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拙语:--旧体诗词学习之路(1)

       我的旧体诗词兴趣源自于中学时代,至今已十数年。现在偶有小作,虽难臻上乘,但勉勉强强算得上入门。回顾十数年的学习之路,难免有所感悟,录以记之。

       学习旧体诗词难不难?难! 难处不在于旧体格律的繁琐,若为诗,或五律、或七律、或绝句,平起仄收也好,仄起平收也罢,总不外乎十六式;若为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记住就可以了,并不困难。

        难处在于,因是自学,无师属指导,难于找到一个明确的门径。

        我学习诗词(下文中凡是论及“诗词”二字,皆为旧体诗词)的过程是这样的:

       颂读名篇→熟记格律→尝试写作→推敲字句;

       这个学习过程从逻辑上而言,有没有错呢?大抵是没错的! 然而一旦落笔,总有掣肘之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很长一段时间百思不得其解。及至有一次在一本叫《古典文学知识》(应该是叫这个名字,高中至大学期间一直在邮局订阅)看到一片文章,是讨论李白的小令《菩萨蛮》里的一句话:寒山一带伤心碧。 重点是“伤心”二字在这首小令的语境中应作何解?

       文中有两个观点:

      一为因心情不好,登楼远眺,尽是触目伤心的碧绿;

      一为据考证,隋唐时期,四川一带的方言或者说用语习惯,伤心是“很”的意思; 以上两个观点孰是孰非且不论,重点是这篇文章看完,终于使我有所悟:古人的用语习惯!古人的用语习惯!古人的用语习惯! 进而延伸至:词汇量。

        有句话叫“辞俭于情”,你想在你的诗词中表达某种感情时,你没有古人深厚而系统的幼学功底,你掌握的词汇有限,无法准确、简练的描述你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我之前在试写诗词时的掣肘之感、类犬之感至此终于豁然开朗。

       现在在回头看整个诗词的学习过程:

       颂读名篇→熟记格律→尝试写作→推敲字句;

       有没有不妥?颂读名篇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只囿于颂读诗词名篇。想要了解古人的用语习惯,增加词汇量,只好找一些前人幼学开蒙的传世本子、以及一些近代文贤的文集、话本统统拿来精读。

        幼学本子:《幼学琼林》、《龙纹鞭影》等等;

        文集话本:《渌水亭杂识》、《影梅庵忆语》、《水浒》《红楼》、《三言》《两拍》等等不尽。

        除此之外,推荐两本书:分春馆词话、鸿雪轩尺牍。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楼拙语:--旧体诗词学习之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