岩板滩中的一条金甲鲤鱼。

这里气候温和,山水旖旎,风光秀丽,道佛儒共存共荣;前有金龟寺,后有观音寺,左有香严寺,右有铁碑寺;钟声罄声梵语声,声声入耳,是修炼的绝好地方。岩板滩河底十分奇特,全是层岩,有一大块、一大块的平坦之处。她在这里以岩浆为食,采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长得浑身鱼鳞金闪闪。她修成了人形,长得格外妖艳动人。

中午,家住五龙台的青年茶农何山娃,从天台山采茶回家路过岩板滩时,把衣服脱下放在岩板滩边一座小桥的栏杆上。他见一位如花似玉光着身子的少女躺在岩板上,就傻呼呼地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何三娃家世世代代,吃斋念佛、常放生。是个有家教、有礼貌、做事认真、规规矩矩的后生。看到这种情景,以为是罪过,将脸侧向旁边。这时,那如花似玉的少女叫出了他的名字。


夹门关夫妻桥

原来,他俩的邂逅后,不是偶然的。早在何山娃前世的前世是个女儿身,在夹门关街上就买过一条生命垂危的金甲鲤鱼来放生。那条金甲鲤鱼十分感谢何山娃,发誓一定修成人形来报答何山娃的救命之恩。

今生的何山娃,年芳二十二,浓眉大眼,相貌英俊,身高八尺,威风凛凛,气度不凡。世袭茶农,父亲死得早,家中只有母子二人。父亲在世时,专帮人摘茶做茶。所做“五龙腾飞”茶,无论是汤色,还是叶形,都让人感到是在享受艺术;品一口,苦丝丝的感觉之后,那甜津津的味道,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父亲去世后,何山娃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就靠何山娃帮人摘茶、做茶,挣钱维持生计。何山娃对母亲照顾有加,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再次感动了修成女人身的金甲鲤鱼,决心对他以身相许。考虑如果对何山娃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老实巴交的何山娃一定难以置信,也不敢接受。就给自己编了一个离奇的身世,对何山娃说,她姓花,名月貌,家住夹门洞乡观音崖。她是家中的独女,在她三岁时,父母就得疾病,先后去世。她跟舅舅舅妈生活。舅舅家儿女多。舅舅死后,舅妈把她当佣人使唤,现又将她卖到青楼。她乘人不备逃了出来,又无家可归,正跳河自杀,这才遇上了何山娃。

何山娃听了花月貌既悲又惨的身世和遭遇,感到花月貌太可怜了。怜香惜玉地攀谈起来,谈得很投缘,很快坠入爱河,不久结为夫妻。后来,人们把他俩认识时,何山娃下河洗澡放衣服的那座桥,叫做“夫妻桥”。

花月貌芳龄二十,丹眼细眉,体态娇媚,天姿聪慧,活泼可爱,很是勤快。家中事,见机而作,丢下这样做那样,丢下那样做这样。母亲喜欢,何山娃爱,芳邻地近都夸她是顾家的好媳妇。长川乡麻柳树的霸主高善人,对花月貌的美丽,重涎三尺,起了强占的念头。

深夜,霸主高善人带几名打手来抢花月貌。何山娃奋起反抗,可惜势单力薄,被打手打昏用绳子吊死在长川乡的麻柳树上。花月貌被抢到霸主高善人家中,夜晚趁人不备破窗而逃。花月貌跑到麻柳树下,抱着何山娃的尸体哭得死去活来。忽然听到霸主高善人的打手追赶来的声音,花月貌为何山娃宁死不屈,用绳子缚在另一棵黄角树上自缢身亡。

人们被子何山娃和花月貌,忠贞的爱情所感动,把吊死何山娃的麻柳树和吊死花月貌的黄角树,称为“夫妻树”。更为奇特的是这两棵树,原来中间是隔了一些距离的,后来却一天天地缩短了距离,最后居然融生在了一起。像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夹门关的青年男女,常聚集在“夫妻树”下唱歌跳舞,在“夫妻桥”上,谈情说爱。传说,男人女人只要一起来过这里,那怕这男人女人互不相识,隔着千山万水,最后都会成为真正的夫妻,而且都能“白头偕老”、儿孙满堂。现在人们常常看到青年男女,成双成对的向“夫妻树”顶礼膜拜;常常看到成双成对的恋人,面对此树,双双膝跪,指树盟誓,祈求真情和幸福;常常看到有人给“夫妻树”披红挂彩、烧香、叩头。

注:本文原名《夹门关夫妻桥和夫妻树的传说》,2015年1月5日发表于《台湾好报·西子湾副刊》。

第二节

                              逆子李根儿打爹,孝子罗卜儿救母

                                          ——《刘十氏打X》的故事


铁碑寺的位置图

清道光年间,夹门关人根据五龙台一家人,父亲李富、母亲刘十氏、儿子李根儿和儿子罗卜儿,之间发生的事,创作了二十八本大戏《刘十氏打X》。由于这戏是每年“夹门关3·28会场”必唱的曲,每天唱一本要二十八才能唱完,因而夹门关娃儿大小都能对大戏的人物、情节、语言,或多或少说出个一二三。

大戏的梗概是这样的:铁碑寺财主李富,娶五龙台女刘十氏为妻。洞房花烛夜,铁碑寺热闹非常。

李富和刘十氏结婚多年,一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夫妻俩便相互生出埋怨。刘十氏怨李富没能耐,在肥田沃土里种不出庄家。李富怪刘十氏田土贫瘠,断了他的香火,便跑到祖坟前骂说祖人不保佑他。

乡人不知根据什么理论,给李富家送去一只狗“抢肚”后,夫妻俩便生了儿子。李富给这孩子取名叫“李根儿”,意思是我姓李的终于有“根”、有“儿”了!李根儿和刘十氏,成为李富家上下的心肝宝贝。李富心情十分晴好,对刘十氏更是百依百从,即使刘十氏要天上的星星,只要能摘下来,李富都要去摘下来满足她。

妻以夫荣,母以子贵。刘十氏每天穿身换套,打扮得妖精八怪。李根儿整天抽烟、喝酒、打牌,幺二伙三,不务正业,好吃懒做,几年工夫,母子俩就把很是富裕的李家败了。

李根儿怪李富没给他留下多少家产,常常气急败坏地把他爹李富吊起来就打。李富常在梁上惨呼:“我是你爹,你咋这样打我啊?”李根儿赶忙把他爹李富从梁上放下来,跪在李富作辑叩头。李根儿拜完李富后,又把他爹李富吊起来照打不误。皮鞭、棍子打得李富鼻清脸肿,夹门关地方上就有“展园子”说:“李根儿打他爹——礼是礼罚是罚!”

刘十氏知道靠李根儿给自己养老,已成泡影,就又生了罗卜儿。

罗卜儿非常善良,平日行善布施,敬重三宝,还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他要出经商,便禀告母亲,将家中钱财分为三份:一份自已带出们一份供养母亲;一份留在家中布施贪乏。不料自罗卜儿离家后,刘十氏日日莘鸡杀鸭,甚至放狗追咬乞丐。刘十氏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在铁围城里受苦。罗卜儿十分悲痛,心想唯有出家一途,方能报答母亲深恩,便拜如来世尊为师,法号木莲。

数年后,修得神通第一,身超罗汉。木莲和尚找遍了十八层地狱,最后在铁围城找到了她。木莲和尚用禅杖,筑爆了铁围城,救出母亲。母子抱头痛哭……

第三节

                                    杨氏修祖坟圈凳,熊光发游戏对联

                                                ——熊光发游戏对联的故事


杨氏家族祖坟

那年,夹门关杨氏家族人修杨世安坟茔的圈凳、墓前的狮子,杨氏家族的许多人都捐了款。杨世安坟茔修葺组委会,要给捐款人竖功德碑,把这些捐款人的姓名镌刻在功德碑上,让后代儿孙记住这些人的名字。

祖坟修葺的工作由族人杨兴成负责,杨兴成请他家住五家口的侄儿罗石匠承头,带领七个人完成。写、刻好一个捐款人的名字,杨氏家族给5元的工钱。罗石匠嫌少,叽叽咕咕的啷个不停。在罗石匠心里,仿佛除了他夹门关就没有能人了。其实,罗石匠错了,世间上从来都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族人笔杆子杨兴让对熊光发说,老同学,写、刻一个人名要5元,那么贵,还找不到人写。熊光发说,你给我说这话的意思,就是让我写嘛,是不是?熊光发的文字、文学和古文功底,特别是在写诗、填词、对对子和书法方面,是夹门关小有名气的“胛子窝头生疮”。杨兴让说,你懂得起,你能来写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熊光发说,你要我那天来写,我就那天来写,你跟我唸我写,不要你们一分工钱,连烟都不抽你们一支。

熊光发的老爷、奶奶、父亲都姓杨,熊光发当然也就是杨世安的后裔,和人一起修杨氏家族志已经两年了,修葺杨世安的坟茔,理所当然地要出一份力。熊光发想,写、刻好一个捐款人的名字,也不需要多少时间,咋就要得了那么多钱?细算了一下,写完这好几百个捐款人的名字,工钱就是很大一笔数。这些钱都是大家捐出来的,该节约的就要节约,该不花的就尽量不要花。

开始写字那天,杨兴让给熊光发唸捐款人的名字,熊光发埋头提起毛笔就在石碑上写,很多的人都在那里围观。殊不知,熊光发这一举动,在无意中就得罪了罗石匠和负责安排工匠生活的杨兴成。罗石匠恨熊光发冲屎棒,撬了他的生意,害他少挣了不少的钱;杨兴成恨熊光发夺了他侄儿子的饭碗。有人看见,杨兴成和罗石匠一直闷在那里,看着众人叽叽呱呱、有说有笑地围着杨兴让和熊光发写碑,脸黑来黑去,揪得出水。

匠人的伙食,杨兴成把它安排在他家里,还专门派了一个人煮饭。吃饭时间到了,杨兴成问熊光发,阿爸,你今天到哪里去吃饭呢?

熊光发说,哪里去吃饭呢?蜞蚂子叫唤——没得塌塌。熊光发听了杨兴成说的话,心里一梗,想,匠人的伙食费用是大家捐款来开销的。不要说我在这里做活路,理所当然的要和匠人一起吃饭的话,就是我没有在这里做活路,平时大家都是陪着上街走下街的,就凭这点交情吗,你也要叫我到你家吃一顿饭嘛。我一个老嘴(者),一顿吃半碗饭,就把你吃穷了?况且,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随便哪个到哪家吃一顿饭吗,也不是好大的问题嘛!你杨兴成,依地方上的辈分还喊我阿爸,咋说得出这样的话?

熊光发忍住,说,我家那么远,回去吃了饭来舍,天都黑球。

杨兴成又说,阿爸,我想安排你和匠人一起吃饭呢,又怕……

熊光发说,我爬海(螃蟹)上石头——巴不得,那就谢谢阿侄儿了啊。

杨兴成话音一转,说,不过他们的生活开得有点高哟?

熊光发心里越发不安逸起来,你杨兴成门缝缝头看人,怕我没有钱,出不起这顿饭钱……?

这时,杨兴成隔壁子的高先群家对熊光发说,阿哥,如果你不嫌弃我们吃青菜面汤的话,就到我家去吃吧。熊光发说,对哇,我正瞌睡找不到枕头!

熊光发和杨兴让一起,到高先群家吃饭。其实,高先群家哪里吃的是青菜面汤哟,又是腊肉又是香肠的,还特别炒了几个鸡蛋。熊光发和杨兴让到高先群家吃饭,杨兴成和罗石匠都一直盯着。高先群的娃娃在跟罗石匠当学徒,依地方上的辈分,这徒弟叫熊光发是阿舅。吃饭时,高先群的娃娃拿着一张报纸过来对熊光发说,阿舅,你看看这个。熊光发说,你这娃娃神秘兮兮的,一张破报纸有啥看头嘛。这孩子说,是师父叫我给你的,让你跟他对对子。

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家族祖坟

熊光发打开报纸一看,上面用毛笔写着名山采茶节时一副对联的上半部分:“名人游名山,品名茶,著名篇,名人名山,名不虚传”。罗石匠的意思是,你熊光发写毛笔字在行,对对子就不一定行吧?很明显,就是要刁难一下熊光发。名山采茶节时,熊光发也去了,看到过这副对联。熊光发知道这是罗石匠在将他的军,又想,罗石匠对对联求经不懂,如果有本事就自己编一联来让我对嘛,捡别人的对联来让我对,算什么本事?这人太怪、太坏、太丑了!熊光发边吃饭边想怎样对这副对联,一起吃饭的杨兴让都把饭吃好了,熊光发连半碗饭都还没有吃完。

要去写碑了,熊光发还在想那副对子,应该怎样对才整得住那罗石匠?杨兴让对熊光发说,一个求经不懂的怪×石匠,你理他那么多干啥哟。熊光发说,现在时间、地点、场景都不同了,必须认真对待,不然制不住这石匠,我熊光发,人就丢大了。熊光发由杨兴成和罗石匠的所作所为,想到怪、坏、丑,对联就出来了:“丑人来丑家,吃丑饭,干丑事,丑人丑事,丑得难堪”。马上把那张报纸翻过来写上,让高先群的娃娃给他师父罗石匠拿去。

罗石匠平常是个非常爱说爱笑的人,看了熊光发给他对的对子,整个一下午都没有说过一句话。下午要走了,熊光发主动给罗石匠打招呼说,罗师父,对不起,你那幅对子我是没有对好的,平仄对仗都不工,你硬是把我考安逸了。罗石匠说,哪里哟,平仄对仗我都不求懂,我简直是逗得人笑。熊光发说,要是今天我跟你对不起,才逗得你笑。只要你能把我逗得笑,我都安逸。可惜你就是把我逗不笑。说完,便扬长而去。

注:本文原名《夹门关熊光发游戏对联的故事》,2015年10月23日发表于《台湾好报·西子湾副刊》;2018年登载于《邛崃经纬》第4期,总第63期。

第四节

                                    香巷善人杨雨之,辞金清名传古今

                                              ——香巷子杨雨之的故事


杨雨之先生照片

杨雨之(1888—1966),男,姓杨,名连蛟,号雨之,夹门关香巷子人。香巷子在庆元桥北岸,香巷子是当地老百姓千年来的称呼。20世纪80年代重建庆元桥后更名为雄关大桥,香巷子便更名为雄关巷。但是,夹门关人仍然叫它为香巷子。

杨雨之兄弟四人,杨雨之为大。祖辈在香巷子经营香、蜡、纸钱、笔墨纸张之类的商品维生。杨家时时代代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这条街便成为远近闻名的“香巷子”。

在古时候,夹门关有一个樵夫,是孤寡老人。专门在山上砍(打)柴,背到街上去卖钱,卖粮食维生。一天,樵夫背柴到夹门关街上去卖时,见一个打枪子(猎人),提着一只喜鹊在街上卖。樵夫是一个极有爱心的慈善人,见这喜鹊还活着,只是脚受了伤,就将这喜鹊买下来放生。樵夫在山上弄些草药回来,给喜鹊敷上,包扎好。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医治和调理,喜鹊的伤好了。樵夫将喜鹊放生时,喜鹊恋恋不舍地站在樵夫的窗前,久久不忍离去。眼睛炯炯地看着樵夫,好久,好久,才飞向天空。

这喜鹊离开樵夫家,并没有直接飞向林子。而是飞向皇宫,飞到了贵妃娘娘的窗前。这时,贵妃娘娘正在梳妆。梳妆台上,摆满了金钗银钗玉钗。这喜鹊选了一只最金贵的钗子衔在嘴里,向贵妃娘娘点了几下头,就径直飞走了。喜鹊飞到樵夫家,把钗子放到樵夫的窗前,很是注目了一阵,才向林中飞去。

杨雨之这个慈善家,是个“出山闲大爷”。在夹门关这个“公口”上说得起话,还拥有推荐、提拔“袍哥”的权利。杨雨之十分喜欢做好人好事,在夹门关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人好事。受他恩惠的人,拿钱、拿物来感谢他,他都一概不收。杨雨之慈善的美名,便不胫而走,传遍千里。名山县中峰乡乾溪沟众亲友,以“救雀遗风”誉之。

1948年,一个来香巷子白沫江边、庆元桥头,摆簸簸卖针头麻线的外地来客,被乡公所抓起来,关在了乡公所的牢房里。当时的乡公所地址在王营庙,就是后来的工商联,现在已卖给私人作民房。此人被抓、被关、被严刑拷打的罪名是,有密探报告此人有共产党言行,是“共产党的侦探”。杨雨之与此人素昧平生,更不知“共产党的侦探”的说法,是真是假“共产党的侦探”。见他在乡公所牢房,被人打得浑身血淋林的,已经奄奄一息。这人受尽了各种刑法,乡公所仍然什么也没问出啥子有用的东西来。

杨雨之向乡公所负责人说:“他是啥子侦探哟,就是个长期在香巷子河边上,卖针头麻线的小生意人。我们大家场场都看见他,是个本本分分的生意人。”杨雨之出面,到处张罗说情,救出了此人,并为此人医好了伤。此人千恩万谢,拿钱给他,他不要。此人走时,对杨雨之说,“杨大爷,你的救命之恩,我无以回报。相信你、我后会有期……”

1950年12月,此人给杨雨之家寄来了一封信。这时,杨雨之全家才知道,此人当初确实是“共产党的侦探”。信中除了感谢杨雨之的救命之恩和照顾之情而外,还告诉杨雨之,现在已经解放。他将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如果能活着回来,一定来报答杨雨之的救命之恩。此后,再也没有此人的任何消息,估计是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牺牲了。

“救雀遗风尚存,再看江山环绕烟霞丽;辞金清名犹在,好似栋宇长辉日月光”。这是清朝末年,香巷子杨雨之先生修房子上大梁时,名山县中峰乡乾溪沟众亲友,送的一副贺联。这副贺联,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杨雨之先生,极其杨氏老一辈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高贵品格。杨氏家族以此为家风、家训和座右铭,循此“规”蹈此“矩”,珍惜有加,视为传家之宝。宁肯失去“万贯家财”,也不肯失去这一家风、家训和座右铭。


杨恒良和杨雨之留下的对联  

1946年,夹门关街上遭大火烧街时,杨雨之先生家首先抢出的东西,不是金,不是银,而是这副贺联!这副贺联保存了一百多年,被日月腐蚀了,被虫子蛀坏了。作为传承这副对联的杨恒良先生,又出重金专门到邛崃,请行家把这副贺联修补裱褙,在家中悬挂起来。杨恒良先生对笔者说,这是我上一辈留下的唯一一样东西,太珍贵了,我希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1946年那场大火,确实太大了。夹门关北岸街从永寿桥溯源而上,沿江边一直烧到庆元桥以上。为了救人救火救灾,杨雨之先生端着家中银元,在庆元桥北岸的白沫江边,向前来救人救火救灾的人发放。不管是拿盆盆的、还是提桶桶的、或是拿缸缸的……杨雨之先生见人就发一个银元。鼓励大家努力去救人救火救灾,其场面令人十分感动。杨雨之先生这一仁慈义举,得到了四邻八乡人们的交口传颂。印证了半个多世纪以前,名山县中峰乡乾溪沟众亲友,送给杨雨之先生“辞金清名”的美名,是名副其实的。

又过了大半个多世纪,笔者还有幸听到,夹门关人们津津乐道地讲述着,杨雨之先生“辞金清名”和“救雀遗风”的感人故事,这不能不说是夹门关人的自豪!                                         

第五节

                                 心仪男女有情缘,唱支山歌来释怀

                                            ——夹门关唱山歌的故事


夹门关山歌对唱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夹门关到处都能听到拖声吆吆哦哦的山歌声,都能看见唱山歌人吐音释怀的身影。老百姓在路上行走,或在田间、地头、院坝干活,都喜欢唱山歌。他们随环境和情景的变化、心境和心情的变化而自然释怀、流淌心声。

他们或一个人,一边劳作,一边若有所思地独哼,或一个人,一边劳作,一边触景生情地独唱;或一人对一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由心发挥地自由对唱。既没有歌词内容的限制,也没有题材范围的限制。这种心灵的挑逗、呐喊与呼唤,曲调的形式大都变化不大,多带着吆吆哦哦、哟哟㗏㗏、嗷嗷咶咶……地尾音。如果山这边与山那边,河这边与河这边的人,谁不能在边唱边想中接上方的词,谁就是甘拜下风地输了。

20世纪50年代一个初秋的早上,半边街的单身女子周大姐,坐在家门口掰玉米粒,看见单身男子高大哥在河边钓鱼。他俩都是夹门关人,相互知根知底。周大姐单身了好些年月,一个人操劳家务,生产劳动自己干,常常累得筋疲力尽。好些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男人。总想有个自己喜欢的人一起过日子。周大姐对高大哥心仪已久,见此情景,一股爱的热流不由自主地涌动了起来。她草草地吃了早饭,三下五除二地收拾好碗筷,又去家门口掰玉米粒。

高大哥还在那里钓鱼。她思绪了好久,终于忍不住开口,唱起山歌来:“哥哥吔,你姓啥,在那里弄啥哟?”。

高大哥对周大姐虽早有想法,但总是有贼心没贼胆。这时对面的山歌声,冲醒了朦胧中的他,促使他麻着胆子应了过去:“我在这里钓鱼鱼,与你有啥相干,还问我姓甚?” 有了开场白,两人便隔着白沫江,你一句我一句地对唱了起来。

“哥哥你就不要扯,我是好心才问你。”

“好心妹子对不起,我是高家单身子。”

“钓鱼哥哥惨兮兮,愿不愿意有个妻。”

“早想有个贤妻子,至今单身无人提。”

“哥哥你就莫灰心,想找贤妻好容易。”

“妹妹说话真好听,愿与妹妹过一生。”

“哥哥说话不好听,哪有当面你提亲?”

你一句,我一句,两个人对着山歌,不知不觉到中午。周大姐的玉米也掰完了,但高大哥唱得山歌来,注意力没集中钓鱼,连一条鱼也没有钓着。但是他心里没后悔,反而乐滋滋地收起钓竿,高高兴兴地提起笆笼回家去……

吃了晚饭该睡觉了,可高大哥倒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总是想着白天的事情,迷迷糊糊地一直到天亮。周大姐也是,晚上总想起白天钓鱼的高大哥。在对山歌的过程中,她感觉到高大哥对她还是有那个意思的。高大哥的形象总是在她的脑子里晃来晃去。她翻来覆去,睁眼闭眼都见他的身影,都听见他的歌声。她想了许许多多,总感觉高大哥是她要找的那一个。

几天来,她都想着高大哥……

近几天,高大哥脑子里都是周大姐,没有心思钓鱼了。心里想周大姐的感觉,心里总是升起那种乐滋滋的期望。这天,他拿起钓鱼竿直往周大姐住的河边跑去。虽然没兴趣钓鱼,却总喜欢拿起钓鱼竿,朝她那个地方走去。

   夹门关的秋天,总是阴雨绵绵。秋收的谷子、玉米总是一下晒不干。今天天气特别好,红彤彤的太阳早早地就升了起来。高大哥拿着鱼竿刚走到周大姐住的白沫江边,周大姐就迎上来喊道:“钓鱼的大哥,我要麻烦你呀!请你过来帮我把这坨玉米抬去晒起,我的力气小搬不动。”

   高大哥听见周大姐的请求,心里暗暗地高兴,正是爬海(螃蟹)上石头——巴(爬)不得,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三步并着两步走,走进周大姐的家下。周大姐说:“今天大太阳,你帮我晒了,中午你就在我家吃中饭。”高大哥听了,浑身上下都是用不完的劲,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愉快!一大袋玉米根本用不着两个人抬,他一个人就抱来甩在肩膀上,抗走晒玉米的地方去了。他显示出的男子汉气质和力量,给周大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和十分欣赏的感觉。

他帮周大姐把几袋晒完,又脚不停步、手不停动地帮周大姐做事。做完了这样,又去做那样。他干得浑身是汗,周大姐心里又痛又喜。给他端茶倒水,叫他休息一会儿,擦擦身上的汗水,凉快一下。

“没关系,我不热。”高大哥说。

快到中午了,高大哥要走。周大姐忙着做中午饭,一定要留高大哥吃过中午饭才走。周大姐精心配料做饭,诱人的香气笼罩着整个屋子。四溢的芳香,飘到屋子外面,弥漫开来,浓郁着整个半边街,陶醉着白沫江。

饭菜做好了,整整摆满了一桌。两人面对面地坐着,一边吃饭一边不时互相窥看着。品尝着恋情的美妙与人生相亲相爱的甜蜜。相互打破了禁区,边吃边聊,说起了内心话,进入了情境,喷发出了炙热的情泉。周大姐不断往高大哥的碗里夹菜:“你多吃点,感谢你今天帮了我的忙。从今起我的大门随早随迟都向你敞开着,欢迎你常来我家做客。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愿和你陪伴终身。找先生看个日子,请几桌客人,把你接进我家来。”


夹门关结婚送彩场面

    高大哥心情快活地激动着,能说会道的他,陡然变成了另一个口吃之人,“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周大姐说:“你愿意和我一起生活,我会爱你一生一世,搞好我们的小家庭。”

“我也爱你,愿意给你过生活,我要疼爱你到白头。”说完,拥抱在一起。

   爱的火焰燃烧着,温暖着幸福。不久,高大哥和周大姐去政府办理了结婚登记,成为一对恩爱的夫妻。

第六节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儿子修改父亲对联的故事

夹门关鱼坝村三组,杨姓光泽,是家中独子。父亲对儿子十分宠爱,儿子要什么,父亲就给什么。哪怕是要天上的星星月亮与太阳,只要父亲能办到,都会想尽办法地尽量满足。


夹门关鱼坝村地形图

杨姓是夹门关的名门望族,后裔遵“诗书不可不读”的祖训,出了许多有头有脸的人物。族中有数字统计,中国历代状元共计五百五十余人,其中杨姓二十六人。父亲虽然博学多才,却未获得一二分功名。便将振新家声的重担,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

父亲虽然经营着几十担租子的田地,也积攒了不少金银细软。可为了让儿子能一心攻读圣贤书,今后有个好的前程。父亲却十分省吃俭用:炒菜不放油,晚上舍不得点灯,去赶场连一双草鞋都舍不得穿,常常光着脚板。

可儿子很不“接嘴”,让父亲深深体味到了“独柴难烧,独儿难教”俗语的味道。儿子虽然读了那么多书,却都“读到那屁股丫丫头去了”。光接交一些“白火石”——胸无大志、没有本领的人。整天狐朋狗友,来来往往,吃吃喝喝,打牌掷色,吆二喝三,花钱如流水。父亲尝到了“挣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如同水推沙”的滋味,很是心痛,觉得儿子简直就是个“败家子”!

但,儿子毕竟长大了。人大面大的,既不忍也不敢打骂。无奈之下,就不敢“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父亲把积攒的银元,分别埋在水缸底下、石板底下,外面的竹林里……不让“败家子”儿子,知道家中到底有多少“油水”!

除夕,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父亲写了一副贴在大门上:“谈笑无鸿儒,往来尽白丁”!以表达父亲对儿子所作所为的不满。意指儿子交往的这伙人,没志向、没有本事,尽是些“白火石!”

儿子回来一看,马上就知道了父亲的用意。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吧,儿子不但对父亲的教诲不以为然,还灵机一动地提笔,把“无”改为“有”,把“尽”改成“无”。使对联成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思是告诉父亲,儿子交往的人,都是很有志向、很有学问的人,没有一个所谓的“白火石!”

解放后,杨光泽的房子被收为公有。70年代,生产队又将该房拆去维修公房,也将此对联搬到了公房的旧壁头上!尽管看上去,颜色有些褪变,字迹有些模糊。但还能看得出,对联写的内容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第七节

                                 一块项圈肉

                                 ——在那物质贫乏的年月

在过年过节都吃不上肉的年月,白沫江边住着一户家境特别贫寒的人家,靠打长工、短工维持生活。两夫妻脚疾手快,喜欢助人为乐,人缘也不错,可一年到头还是难得吃一次肉。过年过节,连割一个刀头来敬菩萨的钱都没有。年景好的时候,只能买块干豆腐炒韭菜敬菩萨。

今年的光景还算不错。谁天有不测风云,天刚露出一丝喜色,却又被飘来的乌云遮住了阳光。丈夫不幸患上了重病,每天卧床呻吟不止,将积攒起来准备过年割刀头的钱,干干净净地送进了医院。

“这年咋过啊!”夫妻俩不停地长呼短叹着。

人心都是肉长的,有播种就会有收获。他家的境况,乡亲们都看在眼里。他们经常去打长工、短工的东家,家里杀了过年猪,给这夫妻两送来了两斤项圈肉。两夫妻感动得作揖拱手,千恩万谢,热泪涟涟。可医生有嘱咐,丈夫的病不能见油荤。见了油荤病情会加重,以前的努力、所花的钱财就会付诸东流。丈夫不能吃肉,妻子再想吃也不吃,等丈夫病好后大家一起吃。

妻子怕项圈肉被猫偷了,鼠咬了。就把项圈肉吊在丈夫躺床上天天都能看见的房梁上。丈夫每天看着那快项圈肉,就一个劲地吞口水。心想吃点肉,心头该会要好些吧?越看就越想吃,仿佛喉咙里伸出了手,把肉抓进了肚里。他想,吃了这块肉,就是死了也心甘。

丈夫对老婆说:“娃娃他妈,我想得吃点肉,你上去割一坨来煮给我吃好吗?吃了肉,就是死都值得了。”

妻子听了这话,心酸的眼泪水夺眶而出。去搬来长长的梯子,拿起菜刀就去割那块肉来煮。她爬上梯子,摸着那块肉,刚要动手割,又想起了医生的嘱咐。又把手收了回来,下了梯子。听见丈夫的呻吟,心里五味杂陈地痛:他苦了半辈子,没有过过一天好生活。生病了想吃点肉,我怎么就舍不得给他吃泥?妻子又拿起菜刀爬上梯子,摸着那块肉正要割,医生的嘱咐声仿佛更大了:“忍一下嘴,只是暂时的。如果你希望他早点死,就拿肉给他吃吧。”

妻子一激灵地打了个寒战,顿时感到半截身子都冷了:我怎么能给他肉吃呢?这不是在害他吗?把这肉留着,等他的病好了,再煮给他吃。妻子松开捏肉的手,拿着刀又从梯子上梭了下来……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她真怕丈夫有个三长两短,最终还是狠着心场,没有割下一点肉。

不几天,丈夫死了,妻子心痛得昏倒在地上……

出丧的时候,妻子在乡亲们送葬的队伍后面,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得死去活来:“哥啊,哥呀,你是最值不得呀……我早晓得你要走吗,我跟你割下来呀……我,我,我,几次爬上去,又梭下来,爬上去,又梭下来,咋就舍不得跟你割下来呀……哥呀,哥吔,你是最值不得呀……!”

妻子没有多的诉说,直到灰山上,还是这样翻来覆去地哭诉着……

第八节

                                 香巷子招牌各说各


夹门关是五尺道、南丝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许多物资从四面八方随人而来,又从这里随人而去。人来人往,流动商家穿梭,拥挤热闹;物物与钱物交换,大街小巷,座商林立繁荣。流动商家靠新鲜、稀奇吸引人,座商靠名号、特色、信誉来叫响,招徕回头客。

杨雨之(1888—1966),男,姓杨,名连蛟,号雨之。祖祖辈辈在庆元桥北岸的巷子里,经营香、蜡、纸钱、笔墨纸张。生意十分红火,这条巷子便被人们呼之为香巷子。尽管20世纪80年代,重建庆元桥后,桥名更为雄关大桥,巷名更为雄关巷。但是,夹门关人仍然习惯叫它为香巷子。


过去香巷子,今日雄关巷  

香巷子是夹门关最短的一条巷子,最多不过50米长。巷子也不宽,加上两边人家的街沿坎,也就5、6米的样子。街道两岸开着十几家铺子:理发店、纸火铺、小吃店、中药铺、饭馆、茶馆、糖果店……挂文字招牌、店幡的铺子没有几家,看上去却是灯笼晃动、店幡飘飘、热闹非凡。

巷子一人家,开了水烟店。不分昼夜,水烟店云雾缭绕,灯火辉煌,客满烟庄,客人在里面吞云吐雾,生意十分兴隆。老板和店员,虽累死累活,却在人前人后春风满面,趾高气扬。对门的李三,把这一切切,看在眼里,记在心底。

不多久,李三也在他家里开了水烟店。

夹门关人,叽叽喳喳,说长道短。说李三眼红人家,抢人家的生意做;好歹都是对门十户的,低头不见抬头见,赚钱不要脸;有人当面背地,戳他的脊梁骨……李三犯难了,卖水烟又不是他家买死的生意,遍街做相同生意的,多了去了!生意各做各的,只要不相互压价、抬杠,“添一家”又未尝不可?

经过反复掂量,李三请来戴红色珊瑚珠顶子的先生,给他水烟店题写个名字。红顶子先生认为“添一家”这个招牌,好是好,但是不符合李三为人做事的性格特征,显得太谦虚了,连一点霸气都没有。红顶子先生面对题李三准备的文房四宝,思考了一阵,顾不及三个字招牌“有求贤”的忌讳,毅然提笔给李三写了个三个字的招牌。

这个招牌名,不仅体现了李三为人做事的性格特征,还充分表达了李三的内心世界。他非常满意,重金酬谢了红顶子先生。请来裱糊匠,精心装裱后,把招牌名高高地挂了起来。这个招牌名是:“各说各”。从此,夹门关就诞生了歇后语:香巷子的招牌——各说各。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44集 凡人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