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上,讲评上周写的作文《难忘那双眼》。
通过对几篇作文中描写眼睛片段的赏析,引导学生总结了两个描写眼睛的方法:
1.围绕眼睛,既要写出你看到了什么,要写出你感受到了什么?
2.写对眼神的感受可以用比喻的方式来写,让抽象的感觉形象化。
例如:他发怒了,狠狠地盯着我,他的眼睛里充满怒火,瞳孔瞬间张大,眼皮逐渐抬起,射出一道凌厉的光。他的眼神像针一般,直直地刺进了我的心,刺进了我嚣张而放荡不羁的灵魂,唤醒了我内心沉睡已久的善良。
这一段描写,就用了上述两种方法,先写这些眼睛可见的样子,再写眼神带给我的感受,精确而细腻地刻画出了那一刹那老师眼睛的特点。
之后,请几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
第一位是严小。她站在讲台侧边朗读,我在大屏幕前为全班同学播放作文投影。
第二段,画满了红色的波浪线,应该是15班学生批阅时找出的对眼睛精描细刻的部分:
年幼时的我,曾趴在她的怀中,望着那双总是会微笑的眼睛。眼部周围很平滑,偶尔会有几根发丝尾随着。不知为何,我会在她的眼神中看到色彩斑斓的光芒,似乎所有的爱都被纳入其中。
这一段对眼睛的描写很有特点,看得出应该是写母亲的。我示意她暂停,问大家:“这是写谁的眼睛?”“妈妈”,大家立即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不过其中还夹杂着几个喊“外婆”的声音。这不诚心捣乱吗?我让李俊站起来回答为什么是外婆?他可是班上的学优生,起码不会乱说。
“我感觉是外婆。”他说。“从哪里感觉到的?”我追问。“就从他对眼睛的描写里感觉到的。”“想想看,就算是你小时候,你的的外婆有这么年轻吗?”我提醒他联系生活。他答:“差不多吧。”
看来,很多学生阅读水平低,对文章的意思理解不准确,可能就是因为对文字的随意和对生活的随意。我启发大家,这一段写眼睛最主要的特点是“爱”,大家猜测是妈妈和外婆都有可能。但最能透露出年龄的一句是:“眼部周围很平滑。”而外婆,就算是大家小时候,也已经将近50岁了。这一句显然不合适。所以,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一定要关注其中的重要词句,尤其是细节描写,切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只求粗知大略。同时,还应该联系我们真实的生活,调动我们的生活经历、生活观察去理解感受文字。只有做到这两条,我们的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接着,我转向严小:“告诉大家,你写的是谁?”她垂着眼,弱弱地说:“是外婆。”
oh my god!我有一种瞬间被打脸的感觉。定了定神,我更加明白:随意性,这不仅是阅读的问题,也是写作的问题。
我问她:“你小时候,外婆的样子,你记得很清楚吗?”她说:“记不清了。”“那就是说,对于当时外婆的形象,你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细节都是你想象的?”她点点头。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大家是否有同感?我们在文章中想写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物或一处景的时候,由于时间的久远,常常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细节根本记不清了。所以,我们写在文章中的很多内容,常常是我们自己的想象。
孩子们使劲地点头。
我继续说,这没有错,作家都是这样写文章的。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对于藤野先生、长妈妈、衍太太的刻画,相信有不少细节也都是他想象出来的。但我们为什么觉得这就是真的呢?就是因为作者的想象遵循了“合情合理”的原则。你两岁的时候,你的外婆将近50岁,就算是保养得很好,也不至于说眼角周围很平滑。这一细节就不太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征,因此给人不真实的感觉。所以啊,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尽可以驱遣我们的想象,但切记,想象必须“合情合理”,决不能随意化。今天咱们要写的作文仍然是写人的,期待大家的作品!
没想到,本来是讲评指导怎么描写眼睛的,却由于其中的一个小插曲,拐了一个弯儿,拐到了阅读鉴赏的规律和写作时想象的合情合理上。
跑题吗?非也。我们的课堂常常是“无意插柳柳成荫”,正因此,才会展现出别样的美丽。
201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