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

这篇 Blog 会写很多废话,因为我不是把它当作一篇正式的分享写的,我是把它当作对自己过去一段时间日记式的回顾与分享的结合体去写的,一点不正式,完全是写给自己看的,顺便会分享给公司的同学(毕竟要好好建设 A-Geek-Blog)。
为什么想写点日记式的回顾在这里面?因为前段时间田林同学安利大家写日志,看完过后深以为然,所以决定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点回顾在 Blog 里面也挺好的,以后再翻来看会觉得很有意义。


A-Geek-Blog 中安利大家写日记

最近看了很多高效学习相关的书,虽然每本书讲的都不尽相同,甚至可能有相反的观点,但是还是收获挺多的,因为重点不在于生搬硬套某一本书的方法论,而在于将这些书的中心思想融会贯通,从大量的方法论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因此即使有相反的观点,也并不影响最后的收获。
不管有多少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论,这些书中唯一相同的论点就是——输出是最好的学习,只有输出才能倒逼自己将知识查漏补缺、深入思考、融会贯通。之前写过一些技术 Blog,做过 Spanner 分享,深以为然,逼着自己输出确实是最好的学习。

我毫不怀疑,如果我不写这篇 Blog,我这段时间所看到的、学到的所有观点和方法论,在半年内就会被我遗忘 90%。当然,更严重的事还不是遗忘,而是我如果不输出,就并没有一个契机让自己去把这十几本书的中心思想、方法论都重新梳理一遍,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系统化的思维,因此不能真正地让自己有一套高效学习的方法论,看过的书约等于没看过。

为什么想学习「如何高效学习」

前段时间为什么一次性看了十几本高效阅读、学习的书呢,是因为那段时间根本不想学习,极客时间专栏打开又关掉,看一篇已经是极限,在技术上特别没有学习热情。
想想我 5 月的时候,一个周末就能看完一个专栏,一个小长假可以看完 2 个,结果从 6 月中旬开始,一直到 10 月都是几乎不学习的状态,不学习当然是因为心情不好,根本不想学,给自己放个假,但是这个假实在是放太长了,成长焦虑像潮水般袭来。

极客时间学习密度

十一长假去了趟广州,感觉心情一下好了挺多,回来后是真的不想再浪费时间了,想有一些成长,想了个办法,既然自己不想「砍柴」,那就「磨刀」吧,然后选了很多快速阅读、高效阅读、学习方法论的书来看,竟然能看得进去,然后就一口气看了十几本。
不想砍柴就使劲磨刀,磨得越锋利,砍柴的时候效率越高,这么一想,学习焦虑也没那么严重了。
这次磨刀的收获确实还不错,推翻了以前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总结一下,以免遗忘,就算遗忘,还能回来再看看,而不用再去重新翻那十几本书了。
其实我还有十几本关于高效学习的书没看,本来想的是把这几十本都看完再一起写,这样我的思维结构更完善、系统,写出来的 Blog 质量会更高,但是又想了下,要看完几十本书是要花很长时间的(毕竟中间还要穿插一些其他学习),这个战线拖得太长,前面的都忘了,而且等我看完 30 本,可能我觉得还有 30 本需要看,那我永远不会动键盘写这篇 Blog 了,想起 kcc 同学前段时间那篇 Blog 的开篇词:
kcc 的开篇词

我不就是这个想法吗?
既然 kcc 帮我先实践了「完整地做完一件事,而不是做一件完美的事」,我决定和他一样,就把已有的知识先拿出来糅合一遍吧,这并不阻碍我在未来以更完善的体系去做一篇更优秀的分享。

一、定义高效学习

如何定义高效学习?这么一问可能大多数人可能都不用思考就会马上想到这个公式:

学习结果 = 学习效率 * 学习时间

也许大多数人对高效的理解就只是在「学习效率」这个方面,认为只要提升「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率」,就是高效。
但是我认为上面的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善的,如果只是应试的话,上面的公式是合理的,但是对已经工作的人来说,我们的学习不止是为了应对短期挑战,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长期的竞争力,因此可能下面这个公式才是正确的:

学习结果 = 学习效率 * 学习时间 - 知识衰退速度 * 衰退时间

我们学到的东西不是永恒存留的,如果不能内化,那么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被遗忘,最极端的情况是完全遗忘,学了等于没学。因此我们如果只看当前,那么学习效率也许很简单就能被量化,但是把时间线拉长,如果你的留存知识太少,那么等于你的学习效率降低了,你花了 20 小时学到的东西,在未来基本什么都不剩,学习效率几乎为 0。

因此我对「高效学习」的定义是:

提升学习效率,减少知识衰退。

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1. 学得进去、感兴趣(取决于学什么)
  2. 单位时间内学得快(取决于怎么学、学习方法论)

影响「知识衰退」的关键因素:

  1. 内化(融会贯通、输出)
  2. 应用

二、学什么

1. 当下感兴趣的

『兴趣』可以影响大脑对一件事的专注程度,如果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那就很容易专注,学起来也不那么痛苦,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我非常赞同《麦肯锡高效阅读法》中提到的——“无法引起求知欲的书,即便买回家也没有意义。如果阅读的时候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学到任何知识,那才是在浪费时间”
当我们对一本书、一个知识点毫无兴趣的时候,其实是很难学进去的,即使强迫自己学了,效率也是很低的,因此『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感兴趣』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什么才算兴趣

其实这里说的『兴趣』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兴趣不同,在这里,只要『能引发求知欲』的,就是『感兴趣』的,并不一定要是达到『喜欢』的程度,如果是『喜欢』的话,我只喜欢看小说(我已经七八年不看小说了,要是时间都拿去看小说,那学习时间为 0),但是如果是『引发求知欲』的话,可能是金融、政治、历史、技术等等这些有知识密度的东西。
所以这里的『感兴趣』可以等价替换为『有求知欲』。

如何培养兴趣(求知欲)

学习是反人类的事,求知欲大概是需要培养的,很难天生具备。
我喜欢看书,但是我真的不是『喜欢』,只是因为我知道看书能让我积累知识、思考更多,最后提升我的能力,使我达到生活目标、社交目标、工作目标。
因此,如果我没有目标的话,或者这个目标根本不需要提升能力去达到的话,我是绝对不会看书的。
有求知欲,是因为你知道这个知识或者能力可以帮助你达成目标,那么培养求知欲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找到目标
人都是功利的,只有当你有一个想要达到的目标,且你明白学习可以帮你达到,你才会有求知欲。
我最近为什么不想看极客时间专栏呢,其实除了心情不好,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没有很想达到这个目标』。

  • 我没有很想要继续学习 Spanner(因为学了也用不上,我们根本不用 Spanner)
  • 我没有很想要继续了解高并发(因为学了也没用,我们的 RPM 才几十、几百)
  • 我没有很想……xxx

因为以上的事都无法让我获得工作上的即时收益,所以并不能成为我『很想达到的目标』,因此不会引发我的求知欲。
因此在这个时候,学习技术相关的知识并不是我最好的选择,它不能让我以比较高的学习效率去学习。
这时该怎么办呢?
此时应该主动『发现问题、找到新的目标』。
比如我发现,我们团队目前更偏向业务而不是技术,业务占据了我们太多时间而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做技术改进、还技术债,那么如何让团队能更高效地解决业务问题,腾出更多时间来做技术就是我思考的目标。
此时我对『时间管理』、『高效沟通』、『团队管理』等领域的知识就有了求知欲,因此目前的最优决策是学习以上领域的知识。
并且当你有求知欲时,你往往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学习的收获会更多、思考会更深刻。

2. 元知识(meta-knowladge)

大家一定听过『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刀』是『砍柴』的工具,它是『砍柴』效率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基础。
Meta(元) 这个英文前缀被西方哲学界赋予的意义是——关于某事自身的某事,meta-knowladge(元知识)是“关于知识本身的知识”的意思。其实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并不对等,它们是有层级之分的,某些知识是学习另一些知识的基础,比如学好了数学,再去学分布式经典算法,就会很容易理解。比如整理出了『如何高效学习』的方法论,再去学习其他东西,那么效率也会变高。知识与知识之间,可能有乘数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加法关系。
强烈推荐成甲的《好好学习》,其中讲到的『临界知识』的概念,其实就类似于『元知识』,也就是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这些知识是真正值得花时间学习的。

三、怎么学

1. 系统化、结构化

如果想要学习时间管理,不管是公众号还是博客还是书籍,都有一大堆,很多人选择从公众号、知乎等地方学习,其实并不好,因为这些知识太碎片化。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能在我们的大脑中重新消化、融会贯通,变成结构化的思维,只有它变成一张网才足够牢固地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
因此学习不是只学某个知识点就够了,而是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形成一个系统的网络,重组成为自己的结构化思维。
因此建议学习某一类知识时,不要只是看一篇公众号文章,只是搜一个知乎问答,而是应该寻找系统化的资料,相关领域的书籍,大量阅读后总结提取成为自己的结构化思维。

如何系统化学习新领域

不建议直接从经典的书开始精读,因为这些书往往信息密度太大,很容易打击新手的信心。
不过如果有一本经典的书本身就非常系统化的涵盖了你要学习的领域的所有知识,可以先翻看一遍,大概知道这个领域涉及到哪些知识点,但是由于经典的书往往比较难读,你就先不要认真读,应该先快速翻阅,大概知道它有讲什么东西就行,大概花费 1~3 小时就能读完,然后去读非常多的相同领域的简单的书,评分低没有关系,因为你可以根据内容质量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重点,这些简单的书往往都是或多或少围绕着经典理论讲的,因此在读了很多简单的书后你会发现,大多数的经典理论特别是重要的经典理论都已经被讲到了,你已经有一些概念了,此时再重新回去看之前看不进去的经典的书,就会发现格外好理解。
《洋葱读书法》中有一段非常好:

如果我们读《西方哲学史》就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但如果我们选择先读《苏菲的世界》,很容易就能看懂。假如觉得《苏菲的世界》很难阅读,怎么办?可以找一本图解版的来阅读,也就是“降低难度”。
当难度降低了以后,我们进入心流状态会变得容易。如果感觉读书很无聊,就试着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东西也能够让我们快速进入心流状态。这里再强调一遍,虽然有些难,但是能够达到心流状态的人,能够很轻松地应对挑战。
所以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实际上是这样的:最开始进入一个新领域,可以试着先从一些入门级的书着手。

因此进入新领域应该:

  1. 如果有一本经典的书确实非常系统化地串联了所有知识,那么可以先简单翻阅,知道大概讲了什么,但不求看懂,脑中有个 Road Map 即可
  2. 先从简单的书读起,看不懂则可以不断降低难度
  3. 回去读经典的书,使用这些优秀的书进行深阅读

2. 书不用读完

很多人以为系统化学习就是要读完一本书,其实不是的,学习不应该是以书为单位,而是应该以概念(也就是知识)为单位。
读书不是目的,只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读一本书,应该是获取想要的知识即可。如果遇到知识密度低的部分,可以速读,遇到不是自己想学的知识的部分,可以跳过不读,不应该将自己的思维以『书』为单位进行约束,而是应该以『知识』为单位。

3. 阅读技巧

  1. 用手指引视线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如果将手指放在书的一侧,随着我们的阅读一直垂直往下移动,移动速度应该比眼睛快一点,也就是指导我们的眼睛继续往下读,则可以明显提高阅读速度。
  2.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复习的依据
    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记下重要的关键词,作为复习的依据,因为我们已经看过这本书,往往在看到关键词的时候就能联想起知识点,不用一句句摘抄。
  3. 有效减少笔记的方式
    我们在读信息量比较大的书时,往往喜欢划重点,但是在我们第一次读时,感觉哪里都是重点,等我们读完后,理解了一些知识后,发现很多不是重点的句子也被我们划了重点,一本书变得很乱。
    对于这种信息量大的书,我们可以先读一遍,在觉得重要的地方、章节进行折角。
    等读完这本书后再回去读第二遍,再对觉得重要的地方进行折角,第一遍时折过角但是第二遍发现不重要的,就可以取消折角。
    然后再读第三遍,此时还觉得重要的信息则可以进行标注。
    通读折角 --> 重读再折角 --> 再读标注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无效笔记。

写在最后

从下午 2 点到晚上 9 点一直在写这篇 Blog,中间划水时间不少,深深地感觉到,学习容易输出难,写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不想写了,但是逼自己今天必须写完,哪怕质量低一些,只要能强迫自己梳理自己的知识就行,今天梳理一遍,即使质量不那么高,那以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梳理一遍,一定会比现在更好。如果总以「不够完美」为理由不进行第一次梳理,那么永远都不会有「更好」的时候。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高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