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蔡晓光的一番话,点明了周蓉自私的原因

《人世间》中,剧情越往下推进,观众们越觉得周蓉自私。更重要的是,她自私还不自知,一直认为自己过得不容易。因为房子的问题,她去找了蔡晓光,蔡晓光对她说,因为你太顺了,所以让你都38岁了,还活在18岁的幻想里。她却一直在讲自己生活的艰难。

大家还记得周秉义对周蓉说的那句话吗?人总是记住那些自己愿意记住的。他说的没有那么直接,其实也在暗示周蓉的自私。

周蓉为什么会这么自私的?

1、生活过于理想化

蔡晓光说周蓉:浪漫的年代,你为了追求爱情,不顾一切地追到大山里头;知识光荣的年代,你又一举考上了全国最好的大学,本完了研,研完了博。家里边呢,唯一的女儿,父母宠着,兄弟让着,结了婚,孩子也不用自己养,你这前半生过得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人生太顺了,思想就容易飘。人本来就是自恋型的,当年,周蓉去追求爱情,她始终不认为自己错了,认为自己是跟随着信仰而活,活得很伟大。所以在父亲去看她的时候,她依然不认为自己错了。

后来,她考取北大,秉昆没有考试,她内心本能地觉得自己很成功,所以像秉昆这样不成功的人就只能替她看孩子,替她照顾母亲。她认为这是应该的。她小时候嘲笑秉昆的话,本以为是玩笑,其实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吧!

原著中对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比较多。尤其是在她对郑娟的态度上。她从心里看不起郑娟,觉得人家为她做牛做马都是应该的。

周蓉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所以让她变得清高、不可一世。随着她在学校叱咤风云,她被众星捧月地对待,所以她才会越来越看不上冯化成。还记得剧里他们第一次争吵吗?她跟蔡晓光争论,结果就被冯化成说了一句“讨巧”,她便不高兴了。

冯化成为了生计奔波,而周蓉看不上他求人的样子。她去找蔡晓光,其实就是想要吐槽冯化成的变化。可是别人都变了,只有她没变,为什么?因为有人替她负重前行啊。

2、被家人宠坏了

周蓉的性格养成,说到底,就是被家人宠坏了。

原著中写道,周蓉去贵州下乡,家里怜悯她生活艰难,父母每个月补贴她二十元,大哥周秉义补贴她十元,冬梅补贴她五元,一个月三十五元啊,这比周秉昆一个月赚得都多。周秉义也说到,自己一个月才挣32元。

亲人们的付出,她认为理所应当,所以当她去北京读大学时,她才那么放心地把孩子留给周秉昆照顾,一点不好意思都没有。

周母苏醒之后,她拿出这些年给周蓉织的红毛衣,周蓉很动容,她说她决定回来照顾母亲。第二天,她把想法跟大家说了,结果冯化成用一套“养口体”和“养心智”的言论,让全家都支持周蓉继续考研、考博、留在北京。

周秉义那时候还调侃:你这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可不是嘛。为了她读书,郑娟每天在家里照顾母亲和她的女儿,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敢生,秉昆则是想尽办法赚钱。

后来,周蓉回到江辽大学教书,怎么不说回家照顾母亲呢?也不说把女儿接走,任由玥玥一个人霸占一间屋子,秉昆的两个儿子只能跟父母挤在一起。

周蓉完全是被家人宠坏了,她以为社会上的人都像她的父母,她想要什么就会给她什么,她不必提要求,以自我为中心。

还有就是,周蓉早就把家里人这种付出当成理所当然了,所以她并不觉得有什么,反而觉得自己那么辛苦,家人这么为自己付出是应该的。

3、不愿成长的真相

周蓉自私,固然有外界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自己不愿意成长。

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她不可能不懂得成长的代价,只是她不愿意面对,只愿意活在理想之中。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词语“全能自恋”。这是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的一种心理。这种心理产生源于,婴儿的部分意识形态还停留在子宫阶段,没有分化,他认为自己跟世界是浑然一体的。母亲或其他养育者无微不至的照料,让他觉得:我是无所不能的,我一动念头,世界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很多人,随着成长,随着一次次失败,这个想法便渐渐破灭,他们开始学会自己去承担。

而周蓉,她因为被父母兄弟宠爱,还有蔡晓光的帮忙,所以她这种心理状态一直没有完全破灭。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一有事情,从来不会自己解决,要么找大哥,要么找蔡晓光。

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想着依赖别人,想着只要自己有需要,自然就有人来帮助。在她心里,自己解决问题,就是失败。成功者从来不需要自己解决问题。

人们常说“书呆子”,有的人书读得多了,便丧失了面对现实的能力。而周蓉呢?我觉得她不是读书太多,而是拒绝成长。

她内心早就萌生了成长的嫩芽,可是她却不敢让它长大。生活在舒适区里,谁不喜欢呢?

别看她有知识,反而不如郑娟内心有力量。

她不是自私,只是不想长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世间》:蔡晓光的一番话,点明了周蓉自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