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苏东坡传》:对与错

   

赵子媚

阅读了书中《王安石变法》一章后,王安石在我心中高大的文人形象开始动摇。为何饱读经书的他,要固执己见地实施财政变法呢?又为何在众官反对,百姓凄苦的情况下,他却不曾动摇?面对这样的结局,到底,他的变法错了吗?

站在国家的角度,他并没有错。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勤勤恳恳,一心专研变法,他又何错之有。王安石,只不过是一个和很多文人一样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士。他从小地方开始勘察,将自己的政策从小地方开始应用,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次一次地实践,让他对自己的方案充满信心。只不过这些信心在后来引导着他往固执己见的方向渐行渐远。但我知道,这般令百姓颠沛流离的场景并非是他所意愿看见的。他曾慎重地思考、抉择新政策的颁布,也曾辗转反侧地忧愁国家的财政收入。手里握着重权,头上顶着重任,他知道自己必须按着自己选择的路线一直走下去,他也许也会希冀如今不好的局面终有一天会变好的,但很多事情并非会如我们所愿。

此时我想起了《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母亲,她爱儿子爱得痛彻心脾,却一意孤行,最后导致相爱的小夫妻只能以死殉情。而王安石也正是爱国家爱得殚精竭虑,为了让国家更加兴旺,他立志变法却又终以惨剧收场。可怜,亦可叹。

再站在现实的角度,我们又不得不去批判王安石。事事都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去改变,依照秦朝而制定出来的商鞅变法自然是不会适应宋朝的社会的。但王安石,只沉浸于经书所流传的政策与结论,不会变通,思想顽固,也不善于去接纳别人的意见。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只会与社会脱轨,那么与社会脱轨的人又如何能治理好国家呢?况且,宋国地域辽阔,单方面考察得出的结论则会存在局限性,由此可见王安石长远的大局意识有所欠缺。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王安石的政治才华,毕竟在他的变法下军事、国家财政确实比之前有所好转。

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历史,也没有必要对历史评判对错。作为后人,我们更应该借鉴或引以为鉴。这样才会在过去的腥风血雨中,得到今日的阳光灿烂。

�~Z�B�*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苏东坡传》:对与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