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狗十三

终于看完了心心念念的狗十三,很满意,8.2吧。

上一次看曹保平的电影应该是烈日灼心,再上一次是李米的猜想。曹导的电影在我这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完整,再加一个,自然。有些电影看完以后,你会记得他的色调、光影,例如影,有些电影你会记得他的故事,例如我不是药神,还有些电影你会记住一种情绪,一种感受,也有些电影纯属浪费时间。想起曾经看过一个张艺谋的专访,他说特别不喜欢大家把讲好故事作为好电影的唯一标准,电影语言是多元的应该全方位的感知、评价。这我是同意的,但张导说这话是为了映衬他的色彩美学,那么这句话就又不同意了。自我看来,好电影的基层标准是完整,并不是哪一块特别突兀特别能让你记住,而是整个电影的有血有肉让你难忘,就像人一样,我们爱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

电影里最频繁出现的词叫做懂事,不是聪明,不是多才多艺,不是爱笑也不是美丽,中国的家长最喜欢夸孩子的词是懂事。懂事就是体谅长辈,对于长辈的错误要得过且过不能深究,所以被爷爷弄丢了最爱的小狗也不能胡闹不能不满,对于大家堂而皇之的欺骗也要尽力配合。懂事就是在饭局上要给叔叔伯伯面子,所以要喝下苦涩的酒,吃下招牌的红烧狗肉。

一条狗佐证李玩激烈的对抗和最终的妥协,看似麻木,这两条被硬塞来又被丢掉最终被遗弃的狗,代表着的是李玩的处境。被忽视的内心诉求,不被尊重的个人选择,在父权压制下的是孱弱的少女的天真。我们终究变成被家长驯化被老师驯化被社会驯化的兽,连哭泣都要开大水声不能有丝毫动静惊动父亲的不怒自威。我们胆怯、羞愧、恐惧,父母给了我们他们以为的爱,但终究要贴上自己为是的标签。

亲情,有着最坚实的血缘根基,以及其他情感无法相比的时间基础,可是我们却总是在毁坏它,直到耗尽了爱,徒留回报的责任。看完电影你不能说李玩的父亲爷爷奶奶是错的,那些细腻的照顾真诚的关心都在一菜一饭一点一滴里,但你也万万不会觉得他是对的,因为这种爱是灌输式的霸权式的压迫式的,你不能拒绝不能选择,作为人的需求被忽视了,争吵和对抗成了解决问题的手段,最后父权胜利了,少女的眼光也暗沉了,成为一具看起来游刃有余实则已被掏空的行尸走肉。

电影里有很多小细节都见证李玩个体意识的式微和对大人世界的妥协,比如从酒席上坚决告诉父亲我不喝牛奶,到狗丢遍寻无着后对递来的牛奶一饮而尽。在她吞下狗肉的时候那种伪装更加触目惊心,她笑着说,谢谢叔叔。而当她看见真的爱因斯坦却不在激愤不在努力而是说我真怕它一下就扑上来,还好它没有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曹导说这是一部犯罪片。它谋杀的是人性的灵光,用大人以为的最立竿见影的方式。

想特别提一下高放这条线,看到中间的时候一度奇怪,为什么在主线之外会有这么一条看似和主题无关的感情线。对于李堂的背弃和对于李玩的喜欢是不是代表着李玩不是孤单的,是可以有一个依靠,来共同对抗成人世界的压迫的。但我错了,它的作用可能只有强化无奈感这一条,当他说我喜欢你,我不能没有你,她只是漠然的掉转头小声说,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如果要给这个电影加一句横批,就是这句话了吧。但是我还没明白,没什么要给高放脖子后面那个玩字刺青那么大的一个特写,是在讽刺年少的草率和激情吗。

其实这种年少的压迫、叛逃,离我好远好远。我没有一只叫爱因斯坦的狗,我也没有同父异母的弟弟,我没有极端的反抗,也没有无奈的妥协。叛逆这个词,判的是什么,逆的又是什么,在我看来,像是伪命题,只有对自己的违背才能称得上判和逆,叛逃真实的自我,逆来顺受,才真的可悲。

所以我也是有共鸣的,带着怜悯和悲伤。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狗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