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作者:简·博克、莱诺拉·袁
解读:丫頭小悦
今天解读的书是简·博克和莱诺拉·袁的《拖延心理学》。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心理学自助书籍。
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18万字,我将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解读书中精髓:拖延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式应对拖延?
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到来前,学生们就会开始恶补暑假作业。也许曾经的我们也是补作业大军中的一员吧?其实补作业,拒绝开学甚至拒绝去学校,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拖延行为。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就对拖延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两人都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1979年就开始开设治疗团体课程,也面向社会公众开设拖延工作坊。经过30多年的大量咨询,她们总结了丰富的理论和实战经验。可以说,这本书是她们临床经验和深度研究后的结晶。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作者甚至直言她们本身都有拖延行为,都不同程度地找过各种奇怪的理由来寻找心理平衡。最夸张的理由是说自己家人去世了。她们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也亲身经历了拖延的痛苦挣扎。
这本书为我们剖析了导致拖延行为的深层原因,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拖延,并且为之采取行动。作者还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供我们参考。这些方法实用,可操作性强,并且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接下来,我会为大家具体解读这本书的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如何正确理解拖延?
第二个重点:我们为什么会拖延?
第三个重点:我们该如何应对拖延?
先来说第一个重点,如何正确理解拖延。想象一个场景,今天是周一,领导开会时安排了工作,要在周五下班前完成一份市场分析报告。
我们可能会想,上次报告完成时间太紧张了,这次得早点开始;时间一晃到了周三,还是没有开始动笔,甚至连资料都没收集,这时萌生了一个想法,不开始应该不会有什么影响;到了周四,各种工作开始多了起来,这时就开始焦虑了,但还是安慰自己,没关系还有时间;下班时间到了,这才真正开始坐立不安,不得不问自己,到底做还是不做。
最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逼着自己快速完成,但质量堪忧;还有一种是干脆放弃抢救,坐等挨批。
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影子呢?其实这就是书里提到的“拖延怪圈”。无论事情完成与否,拖延怪圈都会让我们陷入深深的纠结。事情完成就会有侥幸心理,想着下次要早点开始。如果没有完成,我们又会想,下次绝对不能再这样了。然而想归想,最终还是会在这个怪圈中循环往复。
这就是现实生活里经常发生的一幕,也是拖延最直观的表现。但你知道什么是拖延吗?
拖延这个词的英文是由两个拉丁词语拼接而成,中文意思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可以理解为以后再做。你看,拖延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问题。
那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拖延呢?有一个直观的判断方法,就是看这件事会不会让你烦恼。对有的人来说,拖延会让他痛苦不堪,而有的人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不会烦恼的人往往会选择性拖延。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想在付诸行动前好好想一想,所以会主动并且刻意地拖延。这不是一个坏现象,也不是真正的拖延。自主选择拖延只是为了去做更多的思考,集中注意力做更重要的事。
他们的心态可能比较佛系,知道自己无法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那么就适当做些选择,把无关紧要的事往后拖一拖,先完成最重要的事。他们坦然接受了不可能完成每项任务的自己。那么很显然,拖延对他们来讲只是个小问题,不值得烦恼。
而那些真正的拖延者,却会因为自己的拖延陷入深深的烦恼。研究发现,真正的拖延者往往会把事情发展到很糟糕的局面,并引起严重的后果。
拖延会让他们承受内心情绪的折磨,比如懊恼、后悔、绝望、自我谴责等等。表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异常,但其实内心深处常常感到挫败和痛苦。他们认为自己有完成所有事情的能力,却因为拖延而无法完成。这会让他们陷入痛苦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不幸的是,他们还会在拖延之后承受工作、学业、家庭、人际关系方面的重大挫折。很多人因此丢了工作,丢了家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并且后悔莫及。
你看,拖延其实和我们都息息相关。但只有当我们正确认识什么是拖延,以及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拖延者,才能对拖延展开进一步的了解。所以,作者紧接着为我们解析了拖延行为形成的原因。
对很多人来说,拖延就像一个结,想解开却找不到头绪。想要克服拖延,我们就必须了解拖延为什么会形成。
作者认为,拖延行为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和管理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拖延是如何与自身相处的问题。因此,造成拖延行为的原因其实也很复杂,比如生理、心理、情绪以及人际关系各个方面。
最主要的是心理上的原因,具体体现在对失败和成功的恐惧上。
恐惧失败,就是对失败所带来的后果的恐惧。因为不愿承受这种心理,拖延者就会通过拖延的方式来延缓事情的开始。他们担心被他人评判,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自己的失败被别人发现而丢脸。所以,拖延可能是应付这种恐惧的最佳策略。
拖延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完美主义者。他们过分追求完美,失败让他们无法承受。所以他们不停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制定各种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当发现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就会对自己失望,通过拖延来让自己放弃,减少内心痛苦的感觉。
恐惧成功又是怎么回事呢?按我们往常的理解,成功是求之不得的事,谁还会恐惧成功呢?但对拖延者来说,还真有这样的情况。
即使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在他们眼里并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拖延了,这个结果只不过是时间太紧张而赶工的。他们需要拖延帮助他们从恐惧成功的枷锁中解救出来,这样就不用面对成功随之带来的不利的一面。比如一旦这个项目竞标成功,后续就会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而没有成功的一方就会受到伤害。成功所引发的内心冲突,成为了阻碍他们前进的动力。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拖延能帮助拖延者获得更多的掌控感。当他们面对矛盾,尤其是双方立场对立的时候,他们就需要用拖延来宣誓独立,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价值。就像夫妻在冷战过程中,一方让另一方做什么,另一方一定会采取拖延战术宣告掌控权。这其实是一种明显的防御行为。拖延成为了他们对抗矛盾的有力武器。
作者还提到,拖延者对亲近和疏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对他们来说,保持一定的人际距离,对他们建立安全感和舒适感至关重要。
恐惧疏远和恐惧亲近刚好是相反的情况。恐惧疏远是害怕和他人距离太远,所以采取拖延战术来告诉别人,绝不会独自前进;恐惧亲近刚好相反,害怕和他人距离太近,这会让他们不舒服,透不过气来。这时采取拖延战术是要告诉别人,请和他们保持距离。
另外,书里还讲到了对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感知问题。大概是说我们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比如开会就很典型,同样定了上午10点,每个人的到会时间都是不一样的。这源于每个人的主观时间都是自己认为的,而客观时间一直存在,这就形成了一个认知偏差。
造成拖延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对失败和成功的恐惧,对疏远和亲近的恐惧,还有使人获得更多掌控感,对时间的认知偏差等等。这些都是导致人们拖延的重要原因。这些原因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人们实施拖延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说到这里,作者差不多解释了什么是拖延,为什么会拖延。那么,怎么去应对拖延这个顽疾呢?作者贴心地为我们准备了一些行动方案。
有一个大家立即可以执行的方法,就是制定非计划日程表,合理规划时间。我们都知道,那些做事效率高的人,往往都是时间的朋友。而拖延者会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愧疚,对做计划也存在抵触情绪。
鉴于拖延者很难接受时间是固定的、可衡量的,作者认为,这其实是拖延者给自己施加了过多的压力,而并非是计划本身的问题。想让计划成为帮手,就需要让计划变得合理、可操作,而不是制订死板的、不切实际的计划。
为此,作者推荐我们做非计划日程表。这张日程表记录的是未来一周内,所有要做的事情。对于那些已经预见会发生,会占据时间的事情,可以做上标记。但不要把那些必须要做的事写上去,这会增加无谓的压力。完成这张表,就能很清晰地看到未来一周的生活中,有哪些时间已经被安排出去了,可能会做哪些事,参加哪些活动。这样一来,那些可以自主安排的时间就一目了然了。我们可以利用那些没有被安排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比如有位设计师计划每天花3小时用于制作设计稿,但在做完非计划日程表后发现,根本就没办法安排每天3小时的时间,这时可以适当调整目标或是调整计划表。
书里还介绍了一些提高时间利用率的方法,比如利用零碎时间做事,防止意外情况干扰计划,把任务分派给其他人,找到完成任务最高效的时间等等,也都值得一试。
学会接受和拒绝也是一个方法。去接受那些有益于你的人和事,同时也要善于和那些消耗你的人和事说不。很多人乐于接受但羞于拒绝。其实接受也好,拒绝也好,都是让你更好地做自己。
现在有个词特别流行,叫做“无效社交”,指没有意义的社交,比如同学聚会,相亲大会什么的。参加这样的活动,得不到任何提升反而还浪费时间。假如今天有一个PPT要做,因为无法拒绝的同学聚会,白白浪费了2个小时,那么完成PPT的时间就得从剩余时间里挤出来。时间打了折扣,质量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但参加一场行业论坛却是值得推荐的。因为在行业论坛里,不光可以听到精彩的分享,还可以链接到行业内优秀的专家和朋友,可以把这些作为资源,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而且,参加行业论坛,说不定能学到新的思路运用到PPT里,何乐而不为呢?
除此之外,运用身体和感官也是不错的方式。比如有氧运动、瑜伽、正念冥想等等。现在网上有很多运动和冥想疗愈的课程,都可以帮助我们在运动中寻找身体和心灵的平衡感。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暂时放空,把注意力交给身体和感官,培养良好的身体状态,让身心处于平衡。那么我们在面对被拖延的事情的时候,就能表现得更从容,更轻松。
其实我们讨论如何应对拖延,并不是为了消除拖延。因为把很多事束之高阁反而对我们更有利。相反,作者更希望我们真正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由自己来掌控得失和取舍。
总结一下:
《拖延心理学》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自助书籍。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那个习惯拖延的自己,还可以了解到拖延行为的表现和形成原因,以及应对拖延的建议。
我们一共说到了三个要点:如何正确理解拖延,为什么会拖延,如何应对拖延。
作者想告诉我们,要像对待老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缺点,对待生活能够保持从容乐观的态度。我们更应该用这样的心态来“对抗”拖延,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各种所谓的技巧。
要知道,技巧这个东西并不是万能的,它可能对一部分人有用,但不会对所有人都有用。它只能帮我们缓解症状,但没有办法让我们痊愈。归根结底还是要养成良好的应对拖延的心态。
拖延就像树的根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我们很难根除它。无论拖延是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能如实地接纳它,和它共处。我们只有按照自己真实的模样生活,才能找到最有利的方式来应对拖延,而不是继续苟活在拖延的阴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