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提到,想用好Notion,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并且合理地使用Notion的零件,那么这次将以我自己搭建的“项目-时间管理”表格为例,讲解搭建流程,以及我在搭建时思考的问题,给想要入坑Notion的小伙伴提供一点点捷径。
我的目的很明确,想要一款好用的时间管理工具。什么是“好用”?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我个人参考了GTD、非计划日程表以及LR黄河清的时间管理课程总结出了我的标准:
1.要知道有多少件事情
2.要能细化事情到可以直接执行的程度
3.要能有轻重缓急的判断
4.要有进度反馈
5.要能警醒、鞭策
6.要能对时间进行记录
根据上面六点来看Notion的适配程度:第一点是直观记录,想要一件事的时候就立刻记录下来,这是习惯问题,跟表格无关;第二点基于个人思考能力,也跟表格无关,但是表格可以做到“让细化的流程更简单”;第三点,轻重缓急的标准要自己建立,Notion依据一定的标准应该是能够筛选出来的;第四点,网络上有很多关于Notion进度条的搭建,可以参考;第五点,倒数日可以有警醒作用,鞭策暂时不知道可以通过什么来实现;第六点,记录时间很简单,但要实现什么样的效果暂时不清楚,暂时定为“记录某事的日期和某花费的时间”。
对上面这六点有一定把握之后,开始尝试建立表格。
在建立的时候,我补充了一个“分类”的维度,希望能把事情分为“项目”、“任务”、“习惯”三个类别,顺便把事情的优先级简单定义一下:高、中、低。
接着,开始进入比较麻烦的阶段,组装零件实现目的。这里注意,我们优先实现简单的,然后再实现复杂的。
为了能够具备警醒作用,我想计算出“倒数日”和“已用日”,因此需要有两个日期“计划开始”和“计划结束”,而最后方便反馈,再加上一个实际的日期。但是这样有三个日期要填,就显得很累赘,怎么办呢?先不管,先建立,再优化,等整个的雏形出来后,我们再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倒数日:dateBetween(prop("计划结束"),now(),"days")
已用日:dateBetween(now(),prop("计划开始"),"days")
接着是进度条,进度条的公式在网上有,直接抄过来暂时借用下,后边在考虑是否优化。大致原理就是利用比值得出一个百分数,利用字符显示进度条。
进度条:slice("■■■■■■■■■■", 0, floor(prop("已完成量") / prop("总量") * 10)) + format(slice("▢▢▢▢▢▢▢▢▢▢", 0, ceil(10 - prop("已完成量") / prop("总量") * 10)) + " " + format(round(prop("已完成量") / prop("总量") * 100)) + "%")
到这里,我们已经满足了前面六个点的最低要求,时间管理表格的雏形就建立完成了,是不是蛮简单的?接下来就是优化了。
首先,关于日期记录,三个时间太过麻烦,于是我找让“计划开始”和“计划结束”合并在一起时可以分别统计“倒数日”和“已用日”的函数,然后砍掉了“实际日期”,因为这个对我来说意义不大。
倒数日:dateBetween(end(prop("计划日期")),now(),"days")
已用日:dateBetween(now(),start(prop("计划日期")),"days")
接下来,关于进度,衡量的标准并不能让我满意,有些事情很难说以一个数字来定量,只能以这件事是否最终完成来衡量,比如写论文,既不能是写了多少页,也不能是写了多少字,因为这样的标准并不能判断“写论文”这件事是否达标。这里我用了比较特别的方式,借鉴了B站大佬彭正皓的方法,利用“relation”、“rollup”、“formula”三个功能做出只要“✔”就会变化的进度条。
这样就完成了第一次优化,随便输入一些事情进行测试,比如我之前拿来举例子的“考取教师资格证”,记不太清楚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第一章。
前面的这些,只满足了对“项目”、“任务”进行情况的监控,并没有监控“习惯”,此时有两种解决方法:第一种是按照“项目”、“任务”的监控模式,每天建立“习惯”要做的任务;第二种是直接用数字计算,也就是优化前的“项目”、“任务”监控模式。
在我看来,习惯的记录可以简单点,而且每天建立一个同样名字的事项不是很方便自己在总任务列表里边找东西,所以我采取第二种方法。但这样的话就需要两个进度条,分别衡量。那有没有办法把进度条合在一起呢?有,用if函数就可以,但是这段函数比较复杂,就分成几段来展示。
if(prop"类型/分类"=="习惯养成",format(⭐),format(⚪))
⭐=slice("■■■■■■■■■■", 0, floor(prop("习惯完成天数") / prop("习惯养成需要天数") * 10)) + format(slice("▢▢▢▢▢▢▢▢▢▢", 0, ceil(10 - prop("习惯完成天数") / prop("习惯养成需要天数") * 10)) + " " + format(round(prop("习惯完成天数") / prop("习惯养成需要天数") * 100)) + "%")
⚪=slice("■■■■■■■■■■", 0, floor(prop("已完成量") / prop("总量") * 10)) + format(slice("▢▢▢▢▢▢▢▢▢▢", 0, ceil(10 - prop("已完成量") / prop("总量") * 10)) + " " + format(round(prop("已完成量") / prop("总量") * 100)) + "%")
这样就可以实现进度条的合并,简化了界面。
优化完进度条和时间记录之后,还剩最后两个问题没有优化:判断轻重缓急,判断是否要警醒鞭策。这从解决上来讲,基本可以合并为一个问题。那就是软件要做判断,必须有一套逻辑和标准。逻辑基本相同,但标准因人而异。
这套逻辑和标准正好可以用来区别归档不同的事情。
中间省略付费内容,可在知乎搜索此文。
最后,总结一下Notion表格的搭建流程:
1.思考目的,添加所需项
2.思考使用过程,完善所需项目
3.列出问题,尝试解决,合并同类项,优化简化
4.思考缺漏维度,补充维度,并思考可能存在的问题
5.再优化简化,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Notion搭建流程的展示,希望能给想入坑Notion的朋友提供小小的帮助。之后,我会抽空将这四章做成一个视频,放在bilibili上,到时候会把模板也放出来,喜欢的朋友 可以给个“转评赞” 多多支持一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