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下的快餐文化

平时有时间的时候总爱写点什么,算是一种宣泄、也算是一种纪念,自己美其名曰“伪文青”。前两天老孙突然提议,可以做自媒体、开通一个平台号,这样我的文字也有了上台面的机会,额,请原谅我在这个急速发展时代的后知后觉,这算是我第一次正式听说“自媒体”这个名词。觉得想法提议很好,便开始风风火火的做了起来。前后比较,选择了头条号,原因是觉得在众多自媒体平台之中头条的机制算是做的比较完善成熟的,之后就是一系列注册填写信息之类的工作,当然这些基本的后台工作都是老孙在进行。

其实对于自媒体真的还不是太了解,原本一心的想法就是给文字一个平台,写自己想写的、说自己想说的、然后与大家分享交流。巴拉了一些自己之前写的东西,找了一篇还不错的贴了上去、算是首发文章,也陆陆续续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了各种材料写了新的文章贴了上去,不到一周的时间发了十来篇的文章,但都收效甚微,推荐量小、阅读量小、甚至有的几乎为0……然后我和老孙就开始反思,究竟是哪个方面做得不够好、导致这么低的关注量,然后就开始搜集各种自媒体运营的帖子经验,算是开始对自媒体有了一点了解。

原来,自媒体下,并不能像我想的那样随心所欲的写着自己的东西,要考虑受众、考虑热点、考虑流量,这样平台才会把你的东西推荐到台前推送到手机或者电脑前端、人们才能看也才有兴趣看,而如果你写的东西很冷门、哪怕写的再好分析的再透彻,可能关注度也寥寥无几。自媒体时代下,盛产的是快餐文化,讲究的是一个速度,很多热点你第一时间跟不上、写的东西过了时,自然不会有人关注,别人的跟进帖分析贴都一篇篇发出来了、你还那儿斟词酌句、自然便跟不上脚步;又或者为了保证流量留住粉丝关注度,至少每天做到一更还是十分有必要的,你的写作速度快、更新速度快、产出的量多,才有可能最后在自媒体中生存下来。然而在这种快速的运转中,不免会对文章背后的质量担忧,好的写作、有深度的文章是需要进行大量的素材搜集、仔细的考量和打磨才能出来的,像这种极短时间内批量生产出来的文章不知道又能够饱含多少营养。

今天刷知乎的时候看到一个帖子,讲自己在自媒体时代下月入过万的经验,他自己说之前自己就是一个流水线工人、月收入不过四千,后来开了头条号、百家号等平台自己写文章发帖子,获得了很多粉丝和流量、现在可以轻松月入过万,如果他讲的自己的经历是真的,我反而觉得有些惶恐,我不敢想象、自己每天都在刷的头条新闻、网易新闻等,那些内容的背后都是由这些可能并不太专业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那么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如何保证?评论的深度到位如何保证?文章内容的质量又如何来保证?当然并不是想说,所有在自媒体时代下的文章都缺乏质量,也不是流水线工人来做自媒体就一定做得不好,只是想说、在这种极其快速的发展和增长之中,自媒体下的快餐文化良莠不齐、如果不是很懂得区分鉴赏、很有可能被误导被带歪。就像有人之前说的:在互联网上并不缺同质的内容,如果一个话题只有一个人写,这个很有价值,如果一堆人都写,最后其实就是垃圾信息。而在这个追逐流量追逐热点的自媒体时代,在产出高质量文章的同时、也的确产出了无数的垃圾信息;很多人太在乎粉丝和流量,而忽视了对于文章和内容本身的思考,从而使文章本身只变成了一种对于读者或者粉丝的讨好。

自媒体的运转速度快,在这种高速度的运转之下、文化内容的更新换代也很快,一篇文章的期是很短的,短则几个小时、长也不过几周的时间,所以很多时候你费尽力气拼尽全力用心写的做的东西、很快就会被时间冲刷掉、流入滚滚的互联网大河流中然后不见踪迹,就像前段时间大火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算是当时的爆文了吧,当时我的朋友圈几乎被这篇文章刷屏,作者洋洋洒洒两万字、看的出绝对倾注了相当的心血感情还有时间,我是一路从从衡水看到石家庄、火车上看到坐上公交,那是一个感动、那个有感触,然后大家开始纷纷讨论、或者在朋友圈各种发自己的感慨,可即便就是当时那样的轰动一时、如今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经鲜有人提起,人们继续过着自己生活、追逐这下一个热点、然后再一次的津津乐道和遗忘。在这样自媒体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很难静下心来,自然那些平台后的自媒体人们也很难静下心来潜心写作,一个注定被遗忘的东西、又何须浪费那么多的精力?能够从中获取利益不就可以?

或许这并不是自媒体的锅,说大点应该是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的锅,我们每天都在忙忙忙、拼命的赶赶赶、最后自己都没有给自己留下多少时间。希望快速的汲取新的东西、不愿意重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因此曾经每天回家精心做饭一家人一起吃聚餐,到了现在变成了各种外卖和盒饭;因此十几年前在我很小的时候还能够一遍一遍的重复着看的电视剧、到了现在都变成了一次性的大IP,斥资上亿、耗费了各种人力物力财力、只为了那一遍后赚取的金钱和利益;因此八九十年代潜心文学的诗人和作家,到了现在变成了自媒体背后快速文章的产出者。反思一下,自己究竟又有多久没有能够潜下心来正儿八经的看一本书了?也许这个时代对于学习的定义更倾向于刷刷公众号、知乎、各种新闻客户端,但在这种快餐文化和快速学习中,我们究竟能够汲取到多少的养料?又能为自己积淀多少的文化知识和内涵?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媒体时代下的快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