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所悟:仁者无敌与和光同尘

对这两个词,并不陌生,能理解字面的意思。感觉有些玄,但知道这是做人做事的至高境界。

对这两个词有深刻的理解,是源于《世说新语》中两个人的故事:王羲之、嵇康。

王羲之,书圣。王述,与王羲之同时代,同是名门望族。当时,人们爱比较王羲之和王述,而王羲之素来轻视王述,不把他放在眼里。还言行上表露无疑,且有所辱。后来王述成了王羲之的领导,王羲之着实郁闷辞官而去。我们可以说王羲之真性情,但这份性情里,有对别人的轻视,视别人为敌人,因此产生的仇隙成为自己的心结,不痛快的是自己,买单的也是自己。生活中,太多人要么自己树立了假想敌,要么轻视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往往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嵇康,三国思想家,人中龙凤。钟会,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19岁就当上将士,是嵇康的钢粉。但是嵇康轻视权贵,拒绝和钟会交往,多次不予理睬。于是,钟会怀恨在心,后来诬陷他是不孝之子的朋友,怂恿司马昭处死了嵇康。嵇康临死前,弹着广陵散,后悔没有将曲子教授于人。嵇康的死,我们可以说是因为钟会的小人之心,度量小,阴险。从嵇康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自己刚正不阿,但又何尝不是为自己的狂傲买单。《道德经》真是值得反复研读:搓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应该也是处理他人与自己,与这个社会的有效方式。

一时的拍案而起并不是最有力量的,最有力量的是抑制住拍案而起的冲动。《被讨厌的勇气》中哲人反复强调的也是:自我接纳、他人信赖。要与他人构建伙伴关系,形成共同体。通过信赖他人、贡献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听起来,似乎与我们强调和追求的“个性”背道而驰。其实不然,“个性”是建立在课题分离的基础上,专注于自己的课题,自己的使命,其中是包括自我贡献。狂妄自傲是一种表面的个性,他建立的基础是强大的“小我”,也就是:我比你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小我”不是“个性”,恰恰阻碍“个性”发展。因为强烈的小我自然会轻视看起来比自己弱的人,会坚定地蔑视自己认为错的那一方,这就是“树敌”,这些敌人最终会真的成为自己生命旅程的一颗钉子。

珍惜自己的生命,知道短暂的一生来之不易,要把她用好用透;同时,也尊重别人的生命,宽容与他人的差异,信赖亲近的人。这样,定会是“仁者”,一生“无敌”,“和光同尘”。

你可能感兴趣的:(吾所悟:仁者无敌与和光同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