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期货思与考

        在年初的《新年谈投资》文章里,谈到过苹果期货的交割标准脱离实际而导致机制性逼空机会。果不其然,在临近新果交割月份的主力合约,掀起了浩荡的逼空行情。现在已经传出交易所有意降低交割标准,使山西“纸加膜”苹果也能等同于山东“红富士”而达标入库(郑交所的标准是红富士)。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真实市场上合乎标准的苹果实在太少了。

        具体的种植细节咱这里不谈,市场现况也有很多调研报告可看(今年市场就一个字“惨”),我只想探讨下苹果这种水果的特点和苹果期货未来趋势。

        第一,苹果的生产端本质上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的双密集型产业,即需要同时满足有大量的人力投入及大量的土地投入才能发展的产业。其生长特点制约了你无法提高单位产量,只能提高品种质量。因此,苹果是一种单因子(土地)线性发展水果,而非指数发展。

        第二,如果要给苹果在水果圈的阶级层次定位的话,他的位阶也仅仅高于西瓜,处于低层次的水果。我们现在所说的时令新鲜水果,一般是不包括苹果的,在消费多样化的现代社会,在终端苹果作为成果消费是逐渐减少的,而在规模需求领域,比如说这次“上合峰会”,就有果商供应大会顶级苹果多少多少吨(据说是26元/斤),但这种需求一是非常规不可持续,二是即使在这种场合,苹果的作用大概等同于鲜花,看的意义大于吃的意义。

        第三,苹果需求状况的变迁是有历史条件的,苹果的主力消费区是北方。在早年,由于物流尤其是冷链物流缺乏或不发达的时代,南方多样的时令的水果到达不了北方市场,苹果之于北方消费者的水果需求有点类似于大白菜,个大、像样、易储存、能满足基本的水分糖分口感需要。以前大户人家里果盘摆设和庙寺观的香案贡品,苹果更是当仁不让的主力。时过境迁,这种扎根于北方特点的基础性需求正在被发达的物流所带来的南方水果与海外水果供应冲击所侵蚀,整个市场已支离破碎。

        第四,苹果的供应端变化同样有其历史局限。苹果的大规模种植其实一开始只是特指胶东地区,山西苹果的大规模供应要等到2000年之后,而胶东地区的苹果种植主要是烟台市栖霞县(现在是县级市)。栖霞县大规模种植苹果,固然有气候土壤等优势所在,但主要受当地地形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支配。一是山东丘陵在胶东、胶东丘陵集栖霞,栖霞多山少平地制约了粮食生产和一般性经济作物种植,种苹果是当时唯一选择。二是栖霞多年来是烟台地区最穷的县市,缺少工矿基础和交通封闭落后,农业发展又受地形限制,苹果这种易储存又能经得起长途颠簸运输的经济作物长期以来是作为普惠性扶贫产业在做,散、乱、杂,不以经济效益为先的特点尽显,在供应端根本保证不了持续供应与品质同一性。三是在相当长时间里,由于交通封闭和经济发展落后,无论是人力投入的选择还是土地种植的选择,种苹果都是不得已为之,而随着交通改善、经济赶超发展、人员外流打工、种植多样化选择,当地苹果种植是在逐步萎缩的。这就进一步带来了苹果供应体系的极大不稳定。

        基于上述特点,苹果期货的未来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如果交易所开了灵活修改交割标准的口子(交割标准大概率向差放宽),那么就会不断的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使整个市场的价格中枢不断下移,动摇定价体系。同时也给市场供应造成困扰,不利于套保用户。

        二是如果交易所坚持高标准的交割标准(可以容忍极少数次严格严谨的调整),在苹果产业当下无论是供应端还是需求端都不发展的阶段,很容易沦落为一个小众市场,小众市场很容易变庄家或寡头市场,这使期货定价失去原有意义,也起不到期货扶贫的效果。

        事实上,现在苹果产业的工业化发展,都是走品牌化、精品化路线,表面上看种植企业的精品果最符合交易所入库标准,但实际上交易所成了种植企业的对手盘。种植企业可以在期现市场当双多头,一方面控制货源在期货市场逼空,一方面在现货市场卖出高价,而交易所成了为多头背书,被迫高价吃货。

        苹果期货显然是要改革的,我个人建议是,倒不如舍弃成果市场,交割标准也不要再以传统成果(单果)标准为标,干脆就回归合约品种的工业化属性,就单单要求水分、糖度、脆性等可衡量化学标准,真正把苹果看作是工业生产基本原料,以此来激发上游供应与下游需求。

        说了这么多,也稍微预测下走势(主连趋势),后面是要跌。逼空已经结束,下一步市场主炒的是交割标准不断降低带来的定价中枢下移及市场供需各自对此产生的困扰与混乱。

你可能感兴趣的:(苹果期货思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