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与范蠡携手泛舟五湖?真实的情况可能并没有那么美好

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第一位。关于她最有名的除了绝世的美貌之外,那就是为了越国复国,到吴国去用美色蛊惑吴王夫差,最终帮助越国消灭吴国。越王勾践也因此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而西施牺牲小我的爱国主义精神两千多年来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西施

西施结局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有名的女间谍,西施的美貌在当时的越国那是第一位的,这是成为女谍的必要条件。传说当中关于西施的美貌有正面描写的“沉鱼”的故事,也有侧面描写的“东施效颦”的故事。对于这样一位爱国的美女她的结局两千多年来也是一直争论不休,总结一下,有这几种情况:一是衣锦还乡,二是泛舟五湖,三是水中沉杀。

衣锦还乡

唐朝宋之问《浣纱篇赠陆上人》:“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山薮半潜匿,苎萝更蒙遮。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差。艳色夺人目,斅嚬亦相夸。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

宋之问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观点是西施在帮助越国消灭吴国后,功成身退,衣锦还乡,回到了家乡会稽。宋之问曾被贬到岭南,到会稽游览过,应该是做过考察。不过因为宋之问的人品太渣,他的观点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宋朝的姚宽在《西溪丛语》里提到过。

西施别越

支持这一观点的人很少,也没有其他的史料可以证明。有功之臣衣锦还乡这是很多人的愿望,也是大多数老百姓的美好期望,但是纵观古今中外,间谍能功成身退的不多,能成功完成任务就不错了,毕竟工作的危险性很高,况且有功之人被杀的也不在少数。

总之,除了宋之问有这个说法,其他地方也不见有记载,可信度不高。

泛舟五湖

相对于衣锦还乡,西施与范蠡携手泛舟五湖更显得温馨和浪漫,也更符合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范蠡湖

唐朝杜牧《杜秋娘诗》:“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姬。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宋朝柳永《瑞鹧鸪·二之二》:“全吴嘉会古风流。渭南往岁忆来游。西子方来、越相功成去,千里沧江一叶舟。”

宋朝苏轼《水龙吟·黄州梦过栖霞楼》:“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从唐、宋著名诗人的著作中都能看到对于西施泛舟五湖的说法。同是泛舟五湖,南宋的罗大经在他的《鹤林玉露》里提出了不同于浪漫温馨的泛舟原因,说范蠡带走西施不是贪图西施的美色,而是意识到以西施蛊惑夫差致使吴国灭亡的能力,极有可能蛊惑越国。范蠡虽然离开了越国,但是他还是很爱国的,绝不允许有人颠覆越国,所以就把西施带在身边自己亲自看管。对于西施这样的危险分子,范蠡是要对她进行“终身监禁”。

西施故里

这种说法虽然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是毕竟是小说之言,罗大经主要还是为了美化渲染范蠡的高尚品质。不管怎么说他也是认同泛舟五湖的说法的。

对于这一说法主要是来自唐朝陆广微撰写的一本地方志《吴地记》。《吴地记》里引用了《越绝书》中的说法:

“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越绝书》是一本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对于这本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今都是一笔糊涂帐,成书年代从春秋到西晋,终不确定。而且如今能查到的版本中并没有西施和范蠡泛舟五湖的记载,或许是年代久远内容有缺失,或许是《吴地记》假托《越绝书》杜撰了这个结局。

五湖”在《国语》和《史记》当中是专指太湖。太湖在春秋时期属吴、越中心区域,本身是越王勾践的政治中心和势力范围。以勾践“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个性,以及《史记》中越国大夫文种的结局,相信勾践是不可能放过范蠡和西施的,所以他们泛舟五湖,安静隐居过二人世界的可能性就值得商榷了。

西施石

除此之外,我们在其他的史料中并没有找到关于这一说法更多的记载,所以这一说法至今也有争议。

水中沉杀

《墨子·亲士》:“西施之沉,其美也。”

墨子是和西施同时代的人,他的这一说法可信度还是很高的。至于为什么沉杀西施,墨子说的很明确,是因为西施的美。真是成也美艳,败也美艳。

宋朝人姚宽是最早提及西施归宿存在疑问的。他在《西溪丛语》中引用《吴越春秋》的说法:

“吴国亡,西子被杀。”

而明朝的杨慎也引用《吴越春秋·逸篇》中的一条记载:

“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来证明西施被杀。

杨慎的说法基本上和墨子一致,都是西施被沉江而亡。明朝冯梦龙所写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也采用西施被沉江而亡的说法,只不过具体到是勾践夫人安排人将西施负上大石,沉入江中。这妥妥的是宫斗剧的套路啊!

西施浣纱

先秦文献中除了《墨子》关于西施结局的记载,其他的都只是简单提及了西施的美。虽然说墨子的记载可能较为准确,但是因为更多史料的缺乏,人们还是宁愿相信西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所以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戏曲演义,但是这些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历史。

范蠡结局

对于范蠡的最终结局大部分人遵循的是《史记》的记载: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范蠡在齐国从商十九年,累积家财千万,号“陶朱公”,最后终老于陶地。

总之就是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后,隐姓埋名,在齐国经商,还成为后世景仰的财神。

然而我们不仅要问作为越国有名的上将军,在齐国隐居时就没有人认出来吗?齐国人还让范蠡做丞相,他们的政府官员里也没有人认识范蠡吗?范蠡在齐国那么有名,又做生意,又做官,越国人没人听说?没人告诉勾践吗?要知道勾践当时可是天下诸侯的霸主,他都逼死了文种,如果知道了范蠡的下落,不可能就很大度的任其逍遥自在。对于知道他过去“黑历史”的人他可是不会手软的。

范蠡祠

况且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说: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

而后又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乃乘扁舟浮於江湖,变名易姓,適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硃公。”

一个是“浮海”,一个是“浮于江湖”,对于范蠡的隐居路线本身就记载矛盾,所以对于司马迁关于范蠡的这部分记载还是存在疑问的。

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在《国语》中对于范蠡的去向是这么说的:

“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从记载时间上来说,我们更愿意相信《国语》上的说法。东汉赵晔撰写的《吴越春秋》就采用《国语》的说法:

“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不只是因为《国语》的记载时间接近越国灭亡吴国的时间,还因为“莫知其所终极”这更符合范蠡急流勇退,一心退隐藏身的想法,更符合情理。

既然范蠡都不知去向,那与西施泛舟五湖的说法就更不可能了。

泛舟五湖

西施与范蠡的关系

对于越王勾践使用美人计对付吴国,虽然在《国语》和《史记》中都有记载,但是都没有提到美女的具体名字,《史记》中记载这一计划的执行人还是文种,而不是范蠡。《越绝书》中倒是提到了西施的名字,但是执行计划的人也是文种。

一直到了东汉,《吴越春秋》中才将美人计具体的执行人改成了范蠡。范蠡在苎萝山找到了西施、郑旦二人,对二人进行了间谍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西施与范蠡两人偷偷相爱,坠入了情网,但是为了复国大业,两人只能忍痛割爱,为国做出牺牲。

到了《吴地记》里那就更传奇了,说范蠡为了和西施有更多地时间在一块儿,就借口要进行进一步训练,从而放慢了去吴国的行程。从会稽到苏州,短短两三百里的路程,他们竟然走了三年,还生了一个儿子。到了今嘉兴南部100里处时,儿子刚好满周岁,能够开口说话,所以这个地方路边的亭子就被叫做“语儿亭”。

这种说法完全属于演义传奇,不足为信。旅游景点的包装,古今有之,为了提升旅游业绩,增加地方财政,将文学人物当成历史人物的不是大有人在吗。那个孙悟空家乡的笑话就是典型的例子。

范蠡公园

所以东汉以前基本上没有西施与范蠡直接关系的记载,他们之间能发生关系也是因为人们对美好事物向往的结果和文学创作的需要。

慕容说

总之,范蠡的最终去向不明,与西施携手泛舟五湖的可能性很小。西施的最终结局很有可能被沉入水中而亡。勾践逼死文种,又以范蠡家人做威胁,不许范蠡离开越国,那他怎么可能放过美人计的主角西施呢。

所以不管是勾践要诛杀功臣,还是为了越国不会像吴国那样受美色蛊惑遭到颠覆,西施肯定是难逃一死。与范蠡携手泛舟五湖这只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1.《史记》2.《国语》3.《墨子》4.《吴地记》5.《越绝书》6.《吴越春秋》7.《东周列国志》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施与范蠡携手泛舟五湖?真实的情况可能并没有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