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好的入门写精通

Build at: 2011/09/18 22:05:19.


  • 0.1. 前言
  1. Android概述
    • 1.1. 概述
    • 1.2. 历史
    • 1.3. Android的版本
    • 1.4. 总结
  2. Android的架构
    • 2.1. 概述
    • 2.2. Linux 系统
    • 2.3. 本地库
    • 2.4. Dalvik 虚拟机
    • 2.5. 应用程序框架
    • 2.6. 应用程序
    • 2.7. 总结
  3. 快速入门
    • 3.1. 安装Android SDK
    • 3.2. Hello, World
    • 3.3. 仿真器
    • 3.4. 总结
  4. 基本构件
    • 4.1. 基本构件
    • 4.2. 真实世界的例子
    • 4.3. Activity
    • 4.4. Intent
    • 4.5. Service
    • 4.6. Content Providers
    • 4.7. Broadcast Receiver
    • 4.8. Application Context
    • 4.9. 总结
  5. Yamba 项目简介
    • 5.1. Yamba 项目
    • 5.2. 设计原则
    • 5.3. 项目设计
    • 5.4. 第一部分: Android 用户界面
    • 5.5. 第二部分: 首选项,文件系统,选项菜单以及Intent
    • 5.6. 第三部分: Android Service
    • 5.7. 第四部分: 使用数据库
    • 5.8. 第五部分: List与Adapter
    • 5.9. 第六部分: Broadcast Receiver
    • 5.10. 第七部分: Content Provider
    • 5.11. 第八部分: 系统服务
    • 5.12. 总结
  6. Android 用户界面
    • 6.1. 创建用户界面的两种方法
    • 6.2. View与Layout
    • 6.3. 启动Yamba项目
    • 6.4. StatusActivity的布局
    • 6.5. StatusActivity 类
    • 6.6. Android的日志机制
    • 6.7. Android的线程机制
    • 6.8. 其它UI事件
    • 6.9. 图片与色彩
    • 6.10. 特定的资源文件
    • 6.11. 优化用户界面
    • 6.12. 总结
  7. 首选项,文件系统,选项菜单以及Intent
    • 7.1. 首选项
    • 7.2. 选项菜单
    • 7.3. SharedPreferences
    • 7.4. 简介文件系统
    • 7.5. 总结
  8. Service
    • 8.1. Yamba的Application对象
    • 8.2. UpdaterService
    • 8.3. 在 Service 中循环
    • 8.4. 从 Twitter 读取数据
    • 8.5. 总结
  9. 数据库
    • 9.1. 关于 SQLite
    • 9.2. DbHelper 类
    • 9.3. 第一个例子
    • 9.4. 重构 UpdaterService
    • 9.5. 重构数据库访问
    • 9.6. 总结
  10. List与Adapter
    • 10.1. TimelineActivity
    • 10.2. TimelineActivity的基本布局
    • 10.3. 关于Adapter
    • 10.4. TimelineAdapter
    • 10.5. ViewBinder: TimelineAdapter之外的更好选择
    • 10.6. 更新Manifest文件
    • 10.7. 总结
  11. Broadcast Receiver
    • 11.1. 关于Broadcast Receiver
    • 11.2. BootReceiver
    • 11.3. TimelineReceiver
    • 11.4. 发送广播
    • 11.5. NetworkReceiver
    • 11.6. 添加自定义权限
    • 11.7. 小结
  12. Content Provider
    • 12.1. 创建Content Provider
    • 12.2. 在小部件中使用Content Provider
    • 12.3. 总结
  13. 系统服务
    • 13.1. 实例:指南针
    • 13.2. 位置服务
    • 13.3. 用上位置服务,重构Yamba
    • 13.4. IntentService
    • 13.5. 发送通知
    • 13.6. 总结
  14. Android接口描述语言
    • 14.1. 实现远程Service
    • 14.2. 实现远程客户端
    • 14.3. 总结
  15. Native Development Kit (NDK)
    • 15.1. NDK是什么
    • 15.2. NDK 的功能
    • 15.3. NDK实例: 计算菲波那契数列
    • 15.4. 总结

0.1. 前言

本书的前身是Marakana Android Bootcamp培训课程内部的连载读物,其受众多达几千人,遍布四个大洲,大多是一些移动设备公司的开发者。它总结了我在几年Android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哪些实践有用,哪些实践应该避免。经过适当的增删与提炼,最终编成本书。

自Java初出茅庐不久,我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java的定位还是在嵌入式领域,“对身边的各种设备编程”,这一想法对我触动很深。不久之后Java的主力就转向了Web应用的开发,我的工作也随之而转型到大型企业级应用,并在此间度过了十个春秋。所以当Android出现时,我马上就认了出来:为非PC的设备编程!更何况Android所支持的不仅仅是手机而已。

本书假定读者拥有java或类似语言的基础,配合实例,参照一个合适的难度,手把手地为你讲解Android应用的开发过程。Learning Android,更是体会Android的思维方式。

0.1.1. 内容简介

第一章,Android概述,简单介绍Android及其历史。

第二章,Android的架构,通过一个较高的视角,观察Android操作系统及其各个组件。

第三章,快速入门,配置你的开发环境。

第四章,基本构件,展示构成Android应用程序的基本组件。

第五章,Yamba项目简介,简单介绍一个Android应用程序Yamba,它将作为贯穿全书的实例,以展示Android的诸多特性。

第六章,Android用户界面,为你的应用设计用户界面。

第七章,首选项,文件系统,选项菜单以及Intent,介绍操作系统中的一些方便特性。

第八章,Service,介绍Android中后台任务的构建方法。

第九章,数据库,介绍了Android框架中内置的SQLite支持,以及在应用程序中使用数据库的方法。

第十章,List与Adapter,介绍Android的一个重要特性,它允许在较小的屏幕上高效地读显大量数据。

第十一章,Broadcast Receiver,介绍了如何应用Android中“发布-订阅”机制响应来自系统和用户的各种消息。

第十二章,Content Provider,介绍Content Provider的编写方法,用于在不同的应用程序间共享数据。在这里,我们通过它来为显示在主界面上的小部件提供数据。

第十三章,系统服务,介绍可供开发者挖掘的一些系统服务。

第十四章,Android接口描述语言(AIDL),介绍进程间通信机制的使用,以及如何访问其它应用程序中的远程Service。

第十五章,Native Development Kit(NDK),介绍在应用程序中使用本地C代码的方法。

0.1.2. 排版约定

本书使用如下排版字体约定:

斜体(Italic)

用于新名词、url、email地址、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

等宽字体(Constant width)

用于程序代码,或者文本中用以表示函数名、数据类型或XML Entity。

等宽粗体(Constant width bold)

用于命令或者用户输入的文本。

等宽斜体(Constant width italic)

用于表示文本需为用户提供或者上下文中提供的值取代。

Note:

用于表示一段提示、建议或者笔记。

Warning:

用于强调一个警告,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0.1.3. 关于本书的代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除非用作特殊用途,你可以在程序或者文档中随意使用本书的代码,而不必向我们申请许可。比如基于本书代码所开发的程序无需许可,而出售或以CD-ROM形式分发O'Reilly出版物中的例子则需要许可;在回答问题时引用本书的例子不需要许可,而在产品的文档中大量引用本书的例子则需要许可。

我们鼓励保留出处信息,但不强制。通常出处信息可以包含书名、作者、出版商、ISBN等,比如“Book Title by Some Author. Copyright 2008 O'Reilly Media. Inc.”。

如果你认为自己对本书代码的使用超出了上述范围,联系我们就好:

0.1.4. Safari® Books Online

Note:

Safari Books Online是一家备受好评的数字图书资料库,你可以在上面轻松检索超过7,500册技术书籍、参考手册以及教学视频。

只要订阅,即可随意访问在线资料库中的文本、视频。在这里,可以第一时间阅读未出版的新书,跟踪其写作动态,为作者提供反馈。还有一系列方便的功能:复制代码样例,收藏、下载章节,作笔记,打印等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移动设备访问它。

O'Reilly Media已将本书上传至Safari Books Online。欲获得关于本书或者类似出版物的更多信息,请登录 http://my.safaribooksonline.com 。

0.1.5. 联系方式

关于本书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O’Reilly Media, Inc.
1005 Gravenstein Highway North
Sebastopol, CA 95472
800-998-9938 (in the United States or Canada)
707-829-0515 (international or local)
707 829-0104 (fax)

我们为本书提供了网页,其中列出了堪误表、示例和其它信息。你可以访问:

http://oreilly.com/catalog/9781449390501/

如有意见或者技术问题,请发邮件至:

要了解我们的图书、教程、会议以及新闻等信息,请访问我们的网站 [http://oreilly.com],以及我们的:

  • Facebook: http://facebook.com/oreilly
  • Twitter: http://twitter.com/oreillymedia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oreillymedia

0.1.6. 致谢

本书之付梓面世离不开大家的协作。首先要感谢O'Reilly的编辑Andy Oram和Brian Jepson。Andy,你的建议总是一针见血,让我受益良多。Brian,感谢你说服我开始本书的写作。

感谢我的所有技术编辑:Dan Bornstein,Hervé Guihot,Frank Maker III和Bill Schrickel。感谢你们孜孜不倦地审读我未成形的原稿,以及你们提供的宝贵建议。

没有大家在诸多设备上所做的实际测试,本书肯定不是现在的样子 —— 你们是Android的先驱者,你们的项目令人印象深刻。感谢你们的信任。

感谢我在Marakana的团队:Aleksandar (Saša) Gargenta,Ken Jones和Laurent Tonon。你们使用本书的原稿作为Android Bootcamp的教材,并给了我第一手的反馈。这里要特殊感谢曾多次督促我回到写字台的Saša:要没你深刻的技术评论,本书很可能几个月前就草草了事了。

最后的感谢留给我深爱的妻子Lisa和女儿Kylie,写作期间难免忙碌,感谢你们所做的牺牲以及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

Marko Gargenta, San Francisco, CA


1. Android概述

在本章,我们讲述Android是如何诞生的。当今的移动领域正值群雄争霸的关键时期,Android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我们在此简要回顾下它的历史,展望下它的未来,以应对它所带来的机遇与风险。

读过本章,你能以商业的视角对移动领域这一生态圈有更好的认识。我们也需要思考的是,面对诸多平台的更迭,如何选择技术才能获得长线的回报。

1.1. 概述

Android是一个为移动设备设计的开源系统。它由Google主导的开放手持设备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维护,该组织的口号是:“助力移动设备的变革,以更低廉的价格,为用户提供更强大的功能和更好的体验”,而Android正是其理念的核心。

现在,Android正主导着移动领域的一场革命。这是第一个真正与硬件无关的开放系统,使得同一个应用能够轻松兼容于大量不同的设备之上,为用户和开发者营造一个更富生机的生态圈。

接下来直入主题:

1.1.1. 完整性

Android是一个完整的平台,即为移动设备提供的一套完整的软件架构。

面向开发者,Android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和框架,以简化开发过程、提高开发效率。想要开发Android应用的话,Android SDK就是你所需的一切——甚至不需要一台真正的手机。

面向用户,Android开机即用。而且,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出相当程度的自定义。

面向生产厂商,Android就是令他们的设备跑起来的完整方案。厂商只需要编写自己的硬件驱动即可,而其它一切都有Android代劳。

1.1.2. 开源平台

Android是一个开放源码的平台。它的整个架构,从底层的Linux模块、原生库,到高层的开发框架乃至完整的应用程序,都是完全开放的。

而且,Android选择了对商业行为比较友好的许可证(Apache/MIT),从而允许他人在自由的扩展之余,更可以合法地用作其它用途。为保证整个架构的开放,Android甚至重写了一些三方库,并按照新的许可证重新发布。

因此作为开发者,你有权访问整个平台的所有代码,其运行原理不是秘密;作为生产厂商,你可以轻松把Android OS移植到自己专有的硬件平台之上,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私传秘方,而不必强制贡献给开发社区。

这一切都不需要Android的授权。你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它、修改它,而不带任何附加条件。Android还在不同层次上内置了丰富的hooks,在扩展上使人大有可为。

Note:
仍有部分底层的代码是专有的,比如蜂窝通信、Wi-Fi、蓝牙等等。为方便专有代码的维护,Android尽力将这些组件抽象为独立的接口。

1.1.3. 为移动设备而设计

Android是为移动设备而设计的系统。Android的开发团队在设计时,会对移动设备本身的一些限制做些评估,哪些可以在可见的未来得到改善,而哪些会长期不变。比如移动设备多是使用蓄电池,而电池的续航能力可能在几年内并不能得到多大的改善。再比如,移动设备受其体积所限,它们只能拥有较少的内存,CPU的速度也要打个折扣。

在设计伊始即考虑这些限制,并将其贯彻始终。这对最终用户体验的提升是大有好处的。

支持各种不同的硬件平台也是Android的设计目标之一。Android不对屏幕尺寸、分辨率、芯片或者其它参数做任何假设。可移植性是它的原则。

1.2. 历史

欲对Android的未来有所把握,就不能不对它背后的历史有所了解。

如下是过去几年的大事记:

  • 2005年 Google收购Android, Inc.,全世界都以为"gPhone"就快来了...
  • 风平浪静了一段时间。
  • 2007年 开放手持设备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宣布成立,Android正式踏入开源阵营。
  • 2008年 Android SDK 1.0发布。G1手机随之而来,它由HTC出产,并由无线运营商T-Mobile USA发售。
  • 2009年 基于Android的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Android系统发布了几个新版本:Cupcake(1.5),Donut(1.6),Eclair(2.0及2.1)。 已有超过20款设备运行Android。
  • 2010年 Android成为仅次于黑莓的第二大智能手机平台。Froyo(Android 2.2)发布,已有超过60款设备运行它。

在2005年Google买下Android, Inc.时,这被认为是Google进军智能手机市场的信号,一时间人们纷纷猜测着一款叫做gPhone的设备。

然而Google的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t很快就让人们醒悟过来,仅仅一款智能手机是远远不能满足Android野心的:他们要把它做成一个通用的平台,为各种手机和其它设备都提供支持。

1.2.1. Google的动机

Google对Android的支持似乎仅仅是为了推广Android,凭借它的无处不在为自己在移动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其实Google是一家传媒公司,其商业模式建基于广告营销,这与传统软件商出售许可证的商业模式有所不同。只要大家使用Android,就可以有Google提供的附加功能,这与第三方是公平竞争的。

虽说Google也保留一些专有应用的许可(比如Gmail和Maps),在Android Market之上也有一定营收,但是Google最看重的还是应用程序带来的的广告收益。

1.2.2. 开放手持设备联盟

Android的背后不只是Google,更有开放手持设备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它是一个由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芯片制造商等等组成的非盈利组织,致力于保持开放以及改进移动设备的用户体验。

这一联盟仍略显年轻,各个成员也正在慢慢摸索合作的方式。目前Android背后的主力仍是Google。

Note:

Android SDK的第一个版本发布的时候,市面上还不存在任何一款手机使用它。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出,搞Android开发并不一定需要一台Android手机。除去少数例外(如硬件传感器、通话功能等),你需要的大部分功能都可以在Android SDK中找到。

1.3. Android的版本

同任何软件一样,Android也在不断的改进之中,其间的变化就在版本号上得以呈现。但是容易使人迷惑的是,不同版本号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在表格里看会更直观些,如下:

表格 1.1. 截至Android 3.0的Android各版本
Android 版本号 API Level 代号
Android 1.0 1  
Android 1.1 2  
Android 1.5 3 Cupcake
Android 1.6 4 Donut
Android 2.0 5 Eclair
Android 2.01 6 Eclair
Android 2.1 7 Eclair
Android 2.2 8 Froyo(frozen yogurt)
Android 2.3 9 Gingerbread
Android 2.3.3 10 Gingerbread
Android 3.0 11 Honeycomb

Android版本号差不多就是标志了它大版本和小版本发布的轨迹,其间以API Level最为重要。版本号的更新有时是为API的改动,有时是为修补bug或者性能优化。

身为应用程序的开发者,你需要明确知道目标平台的API Level,这决定了你的应用能否兼容。

一般来说,你会希望自己的应用能够兼容尽可能多设备,因此应留意Android的版本在诸多现存设备上的分野,选择较低的API Level。图1.1“截至2011年1月Android现存版本的分布”展示了来自Android Device Dashboard的一段统计信息:

图1.1,“截至2011年1月Android现存版本的分布”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1张图片

你可以注意到,使用Android 1.5和1.6的用户已经不是很多,最新版本2.3也还未成气候,不过2.x版本的用户数增长势头良好。1.0和1.1的用户几乎都通过OTA自动升级到了1.5,不过1.5和1.6的用户却因为缺少固件难以升级。很多手机生产商甚至并无推出新固件的计划,因为他们更专注于新机的开发。

对此有所了解之后,你可能会选择1.6或者2.0作为最低的目标平台。确实有必要用到新版本特性的话,则另当别论。

1.4. 总结

Android操作系统在设计伊始,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移动设备之上的开源平台而考虑的。随着巨大的成功,它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在下一章,我们将全局地观察整个Android操作系统,了解它是如何将其各部分巧妙地合为一体的。


2. Android的架构

我们将从9000英尺的高空俯瞰Android平台。你的目标可能仅仅是想学习Android应用程序的编写方法,但对Android的架构有所理解是绝对没有坏处的。在学习中了解到它的长处和不足,在实际的开发中才能做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读过本章,你将能够对Android整个系统的工作方式有个大体的了解。

2.1. 概述

Android 系统就像一个多层的蛋糕。每一层都有自己的特性和用途,不过这些层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而通常是相互渗透的。

在你阅读本章时,要注意本章仅仅是整个系统的概览,至于各部分的细节,我们将放在后面讨论。图2.1 Android架构 展示了 Android 系统架构的各部分。

图 2.1. Android架构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2张图片

2.2. Linux 系统

Android 是基于 Linux 系统构建的。 Linux 是一个伟大的操作系统,也是一个经典的开源项目。选择 Linux 作为 Andoird 系统基础的原因有很多,而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它的可移植性、安全性以及丰富的特性。

2.2.1. 可移植性

Linux可以轻松地移植到各种不同的硬件平台上。有了Linux做硬件抽象层,Android就不必为不同硬件的兼容性而劳心。Linux 的绝大多数底层代码都是用可移植的 C 代码编写,因此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将 Android 移植到很多不同的设备上。

2.2.2. 安全性

Linux 已经在一些苛刻的环境下使用和测试了数十年,被证明是一个非常安全的系统。Android 依赖 Linux 实现其安全特性。 所有的 Android 应用都在独立的 Linux 进程中执行,可以直接应用Linux进程的权限机制。由此,Android得以将大部分安全措施交由底层的Linux实现。

2.2.3. 丰富的特性

Linux 系统本身就具有很多实用的特性。 Android 从中受益良多,例如内存管理、电源管理和网络部分。

2.3. 本地库

来自开源社区的 C/C++ 本地库为 Android 应用层提供了很多必需的服务。它们包括:

  • WebKit: 一个高速的Web渲染引擎,这个引擎已经被 Safari , Chrome 和很多其他的浏览器所使用。
  • SQLite: 一个全功能的 SQL 数据库
  • Apache Harmony: 开源的 Java 实现
  • OpenGL: 3D 图像渲染库
  • OpenSSL: 安全套接字层
  • 等等

这些库中的大部分都是被原封不动地拿过来的,但是 Bionic 是一个例外。 Bionic 基本上是 C 标准库的重写版。 使用 Bionic 的原因有如下两条:

  • 技术方面: 专为电量有限的设备进行优化。
  • 许可证方面: 对他人的使用和修改是许可证友好的。

Tip:
GNU libc 是 Linux 默认使用的C标准库,它使用的 GPL 协议要求修改者在发布产品时都必须开放源代码,并反馈给开源社区。 这样的许可证对于多数商业公司来说都是不友好的,因为他们通常需要保护自己的私有代码。Bionic 使用的 Apache/MIT 许可证对于这点就要宽松一些,并不强制修改者开放源码。

2.4. Dalvik 虚拟机

Dalvik 是一个专为 Android 设计的虚拟机。它由 Dan Bornstein 和他在 Google 的团队开发。

传统的Java虚拟机(JVM)是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环境而设计的,强调泛用性。但Dalvik的开发团队认为专注于一个方面,可以得到更好的设计。因此他们研究了长期限制移动设备性能的制约因素,比如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处理器的速度。而后针对这些因素对症下药,专门设计了Dalvik。

使用Dalvik VM代替传统Java VM的另一个好处在于许可证。 Java语言、Java开发工具以及Java类库都是自由的,但当时的Java VM不是。现在已经有了许多开源的 JVM 替代品,比如 OpenJDK 和 Apache Harmony 等等。但在2005年,这对Android来讲还是个大问题。

Android作为一个全功能的开发平台,一个真正开源且许可证友好的虚拟机不可或缺。它鼓励人们移植到不同平台,而不用担心许可证问题。

2.4.1. Android 与 Java

图 2.2. JVM和Dalvik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3张图片

平常的Java开发都是先编写Java代码,然后通过Java编译器编译成字节码,最后在JVM上运行。但在Android中并非如此。相同的是仍需编写Java代码然后编译为字节码,但Dalvik编译器在执行前,会将Java字节码重新编译为Dalvik字节码。到最后真正执行的是Dalvik字节码。图2.2 JVM和Dalvik展示了标准JVM(左侧)与Android的Dalvik(右侧)之间的区别。

Note:
提及Java,身为程序员像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但实际上许多的复杂步骤都可以由Eclipse或者ant这样的工具自动完成,而你几乎不会感觉到这些步骤存在。

你也许想知道,为什么不直接把Java代码编译成Dalvik字节码呢? 这是有考虑的。让我们回到2005年 Dalvik 项目刚刚开始时,当时 Java 的语法修改很频繁, 但 Java 字节码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动。于是 Android 团队决定使用 JVM 字节码而不是 Java 源码来产生 Dalvik 代码。

这样做得到的好处是, 理论上你可以使用任何可以编译成 Java 字节码的语言来开发 Android 应用,比如 Python 或者 Ruby 。 我说“理论上”是因为你还需要可用的 SDK 和库。不过有万能的开源社区在,未来会出现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也未可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Android Java 并非来自标准的 Java 家族。 Java 一般分为:

  • Java 标准版: 用于开发基本的桌面型应用。
  • Java 企业版(也叫 J2EE 或者 JavaEE ): 用于开发企业级应用。
  • Java 微型版(也叫 J2ME 或者 JavaME ): 用于移动平台的 Java 。

Android的Java类库比较接近 Java 标准版,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Java类库的GUI接口( AWT 和 Swing )被替换成了 Android 的专用接口。 Android在支持标准 Java 的类库之余,也提供了若干新功能。这一来你可以很快地上手Android开发。

2.5. 应用程序框架

应用程序框架是Android程序的执行环境,也是开发者的强大工具箱。另外,它也拥有Android平台中最全面最完善的文档。良好的文档可以激发广大开发人员的创意,也可以为他们构建优秀的应用程序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应用程序框架中,你可以发现很多为Android设计的Java库。除此之外,也有系统服务的支持,比位置、传感器、WiFi、电话等等。

在后面的学习与实践中,将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这里。要编写自己的应用程序,离不开框架中的诸多组件。

2.6. 应用程序

架构的最上层是你和其他开发者创建的各种应用,也是Android系统对用户最有价值的一环。它可以预先安装在系统中,也可以从诸多的软件商店中下载。

2.6.1. APK 文件

每个应用都是一个 APK 文件(表示 Application PacKage,应用程序包 )。一个 APK 文件基本上由三个部分组成。它包括了所有的 Dalvik 代码( Java 源文件可以自动编译成 Dalvik 代码)和所有的资源(也就是除了代码以外的部分,例如图像文件和布局文件)。另外它可能还会包含一些本地库。

  • Dalvik 代码: 由你的 Java 文件编译而来的 Dalvik 字节码。这是完成你程序功能的主要部分。
  • 资源: 资源就是除了代码外剩下的部分。你的应用中可能包含若干图片,音频/视频,还有很多的 XML 文件描述用来表述UI布局、语言包等等。总之,这些都是资源。
  • 本地库: 你的应用中可能会包含一些本地代码,比如 C/C++ 库。 这些库将一并打包在 APK 文件中。

2.6.2. 应用程序签名

Android 程序在安装前必须进行签名。在开发时,我们可以使用开发者密钥(debug key)作为临时签名——这个密钥已经包含在开发环境中。 但作为商品发布时,你就必须使用自己的密钥进行签名。关于签名的具体步骤可以在 Android 网站的 Signing Your Application 页面找到。在后面我们将具体地讨论这个话题。

2.6.3. 应用的发布

Android 与其他平台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应用的发布机制。在多数的平台上(比如iPhone),应用的发布都由一个单独的提供商独揽。 而在 Android 中,可以存在很多不同的 Android 商店。 每家商店都可以制定自己的发布条款和提成方式。这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提供商之间相互竞争的自由市场。

不过,目前最大的应用市场“Android Market”是Google自己运营的。目前还不清楚Google只是希望促进和催生其他商店发展,还是希望认真经营使之成为利润来源。

应用也可以通过 Web 发布。使用浏览器下载一个 APK 文件, APK 文件即可自动安装到你的手机上。

2.6.4. 关于病毒、恶意程序和其他坏东西的一点讨论

Android的应用商店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发布系统,自然就免不了有人利用用户的信任传播恶意软件来做坏事。目前已接到通过伪造的金融应用进行钓鱼攻击(phishing attacks)的报告。

Android把这个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如果你了解自由市场,就知道商店的信誉是良莠不齐的。 Google会根据用户的举报,通过人工移除Android Market 中的恶意软件(比如钓鱼软件)来保证用户的安全。其它商店也可以做出更多主动检测,并给出一个明显的提示。

2.7. 总结

在本章中,我们介绍了 Android 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结合方式。到这里,你对Android的完善、开放该已有所体会,而这正是吸引开发者的魅力所在。

在下一章,我们将搭建一个能够快速上手的开发环境。同时尝试编写一个简单的 Hello World 程序,并剖析它,体会应用开发过程中的细节。


3. 快速入门

本章介绍Android 开发环境的搭建方法。这里列出了所需的各种软件的下载地址,也提供了构建开发环境的最佳实践。毕竟操作系统各有不同,开发工具也多种多样。面对诸多选择,对其长短优劣心里有数总是好的。

在本章的最后,你将拥有一个完整的开发环境。随后就可以动手编写/构建第一个 Hello World 程序,并在仿真器中(或者在真机上,只要你乐意)运行了。

Note:

下文将会使用 ~ 符号表示你的个人目录。对于 Mac OS X ,~一般代表 /Users/marko/ 这样的目录,对 Linux ,~/home/marko ,在 Windows Vista 和 Windows 7 中是C:\Users\marko,在Windows XP中则是C:\Documents and Settings\marko。同样,我将选择 Unix 风格的正斜线(/)而非 Windows 风格的反斜线(\)作为路径分隔符。

因此,如果你是 Windows 用户,只需要把 ~ 替换成 C:\Users\YourUserName ,并把 / 换成 \ 。除此,Mac 、 Linux 和 Windows 也就大同小异了。

3.1. 安装Android SDK

Android软件开发包(SDK)是你开发Android应用所需的一切。除了一套开发的工具集,它也提供了一个用以测试的平台。你可以在Android SDK的下载页面为你的目标平台下载到对应的Android SDK。

下载之后,解压到一个方便访问的目录。在本书随后的例子中,将假定你的SDK安装目录在~/andorid-sdk。若你的安装目录在其它位置,留意替换即可。比如:

Windows
C:\apps\android-sdk-windows
Linux
/home/ YourUserName/android-sdk-linux_86
Mac OS X
/Users/ YourUserName/android-sdk-mac_86

Tip:

我强烈建议Windows用户避免选择带空格的目录名,因为我们会经常用到命令行,夹带空格的目录名只会增加无谓的复杂性。而Windows XP的个人目录又恰恰带着空格:C:\Document and Settings,因此我建议把android-sdk放在一个新建的顶级目录之下,比如C:\apps。

不过,Windows Vista或Windows 7的话,直接放在C:\Users\YourUserName下面就好。

3.1.1. 设置PATH环境变量

Android SDK里有个目录,主要的工具都在里面。我们将会频繁地用到这些工具,因此把你的~/android-sdk/tools/目录加入系统的环境变量PATH会是个好办法,这一来就不需要每次使用它们时都切换目录了。

不同系统设置环境变量的方式各有不同,详见 Installing Android SDK 页面中的第二步。

(译注:Installing Android SDK: http://developer.android.com/sdk/installing.html)

3.1.2. 安装 Eclipse

Eclipse是一个开源的编程工具集,前身是IBM为Java开发的IDE,如今已成为Java社区大部分开发者的首选。Eclipse的首页在http://eclipse.org/。

Eclipse有着强大的功能与丰富的实用特性,我会在行进的途中将其一一带出。不过需要留心的一点是,Eclipse强大归强大,但同时也非常吃资源,有时你会巴不得一天重启一次。

Android开发并不限制开发者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编辑器或者IDE。不过Eclipse的使用者既占多数,本书也就选择了它。

Tip:

如果你不想用Eclipse,可以参考 Developing in Other IDEs。

好,去 http://www.eclipse.org/downloads/ 可以下载到Eclipse。建议选择Eclipse IDE for Java Developers(注意不是Eclipse for Java EE developers,这个要大两倍),安装至任何目录都可以。

3.1.3. Eclipse的工作区

Eclipse以项目为单位管理用户的工作,项目又都位于工作区(Workspace)中。因此工作区的位置需要明确下来,我建议使用 ~/workspace 这样相对简单的位置来存放自己的代码。Windows的话,仍建议避免在workspace目录中存在空格(使用命令行的时候会添麻烦)——C:\workspace该是个好地方。

3.1.4. 安装Android Development Tools

你还需要安装Android Tools for Eclipse,如下:

图 3.1. 安装新软件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4张图片
  1. 打开Eclipse,选择 HelpInstall New Software
  2. 进入Available Software对话框,单击Add。
  3. 进入Add Site对话框,在"Name"栏输入一个远程站点的名字(比如,"Android Plugin")。
  4. "Location"栏,输入这个URL:https://dl-ssl.google.com/android/eclipse/。
  5. 单击OK
  6. 回到Available Software对话框,这时你可以在这个列表中发现多了一个"Developer Tools"。选择它也就自动嵌套选择了Android DDMS和Android Development Tools,单击Next
  7. 在出现的Install Details对话框中,前面选择的Android DDMS和Android Development Tools都列了出来。单击Next,阅读并确认许可条款,安装依赖的插件,单击Finish
  8. 重启Eclipse。

    Note:

    如果下载插件时遇到问题,可以尝试将URL中的 "https"替换为 "http"(使用 https往往是出于安全目的)。

3.2. Hello, World

一切准备就绪,开工写一个Hello World程序。由于Eclipse会为项目自动生成一些模板,这里需要写的代码并不多,重要的是理解。

3.2.1. 创建新项目

进入Eclipse,选择 File→New→Android Project 。有时菜单里可能没有Android Project这一条目(尤其是在第一次启动Eclipse的时候),这时可以选择Other找到Android Project。只要选择过一次,它就会一直显示在菜单里。

进入New Project对话框,分别进行如下设置:

  1. 填写"Project name"。这是个Eclipse概念:Eclipse把一切皆组织为项目(project),而项目名只能是一个单词。在命名上,我个人比较喜欢CamelCase风格。在此输入:HelloWorld
  2. 选择"build target",它为构建工具指明目标平台的版本。其中罗列了所有可用的目标平台,以及SDK中附带的扩展。在这里可以选择一个较新的版本,比如Android 2.2(留意不要选择Google APIs,它们是Google的Web服务在Android平台上的专有扩展)。
  3. 接下来设置project属性。其中的"application name"也就是你应用的英文名字,随便写上就好,比如"Hello, World!!!"。
  4. "package name"是个Java中的概念。在Java中,源码都是组织为一个个的package,用以表示Java对象在不同类中的可见性,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在Android开发中,package作为应用程序签名的基本单位,也是很重要的。它的命名规范为逆序的域名,后跟可选的子域名。比如我有个域名是example.com,要编写一个计算器(caculator)的应用,那么package的名字就可以是com.example.caculator。
  5. "activity"一项是可选的。目前我们还没讲到Activity(参见第六章,Android用户界面),姑且把它看作是程序的界面即可。Activity通过Java的类来表示,因此它的名字也同样遵循Java中类的命名规范:首字母大写,对多个单词使用CamelCase命名规范。在此输入HelloWorld作为Activity的名字。
  6. "minimum SDK version"是这一应用所支持目标平台的最低版本,以API Level为单位。若想要得到较高的兼容性,就选择一个较低的版本。在这里我们不需要考虑兼容性,因此选择8,对应Android 2.2。
  7. 图3.2. "New Android Project窗口" 最后单击Finish按钮,Eclipse就会新建出一个项目。接下来,我们依次观察一下在这一环节中新建出来的文件。

图 3.2. New Android Project窗口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5张图片

3.2.2. Manifest 文件

Manifest文件是应用程序各部分之间的牵线人。它申明了程序中包含的构件(Building Blocks)以及相应的权限等信息。

例 3.1. AndroidManifest.xml



  
    
      
        
        
      
    

  
  


3.2.3. Layout文件

Layout文件用于表示界面的布局。在这里我们只用到了一个界面,就是上面定义的Activity:HelloWorld

例 3.2. res/layout/main.xml



        

3.2.4. Strings文件

这也是个XML文件,内容是程序中出现的所有文本。比如按钮的名字、Label、默认的文本等等,都统一在这一文件之下。把问题分解,令不同文件各司其职,这是个很好的做法——哪怕是XML文件。由此,Layout文件负责Widget的布局,Strings文件负责文本内容。

例 3.3. res/values/strings.xml



    Hello World, HelloWorld!
    Hello, World!!!

3.2.5. R文件

R文件负责Java与外部资源之间的关联。它在res目录中的内容发生变化时(比如添加一个图片或者xml文件)由SDK自动生成,不必也不应该手工修改。

既然有Eclipse代劳,对这个文件本身我们不必关注太多。不过它里面的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例 3.4. gen/com/marakana/R.java

/* AUTO-GENERATED FILE.  DO NOT MODIFY.
 *
 * This class was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by the
 * aapt tool from the resource data it found.  It
 * should not be modified by hand.
 */

package com.marakana;

public final class R {
    public static final class attr {
    }
    public static final class drawable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icon=0x7f020000;
    }
    public static final class layout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main=0x7f030000;
    }
    public static final class string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app_name=0x7f040001;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hello=0x7f040000;
    }
}

3.2.6. Java源码文件

Java代码是整个程序的驱动者。它会被编译为可执行格式,在Dalvik之上执行。

例 3.5. HelloWorld.java

package com.marakana;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os.Bundle;

public class HelloWorld extends Activity {
  /** Called when the activity is first created.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main);
  }
}

3.3. 仿真器

在仿真器(Emulator)上执行程序,与在真机上执行的效果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仿真器是机器码级别的仿真,其机器码与真机相同。

Tip:

模拟器(Simulator)与仿真器(Emulator)名字很像,但有着本质的不同。“仿真器”的意思是模仿真机执行机器码的过程,接近于“虚拟机”。而“模拟器”是在相对较高的层次上模拟代码的行为。Android SDK附带了一个基于QEMU的仿真器。

使用仿真器之前,我们需要创建一个Android Virtual Device(AVD)。最简单的方法是在Eclipse中打开Android Tool。

打开Android SDK and AVD Manager:可以在Eclipse中单击,也可以在SDK的tools目录中执行android命令。

图 3.3. Android SDK与AVD Manager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6张图片

进入Android SDK and AVD Manager,单击New…,出现Create New AVD对话框。你需要在这个对话框里对新的AVD做一些设置, 其中Name可以随便起一个,Target是目标平台的版本,其中的选项会因为SDK的平台以及扩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里面没有列出任何选项,那就返回Android SDK and AVD Manager,在Available packages中选择安装一个目标平台,比如Android 2.3 - API level 9。

AVD中也有一个SD卡,你能以MB为单位指明它的大小。Skin表示虚拟设备的观感。通过Hardware选项可以详细设置AVD的硬件参数,选择支持的特性。

图 3.4. 新建AVD的对话框

配置完毕,就可以在列表中见到一个新的AVD。好的,运行它仿真器就出来了,如 图3.5. 仿真器

图 3.5. 仿真器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7张图片

3.3.1. 仿真器 vs 真机

在大多数情况下,应用在仿真器上执行,与在真机上是没有区别的。少数的例外情况则往往是因为难以模拟,比如传感器。一般的硬件相关特性比如电话呼叫、地理定位等等,都可以由仿真器模拟。

3.4. 总结

Android开发环境的搭建,几乎就是对付Android SDK和Eclipse了。开发环境设置完毕,不妨动手用Eclipse创建一个简单的Hello World项目实现一下,看看是否一切都能正常工作。运行良好的话,也就证明环境已经搭建完毕,为往后正式的开发做好了准备。


4. 基本构件

本章介绍Android应用的基本组成部分:构件(Building Blocks)。我们将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观察Activity是什么、Intent如何工作、Service酷在什么地方、怎样使用Broadcast Receiver与Content Provider使程序更易于扩展,以及更多相关内容。

(译者注:本书在翻译中,对构件的名称一律保留原文,比如Activity、Intent、Service等等。)

到本章结束,你将对不同构件的应用场景、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关系有个概念性的认识。

4.1. 基本构件

构件(Building Blocks)即构建Android应用所需要用到的组件。就像砖块之于盖房子,有构件的堆叠组合才可以构建出完整的应用。刚开始设计时,不妨参照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先想想,你的应用的外观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大体怎样实现。然后就可以打草稿了,画下设计图,记录下设计思路。这对把握全局——怎样组合构件才能让它们正常工作——是大有好处的。

4.2. 真实世界的例子

我们要做的是一个Twitter应用。用户的需求很清楚,那就是发新消息、查看朋友的新消息,这也正是它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事先获知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Twitter。由此可知,我们需要三个界面。

其次,我们希望应用程序能够流畅地运行,而回避开网络连接情况的影响。应用程序应该只在设备联网时抓取Twitter消息,并缓存到本地。为此,我们需要用到一个后台运行的Service,也需要用到数据库。

我们也希望这个后台Service最好在设备开机时就能运行。这样用户只要打开应用,就能立即查看到朋友们的最新消息。

如上,这都是些很直白的需求。通过Android提供的构件,你可以轻松将以上的任务分离开来,独立完成。到最后只消简单地将它们打包,一个完整的应用也就成型了。

4.3. Activity

Activity 即设备在某一时刻所显示的界面。一个程序通常含有多个界面,用户可在其间切换。对用户而言,这就是程序的外观部分。

我通常喜欢拿网页来类比Activity:就像一个网站含有多个网页,Android程序也含有多个界面(Activity);网站有主页,Android程序有主界面(main Activity)——也就是启动程序时显示的第一个界面;为了方便用户在多个页面之间跳转,网站会提供导航功能,Android也一样。

在网站里,你可以从某页面跳转到另一个网站的页面。类似地在Android中,你也可以在某程序的界面里启动或访问其它程序的界面。比如在联系人应用中,你可以选择某个朋友,直接进入短信应用的界面为他写消息。

4.3.1. Activity 生命周期

因为涉及到新建Linux进程、为UI对象申请内存、解析XML文件以及最终的图像渲染,初始化Activity的成本是比较高的。既然在初始化上面花了这么大功夫,那么每次离开Activity就将其销毁就未免太浪费了。在这方面,Android引入了Activity Manager机制,用以自动管理Activity的生命周期。

Activity的创建、销毁、管理皆由Activity Manager全权负责。如果用户首次启动了某程序,Activity Manager会负责程序界面的初始化与显示;如果用户要切换界面,Activity Manager将原先的界面隐藏而不是销毁,这样可以加速下次访问;Activity Manager也负责销毁长时间未访问的Activity,为当前活跃的Activity腾出更多内存空间。引入Activity Manager机制的动机就是提升用户界面的速度,这对用户体验很重要。

图 4.1. Activity的生命周期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8张图片

Android的编程环境有些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在Android开发中,你会发现自己更多是对程序状态的迁移做出响应,而很少需要主动控制它的状态。在托管的环境中添加自己的业务逻辑,这点倒是与Java的applet与servlet有些相似。因此谈及Activity的生命周期,我们很少关心它的当前状态,而对它的状态迁移更感兴趣。图4.1 Activity的生命周期 展示了Activity各个状态之间的迁移关系。

4.3.2. Starting 状态

Activity在刚刚启动时还未进入内存,这就是Starting状态。在这时,Activity会调用一些我们提供的回调函数,随后进入Running状态。

留意,Starting状态到Running状态的切换是最为耗时的操作之一。耗时也就耗电,对电池的续航能力也有影响。因此不再显示的Activity不会被轻易销毁,留它驻留在内存中,到用户下次访问的时候可以节省资源。

4.3.3. Running 状态

Activity显示在屏幕上允许用户交互,这是Running状态。我们有时称这一状态的Activity为“获得焦点”(in focus),也就是在这时用户交互的相关操作比如打字、触摸屏幕、点击按钮等等,都由这个Activity掌握。可知,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Activity处于Running状态。

处于Running状态的Activity可以优先获取内存或者其它资源,这样有助于提高用户界面的响应速度。

4.3.4. Paused 状态

当Activity没有获得焦点(没有用户交互)但仍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时,它就是Paused状态。这种状态出现不多,因为屏幕通常不大,而Activity都是要么占据整个屏幕,要么不显示。那么进入Paused状态,往往就是因为有对话框显示在前面了。另外,Activity会在停止前进入Paused状态。

Paused状态的Activity依然拥有获取内存或者其它资源的优先权,因为它们依然显示在屏幕上,应该避免让用户感到不自然。

4.3.5. Stopped 状态

当Activity不再显示却依然驻留在内存中的时候,就是Stopped状态。Stopped状态的Activity可能会被重复利用,重新进入Running状态。也有可能被销毁而从内存中移除。

系统将Stopped状态的Activity驻留在内存中,用以加速用户下次访问。毕竟重启一个Activity要比重新初始化一个Activity轻量的多。一切都还在内存里,需要做的只是把它显示出来。

Stopped状态的Activity可能会在任意时刻从内存中移除。

4.3.6. Destroyed 状态

Destroyed状态的Activity就不再驻于内存了。当Activity Manager认为某个Activity已经不再需要的时候,就会销毁它,并把它视作Destroyed。在销毁之前,它会调用回调函数onDestroy(),允许开发者在这里执行一些清理工作。不过Destroyed状态之前不一定是Stopped状态,Paused状态的Activity也有被销毁的可能,因此最好将一些重要的工作(比如保存数据)置于onPause()而不是onDestroy()中。

Note:
实际上,Activity在Running状态并不一定意味着它的运算量大,它也有可能在干等着用户输入;同样,在Stopped状态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它的运算量小。状态多是针对用户输入的响应(比如是否显示、是否拥有焦点)而言,而并不能代表它所做的工作内容。

4.4. Intent

Intent是构件之间传递消息的一种机制。通过Intent可以显示一个Activity、启动或停止一个Service,也可以当作简单的广播。Intent是异步的,也就是说在发送时不需要阻塞等待它们响应完成。

Intent分为显式(explicit)和隐式(implicit)两种。显式的Intent要求发送者明确地指出接收者是谁;而隐式的Intent只要求发送者指明接收者属于哪一类别。比如某Activity可以发送一个“我要打开网页”的Intent,这时能够“打开网页”的某个应用程序即可收到这个Intent。

当多个应用程序对同一个Intent发生争抢的时候,系统会询问用户来决定选择哪个程序。用户也可以针对某Intent设置一个默认程序,就像你在桌面系统中安装了Firefox或者Chrome,即可选择把它设置为默认浏览器,从而替换掉原先的Internet Explorer或者Safari一样。

这样的消息机制允许用户自定义系统中的任何响应程序。比如你想换一个短信程序或者浏览器,只要把它们设成默认即可。

图4.2 Intents 展示了通过Intent实现"跳转"的原理。

图 4.2 Intents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9张图片

4.5. Service

Service运行于后台,没有任何用户界面。它们就像是没有界面的Activity,适合于那些需要执行一段时间、但是不需要考虑如何显示的操作。比如,我们希望在移出音乐播放器的窗口之后,播放器依然可以播放歌曲。

Note:

不要将Android的Service与Linux的原生服务、服务器进程或者守护进程相混淆。它们都是操作系统的部件,要底层的多。

图 4.3. Service 的生命周期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10张图片

Service的生命周期要比Activity简单不少,要么启动,要么停止,如 图4.3 Service的生命周期 。同时,Service的生命周期受开发者影响较多,而受系统控制相对较少。因此身为开发者,我们需要小心对待Service,避免它无谓地浪费资源(比如CPU和电池)。

Note:

虽说Service运行于后台,但这并不是说它默认执行于另一个独立的线程中。如果一个Service需要执行一段耗时的操作(比如网络调用),依然需要程序员将它放在单独的线程中处理。否则,你的用户界面将响应不灵。一言以蔽之,Service默认与Activity在同一个线程中执行,而这个线程也被称作UI线程。

4.6. Content Providers

图 4.4. Content Provider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11张图片

Content Provider是应用程序之间共享数据的接口。Android默认使每个应用程序都运行在沙盒(sandbox)里面,自己的数据与外面的程序完全隔离,要传递数据则必须依赖一些特定的接口。少量数据通过Intent传递即可,要传递大量的持久化数据就需要Content Provider了。为此,Content Provider提供了一套很好的按照CRUD原则设计的接口,以供不同程序之间共享数据,如 图4.4 Content Provider

Android将这种机制应用到了方方面面。比如Contacts Provider专为不同的应用程序提供联系人数据,Settings Provider专为不同的应用程序提供系统的配置信息,Media Store为不同的应用程序提供多媒体信息(比如图片、音乐)的存储与分享,等等。

以联系人应用来说,应用程序本身并没有联系人数据,Contacts Provider则没有用户界面。如 图 4.5. 从Contacts Provider获取数据的联系人应用,可见联系人应用通过Contacts Provider,从另一个应用程序中获取联系人数据的方法。

图4.5 从Contacts Provider获取数据的联系人应用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12张图片

把数据的存储与用户界面分离开来,这使得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拆换起来也更加灵活。比如用户可以安装一个新的地址薄应用(Address Book App)替换掉原先的默认的联系人应用(Contacts App),同时仍希望使用原先的数据;或在主屏幕上面安装一个小部件,方便做些开关WiFi/蓝牙/GPS之类的系统设置。也有许多手机制造商(比如 HTC Sense)基于Content Provider机制,设计一套自己的软件集来提升用户体验。

Content Provider的接口很简单,那就是insert()update()delete()query()。这与一个数据库的接口很相似,因此针对某数据库实现一个Content Provider当作代理也十分简单。话虽这么说,不过你该更喜欢使用现成的Content Provider,而不是自己造轮子。

4.7. Broadcast Receiver

图 4.6. Broadcast Receiver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13张图片

Broadcast Receiver是Android整个系统中通用的发布/订阅机制(更确切地说,Observer模式)的实现。意思是接收者(Receiver)订阅一些事件,在事件发生时做出一定响应。

系统自身时时刻刻广播着一些事件。比如收到短信、来了一个电话、电量不足或者系统启动等事件发生的时候,它们都是通过广播传递给每个接收者。

对我们的Twitter应用而言,我们希望在系统启动时就启动UpdaterService来更新消息。为此,我可以订阅"系统已启动"的广播事件。

你也可以发送自己的广播。接收者可以是程序自身的其它部分,也可以是其它的程序。

Broadcast Receriver并无任何可见的界面,也并非常驻于内存中执行。它只会在事件发生时执行一段代码,做些启动一个Activity/Service之类的操作。

4.8. Application Context

到这里,我们已经对Activity、Service、Content Provider以及Broadcast Receiver有了大致的了解。可以说它们一起构成了整个应用程序,也可以说它们共同存在于同一个应用程序的上下文(Application Context)里面。

Application Context即当前应用程序所在的进程以及其运行环境,它为不同的构件所共享,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它实现在不同的构件中共享数据和资源。

不管应用程序中首先启动的是哪个构件(Activity,Service还是其它),都会首先初始化Application Context。从此它的生存周期也就与整个应用程序保持一致,而与Activity或者某构件无关。我们可以通过Context.getApplicationContext()或者Activity.getApplication()获得它的引用。留意Activity与Service都是Context的子类,因此也就继承了它所有的方法。

4.9. 总结

在本章,我们将Android应用程序中最常见的组件大致浏览了一遍。下至简单的Hello World上到复杂的系统,应用程序样目繁多,但都是通过它们组合而来。

到下一章我们开始按照Yamba程序作为主线,演示如何将这些点滴零碎合而为一,使之成为一个可用的程序。


5. Yamba 项目简介

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动手实践,因此一个好的实例是很重要的。在平日面向数千初学者的教学中,我曾尝试使用过许多不同的实例。经过总结,一个好的实例该有如下特征:

全面

一个好的实例应该足以涵盖Android应用框架中的诸多特性,同时也把相应的特性用在点子上,而不仅仅是为了展示特性而使用特性。这对新接触Android的同学来说,可以端正学习的方向,是很重要的。

大众化

一个好的实例应当是简单易懂的。对我们来说,学习的重点在于理解它的设计与实现,而非死记硬背它的特性与好处。

5.1. Yamba 项目

我为这本书选择了一个类Twitter的应用程序作为实例,它的名字是Yamba,即 Yet Another Micro Blogging App。 使用Yamba,你可以连接到twitter之类的微博服务以跟踪朋友的消息,也可以更新自己的消息。

Yamba作为一个实例,它应用了Android的所有构件(Building Blocks),全面而不失简洁。我们可以留意下它是如何将各个独立工作的部分合而为一的。至于Twitter这样的微博服务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因此有关程序的功能也就不多做解释了。

成品图大约如下:

图5.1. 来自友邻的消息列表,也就是Timeline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14张图片

图5.2. 用户输入消息时屏幕的样子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15张图片

图 5.3. 用户选项

5.2. 设计原则

我们需要引入一个设计原则,作为指导项目行进的指南针,并贯彻于项目的始终。在遇到问题时,它也可以给予我们一定的帮助。

渐进式开发

先从一个小程序做起,随后慢慢给它添加功能。一开始程序的结构会很简单,但是我们会在更新中不断为它添血加肉,让它慢慢成长。行进途中我会及时讲解这些变化,读者可以留意。

保持完整,保持可用

程序必须保证一直都是可用的。或者说,在每次修改中所添加的功能应尽量的小并且完备。一旦将其加入原先的代码库,就依然是一个整体,并保证在每一轮更新之后,程序都是可以正常运行的。

代码重构

每过一段时间就回头重构下我们的程序,及时消除重复代码,优化设计,增加代码重用,避免重复造轮子。 但也没有必要纠结于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毕竟还有未来的重构。在这一流程中,读者也可以体会下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最佳实践。

5.3. 项目设计

在第4章中有提及,Android应用就是Activity、Service、Content Provider、Broadcast Receiver的松散组合。它们作为Android的基本构件(main Building Blocks),在开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图5.4 Yamba设计图 给出了Yamba的设计架构,不妨留意其中基本构件与应用之间的关系。

图 5.4. Yamba设计图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16张图片

5.4. 第一部分: Android 用户界面

在这部分中,我们将着重介绍 Yamba 的第一个部分:消息更新界面。 我们的主要任务有:

5.4.1. 构建一个 Activity

我们先来熟悉一下 Android 的用户界面(UI)模型。Android的UI模型可能与你接触过的其它UI模型有所不同,其最大特点即它的 UI既可以通过Java描述,也可以通过XML描述。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尝试开发一个如 图5.2 "用户输入消息时屏幕的样子" 那样允许用户发布消息的界面。在此过程中,我们配合使用Java与XML完成UI 的设计。在此,读者将了解到Android中Layout与View的概念,以及图片的使用方法与美化UI的窍门。

在此,我们将贯彻 UI 设计的最佳实践,使你的应用程序能够适应任何尺寸和分辨率,而不失美观和实用。

5.4.2. 网络和多线程

有了用户界面,接下来就应该考虑用户与服务端交互的实现方法了。在此,我们引入一个三方库来帮助我们访问 Twitter 的 API 服务。

在网络调用执行中,我们会发现界面响应不灵,这是因为网络操作是不可预知的。毕竟不能让网络操作把我们的界面卡死,因此我们在这里引入Android中的多线程机制,避免不必要的外部阻塞。

5.4.3. Android 程序的调试

哦,糟糕,我们的程序不能正常工作了。不过别担心,这是必须的。调试是正式开发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我们将在本章讲解 Android SDK中提供的调试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如何快速地定位并解决问题。调试会成为你的第二本能的!

5.5. 第二部分: 首选项,文件系统,选项菜单以及Intent

这部分讨论用户个人选项界面的实现。 在本节结束后,Yamba 将会拥有两个用户界面,一个用来更新消息,另一个用于配置个人选项。 此时的Yamba已经可以为用户所配置,成为一个可用的 App 了。本阶段我们要新建的东西有:

5.5.1. 选项界面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界面。每个界面都对应着一个Activity,它是 Android 的基本构件之一。 我们将在这里学习新建界面的步骤和方法。

5.5.2. 菜单系统与 Intent

我们还需要一个地方来切换界面,因此在这里引入 Android 的菜单系统及 Intent 机制,学习通过发送 Intent 实现切换界面的方法。

5.5.3. 文件系统

最后我们将学习典型 Android 设备上的文件系统。阅读本章之后,你将对操作系统的架构以及Android的安全机制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5.6. 第三部分: Android Service

这部分对应第八章,介绍Service(后台服务)的相关知识。到本章结束,Yamba将能够定期访问服务端,即时更新朋友的消息。

5.6.1. Service

Android 的 Service 是个很重要的构件。它允许进程在后台运行,而无需用户界面。 这对 Yamba 自然是再合适不过,我们可以凭借它实现定期与服务端交互。在本节,你将学到Service中多线程的使用方法。

5.6.2. Application对象

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代码中多了些重复的东西,而不那么优雅了。为了重构 Yamba 使之更易于扩展,我们在此引入 Application 对象。

5.7. 第四部分: 使用数据库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从服务端获取数据了,但还没有地方用来存储数据。在此,我们介绍 Android 的数据库支持。在本节的最后,我们即可实现将数据持久化保存在数据库中。

5.7.1. SQLite以及Android的数据库支持

Android自带了 SQLite 数据库的支持。SQLite短小精悍,更有Android框架中丰富的API,使用起来会很容易。本节我们介绍SQLite及其配套API的使用方法。哦,在这里还没必要精通SQL,不过了解一些SQL总是好的。

5.7.2. 再次重构代码

到这里不妨再重构一下代码。不必吝惜重构的机会,它是长线投资,甜头只有在后面才尝的出来。

5.8. 第五部分: List与Adapter

听名字像是回头复习UI了,但List与Adapter与众不同。作为控件,它们允许我们将大量的数据集与小屏幕上的显示绑定在一起,且不失高效性与伸缩性。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得到的好处就是Yamba不会因为运行时间的增长而变慢。

数据都已保存在了数据库中,但还没有办法显示出来。在此我们为 Yamba 设计一个显示Timeline的界面,方便用户查看朋友消息。

5.8.1. Timeline 界面

接下来分步实现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界面。首先利用已知的Android UI知识组装出一个半成品,能基本工作就好;然后改进设计,它会看起来更漂亮些,但是依然不能满足现实世界的需求;最后我们引入List与Adapter,使之完善可用。

5.8.2. 再重构一次?

我们希望用户能够在不同的界面中感受到一致的体验,也希望我们自己管理代码能够更容易些——再重构一次吧。在此我们引入一个BaseActivity作为所有Activity的基类,将重用的代码提取出来。

5.9. 第六部分: Broadcast Receiver

我们想让Yamba智能地响应外部事件。为此,在这里引入Broadcast Receiver机制。

5.9.1. Boot Reciever 与 Network Reciever

假如我们希望在设备开机时就开始更新消息,也希望在网络离线时暂停更新,并在网络正常时恢复更新。要实现上述功能,就需要通过不同的Broadcast Receiver来完成。

5.9.2. Timeline Reciever

还有另一种Receiver,它们只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段,收听的消息也不是来自Android系统,而是来自Yamba自身的其它部分。我们将在这里了解到,如何使用Reciever将松散耦合的各部分优雅地组合起来,而不失可扩展性。

5.9.3. 权限

在访问网络或者文件系统时,你已经对系统内置的权限机制有所了解。在这里,我们将尝试定义我们自己的权限机制,并应用它们。毕竟我们不希望他人来随便访问Yamba的内部操作。

5.10. 第七部分: Content Provider

在这里,我们将再访Content Providers,重构数据库的代码来使用它们。为展示它们的工作方式,我们将引入一个Android小部件。

5.10.1. 消息数据

其它程序不能干涉我们的消息数据,这样很好。但我们想让其它程序访问这些数据又该怎么办?毕竟其它程序也可能想善意地利用我们的数据,通过它们独特的表现手法做另一番展示。为此,我们需要创建一个Content Provider为外部提供数据。

5.10.2. 应用程序小部件

但是谁会关心我们的数据呢?当然有,比如小部件(App Widget),也就是挂在主屏幕上显示天气之类的小东西。我们将在这里新建一个小部件,通过Content Provider读取最新消息并显示在主屏幕上。

5.11. 第八部分: 系统服务

(译者注:"系统服务"与作为构件的"Android Service"是不同的东西。在翻译中,我们将所有构件的名字保留原文,而将System Service译为"系统服务",以示区别。)

Android 操作系统内置了许多实用的系统服务供程序使用,比如当前位置、传感器数据、WiFi热点等等。在这部分,我们将为Yamba添加若干小功能,比如提交用户的当前位置。

5.11.1. Compass与Location

本例用以演示系统服务的工作方式。我们将利用传感器的有关特性,开发一个指南针应用,随后将类似的功能引入Yamba,为用户发送的消息附带上坐标信息。

5.11.2. Intent Service, Alarms, Notifications

可以看到,Android内置了一些很酷的Service,用好可以简化UpdaterService的实现。所以再次重构代码吧。在这里我们引入IntentService来响应Intent请求,另外还需要引入Alarm Service,来定期触发Intent请求。我们还将使用到Notification Service,在系统托盘(Notification Area)显示提示信息。经过重构,我们将得到一个更为优雅的UpdaterService实现。

5.12. 总结

本章可作为后面八章的铺垫。经过一轮轮的迭代,你将完成一个中等规模的Android应用。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这过程中体会到程序各部分的意义、及其合而为一的方法。或者说,这就是体会到Android开发中的“思维方式”。


6. Android 用户界面

本章介绍Android中用户界面的构建方法。我们将在这里创建第一个Activity作为实例,体验如何使用XML描述界面布局,以及在Java中引用它的方法。随后介绍View(又称Widget,控件)和Layout(布局)的概念,以及如何在Java中捕获事件(比如单击按钮)。另外,还需要在这里导入一个三方的jar文件,用来访问 Twitter 提供的 API。

到本章结束,你就有了一个自己编写的 Twitter 应用。暂时它只有一个界面,允许用户输入消息并发布到网上。

6.1. 创建用户界面的两种方法

Android提供了两种风格可供我们创建用户界面(UI):一种是声明风格,另一种是编程风格。它们之间的差别不小,但是我们想做好界面,往往离不开它们的相互配合。

6.1.1. 声明式的用户界面

声明式就是使用XML来定义UI的外观。通过标签表示显示出来的相应元素,这与使用HTML编写网页是很相似的。若是以前写过HTML页面,编写声明式的Android界面也很快就能上手。

声明式的好处就是,便于使用所见及所得(WYSIWYG)工具——有些来自Eclipse Android Development Tools(ADT)的扩展,有些来自第三方。另外一个好处是,XML是易于人类阅读的,即使你不熟悉Android的平台与框架,也可以大致看得明白。

声明式的缺点是也正在XML本身。描述界面的外观样式,XML自是再合适不过,但是响应外部事件、处理用户交互它就无能为力了。而这就是引入编程式的理由。

6.1.2. 编程式的用户界面

编程式的用户界面就是使用Java代码来编写UI,做过Java AWT或者Java Swing开发的同学对此肯定不会陌生。这跟其它语言中提供的UI库也区别不大。

假如你想通过编写代码的方式创建一个按钮,一般就需要声明一个按钮变量、获得按钮的实例、添加到容器里面,然后设置相应的属性——颜色、文本、文本大小、背景颜色等等不一而足。你也希望对按钮的点击事件做些响应,因此还需要添加额外的逻辑。这样一来二去,敲出来的代码是很可观的。

理论上讲,声明式风格能做到的,编程式风格也都能做到。但是通过Java代码,你更可以为按钮的点击事件作出响应——这也正是应用编程式风格的主要场景。

6.1.3. 各取所长

好,那我应该选择哪种方法?好的选择是两者皆用:使用声明式(XML)表示用户界面中的静态元素,比如页面布局、控件摆放等;同时使用编程式(Java)来定义控件对用户操作的响应。换种说法,就是使用XML描述它的"样子",而使用Java定义它的"操作"。

Note:

虽然两种做法风格迥异,但是到最后XML终究还是要"解析"到Java的运行环境中才可以显示出来。实际运行的只有Java代码。

6.2. View与Layout

Android 通过 Layout 与 View 机制组织UI中元素的显示方式。View 就是屏幕上显示的控件——比如按钮、标签、文本框等等。而 Layout 用来安排 View 的排列,比如它可以将一组按钮或标签排成一行或者一列。

如果你有 AWT 或者 Swing 的编程经验,那就不难发现 Layout 对应 Java 的容器( Container ), View 对应 Java 的组件( Component ),都是很相似的东西。另外, Android 中的 View 有时也被称作// 控件(Widget)//。

图 6.1. Layout与View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17张图片

Note:

不要将Android UI中的控件(Widget)与应用程序小部件(App Widget)相混淆,后者是指可以嵌入到其它应用程序(如主屏幕程序)里面显示的小程序。而这里我们谈到的控件(Widget),是指Acitivity中的View。

可以把Layout看作是容纳一些子元素的容器。这些子元素可以是View,也可以是Layout,这样可以方便组合出复杂的用户界面。

Layout负责为子元素安排位置,不同的Layout提供不同的安置方法。如图 6.1 "Layout与View"

Android框架中内置的Layout各种各样,不过常用的大约也就这几个:LinearLayout, TableLayout, FrameLayout, RelativeLayout和AbsoluteLayout。

6.2.1. LinearLayout

(to 编辑:这里LinearLayout若直接翻译成中文并不合适,因为它们在指代某种布局的同时,更是特指Android框架中的某个类。)

LinearLayout(线性布局)是最简单的Layout之一,只是简单地纵向或者横向排列它的子元素。它会按顺序计算每个子元素需要的空间,如果一个“较早加入的”元素占据了整个屏幕大小,后面的元素就显示不出来了。因此子元素的顺序很重要。

LinearLayout的一个重要属性是layout_orientation。可用的选项有Vertical和Horizontal,用以指示它是水平排列还是垂直排列。

Tip:

LinearLayout可能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Layout,但它并不总是最好的选择。一条经验是,一旦你想嵌套多个LinearLayout,那就换用别的Layout吧,比如RelativeLayout之类。Layout如果嵌套的太深,会浪费较多的CPU时间,电池的续航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6.2.2. TableLayout

TableLayout(表格布局)将其子元素布局在一个表格之中。TableLayout只接纳TableRow作为自己的子元素,表示表格中的一行,下面可以容纳其它子元素。TableRow水平地排列它的子元素,这同水平排列的LinearLayout很像。

熟悉HTML的同学可能会有同感,TableLayout接近于

标签,而TableRow接近于标签。不过Android中并没有
的对应物,每一行的列数由TableRow的子元素的个数动态决定。

TableLayout的一个重要属性是stretch_columns,可以用它来展开列号对应的列来占据可用的空间。也可以通过*来展开所有的列。

6.2.3. FrameLayout

FrameLayout(帧布局)将其下的子元素相互覆盖起来,就像一副扑克牌,只留一个显示在外面。它可以用于标签的实现,也可以作为以后要用的控件的临时存放地。

6.2.4. RelativeLayout

RelativeLayout(相对布局)用于指明子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它十分强大,不需要嵌套就可以实现复杂的布局,同时还可以减少使用的控件的数量,从而提高程序的整体性能。RelativeLayout需要我们为它的每个子元素提供一个ID,你可以单独设置它们的相对位置。

6.2.5. AbsoluteLayout

AbsoluteLayout(绝对布局)可以为它的子元素设置一个屏幕上的绝对位置。这个Layout简单易懂,对所见及所得工具来说是再好用不过。缺点就是不那么灵活,在某个屏幕上显示很好的界面,换个不同大小、宽高、分辨率的屏幕可能就不能正常显示了。

6.3. 启动Yamba项目

接下来开始编写Yamba。打开你的Eclipse,选择File→New→Android Project。

然后出现一个对话框(如 图 6.2 "New Project 对话框"),要求你输入有关新项目的各种信息。其中重要的条目如下:

Project Name

这是Eclipse项目的名字。出于方便以后使用命令行的考虑,最好不要在项目名里夹带空格。输入Yamba

Contents

保留默认选项也就是creating a new project,不需要修改。

Build Target

目标平台的版本。不分标准版还是定制版,只要是Android平台即可。前面我们既已定下将Android 2.3 (API level 9)作为目标平台,在这里就选择Android 2.3

Application name

应用程序的名字。要求是纯文本,内容可以是任何有效字符。在这里输入Yamba即可。

Package name

按照Java package的命名规范为项目的package命名,也就是逆序的域名形式。在这里使用com.marakana.yamba

Create Activity

是否为项目默认创建一个Activity。保留默认的选中即可。Activity的名字必须遵循Java类的命名规范,也就是CamelCase命名法。在此输入StatusActivity

Min SDK Version

表示支持平台的最低版本。一般这个数字与前面的API Level是相互对应的,不过你的应用若并没有高版本API的依赖,那就可以降低这个数字。我们的应用最低可以在API Level 4(Android 1.6)上运行,因此输入4。一个较低的API Level有助于提高兼容性,从而允许更多的用户使用它。

单击Finish。即可在Eclipse的Package Explorer里面见到一个新的项目,也就是Yamba。

图 6.2. New Project对话框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18张图片

6.4. StatusActivity的布局

接下来开始设计一个用户界面,用户可以在里面输入新消息并发布。

Eclipse默认会在res/layout下创建一个main.xml文件。出于一致性的考虑,我们将把它的名字改为status.xml以对应StatusActivity。在Eclipse中重命名一个文件,就右键点击它,选择Refactor→Rename…,输入新名字即可。Eclipse在重命名时会智能地做些同步工作,使所有引用到这个文件的地方保持一致。这在更新Java文件时可以做到完全自动,但对XML文件就不那么尽善尽美了。修改一个XML文件名,我们还需要手工修改Java代码中引用R类的相关部分。比如在这里,就需要将onCreate()方法中的setContentView(R.layout.main)修改为setContentView(R.layout.status)

这个界面分为四部分:

  • 屏幕上方显示的标题,TextView控件。
  • 消息的输入框,在此使用EditText控件。
  • 更新状态的按钮,Button控件。
  • 一个容纳以上所有控件的Layout,它负责将这些控件垂直排开。在此选用前面提到的常用Layout之一——LinearLayout。

StatusActivity的源码大致如下:

例 6.1. res/layout/status.xml






  
  

  
  

  
  


以上代码由Eclipse Graphical Layout自动生成,它是作为Eclipse插件的Android Development Tools(ADT)的一部分,即编辑Android中XML文件的辅助工具,如 图 6.3. Graphical Layout模式下的status.xml。ADT可以辨认出这是在编辑用户界面的Layout,因此按照Graphical Layout模式打开status.xml,很方便就可以生成上述的代码。

图 6.3. Graphical Layout模式下的status.xml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19张图片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已对这些XML资源的概念略有提及,但是代码中存在的细节仍是需要在后面慢慢体会的。

6.4.1. 控件的常用属性

一般来讲,这就是最常用的几个属性:

layout_height和layout_width

表示控件在父元素中占据的空间。在这里可以明确给出像素、英寸等单位的值,但这样是不提倡的。你的程序需要运行在不同的设备上,它们屏幕的尺寸会有不同,因此绝对大小不如相对大小。提倡的是,在这里给出fill_parent或者wrap_content,分别表示占据父元素的所有可用空间,或者仅占据自己全部显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留意,自API level 8开始,fill_parent改为match_parent。

layout_weight

表示布局的权重,0或者1。比如消息框对应的EditText控件的默认布局权重是0,设定的布局高度(layout height)是fill_parent,而且它在发送按钮之前先一步申请空间,这样发送按钮就被挤出屏幕之外而无法显示了。为了让发送按钮显示出来,我们可以把消息框的布局权重设为1,这样它依然会在高度上占据尽可能多的空间,不过如果还有其它控件,就会为它们让出合适的空间,使之可以显示。

layout_gravity

指明这一控件在布局中所在的水平位置或垂直位置,可选的值为top、center、left等。若把某控件的宽度设为fill_parent,再给它一个center的水平位置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不过把控件的宽度设为wrap_content,再给它一个center的layout_gravity就令它居中。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属性与下面gravity的区别。

gravity

指定控件的内容在这个控件中的位置。人们很容易将它与layout_gravity相混淆,实际上它们的应用场景不同。比如,我们作为标题的TextView的宽度设为fill_parent,那么设置它的layout_gravity就没有用处,不过将其gravity设为center可以让它的文字居中。

text

不是所有控件都有这个属性,但它十分常见,比如Button、EditText和TextView。它指定控件显示的文本。但是在这里直接输入文本是不被提倡的,因为这样就限制了程序的语言环境。好的做法是将所有的文本放到string.xml资源文件里,按照@string/titleStatusUpdate这样的形式引用它。

id

id是控件在layout资源文件中的唯一标识符。id对控件而言不是强制的,我也建议尽量少用id以减少重名的机会。但是在Java中需要引用控件的话,id是必须的。Id的格式为: @+id/someName,其中someName就是对应widget的名称。我个人的命名习惯是在名字前面加上类型,比如@+id/buttonUpdateStatus这样。

6.4.2. 字符串资源

Android精细地划分了文件的职责:布局在资源文件中给出了定义,文本值(按钮的文本、标题等)也都独立到string.xml文件之中。这一来为程序提供多语言版本(英语、日语、俄语等)也就容易了许多,只需要提供另一个string资源文件即可。

现在string.xml的内容大致如下:

例 6.2. res/values/strings.xml



  Yamba 1

  Yamba
  Status Update

  Please enter your 140-character status
  Update

就是一组键值对。

Tip:

对资源的命名,建议使用统一的的命名规范。比如titleYamba这个名字,就是以资源的用途——标题(title)——作为前缀。后跟一个名字(Yamba)。多个单词之间使用CamelCase命名法表示分隔。这样使得不同的资源容易区分,也容易查找。

6.5. StatusActivity 类

现在已经有了设计好的XML界面,接下来转到Java这边。本章的开头曾提到构建用户界面有两种方式:一种使用XML的声明风格界面,也正是我们前面所做的;另一种是使用Java的编程风格。而最佳实践是尽可能多地使用XML来描述界面,到最后使用Java专门处理外部交互。

Java部分对应的文件是StatusActivity.java,Eclipse New Project对话框已在里面生成了类的大体框架。这个类是com.marakana.yamba1 package的一部分,因而肯定是在它的目录之下。

6.5.1. 编写自己的对象,以及初始化的相关代码

Android程序中所有的构件(如ActivityServiceBroadcastReceiverContentProvider)都是继承一个Android框架中提供的基类,然后覆盖特定的方法。在这里,我们继承Activity类,覆盖了onCreate()方法。在第四章的 "Activity的生命周期" 一节 曾提到,Activity有个精心设计的生命周期,作为指导Activity行为的一台状态机。身为开发者,我们通常不会主动地干涉Activity的状态,而是跟踪Activity状态的变更,被动地对事件做处理。在这里,我们的onCreate()会在Activity第一次创建时由系统的ActivityManager负责调用(参见第四章中 "Starting状态""Running状态" 两小节)。像这样继承一个基类然后覆盖特定的方法的编程范式,被称作Template模式。

onCreate()方法在基本工作之余,还会做些杂事,处理些一次性的初始化工作。比如为按钮绑定点击事件、将程序连接到服务端等。

留意onCreate()有个Bundle类型的参数。它表示启动这一Activity的Intent所附带的少量数据。Bundle只能存储基本类型,复杂的数据需要自己编码。不过话说回来,在Yamba中我们并无使用Bundle的特殊需求,也就没有使用它。

永远记住:不论何时,只要覆盖了一个方法,就首先调用父类中原先的方法。而这里的做法就是super.onCreate()

因此,如果你继承来自框架的类,在覆盖的方法中只要调用super中对应的方法,即可按部就班地执行父类的行为——在添加自己的业务逻辑的同时,不会丢掉原先父类的逻辑。

onCreate()所做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就是,读取XML文件并将UI投射到Java的内存空间中。也就是编写Java代码读取并解析XML文件,为XML中表示的每个元素创建一个对应的Java对象,这被称作UI的“投射”(inflating)。而这一步的所有代码,全在setContentView(R.layout.status); 这一句。

R文件是Eclipse自动生成的资源文件,作为Java与其它资源文件之间的牵线人,储存着一些辅助性质的指针。比如,R.layout.status就是指向/res/layout/status.xml文件的指针。

显而易见,setContentView()做了很多工作。读取文件、解析XML、创建XML元素对应的Java对象、设置对象的属性、处理对象的从属关系、投射整个View。待一切就绪,随后就是重绘界面了。

添加处理外部事件的响应函数,不一定需要额外继承一个类。Android的UI对象对此已做考虑。比如,想让某按钮处理点击事件,你可以定义一个方法onClick(),然后调用setOnClickListener,将this传给它,因为onClick()的定义正在这个对象里面。

例 6.3. StatusActivity.java, version 1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1;

import winterwell.jtwitter.Twitter;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util.Log;
import android.view.View;
import android.view.View.OnClickListener;
import android.widget.Button;
import android.widget.EditText;

public class StatusActivity1 extends Activity implements OnClickListener {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StatusActivity";
  EditText editText;
  Button updateButton;
  Twitter twitter;

  /** Called when the activity is first created.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status);

    // Find views
    editText = (EditText) findViewById(R.id.editText); // 
    updateButton = (Button) findViewById(R.id.buttonUpdate);

    updateButton.setOnClickListener(this); // 

    twitter = new Twitter("student", "password"); // 
    twitter.setAPIRootUrl("http://yamba.marakana.com/api");
  }

  // Called when button is clicked //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 {
    twitter.setStatus(editText.getText().toString()); // 
    Log.d(TAG, "onClicked");
  }
}
  1. 要让StatusActivity捕获按钮的事件,因此为它实现一个OnClickListener接口。
  2. 找到对应的View。
  3. 将这个按钮注册,使它按下时能够通知到StatusActivity。
  4. 连接到Twitter API的服务端。在这里,我们硬编码了用户名与密码。
  5. OnClickListener接口的实现部分,表示按钮按下时调用的方法。
  6. 调用Twitter的API,将消息更新到服务端。

6.5.2. 保存文件:同时构建项目

对文件做过更改,不管是Java文件还是XML文件,都得记着保存它们。在点击File->Save或按下Ctrl-S时,Eclipse都会自动重新构建项目。因此在保存一个文件并确保无误之前,最好不要修改其它文件,以免引入别的错误。若项目构建失败,代码中会出现红色的x标志,可以凭此判断这个文件中是否有错误存在。Java与XML相互依赖,修改起来若不顾顺序,同时修改又同时保存,一次正确还好,出现错误的话只会让错误更加难以寻找。

有代码中红色的x标志在,Java中的错误一般还比较容找到(如 图6.4 "跟踪Java的错误")。只要将鼠标移向那个错误标志,Eclipse即可告诉你错误的类型、位置,以及可能的修复方法。Eclipse的这一功能堪比文字处理工具中的拼写检查,十分有用。

图 6.4. 跟踪Java的错误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20张图片

6.5.3. 添加库jtwitter.jar

我们的程序需要连接到服务端来访问兼容Twitter的API,自然也就免不了一系列的网络服务(Web Service)调用。Android拥有Java标准的网络编程接口,因此在Java中可用的许多网络服务都可以直接拿来,而没有重复发明轮子的必要。

为更方便地使用网络服务和Twitter API,我们选用了Winterwell Associaties的三方库jtwitter.jar。它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类,使得与Twitter服务端之间的交互变得十分方便。不过,如果没有jtwitter这样的三方库怎么办?我们大可使用Java内置的网络库来封装一个自己的实现,只是稍麻烦些罢了。

Note:

便于应用到Yamba,这里的jtwitter.jar已略作改动。

下载完毕,即可将它加入你的Eclipse项目。需要做的就是打开这个Eclipse项目,把这个文件拖放到Package Manager窗口的根目录之下。这样它就成为了项目的一部分,但我们的Java代码依然不可以访问它。

Java在[classpath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asspath_(Java)]中搜索它所有的类。要让我们的代码可以访问这个三方库,就需要将他的地址添加到classpath。右击你的项目,选择Properties打开Yamba的属性对话框,如 图6.5. "Eclipse中Properties for Yamba对话框中的属性"。找到Java Build Path,选择Libraries页面。在这里单击Add JARs…,找到jtwitter.jar文件,即可将这个JAR文件加入项目。

图 6.5. Eclipse中Properties for Yamba对话框中的属性

6.5.4. 更新Manifest文件,获取Internet权限

这个程序要正常工作,不能没有Internet的访问权限。Android的安全机制要求为可能的危险操作指明所需的权限。在用户安装应用程序时,必须明确地授予它一定的权限。对应用程序所要求的权限,用户只能全部授予,抑或全部拒绝——没有折中的余地。随后在升级已有应用时,就不再需要用户授权了。

Note:

对通过USB安装、以debug模式运行的程序而言,Android不会询问权限的问题。但是应用要发布,我们就必须为应用程序指明它所需的权限。

在这里,我们要求访问网络服务,因此需要用户为它授予INTERNET的访问权限。双击打开AndroidManifest.xml文件,Eclipse通常会按照WYSIWYG的形式打开它。同前面一样,在这个界面中即可完成绝大部分的工作,但是Eclipse的这一功能并不完整,灵活性也差强人意,我们不如直接修改源文件。因此,选择最右边显示"AndroidManifest.xml"的标签,将加入元素之下。

例 6.4. AndroidManifest.xml



  

    
      
        
        
      
    

  
  

  

  1. 定义元素,申请INTERNET权限。

6.6. Android的日志机制

Android拥有一套系统级的日志机制。在代码的任何位置,都可以调用Log.d(TAG, message)来记录日志。其中的TAG与message都是字符串。TAG是一个标志,通常按照应用的名称、类名、模块名取名字。好习惯是,在类中专门为它定义一个常量,比如: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StatusActivity";

Tip:

在编译之前需要确保已经import了Log类。有关import,Eclipse有个快捷功能可用,那就是选择Source→Organize Imports或按下Ctrl+O,Eclipse即可自动组织代码中的import语句。但是对Log类来说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它的名字比较常见,也就比较容易产生冲突。这时就需要靠自己的直觉做选择,辨认出正确的import语句。比如在这里,选择Android Log类还是Apache Log类,是很明显的事情。

日志拥有多个级别:.d()表示调试,.e()表示错误、.w()表示警告(warning)、.i()表示信息(info)。有趣的是,还有个.wtf()表示“不该发生的错误”,它的字面意思是“What a Terrible Failure”。Eclipse会按照不同的颜色显示不同级别的日志。

(译者注:在英文社区中,"WTF"是很常见的调侃用语,原意指"What The Fuck"。.wtf()这个方法可以视为Android框架的一个小幽默)

Warning:

Eclipse的Organize Imports工具有时可能会造成难以查找的错误。比如,有时你的工程还没有生成R.java文件,Organize Imports工具就自动插入了一句import android.R,这是因为Android框架中也有个R类与你的R类重名。因此若看到R资源文件相关的编译错误,不妨检查下是不是把android.R也给import了。

6.6.1. LogCat

Android系统中的日志都是输出到LogCat。它是一套标准的系统日志机制,可在Java或者C/C++中使用。通过它,开发者可以阅读/过滤程序中输出的日志。在Android开发中,访问LogCat有两种方式:通过Eclipse,或者通过命令行。

6.6.2. 访问LogCat:通过Eclipse的DDMS

在Eclipse中访问LogCat,需要打开LogCat View,如图6.6. "Eclipse的LogCat",它一般在DDMS中。单击右上角的DDMS按钮,或者选择菜单Window→Open Perspective→DDMS。

DDMS指Dalvik Debug Monitor Server,它可以将运行于设备上的应用程序与Eclipse这样的开发环境连接起来。

图 6.6. Eclipse的LogCat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21张图片

可以在LogCat中设置过滤规则。单击绿色加号按钮,调出LogCat Filter对话框,然后就可以根据TAG、日志等级或进程id设置过滤规则了(如 图6.7. "LogCat Filter")。过滤所得的结果显示在另一个窗口中。

图 6.7. LogCat Filter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22张图片

Note:

如果你还没有使用过DDMS,那么Eclipse的右上角可能会没有它的按钮。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可以访问菜单Window→Open Perspective并选择DDMS。随后它的按钮就会显示出来了。

6.6.3. 访问LogCat:通过命令行

同前面的所有工具无异,Eclipse中可以做的,在命令行中也同样可以。访问LogCat,可以打开控制台,输入:

[user:~]> adb logcat

它可以显示出LogCat的最新输出,并在收到新日志时实时更新。你也可以过滤日志,只是它的语法可能没那么直观。比如想查看标记为StatusActivity的日志条目,就用StatusActivity:*作为过滤,其中的*表示接受所有级别的日志。当然也可以设置过滤将不希望见到的部分忽略,如*:S,表示不显示其它标志的日志。命令如下:

[user:~]> adb logcat StatusActivity:* *:S

Tip:

个人经验,在开发中一直运行着一个adb logcat的命令行窗口是很有用的。这样可以方便地跟踪程序的状态,而且比起切换到Eclipse的DDMS界面,这要快的多。

6.7. Android的线程机制

一个线程就是一个连续的指令序列。每个CPU一次只能处理一条指令,不过大部分操作系统都支持在单个CPU中轮流执行多个线程,也支持在多个CPU中同时执行多个线程。不同的线程拥有不同的优先级,操作系统以此为依据,安排线程的调度。

Android操作系统建基于Linux,这就获得了多线程的支持。作为开发者要开发正确的程序,就需要对应用程序使用线程的方法有所了解。

6.7.1. 单线程执行

Android程序默认运行在单线程之下。单线程顺序执行所有的操作,这一操作完成之前,下一个操作绝不会执行。这一行为被称作“阻塞”(blocking)。

图 6.8. 单线程执行

这个线程也被称作UI线程,意思是程序中用户界面的相关操作都在这里执行。除处理所有UI元素的渲染之外,事件的响应也由它负责。比如触摸屏幕、点击按钮等等。图6.8 "单线程执行"展示了在只有一个UI线程时,代码的执行过程。

让StatusActivity在单线程中运行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执行网络操作时,用户界面会响应不灵。这是因为阻塞在网络操作上的时间是不可预知的。我们不知道用户的网络接入方式是快速的WiFi,还是慢速的GPRS,因此在调用twitter.updateStatus()时,必须考虑延时的问题。

Note:

程序若长时间无响应(一般是五秒),Android系统会自动弹出一个对话框,询问是否将该程序所在的进程杀死。这个对话框就是Application Not Responding(应用程序无响应),简称ANR。如 图6.9 "Application Not Responding对话框"

图 6.9. Application Not Responding对话框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23张图片

6.7.2. 多线程执行

与在单线程中阻塞相比,更好的做法是让程序运行在多个线程之中。系统负责分配CPU时间,几个线程仿佛在同一时刻同时运行。这样可以避免某线程独占计算资源。

图 6.10. 多线程执行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24张图片

在例子中,我们将网络操作的相关代码放到独立的线程里面。这样我们的主线程可以避免阻塞在网络操作上,用户界面不会响应不灵。按惯例,我们一般认为主线程是运行于前台,而其它的线程都是运行于后台。这是因为前端的用户界面运行于主线程。但在调度上,它们都是平等的。图 6.10 "多线程执行" 展示了拥有两个线程——UI线程和一个辅助线程——的时候,代码的执行过程。

使用多线程的方法有很多,Java的Thread类是其中之一。使用Thread类,就是使用Java的原生特性。

但这里有一点,那就是Java线程不可以直接访问其它线程的私有数据,比如UI线程中的控件。这样设计可以避免一些同步问题。比如UI线程若在执行中,就并不希望其它线程来扰乱自己的状态。

为弥补这点不足,也作为Java标准的线程机制的补充,Android提供了一个AsyncTask类。

6.7.3. AsyncTask

既要避免长时间的阻塞,又要访问UI线程的私有数据,那该怎么办?使用Android内置的AsyncTask(异步任务)机制。要使用它,我们需要创建一个AsyncTask的子类,并覆盖doInBackground()onPostExecute()两个方法。这两个方法里面分别对应后台执行的相关代码:任务进行时的操作,以及任务完成时的操作。

例6.5是使用AsyncTask修改过的代码,实现异步发布到服务端。它的开头部分与例6.3相似,不同在于它是使用了异步任务,不会阻塞在网络操作上。

例 6.5. StatusActivity.java, version 2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1;

import winterwell.jtwitter.Twitter;
import winterwell.jtwitter.TwitterException;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os.AsyncTask;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util.Log;
import android.view.View;
import android.view.View.OnClickListener;
import android.widget.Button;
import android.widget.EditText;
import android.widget.Toast;

public class StatusActivity2 extends Activity implements OnClickListen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StatusActivity";
  EditText editText;
  Button updateButton;
  Twitter twitter;

  /** Called when the activity is first created.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status);

    // Find views
    editText = (EditText) findViewById(R.id.editText);
    updateButton = (Button) findViewById(R.id.buttonUpdate);
    updateButton.setOnClickListener(this);

    twitter = new Twitter("student", "password");
    twitter.setAPIRootUrl("http://yamba.marakana.com/api");
  }

  // Asynchronously posts to twitter
  class PostToTwitter extends AsyncTask { // 
    // Called to initiate the background activity
    @Override
    protected String doInBackground(String... statuses) { // 
      try {
        Twitter.Status status = twitter.updateStatus(statuses[0]);
        return status.text;
      } catch (TwitterException e) {
        Log.e(TAG, e.toString());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Failed to post";
      }
    }

    // Called when there's a status to be updated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ProgressUpdate(Integer... values) { // 
      super.onProgressUpdate(values);
      // Not used in this case
    }

    // Called once the background activity has completed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PostExecute(String result) { // 
      Toast.makeText(StatusActivity2.this, result, Toast.LENGTH_LONG).show();
    }
  }

  // Called when button is clicked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 {
    String status = editText.getText().toString();
    new PostToTwitter().execute(status); // 
    Log.d(TAG, "onClicked");
  }

}
  1. PostToTwitterStatusActivity的内部类,也是AsyncTask的子类。留意其中对泛型的使用,通过三个类型参数,决定了后面函数的类型:第一个类型参数与doInBackground()相关,第二个与onPostExecute()相关,第三个与onPostExecute()相关。
  2. doInBackground()是个回调方法,表示异步执行的网络操作,就像执行在后台一样。它的参数String...来自前面声明中的第一个类型参数,后面的三个.表示它接纳多个字符串作为参数,即使只用到一个字符串也必须如此。
  3. onProgressUpdate()在任务进度更新时触发,其中的“进度”由doInBackground()负责更新。一个应用样例是,下载工具显示已完成的百分比。但在这里没有显示进度信息的必要,因此留空。
  4. onPostExecute()在任务完成时触发。我们可以在这个回调方法里面更新用户界面,显示任务完成。这里使用了Android的Toast机制,在屏幕上弹出一条消息。创建Toast的静态方法是makeText(),但在创建一条Toast消息之后,还需要调用show()才能显示出来,对这点需要小心。另外onPostExecute()方法参数的类型与前面的第三个类型参数相关。
  5. 设置AsyncTask完毕,接下来使用它:简单创建一个实例,然后调用execute()即可。它的参数会原样传给doInBackground()。留意,这是个可变参数,因此单个字符串会被转化为字符串数组的形式。

到这里用户只要单击Upate Status按钮,Activity即可隐式地创建出一个独立的线程,在里面执行异步任务中的网络操作。到任务结束时,AsyncTask会弹出一个Toast显示任务的成功与否。这样可以避免应用程序长时间的阻塞,也可以避免用户见到讨厌的Application Not Responding: Force Close or Wait对话框,如 图6.9 "Application Not Responding对话框"。到现在,我们程序的执行效果如 图 6.11 "StatusActivity, 1"

图 6.11. StatusActivity, 1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25张图片

6.8. 其它UI事件

前面我们已经看过了通过实现一个OnClickListener提供onClick()从而捕获点击事件的方法。接下来思考下,输入框的最大字符限制是140,我们该怎样统计已输入字符的个数?这就需要用到另一个侦听器(Listener)。

Android为不同的事件(如触摸、点击等)提供了不同的侦听器。在这里,我们需要用到的是TextWatcher来监视文本框中文本的变化,步骤与OnClickListener大同小异。实际上,各种侦听器的用法都是很相似的。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界面上多了一个TextView显示仍可输入的字符数。它的颜色会随着字数的减少而变化,从绿到黄,最后红色表示输入到达限制。

从Java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实现一个TextWatcher来监视文本框的变化。它会在用户更改文本的时候触发,并根据字数的变化更新计数器。

例 6.6. res/layout/status2.xml





  
  

  
  

  
  

  
  


  1. 显示仍可输入字符数的TextView。其初始值为140,随着用户输入的增加而减少。

下面的StatusActivity实现了TextWatcher接口,新加入的方法列在后面。TextView初始为绿色,表示还可以继续输入;随着字数增长,它会变成黄色,表示字数接近上限;最后变成红色,表示已经达到了字数限制。

例 6.7. StatusActivity.java, final version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1;

import winterwell.jtwitter.Twitter;
import winterwell.jtwitter.TwitterException;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graphics.Color;
import android.os.AsyncTask;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text.Editable;
import android.text.TextWatcher;
import android.util.Log;
import android.view.View;
import android.view.View.OnClickListener;
import android.widget.Button;
import android.widget.EditText;
import android.widget.TextView;
import android.widget.Toast;

public class Status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implements OnClickListener,
    TextWatcher {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StatusActivity";
  EditText editText;
  Button updateButton;
  Twitter twitter;
  TextView textCount; // 

  /** Called when the activity is first created.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status);

    // Find views
    editText = (EditText) findViewById(R.id.editText);
    updateButton = (Button) findViewById(R.id.buttonUpdate);
    updateButton.setOnClickListener(this);

    textCount = (TextView) findViewById(R.id.textCount); // 
    textCount.setText(Integer.toString(140)); // 
    textCount.setTextColor(Color.GREEN); // 
    editText.addTextChangedListener(this); // 

    twitter = new Twitter("student", "password");
    twitter.setAPIRootUrl("http://yamba.marakana.com/api");
  }

  // Called when button is clicked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 {
    String status = editText.getText().toString();
    new PostToTwitter().execute(status);
    Log.d(TAG, "onClicked");
  }

  // Asynchronously posts to twitter
  class PostToTwitter extends AsyncTask {
    // Called to initiate the background activity
    @Override
    protected String doInBackground(String... statuses) {
      try {
        Twitter.Status status = twitter.updateStatus(statuses[0]);
        return status.text;
      } catch (TwitterException e) {
        Log.e(TAG, e.toString());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Failed to post";
      }
    }

    // Called when there's a status to be updated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ProgressUpdate(Integer... values) {
      super.onProgressUpdate(values);
      // Not used in this case
    }

    // Called once the background activity has completed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PostExecute(String result) {
      Toast.makeText(StatusActivity.this, result, Toast.LENGTH_LONG).show();
    }
  }

  // TextWatcher methods
  public void afterTextChanged(Editable statusText) { // 
    int count = 140 - statusText.length(); // 
    textCount.setText(Integer.toString(count));
    textCount.setTextColor(Color.GREEN); // 
    if (count < 10)
      textCount.setTextColor(Color.YELLOW);
    if (count < 0)
      textCount.setTextColor(Color.RED);
  }

  public void beforeTextChanged(CharSequence s, int start, int count, int after) { // {#10}
  }

  public void onTextChanged(CharSequence s, int start, int before, int count) { // {#11}
  }

}
  1. 使StatusActivity实现TextWatcher接口,并在后面提供这个接口的实现。
  2. textCount是我们新加入的TextView。
  3. 找到textCount的引用。
  4. 设置初始值为140,表示最大字符数限制。留意TextView的值只能是字符串,因此执行类型转换。
  5. textCount会随着字符数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在这里初始化为绿色。留意,颜色都是以常量的形式定义在Android的框架中,而不是Java类库的一部分。我们用的是android.graphics.Color,而不是java.awt.Color。Color.Green是这个对象中定义的一个常量。
  6. TextWatcher绑定到文本框editTexteditText在内容发生变化时,就会调用到TextWatcher的实例。
  7. afterTextChanged()是TextWatcher接口定义的一个方法。它在自己所监视的文本框的内容发生变化时触发,以当前的文本为参数。在这里,只要用户修改了自己的输入,它就会被触发一次。
  8. 做点数学,计算出当前可输入的字符数。
  9. 然后根据可输入的字符数,设置textCount的颜色。如果字符数大于10,就是绿色;大于零小于十,黄色;等于零,红色。
  10. 在文本修改之前触发。我们并不需要这个方法,但它作为TextWatcher的一部分不可以省略,因此留空。
  11. 同上,我们不需要这个方法,因此留空。

图 6.12. StatusActivity, 2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26张图片

6.9. 图片与色彩

我们的程序运行良好,但它的外观仍略显粗糙,不太好看。这时可以利用Android的相关特性,为程序添加一些图片和色彩。

6.9.1. 添加图片

先给界面加上背景图片。在Android中,多数图片都是放在一个名为drawable的资源目录中。可以留意,我们有三个这样的目录:

  • /res/drawable-hdpi 用于较高分辨率的设备
  • /res/drawable-mdpi 用于中等分辨率的设备
  • /res/drawable-ldpi 用于较低分辨率的设备

我们新建另一个目录,名为/res/drawable。右键单击res目录,选择New→Folder,输入名称为drawable。然后把分辨率无关的图片都放在这里即可。假定你已经找到了不错的背景图,并保存为background.png。Android支持多种图片格式,但我们在这里优先选择PNG格式而非GIF,这是因为PNG是无损格式,而且不需要专利许可。

Tip:

PNG官方的全称是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它也常常被人称作PNG's Not Gif,从这里可以看出它与GIF的分道扬镳。

留意,所有的资源文件都被Eclipse“监视”着,在我们加入新资源的同时,Eclipse就会利用Android SDK工具自动更新R类。像刚才我们新加入了一个图片,R类中就多了一项R.drawablw.background。随后就可以在Java中引用它了。

不过我们不是在Java中引用它。要将背景图铺到整个界面上,就更改顶层布局,将它的背景置为这个新加入的PNG文件。接下来要修改的是StatusActivity的布局文件res/layout/status.xml。有两种方法:

6.9.1.1. 使用Eclipse的所见即所得编辑器

第一种方法是使用Eclipse的所见即所得工具,如 图6.13 "Eclipse的所见即所得工具"。使用它,我们需要先选择主布局。其中列的组件比较多,因此选起来可能会费些力气。红色边框表示当前选择的Layout或者View。

图 6.13. Eclipse的所见即所得工具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27张图片

选择的主布局另一种方式是使用Eclipse的Outline视图,选择顶层元素。Outline这个视图的显示与否,与你Eclipse中窗口的个人设置有关。保险的方式是选择Window→Show View→Outline,这一定可以打开它。进入这个视图,选择顶层布局,在这里是我们的LinearLayout。若有红色边框围着整个Activity,那就表示选择对了。

接下来打开Eclipse的Properties视图。同Outline视图一样,它也不一定显示在外面。这时可以选择Window→Show View→Other,然后在General下选择Properties即可。这样可以打开一个视图,提供各种属性的设置。

我们想要修改的属性是background。你可以点击按钮打开Reference Chooser对话框,如 图6.14 "Reference Chooser"。然后选择Drawable→background

图 6.14. Reference Chooser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28张图片

这将为你的顶层布局设置背景为@drawable/background。这是一种在XML资源里引用另一个资源的方式。在本例中,我们的status.xml布局引用了background.png drawable。注意到我们没有在引用其他资源时使用扩展名。Android会在出现相同名字不同扩展名时,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文件类型。

设置顶层布局的background属性为@drawable/background。回想下,这正是在资源文件中引用其它资源文件的方式。放在这里,就是status.xml引用了drawable中的background.png文件。留意在引用其它文件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写扩展名。遇到名字相同但扩展名不同时,Android会自动检查出最合适的扩展名。

6.9.1.2. 直接修改XML代码

另一种办法是直接修改XML代码。记住,所有用Eclipse工具所做的事情,在纯文本编辑器内也能做。要切换到XML代码视图,选择窗口底部的标签页status.xml,在Layout标签页后。这将会用标准XML编辑器打开文件。

第二种办法是直接修改XML代码。记住,凡是Eclipse工具能做的事情,纯文本编辑器也都能做。在窗口底部,Layout标签之右,就是status.xml标签。选择它即可切换到XML的文本编辑器。

为整个Activity添加背景资源,我们只在中简单加上android:background="@drawable/background"即可。

相比使用所见即所得工具所需的步骤,直接修改XML显然要清晰的多。从现在开始,我们将直接修改XML代码,毕竟所见即所得的灵活性有限。

6.9.2. 设置颜色

现在界面有了背景图,但是文本框呢?依然乏善可陈。接下来为它设置下颜色,同时添加透明效果。

Android使用标准的RGB颜色,加上可选的Alpha项,你可以使用RGB或ARGB两种方式描述颜色。其中A表示透明度,R表示红色,G表示绿色,B表示蓝色。每个值都在0~255之间,通过它们的混合,即可调和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以及不同的透明度。颜色的数目是有限的,这一点可能会让莫奈这样的大画家不高兴,但对电子设备来说,这已经绰绰有余了。

0到255之间的值,换成十六进制就是0到FF。表示颜色的话,一般还是十六进制用的多。格式是AARRGGBB,其中的每个字符都是0到F之间的数字。这一格式有一种简化形式,那就是ARGB,其中每个字符表示重复的两个字符。比如#3A9F与#33AA99FF相同,对应的Alpha为#33、红为#AA、绿为#99、蓝为#FF。可以留意这里的#号,它用来表示这是个十六进制数,与十进制做区别。

好,更新EditText的background属性为#cfff,表示背景色为半透明的白色。

也可以修改textColor属性更改TextView的文本颜色。比如我们觉得白色不错,可以把它设置为#fff,也可以输入@android:color/white引用操作系统内置的资源定义,也就是白色。

例 6.8. res/layout/status.xml






  
  

  
  

  
  

  
  
  1. 设置主布局的背景为/res/drawable/目录下的background.png
  2. 设置标题文本的颜色为系统资源定义中的白色。
  3. 设置文本框的背景为透明白色,十六进制格式,也就是#cfff。

到这里,我们已观察了设置View颜色的几种方法。Android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控件,它们的属性也数目繁多、功能各异,但道理都是相同的。要设置哪个控件的哪个属性,我们完全可以凭经验推断出来,这就是最小立异原则的一种体现。

6.10. 特定的资源文件

Android允许你提供多种资源文件。比如你可以提供不同版本的strings.xmlstatus.xml或者background.png,针对不同的情景选用不同的资源文件。

假如你想让外国人使用你的应用程序,但他们的语言不同。这时你可能希望提供一个特定语言的strings.xml文件。或者你想让自己的应用程序跑在某设备上,但它的分辨率不一样,这时你可能希望提供一个特定的图片来适应它的分辨率。同样,用户会旋转设备,从portrait模式切换到landscape模式,我们程序的布局也需要对此作出调整。

针对以上的诸多情况,Android给出了一种优雅的解决方案:只需要把特定的资源文件放到另一个目录中即可。比如,我们默认的布局文件在/res/layout目录,如果为landscape模式提供单独布局,那就新建一个文件到/res/layout-land/status.xml。同样,如果我们想为加拿大的用户提供法语版本,那就新建一个文件到res/values-fr-rCA/strings.xml

从上可知,备用资源文件以它的目录名作为标识。比如加拿大的法语版本那个例子,Android可以认出第一个标志符-fr指"法语",第二个标志符-rCA指"加拿大",而这两个标志符都是表示地区的ISO代码。这样,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用户只要把语言设置为法语,Android就会选用/res/values-fr-rCA/strings.xml文件作为字符串资源。如果没有找到这个文件,则选用默认的/res/values/strings.xml文件。不过,即使用户在法国且语言是法语,它仍选用默认资源文件,因为标识符中的"加拿大"与"法国"不匹配。

(译者注:魁北克是加拿大唯一的法语省。)

通过这些标志符,你可以针对不同的语言、地域、屏幕尺寸与角度、设备交互模式(触摸屏、手写笔)、是否使用键盘等等情景,提供特定的资源文件。但是我们又怎么知道它们对应的命名规范呢?可以参照Eclipse的New Android XML File对话框,如图 6.15 "通过New Android XML File对话框设置特定的资源"。选择`` File→New…→Android XML File ``菜单即可。

图 6.15. 通过New Android XML File对话框设置特定的资源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29张图片

6.11. 优化用户界面

对一般的应用程序来讲,用户界面算是最耗时的部分了。即使界面再简单,也免不了解析XML、初始化每个控件、绘制整个界面等等诸多操作,其中的计算量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写代码时,对可优化的地方多花些心思是值得的。控件如果使用过多,对性能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使用嵌套的Layout时要尤其小心,因为这样一不小心就会让控件的使用变得不受约束,界面自然也容易变得笨重迟缓。

应尽量让界面元素的结构保持平整,而避免嵌套过深。若发现有嵌套的Layout,不妨尝试使用RelativeLayout重构一下。

6.11.1. Hierarchy Viewer 工具

Android SKD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那就是Hierarchy Viewer,如图 6.16 "Hierarchy Viewer"。它在你的SDK/tools目录下,启动即可。

Hierarchy View可以用到任何Android设备、仿真器或者真机上。它能列出内存中的所有控件,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属性,供你查看当前界面的结构。它对设备上运行的所有程序都有效,因此也是查看他人程序结构的好方法。

图 6.16. Hierarchy Viewer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30张图片

6.12. 总结

到这里你可以运行Yamba,尝试向twitter发送消息,效果如 图6.17 "StatusActivity" 所示。在这里,我们暂时硬编码了用户名与密码,如果发送成功,即可在twitter网站的对应帐号上查看到这条消息。

图 6.17. StatusActivity

下图展示了我们目前的完成部分,完整图参见图5.4 "Yamba设计图"

图 6.18. Yamba 完成图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31张图片

7. 首选项,文件系统,选项菜单以及Intent

本章我们讲解首选项功能的实现、文件系统的组织方式以及通过Intent与菜单实现界面切换的方法。

7.1. 首选项

首选项即用户所做的个人设置。它包含一些选项数据,以及一个修改这些选项数据的用户界面。

在用户看来,首选项就是一些文本框、复选框、下拉菜单等等组成的集合体;而在程序员看来,首选项是一组键值对构成的数据集,其中的值可以是整型、布尔型、字符串等等。

我们的微博应用需要连接到服务端,因此用户的用户名与密码自是必须,除此还需要知道服务端的URL(又称API root)。可知我们在这里需要提供三个选项条目,而且都是作为字符串存储。

为应用添加首选项功能,我们的工作就是实现一个输入选项数据的界面,编写Java代码验证并处理数据,以及引入某种存储机制。

听起来像是工作量不少,不过有Android提供的框架可用,我们的工作可以得到大大简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资源文件中给出选项数据的定义。

为应用程序创建首选项的步骤如下:

  1. 创建首选项的资源文件prefs.xml
  2. 对应这个资源文件,再PrefsActivity.java中实现一个Activiy。
  3. 将这个Activity注册到AndroidManifest.xml
  4. 提供一个访问这个Activity的方法。

7.1.1. 资源文件

首先创建一个资源文件prefs.xml——它用来声明首选项界面的内容。创建它的最简单方法就是使用Eclipse的New Android XML工具:可以选择File→New→Android XML File,也可以点击菜单栏上的按钮。

图 7.1. New Android XML File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32张图片

输入文件的名字,也就是prefs.xml,选择资源类型为Preference。工具缺省将文件放在/res/xml目录下边,且其根节点为PreferenceScreen。前面Alternative Resources一节中提到,我们可以为同一资源设置多个不同的资源文件,以适应不同的屏幕尺寸、语言及区域等参数的需要。

Note:

在这里我们通过Eclipse的辅助工具简化了工作。如果使用其它工具,可能就需要手工创建这个文件并将其置于合适的目录之下。

点击Finish,Eclipse即可创建出这个文件,同时打开一个开发者友好的界面,允许你编辑它。

在这个界面中,选择左边的PreferenceScreen,然后Add→EditTextPreference,这就可以为username创建对应的选项条目了。展开右边Preference下边的Attributes,可以见到EditTextPreference的诸多属性。

属性有很多,但是我们关心的一般也只有如下几个:

Key
每个选项条目的唯一标识符。用以获取相应选项条目的引用。
Title
用户见到的选项名称。长度不要超过屏幕的一行。
Summary
针对这个选项条目的简介信息。此项可选,但强烈建议提供上。

对username一项而言,key就是username。至于Title与Summary的值,我们都放在string.xml里面,这是个好习惯。

编辑string.xml也可以使用Eclipse提供的辅助工具。步骤如下:

  1. 单击Browse,选择New String...,打开新建string资源的对话框。
  2. 为R.string输入titleUsername,为String输入Username
  3. 单击Ok,即可在strings.xml中插入一条新的string资源。
  4. 随后就可以在资源列表中取出来引用它了。

如上即为创建Username选项条目的步骤。对PasswordAPI Root两项同理。

要查看实际的xml代码,可以单击窗口底下的标签。

图 7.2. Prefs.xml 的图形化编辑界面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33张图片

它的内容大致如下:

例 7.1. res/xml/prefs.xml




  

  

  


是定义首选项界面的根节点。它下面有三个子元素,皆为,也就都是文本框。常见的元素还有等等。

以上最重要的属性就是key了,它是获取对应的配置数据所必需的标识符。前面提到,首选项正是一组键值对(Key-Value Pair)构成的数据集。

如前所说,编辑XML有Eclipse提供的辅助工具可用,它们界面友好,使用方便,但有时这也限制了灵活性。比如按照惯例,我们一般希望在密码框中隐藏数据的输入,Android也提供了这一功能的支持,但是Eclipse中的工具还没有跟上。这时就需要手工修改XML了:为password元素添加一个属性android:password="true",即可在密码框中隐藏用户的输入。

7.1.2. PrefsActivity 类

对应首选项的XML资源文件已定义完毕,接下来为它创建一个 Activity 。回想下,我们曾在 第六章 提到,Android 程序中的任何界面都是 Activity 。要为用户提供设置用户名与密码的界面,我们就该专门新建一个只负责处理选项数据的特殊Activity。

首先要创建 Activity 对应的类。在 Eclipse 中进入你的 package ,右键选择 New→Class 。在出现的 New Java Class 窗口中设置名字为PrefsActivity,点击 Finish 即可在项目中新建一个PrefsActivity.java文件。

为简化选项界面的开发, Android 框架提供了一个 PreferenceActivity 类。以它为基类,我们的类可以很简单,如例 7.2 PrefsActivity.java

例 7.2. PrefsActivity.java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2;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preference.PreferenceActivity;

public class PrefsActivity extends PreferenceActivity {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addPreferencesFromResource(R.xml.prefs); // 
  }

}
  1. 与一般的Activity不同,PrefsActivity以PreferenceActivity为基类。
  2. 覆盖onCreate()方法,做些初始化工作,这点同其它Activity一样。
  3. 与其它Activity通常会调用setContentView()不同,这里通过调用addPreferencesFromResource()装载prefs.xml中定义的内容。

Tip:

在覆盖方法时,如果不想打字敲出onCreate()或其它方法那长长的声明,大可使用Eclipse的工具代劳。假如你在编辑PrefsActivity.java文件,并已加上了extends PreferenceActivity。那就可以选择Source→Override/Implement Methods…,然后会出现一个对话框,在里面选出需要覆盖的方法(这里是onCreate()),Eclipse即可为这些方法生成代码。

7.1.3. 修改Manifest文件

无论何时,只要新建了基本构件(Activity,Service,BroadcastReceiver,ContentProvider)就要修改Manifest文件,添加相应的声明。在这里,我们需要将PrefsActivity注册到Manifest文件。

同前面一样,在Eclipse中打开XML文件会默认进入Eclipse提供的图形化编辑界面。选择Application标签,然后在Application节点之下,选择Add→Activity,输入Name为.PrefsActivity

当然也可以进入下边的AndroidManifest.xml标签直接修改XML代码。个人观感,通过Eclipse工具可以很方便地生成XML文件,而直接编辑XML代码往往速度更快,也更加灵活。

Tip:

在Eclipse中编辑代码时,可以使用Ctrl+Space快捷键调出Eclipse的自动完成功能。Eclipse可以感知出当前输入代码的上下文,从而预测接下来可能输入的内容。这一来程序员即可省去牢记各种方法变量的名字,也可以减少输入错误,对生产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

修改后的Manifest大致如下:

例 7.3. AndroidManifest.xml



  

    
      
        
        
      
    

     

  
  

  

  1. 新加入的PrefsActivity的声明。

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首选项界面,但仍没有办法访问它。因此在下面引入选项菜单(Options Menu)。

7.2. 选项菜单

选项菜单是Android程序中标准的菜单组件。只要用户按下设备的菜单按钮,它就可以从屏幕下方显示出来。

为程序添加选项菜单,我们需要:

  1. 新建一个menu.xml表示菜单的内容。
  2. 在菜单所在的Activity中添加一个方法onCreateOptionsMenu(),在里面装载menu.xml中的内容。
  3. onOptionsItemSelected()中响应菜单的事件。

7.2.1. 菜单的资源文件

先为选项菜单新建一个XML资源文件。同新建其它XML文件的流程一样,单击Eclipse工具栏的a+按钮或者选择File→New…→Android XML,打开New Android File对话框,在File一栏输入menu.xml,选Type为Menu,然后点击Finish,Eclipse即可在/res/menu目录下创建出一个新文件menu.xml,同时打开一个图形化的编辑界面。

在这个界面中,点击Add→Item即可为菜单新建一条菜单项。右边的Attributes列出了可供编辑的诸多属性。同前面一样,重要的只有部分几个:

Id

菜单项的唯一标识符。第六章曾提到,标识符一般都是@+id/someId这样的格式。其中someId是你提供的名字,只能由字母、数字和下划线组成。

Title

菜单项显示的标题。需要留意,屏幕的宽度往往是有限的,因此标题应尽量保持简短,若难以做到,也可以通过TitleCondensed属性,为窄屏幕提供一个专门的标题。这里的好习惯是,将文本内容指向string.xml中的定义,同前面一样。

Icon

显示在菜单项上的图标。这不是必须的,但是加上对用户体验有好处。在这里,我们拿它作为例子,展示引用Android系统资源的方法。而具体细节将在下一节讨论。

7.2.2. Android系统资源

我们的程序都有自己的资源,Android系统也同样。Android系统中内置了许多图标、图像、音频等等各种资源文件。回想下,应用程序的资源文件都在/res/目录之下,要在XML中引用它们,只需填上地址即可;而引用系统资源,则需要为地址加一个前缀android:,比如@android:drawable/ic_menu_preferences。在Java中引用的话,就用android.R替换掉原先的R。

Tip:

系统的资源文件都位于SDK中,与平台相关。比如你使用Android 9 (Gingerbread),那它的实际地址就在android-sdk/platforms/android-9/data/res/

图 7.3. Menu.xml的图形化编辑界面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34张图片

menu.xml的源码如下:

例 7.4. res/menu/menu.xml



  

可见

标签下只有一个标签,表示菜单中只有一个菜单条目。

7.2.3. 更新StatusActivity,装载菜单

前面提到,菜单是在用户按下设备的菜单按钮时打开。在用户第一次按下菜单按钮时,系统会触发Activity的onCreateOptionsMenu()方法,在这里装载menu.xml文件中表示的菜单。这与第六章StatusActivity类中为Activity装载布局文件的做法有些相似。都是读取XML文件,为其中的每个XML元素创建一个Java对象,并按照XML元素的属性初始化对象。

可以看出,只要Activity不被销毁,这个菜单就会一直储存在内存中,而onCreateOptionsMenu()最多只会被触发一次。当用户选择某菜单项时,会触发onOptionsItemSelected,这在下一节讨论。

我们需要为Activity加入装载菜单的相关代码,为此加入onCreateOptionsMenu()方法。它将只在用户第一次按下菜单键时触发。

// Called first time user clicks on the menu button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onCreateOptionsMenu(Menu menu) {
  MenuInflater inflater = getMenuInflater();   //  
  inflater.inflate(R.menu.menu, menu);         // 
  return true; // 
}
  1. 获取MenuInflater对象。
  2. 使用inflater对象装载XML资源文件。
  3. 要让菜单显示出来,必须返回True。

7.2.4. 更新StatusActivity,捕获菜单事件

我们还需要捕获菜单条目的点击事件。为此添加另一个回调方法,onOptionsItemSelected()。它在用户单击一个菜单条目时触发。

// Called when an options item is clicked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onOptionsItemSelected(MenuItem item) {
  switch (item.getItemId()) {                              // 
  case R.id.itemPrefs:
    startActivity(new Intent(this, PrefsActivity.class));  // 
  break;
  }

  return true;  // 
}
  1. 此方法在任意菜单条目被点击时都会触发,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条目ID做不同的处理。暂时这里只有一个菜单条目。不过随着程序复杂度的增长,需要添加新条目的时候,只要在switch语句中引入新的条目ID即可,也是非常容易扩展的。
  2. startActivity()方法允许我们打开一个新的Activity。在这里,我们创建一条新的Intent,表示打开PrefsActivity
  3. 返回true,表示事件处理成功。

Tip:

同原先一样,可以使用Eclipse的快捷功能Source→Override/Implement Methods生成onCreateOptionsMenu()onOptionsItemSelected()方法的声明。

7.2.5. 字符串资源

更新后的strings.xml大致如下:

例 7.5. res/values/strings.xml



  Yamba 2
  Yamba 2

  Please enter your 140-character status
  Update

  Status Update
  Prefs
  Username
  Password
  API Root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Please enter your password
  URL of Root API for your service

到这里,你已经可以查看新的选项界面了。打开程序,在消息界面中选择Menu→Prefs即可,如 图 7.4. PrefsActivity。不妨尝试更改用户名与密码的设置再重启应用程序,查看选项数据是否依然存在。

图 7.4. PrefsActivity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35张图片

7.3. SharedPreferences

已经有了选项界面,也有了存储用户名、密码、API root等选项数据的办法,剩下的就是读取选项数据了。要在程序中访问选项数据的内容,就使用Android框架的SharedPreference类。

这个类允许我们在程序的任何部分(比如Activity,Service,BroadcastReceiver,ContentProvider)中访问选项数据,这也正是SharedPreference这个名字的由来。

在StatusActivity中新加入一个成员prefs:

 SharedPreferences prefs;

然后在onCreate()中添加一段代码,获取SharedPreferences对象的引用。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
        // Setup preferences
        prefs = PreferenceManager.getDefaultSharedPreferences(this); // 
        prefs.registerOnSharedPreferenceChangeListener(this);   // 
}
  1. 每个程序都有自己唯一的SharedPreferences对象,可供当前上下文中所有的构件访问。我们可以通过PreferenceManager.getDefaultSharedPreferences()来获取它的引用。名字中的"Shared"可能会让人疑惑,它是指允许在当前程序的各部分间共享,而不能与其它程序共享。
  2. 选项数据可以随时为用户修改,因此我们需要提供一个机制来跟踪选项数据的变化。为此我们在StatusActivity中提供一个OnSharedPreferenceChangeListener接口的实现,并注册到SharedPreferences对象中。具体内容将在后面讨论。

现在用户名、密码与API root几项都已定义。接下来我们可以重构代码中的Twitter对象部分,消除原先的硬编码。我们可以为StatusActivity添加一个私有方法,用以返回可用的twitter对象。它将惰性地初始化twitter对象,也就是先判断twitter对象是否存在,若不存在,则创建新对象。

private Twitter getTwitter() {
        if (twitter == null) {  // 
                String username, password, apiRoot;
                username = prefs.getString("username", "");     // 
                password = prefs.getString("password", "");
    apiRoot = prefs.getString("apiRoot", "http://yamba.marakana.com/api");

                // Connect to twitter.com
                twitter = new Twitter(username, password);      // 
                twitter.setAPIRootUrl(apiRoot); // 
        }
        return twitter;
}
  1. 仅在twitter为null时创建新对象。
  2. 从SharedPreferences对象中获取username与password。getString()的第一个参数是选项条目的键,比如"username"和"password",第二个参数是条目不存在时备用的默认值。因此,如果用户在登录前还没有设置个人选项,到这里用户名密码就都是空的,自然也就无法登录。但是由于jtwitter设计的原因,用户只有在尝试发送消息时才会看到错误。
  3. 按照用户提供的用户名密码登录。
  4. 我们需要提供自己的API root才可以访问twitter服务。

到这里,我们不再直接引用twitter对象,而统一改为通过getTwitter()获取它的引用。修改后的onClick()方法如下: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 {

        // Update twitter status
        try {
                getTwitter().setStatus(editText.getText().toString());
        } catch (TwitterException e) {
                Log.d(TAG, "Twitter setStatus failed: " + e);
        }
}

留意,我们虽将初始化的代码移到了外面,但它依然是阻塞的,可能会因为网络状况的不同产生一定的延迟。日后我们仍需对此做些考虑,利用AsyncTask来改进它。

前面修改onCreate()时曾提到,我们需要跟踪用户名与密码的变化。因此,在当前的类中添加onSharedPreferenceChanged()方法,然后在onCreate()中通过pres.registerOnSharedPreferenceChangeListener(this)将它注册到prefs对象,这样就得到一个回调函数,它会在选项数据变化时触发。在这里我们只需简单将twitter设为null,到下次获取引用时,getTwitter()会重新创建它的实例。

public void onSharedPreferenceChanged(SharedPreferences prefs, String key) {
        // invalidate twitter object
        twitter = null;
}

7.4. 简介文件系统

话说回来,前面的这些选项数据又是储存在设备的哪里?我的用户名与密码是否安全?在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对Android的文件系统有所了解。

7.4.1. 浏览文件系统

访问Android的文件系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Eclipse,另一种是通过命令行。

Eclipse中提供了一个File Explorer工具供我们访问文件系统。要打开它,可以选择Window→Show View→Other…→Android→File Explorer,也可以单击右上角的DDMS中访问它。要打开DDMS,可以单击右上角的DDMS Perspective,也可以选择Window→Open Perspective→Other…→DDMS。如果在工作台上连接着多台设备,选择出正确的设备,然后就可以访问它的文件系统了。

如果更喜欢命令行,adb shell就是你的首选。通过它,你可以像访问Unix系统那样访问设备的文件系统。

7.4.2. 文件系统的分区

Android设备主要有三个分区,参见 图 7.5. "通过Eclipse的File Explorer查看文件系统",即:

  • 系统分区:/system/
  • SDCard分区:/sdcard/
  • 用户数据分区:/data/

    图 7.5. 通过Eclipse的File Explorer查看文件系统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36张图片

7.4.3. 系统分区

系统分区用于存放整个Android操作系统。预装的应用程序、系统库、Android框架、Linux命令行工具等等,都存放在这里。

系统分区是以只读模式挂载的,应用开发者针对它的发挥空间不大,在此我们不多做关注。

在仿真器中,系统分区对应的映像文件是system.img,它与平台相关,位于android-sdk/platforms/android-8/images目录。

7.4.4. SDCard 分区

SDCard分区是个通用的存储空间。你的程序只要拥有WRITE_TO_EXTERNAL_STORAGE权限,即可随意读写这个文件系统。这里最适合存放音乐、照片、视频等大文件。

留意,Android自FroYo版本开始,Eclipse File中显示的挂载点从/sdcard改为了/mnt/sdcard。这是因为FroYo引入的新特性,允许在SDCard中存储并执行程序。

对应用开发者而言,SDCard分区无疑十分有用。不过它的文件结构也相对松散一些,管理时需要注意。

这个分区的镜像文件一般是sdcard.img,位于对应设备的AVD目录之下,也就是~/.android/avd之下的某个子目录。对真机而言,它就是一个SD卡。

7.4.5. 用户数据分区

对开发者和用户来讲,用户数据分区才是最重要的。用户数据都储存在这里,下载的应用程序储存在这里,而且所有的应用程序数据也都储存在这里。

用户安装的应用程序都储存在/data/app目录,而开发者关心的数据文件都储存在/data/data目录。在这个目录之下,每个应用程序对应一个单独的子目录,按照Java package的名字作为标识。从这里可以再次看出Java package在Android安全机制中的地位。

Android框架提供了许多相关的辅助函数,允许应用程序访问文件系统,比如getFilesDir()。

这个分区的镜像文件是user-data.img,位于对应设备的AVD目录之下。同前面一样,也是在~/.android/avd/之下的某个子目录。

新建应用程序的时候,你需要为Java代码指定一个package,按约定,它的名字一般都是逆序的域名,比如com.marakana.yamba。应用安装之后,Android会为应用单独创建一个目录/data/data/com.marakana.yamba/。其中的内容就是应用程序的私有数据。

/data/data/com.marakana.yamba2/下面也有子目录,但是结构很清晰,不同的数据分在不同的目录之下,比如首选项数据就都位于/data/data/com.marakana.yamba2/shared_prefs/。通过Eclipse的File Explorer访问这一目录,可以在里面看到一个com.marakana.yamba2_preferences.xml文件。你可以把它拷贝出来,也可以在adb shell中直接查看。

adb shell是adb的另一个重要命令,它允许你访问设备(真机或者虚拟机)的shell。就像下面这样:

[user:~]> adb shell
# cd /data/data/com.marakana.yamba2/shared_prefs
# cat com.marakana.yamba2_preferences.xml


password
http://yamba.marakana.com/api
student

#

这个XML文件里表示的就是这个程序中的选项数据。可见,用户名、密码与API root都在这里。

7.4.6. 文件系统的安全机制

对安全问题敏感的同学肯定要问了,这样安全吗?明文存储的用户名密码总是容易让人神经紧张。

其实这个问题就像是在大街上捡到一台笔记本,我们可以拆开它的硬盘,但不一定能读取它的数据。/data/data之下的每个子目录都有单独的用户帐号,由Linux负责管理。也就是说,只有我们自己的应用程序才拥有访问这一目录的权限。数据既然无法读取,明文也就是安全的。

在仿真器上,我们只要拥有root权限即可访问整个文件系统。这有助于方便开发者进行调试。

(译者注:作者在此说法似乎有矛盾之处。如果手机被偷走,依然不能排除小偷使用root权限窃取其中密码的可能。译者的建议是尽量避免使用明文。谈及安全问题,神经紧张一些总不会错。)

7.5. 总结

到这里,用户可以设置自己的用户名与密码。同时移除原先的硬编码,使得程序更加可用。

图7.6 "Yamba完成图" 展示了目前我们已完成的部分。完整图参见 图5.4 "Yamba设计图"

图 7.6. Yamba完成图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37张图片


8. Service

Service 与 Activity 一样,同为 Android 的基本构件。其不同在于 Service 只是应用程序在后台执行的一段代码,而不需要提供用户界面。

Service 独立于 Activity 执行,无需理会 Activity 的状态如何。比如我们的 Yamba 需要一个 Service 定时访问服务端来检查新消息。它会一直处于运行状态,而不管用户是否开着Activity。

同 Activity 一样,Service 也有着一套精心设计的生存周期,开发者可以定义其状态转换时发生的行为。Activity 的状态由 ActivityManager 控制,而 Service 的状态受 Intent 影响。假如有个 Activity 需要用到你的 Service ,它就会发送一个 Intent 通知打开这个 Service (若该 Service 正在执行中则不受影响)。通过 Intent 也可以人为停止(即销毁)一个 Service 。

Service分为Bound Service和Unbound Service两种。Bound Service 提供了一组API,以允许其他应用通过 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Andorid接口描述语言,参见 第十四章) 与之进行交互。不过在本章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 Unbound Service,它只有两种状态:执行( Started ) 或停止( Stopped 或 Destoyed )。而且它的生存周期与启动它的Activity无关。

在本章,我们将动手创建一个 Service 。它在后台执行,获取用户在 Twitter 上最新的 Timeline ,并输出到日志。这个 Service 会在一个独立的线程中执行,因此也会顺便讲解一些关于并行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此外,本章还将提到通过 Toast 向用户提示信息的方法,以及为 Service 和 Activity 所共享的应用程序上下文的相关知识。

到本章结束,你将拥有一个可以发消息、定时更新Timeline的可用程序。

8.1. Yamba的Application对象

前面我们已在 StatusActivity 中实现了选项界面。现在还需要一个辅助函数 getTwitter() 来获得 Twitter 对象,籍以同服务端交互。

到这里需要用到应用其它部分的功能了,怎么办?可以复制粘贴,但不提倡这样。正确的做法是把需要重用的代码分离出来,统一放到一个各部分都可以访问的地方。对 Android 而言,这个地方就是 Application 对象。

Application 对象中保存着程序各部分所共享的状态。只要程序中的任何部分在执行,这个对象都会被系统创建并维护。 大多数应用直接使用来自框架提供的基类 android.app.Application 。不过你也可以继承它,来添加自己的函数。

接下来我们实现自己的 Application 对象,即 YambaApplication

  • 创建一个 Java 类 YambaApplication
  • AndroidManifest.xml 文件中注册新的 Application 对象。

8.1.1. YambaApplication类

首先要做的是创建新类文件,这个类名为 YambaApplication ,它继承了框架中 Application 作为其基类。

接下来需要把一些通用的代码移动到这个类中。通用的代码指那些可以被程序各部分所重用的代码,比如连接到服务端或者读取配置数据。

留意 Application 对象里面除了常见的 onCreate() ,还提供了一个 onTerminate() 接口,用于在程序退出时的进行一些清理工作。虽然在这里我们没有什么需要清理,但是借机记录一些log信息也不错,方便观察程序在何时退出。在后面,我们可能会回到这里,。

例 8.1. YambaApplication.java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3;

import winterwell.jtwitter.Twitter;
import android.app.Application;
import android.content.SharedPreferences;
import android.content.SharedPreferences.OnSharedPreferenceChangeListener;
import android.preference.PreferenceManager;
import android.text.TextUtils;
import android.util.Log;

public class YambaApplication1 extends Application implements
    OnSharedPreferenceChangeListener {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YambaApplication1.class.getSimpleName();
  public Twitter twitter; //
  private SharedPreferences prefs;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 { //
    super.onCreate();
    this.prefs = PreferenceManager.getDefaultSharedPreferences(this);
    this.prefs.registerOnSharedPreferenceChangeListener(this);
    Log.i(TAG, "onCreated");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Terminate() { //
    super.onTerminate();
    Log.i(TAG, "onTerminated");
  }

  public synchronized Twitter getTwitter() { //
    if (this.twitter == null) {
      String username = this.prefs.getString("username", "");
      String password = this.prefs.getString("password", "");
      String apiRoot = prefs.getString("apiRoot",
          "http://yamba.marakana.com/api");
      if (!TextUtils.isEmpty(username) && !TextUtils.isEmpty(password)
          && !TextUtils.isEmpty(apiRoot)) {
        this.twitter = new Twitter(username, password);
        this.twitter.setAPIRootUrl(apiRoot);
      }
    }
    return this.twitter;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onSharedPreferenceChanged(
      SharedPreferences sharedPreferences, String key) { //
    this.twitter = null;
  }

}
  1. YambaApplication 只有作为 Application 的子类才可以作为一个合法的 Application 对象。另外你可能发现了我们在将 OnSharedPreferenceChangeListener 的实现从 StatusActivity 移动到了这里。
  2. TwitterSharedPreferences 在这里都成为了共享对象的一部分,而不再为 StatusActivity 所私有。
  3. onCreate() 在 Application 对象第一次创建的时候调用。只要应用的任何一个部分启动(比如 Activity 或者 Service ), Application 对象都会随之创建。
  4. onTerminate() 调用于应用结束之前,在里面可以做些清理工作。在这里我们只用来记录log。
  5. 我们也把 StatusActivitygetTwitter() 方法移动到这里,因为它会为程序的其它部分所调用,这一来有利于提高代码的重用。留意下这里的 synchronized 关键字, Java 中的 synchronized方法 表示此方法在同一时刻只能由一个线程执行。这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应用会在不同的线程里用到这个函数。
  6. onSharedPreferenceChanged() 也从 StatusActivity 移动到了 YambaApplication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YambaApplication类,也转移了 StatusActivity 的一部分功能过来。接下来可以进一步简化 StatusActivity

例 8.2. StatusActivity using YambaApplication

...
Twitter.Status status = ((YambaApplication) getApplication())
    .getTwitter().updateStatus(statuses[0]);  //
...
  1. 现在是使用来自 YambaApplicationgetTwitter() 方法,而不再是局部调用。类似的,其它需要访问服务端的代码也都需要使用这个方法。

8.1.2. 更新Manifest文件

最后一步就是通知我们的应用选择 YambaApplication 而非默认的 Application 了。更新 Manifest 的文件,为 节点增加一个属性:



   
    ...
  
  ...

  1. 节点中的属性 android:name=".YambaApplication" 告诉系统使用 YambaApplication 类的实例作为 Application 对象。

好,到这里我们已经成功地将 StatusActivity 里面一些通用的功能转移到了 YambaApplication 之中。这一过程就是代码重构。添加了功能就记着重构,这是个好习惯。

8.1.3. 简化 StatusActivity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 YambaApplication 获取 Twitter 对象了,接下来需要对 StatusActivity 进行修改,在其中使用 YambaApplication 提供的功能。下面是新版的 PostToTwitter

class PostToTwitter extends AsyncTask {
  // Called to initiate the background activity
  @Override
  protected String doInBackground(String... statuses) {
    try {
    YambaApplication yamba = ((YambaApplication) getApplication()); //
    Twitter.Status status = yamba.getTwitter().updateStatus(statuses[0]); //
      return status.text;
    } catch (TwitterException e) {
      Log.e(TAG, "Failed to connect to twitter service", e);
      return "Failed to post";
    }
  }
  ...
}
  1. 在当前上下文中调用 getApplication() 获取 Application 对象的引用。这里的 Application 对象来自我们自定义的 YambaApplication ,因此需要一个额外的类型转换。
  2. 得到 Application 对象的引用之后即可调用其中的函数了,比如 getTwitter()

以上,可以看到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将 StatusActivity 中的功能重构到 Application 对象之中的。接下来就利用这些共享出来的功能,实现我们的 Updater Service。

8.2. UpdaterService

在本章的引言曾经提到,我们需要一个 Service 能一直在后台执行,并且定期获取 Twitter 的最新消息并存入本地的数据库。这一来我们的程序在离线时也有缓存的数据可读。我们称这个 Service 为 UpdaterService

创建 Service 的步骤如下:

  • 创建一个表示这个 Service 的 Java 类。
  • 在 Manifest 文件中注册这个 Service 。
  • 启动 Service 。

8.2.1. 创建 UpdaterService 类

创建 Service 的过程与创建 Activity 或者其它基础构件类似,首先创建一个类,继承 Android 框架中提供的基类。

先新建一个 Java 文件。在 src 目录中选择你的 Java package ,右键选择 New→Class ,在 class name 一栏输入 UpdaterService 。这样就在 package 中新建出来一个 UpdaterService.java 文件。

回忆一下,在 "Service" 一节有提到过一般的 Service 的生存周期,如图 8.1 "Service的生命周期"

图8.1. Service的生命周期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38张图片

接下来,我们需要覆盖几个相关的方法:

  1. onCreate() 在 Service 初始化时调用。
  2. onStartCommand() 在 Service 启动时调用。
  3. onDestory() 在 Service 结束时调用。

这里可以使用Eclipse的辅助工具,进入 Source→Override/Implement Methods ,选上这三个方法即可。

鉴于“最小可用”原则,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该从简入手。到这里,先只在每个覆盖的方法中记录些日志。我们Service的样子大致如下:

例 8.3. UpdaterService.java, version 1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3;

import android.app.Service;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os.IBinder;
import android.util.Log;

public class UpdaterService1 extends Service {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UpdaterService"; //

  @Override
  public IBinder onBind(Intent intent) { //
    return null;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 { //
    super.onCreate();
    Log.d(TAG, "onCreated");
  }

  @Override
  public int onStartCommand(Intent intent, int flags, int startId) { //
    super.onStartCommand(intent, flags, startId);
    Log.d(TAG, "onStarted");
    return START_STICKY;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Destroy() { //
    super.onDestroy();
    Log.d(TAG, "onDestroyed");
  }
}
  1. 因为频繁地使用Log.d(),我会在所有主要的类中声明一个TAG常量。
  2. onBind() 在Bound Service中使用,它会返回一个Binder的具体实现。在这里还没有用到Bound Service,因此返回null。
  3. onCreate() 调用于Service初次创建时,而不一定是startService()的结果。可以在这里做些一次性的初始化工作。
  4. onStartCommand() 调用于Service收到一个startService()的Intent而启动时。对已经启动的Service而言,依然可以再次收到启动的请求,这时就会调用onStartCommand()
  5. onDestory() 调用于Service收到一个stopService()的请求而销毁时。对应onCreate()中的初始化工作,可以在这里做一些清理工作。

8.2.2. 更新Manifest文件

我们的 Service 已经有了个样子,接下来就跟对待其它构件一样在 Manifest 文件中注册它,不然就是无法使用的。打开 AndroidManifest.xml ,单击最右边的 tab 查看 XML 源码,把如下代码加入 节点:

...
  
     ...
      
     ...
  
...
  • 定义 UpdaterService。

同为 Android 的基本构件 ,Service 与 Activity 是平等的。因此在 Manifest 文件中,它们处于同一级别。

8.2.3. 添加菜单项

现在我们已经定义并且注册了这个 Service,接下来考虑一个控制它启动或者停止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我们的选项菜单中添加一个按钮。便于理解起见,我们先从这里入手。更智能的方法我们稍候讨论。

为添加启动/停止的按钮,我们需要在 menu.xml 添加两个菜单项,就像在 "Menu Resource" 一节中添加 Prefs 菜单项一样。更新后的 menu.xml 是这个样子:

例 8.4. menu.xml



    
    
   

  1. 此项在前一章定义。
  2. ServiceStart 一项拥有常见的几个属性:id, title, iconicon 在这里同样是个 Android的资源。
  3. ServiceStopServiceStart 相似。

menu.xml 已经更新,接下来就是让它们捕获用户的点击事件。

8.2.4. 更新选项菜单的事件处理

要捕获新条目的点击事件,我们需要更新 StatusActivity 中的 onOptionsItemSelected() 方法,这跟我们在 "更新StatusActivity,装载菜单" 一节中所做的一样。打开 StatusActivity.java 文件,找到 onOptionsItemSelected 方法。现在里边已经有了为不同条目提供支持的大体框架,要增加两个“启动 Service ”与“关闭 Service ”两个条目,需要分别为 UpdaterService 通过startService()stopService() 发送 Intent 。更新后的代码如下:

// Called when an options item is clicked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onOptionsItemSelected(MenuItem item) {
  switch (item.getItemId()) {
  case R.id.itemServiceStart:
    startService(new Intent(this, UpdaterService.class)); //
    break;
  case R.id.itemServiceStop:
    stopService(new Intent(this, UpdaterService.class));  //
    break;
  case R.id.itemPrefs:
    startActivity(new Intent(this, PrefsActivity.class));
    break;
  }

  return true;
}
  1. 创建一个Intent,用以启动UpdaterService。如果这个Service还没有启动,就会调用onCreate()方法。然后再调用onStartCommand()方法,不过它不管Service是否启动都会被调用。
  2. 同样,这里调用stopService()为UpdaterService发送一个Intent。如果Service正在运行中,就会调用Service的onDestory()方法。否则,简单忽略这个Intent。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了 Explicit Intent ,明确指明接收 Intent 的目标类,即 UpdaterService.class

8.2.5. 测试Service

现在可以重启你的程序(仿真器是不需要重启的)。当你的程序启动时,单击菜单选项中新增的按钮,即可随意控制 Service 的启动与停止。

检验 Service 是否正常执行的话,打开 Logcat 查看程序生成的日志信息。在 "Android的日志机制" 一节中我们曾提到,查看 Log 既可以通过 Eclipse ,也可以通过命令行。

检验Service正常执行的另一条途径是,进入Android Settings查看它是否出现在里面:回到主屏幕,点击Menu,选择Setting,然后进入ApplicationsRunning services。正常的话,你的Service就会显示在里面。如 图8.2 执行中的Service

图 8.2. 执行中的Service

好,你的 Service 已经能够正常运行了,只是还不能做多少事情。

8.3. 在 Service 中循环

根据设计,我们的 Service 需要被频繁地唤醒,检查消息更新,然后再次“睡眠”一段时间。这一过程会持续进行下去,直到 Service 停止。实现时可以将这一过程放在一个循环中,每迭代一次就暂停一段时间。在这里可以利用 Java 提供的 Thread.sleep() 方法,可以让当前进程以毫秒为单位暂停一段时间,并让出 CPU。

在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考虑,那就是Service连接到服务端获取数据这一行为本身,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网络操作的执行效率直接受网络接入方式、服务端的响应速度以及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影响,延迟是很常见的。

要是把检查更新的操作放在主线程的话,网络操作中的任何延时都会导致用户界面僵死,这会给用户留下一个很不好的印象。甚至很可能会让用户不耐烦,直接调出 "Force Close or Wait" 对话框(参见‘Android的线程机制’一节)把我们的应用杀死。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Java内置的线程支持,把网络相关的操作放到另一个线程里。Service在控制UI的主线程之外执行,这使得它们与用户交互的代码总是分离的。这点对Yamba这样与网络交互的界面而言尤为重要,而且对其它场景也同样适用,哪怕它花费的时间不长。

例 8.5. UpdaterService.java, version 2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3;

import android.app.Service;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os.IBinder;
import android.util.Log;

public class UpdaterService2 extends Service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UpdaterService";

  static final int DELAY = 60000; // a minute 
  private boolean runFlag = false;  // 
  private Updater updater;

  @Override
  public IBinder onBind(Intent intent) {
    return null;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this.updater = new Updater(); // 

    Log.d(TAG, "onCreated");
  }

  @Override
  public int onStartCommand(Intent intent, int flags, int startId) {
    super.onStartCommand(intent, flags, startId);

    this.runFlag = true; // 
    this.updater.start();

    Log.d(TAG, "onStarted");
    return START_STICKY;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Destroy() {
    super.onDestroy();

    this.runFlag = false; // 
    this.updater.interrupt(); // 
    this.updater = null;

    Log.d(TAG, "onDestroyed");
  }

  /**
   * Thread that performs the actual update from the online service
   */
  private class Updater extends Thread {  // 

    public Updater() {
      super("UpdaterService-Updater");  //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UpdaterService2 updaterService = UpdaterService2.this;  // 
      while (updaterService.runFlag) {  // 
        Log.d(TAG, "Updater running");
        try {
          // Some work goes here...
          Log.d(TAG, "Updater ran");
          Thread.sleep(DELAY);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updaterService.runFlag = false;
        }
      }
    }
  } // Updater
}
  1. 声明一个常量,用以表示网络更新的时间间隔。我们也可以把它做在选项里,使之可以配置。
  2. 这个标志变量用以方便检查 Service 的执行状态。
  3. Updater 在另一个线程中进行网络更新。这个线程只需创建一次,因此我们在 onCreate() 中创建它。
  4. 在 Service 启动时,它会调用 onStartCommand() 方法,我们就在这里启动 Updater 线程再合适不过。同时设置上标志变量,表示 Service 已经开始执行了。
  5. 与之对应,我们可以在 onDestroy() 中停止 Updater 线程。再修改标志变量表示 Service 已经停止。
  6. 我们通过调用 interrupt() 来停止一个线程执行,随后设置变量的引用为 null ,以便于垃圾收集器清理。
  7. 在这里定义 Updater 类。它是个线程,因此以 Java 的 Thread 类为基类。
  8. 给我们的线程取一个名字。这样便于在调试中辨认不同的线程。
  9. Java 的线程必须提供一个 run() 方法。
  10. 简单得到对 Service 的引用。 Updater 是 Service 的内部类。
  11. 这个循环会一直执行下去,直到 Service 停止为止。记着 runFlag 变量是由 onStartCommand() onDestroy() 修改的。
  12. 调用 Thread.sleep() 暂停Updater线程一段时间,前面我们将DELAY设置为1分钟。
  13. 对执行中的线程调用 interrupt() ,会导致 run() 中产生一个 InterruptException 异常。 我们捕获这个异常,并设置 runFlag 为 false ,从而避免它不断重试。

8.3.1. 测试正常运行

到这里,已经可以运行程序并启动 Service 了。只要观察 log 文件你就可以发现,我们的 Service 会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任务的执行情况。而 Service 一旦停止,任务就不再执行了。

如下为 LogCat 的输出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我们 Service 的执行情况:

D/UpdaterService( 3494): onCreated
D/UpdaterService( 3494): onStarted
D/UpdaterService( 3494): Updater running
D/UpdaterService( 3494): Updater ran
D/UpdaterService( 3494): Updater running
D/UpdaterService( 3494): Updater ran
...
D/UpdaterService( 3494): onDestroyed

可见,我们的 Service 在最终销毁之前,循环了两次,其创建与启动皆正常。

8.4. 从 Twitter 读取数据

我们已经有了个大体的框架,接下来就连接到 Twitter ,读取数据并且在程序中显示出来。Twitter 或者其他的微博平台提供的 API 都各不相同。这时可以使用三方库 jtwitter.jar ,它提供了一个 Twitter 类作为封装。里边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就是 getFriendsTimeline() ,它可以返回24小时中自己和朋友的最新20条消息。

要使用 Twitter API 的这一特性,首先应连接到 Twitter 服务。我们需要一个用户名、密码,以及一个API授权。回忆下本章前面 “Yamba 的 Application 对象” 一节中,我们已经把大部分相关的功能重构到了 YambaApplication 中。因此我们得以在这里重用这一功能,因为包括 Service 在内的程序中任何一个构件,都可以访问同一个 Application 对象。

在这里我们需要小小地修改下 YambaAppliaction ,好让别人知道这个 Service 是否正在运行。因此在 YambaApplication 中添加一个标志变量,配合 getter 与 setter 用以访问与更新:

public class YambaApplication extends Application implements OnSharedPreferenceChangeListener {
  private boolean serviceRunning; // 
  ...

  public boolean isServiceRunning() { // 
    return serviceRunning;
    }

  public void setServiceRunning(boolean serviceRunning) { // 
    this.serviceRunning = serviceRunning;
    }
}
  1. 这个标志变量表示了 Service 的运行状态。注意它是个私有成员,不可以直接访问。
  2. 这个全局方法用以访问标志变量 serviceRunning 的值。
  3. 另一个全局方法,用以设置标志变量 serviceRunning 的值。

接下来我们可以为 UpdaterService 写些代码,让它连接到API,读取朋友的最新消息。

例 8.6. UpdaterService.java, final version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3;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winterwell.jtwitter.Twitter;
import winterwell.jtwitter.TwitterException;
import android.app.Service;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os.IBinder;
import android.util.Log;

public class UpdaterService extends Service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UpdaterService";

  static final int DELAY = 60000; // wait a minute
  private boolean runFlag = false;
  private Updater updater;
  private YambaApplication yamba; // 

  @Override
  public IBinder onBind(Intent intent) {
    return null;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this.yamba = (YambaApplication) getApplication(); // 
    this.updater = new Updater();

    Log.d(TAG, "onCreated");
  }

  @Override
  public int onStartCommand(Intent intent, int flags, int startId) {
    super.onStartCommand(intent, flags, startId);

    this.runFlag = true;
    this.updater.start();
    this.yamba.setServiceRunning(true); // 

    Log.d(TAG, "onStarted");
    return START_STICKY;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Destroy() {
    super.onDestroy();

    this.runFlag = false;
    this.updater.interrupt();
    this.updater = null;
    this.yamba.setServiceRunning(false); // 

    Log.d(TAG, "onDestroyed");
  }

  /**
   * Thread that performs the actual update from the online service
   */
  private class Updater extends Thread {
    List timeline; // 

    public Updater() {
      super("UpdaterService-Upda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UpdaterService updaterService = UpdaterService.this;
      while (updaterService.runFlag) {
        Log.d(TAG, "Updater running");
        try {
          // Get the timeline from the cloud
          try {
            timeline = yamba.getTwitter().getFriendsTimeline(); // 
          } catch (TwitterException e) {
            Log.e(TAG, "Failed to connect to twitter service", e);  // 
          }

          // Loop over the timeline and print it out
          for (Twitter.Status status : timeline) { // 
            Log.d(TAG, String.format("%s: %s", status.user.name, status.text)); // 
          }

          Log.d(TAG, "Updater ran");
          Thread.sleep(DELAY);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updaterService.runFlag = false;
        }
      }
    }
  } // Updater
}
  1. 这个变量用以方便访问 YambaApplication 对象,便于使用其中的共享功能,比如读取用户设置、连接到远程服务等。
  2. 通过 getApplication() 方法获得 YambaApplication 对象的引用。
  3. 一旦启动了这个 Service ,我们就设置 YambaApplication 中的标志变量 serviceRunning
  4. 同样,等 Service 停止时也修改 YambaApplication 对象中的 serviceRunning
  5. 我们使用了 Java 中的泛型来定义一个存放 Twitter.Status 的 List 变量。
  6. 调用 YambaApplication 中的 getTwitter() 方法获得 Twitter 对象,然后调用 getFriendTimeline() 来获得24小时内朋友最新的20条消息。注意因为这个函数需要访问云端服务,所以其运行时间受网络延迟影响比较大。我们把它安置在一个独立的线程中,从而防止它拖慢用户界面的响应。
  7. 网络相关的操作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在这里捕获异常,并打印出错时的堆栈信息。其输出在 Logcat 中可见。
  8. 现在我们已经初始化了 timeline 这个 List ,可以遍历其中的元素。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 Java 的 "for each" 循环,自动地遍历我们的 List ,分别把每个元素的引用交给变量 status。
  9. 暂时我们先把消息也就是“谁说了什么“输出到 Logcat。

8.4.1. 测试 Service

好,我们可以运行我们的程序并启动 Service ,观察 Logcat 中记录的朋友消息。

D/UpdaterService(  310): Marko Gargenta: it is great that you got my message
D/UpdaterService(  310): Marko Gargenta: hello this is a test message from my android phone
D/UpdaterService(  310): Marko Gargenta: Test
D/UpdaterService(  310): Marko Gargenta: right!
...

8.5. 总结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可用的 Service,只是启动/停止还需要人工操作,仍略显粗放。这个 Service 能够连接到服务端更新朋友的最新消息。目前我们只是把这些消息输出到 Logcat 中,到下一章我们就把它们存进数据库里。

图8.3 "Yamba完成图"展示了目前为止我们已完成的部分。完整图参见 图5.4 "Yamba设计图"

图 8.3. Yamba完成图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39张图片

9. 数据库

Android 系统中的许多数据都是持久化地储存在数据库中,比如联系人、系统设置、书签等等。 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意外情况(如杀死进程或者设备关机)而造成的数据丢失。

可是,在移动应用程序中使用数据库又有什么好处? 把数据留在可靠的云端,不总比存储在一个容易丢失容易损坏的移动设备中更好?

可以这样看:移动设备中的数据库是对网络世界的一个重要补充。虽说将数据存储在云端有诸多好处,但是我们仍需要一个快速而稳定的存储方式,保证应用程序在没有网络时依然能够正常工作。这时,就是将数据库当作缓存使用,而Yamba正是如此。

本章介绍 Android 系统中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我们将在Yamba中新建一个数据库,用来存储从服务端收到的消息更新。将数据存储在本地,可以让Yamba节约访问网络的开销,从而加速Timeline的显示。 另由Service负责在后台定期抓取数据到数据库,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这对用户体验的提升是大有好处的。

9.1. 关于 SQLite

SQLite是一个开源的数据库,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它已经非常稳定,成为包括Android在内的许多小型设备平台的首选。 Android选择SQLite的理由有:

  • 零配置。开发者不必对数据库本身做任何配置,这就降低了它的使用门槛。
  • 无需服务器。SQLite 不需要独立的进程,而是以库的形式提供它的功能。省去服务器,可以让你省心不少。
  • 单文件数据库。这一特性允许你直接使用文件系统的权限机制来保护数据。Android将每个应用程序的数据都放在独立的安全沙盒(sandbox)中,这点我们已经有所了解。
  • 开放源码。

Android 框架提供了几套不同的接口,允许开发者简单高效地访问 SQLite 数据库。本章我们将关注最基本的那套接口。SQLite 的默认接口是SQL,不过一个好消息是 Android 提供了更高层的封装来简化开发者的工作。

Note:

Android 内建了 SQLite 支持, 但这并不是说 SQLite 是数据持久化的唯一选择。 你仍可以使用其他数据库系统,比如 JavaDB 或者 MongoDB,但这样就无法利用 Android内建的数据库支持了,而且必需将它们打包到程序中一起发布才行。另外,SQLite的定位不是重量级的数据库服务器,而是作为自定义数据文件的替代品。

9.2. DbHelper 类

针对SQLite数据库的相关操作,Android提供了一套优雅的接口。要访问数据库,你需要一个辅助类来获取数据库的“连接”,或者在必要时创建数据库连接。这个类就是 Android框架中的SQLiteOpenHelper,它可以返回一个 SQLiteDatabase 对象。

我们将在后面的几节中介绍DbHelper相关的一些注意事项。至于SQL以及数据库的基本常识(比如规范化)则不打算涉及了,毕竟这些知识很容易就可以在别处学到,而且我相信多数读者也都是有一定基础的。尽管如此,即使读者没有数据库的相关基础,依然不妨碍对本章的理解。

9.2.1. 数据库原型及其创建

数据库原型(schema)是对数据库结构的描述。 在Yamba的数据库中,我们希望储存从Twitter获取的数据的以下字段:

created_at

消息的发送时间

txt

文本内容

user

消息的作者

表中的每一行数据对应一条Twitter消息,以上四项就是我们要在原型中定义的数据列了。另外,我们还需要给每条消息定义一个唯一的ID,以方便特定消息的查找。同其它数据库相同,SQLite也允许我们将ID定义为主键并设置自增属性,保持键值唯一。

数据库原型是在程序启动时创建的,因此我们在DbHelperonCreate()方法中完成此项工作。在以后的迭代中,我们可能需要添加新列或者修改旧列,为方便版本控制,我们将为每个原型添加一个版本号,以及一个方法onUpgrade(),用以修改数据库的原型。

onCreate()onUpgrade两个方法就是我们应用程序中唯一需要用到SQL的地方了。在onCreate()方法中,需要执行CREATE TABLE来创建表;在onUpgrade()方法中,需要执行ALTER TABLE来修改原型,不过这里为方便起见,直接使用DROP TABLE删除表然后再重新创建它。当然,DROP TABLE会毁掉表中所有的数据,但在Yamba中这样做完全没有问题,因为用户一般只关心过去24小时的消息,即使丢失了,仍可以重新抓取回来。

9.2.2. 四种主要操作

DbHelper类提供了自己的封装来简化SQL操作。经观察人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数据库操作不外乎只有四种,也就是添加(Create)、查询(Query)、修改(Update)、删除(Delete),简称为 CRUD 。为满足这些需求,DbHelper提供了以下方法:

insert()

向数据库中插入一行或者多行

query()

查询符合条件的行

update()

更新符合条件的行

delete()

删除符合条件的行

以上的每个方法都有若干变种(译者注:比如insertOrThrow),分别提供不同的功能。要调用上面的方法,我们需要创建一个ContentValues对象作为容器,将关心的数据暂存到里面。本章将以插入操作为例,讲解数据库操作的基本过程,而其它操作一般都是大同小异的。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使用 SQL 呢?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首先从安全角度考虑,直接使用 SQL 语句很容易导致 SQL 注入攻击。 这是因为 SQL 语句中会包含用户的输入, 而用户的输入都是不可信任的,不加检查地构造 SQL 语句的话,很容易导致安全漏洞。

其次从性能的角度,重复执行SQL语句非常耗时,因为每次执行都需要对其进行解析。

最后,使用 DbHelper 有助于提高程序的健壮性,使得许多编程错误可以在编译时发现。若是使用 SQL,这些错误一般得到运行时才能被发现。

很遗憾,Android框架对SQL的DDL(Data Definition Language,数据定义语言)部分支持不多,缺少相应的封装。因此要创建表,我们只能通过execSQL()调用来运行CREATE TABLE之类的SQL语句。但这里不存在用户输入,也就没有安全问题;而且这些代码都很少执行,因此也不会对性能造成影响。

9.2.3. Cursor

查询得到的数据将按照Cursor(游标)的形式返回。通过Cursor,你可以读出得到的第一行数据并移向下一行,直到遍历完毕、返回空为止。也可以在数据集中自由移动,读取所得数据的任意一行。

一般而言,SQL的相关操作都存在触发SQLException异常的可能,这是因为数据库不在我们代码的直接控制范围内。比如数据库的存储空间用完了,或者执行过程被意外中断等等,对我们程序来说都属于不可预知的错误。因此好的做法是,将数据库的有关操作统统放在try/catch中间,捕获SQLException异常。

这里可以利用Eclipse的快捷功能:

  1. 选择需要处理异常的代码段,一般就是 SQL 操作相关的地方。
  2. 在菜单中选择 “Source→Surround With→Try/catch Block”,Eclipse 即可自动生成合适的 try/catch 语句。
  3. catch 块中添加异常处理的相关代码。这里可以调用 Log.e()记录一条日志, 它的参数可以是一个标记、消息或者异常对象本身。

9.3. 第一个例子

接下来我们将创建自己的辅助类DbHelper,用以操作数据库。当数据库不存在时,它负责创建数据库;当数据库原型变化时,它负责数据库的更新。

同前面的很多类一样,它也是继承自Android框架中的某个类,也就是SQLiteOpenHelper。我们需要实现该类的构造函数,onCreate()方法和onUpgrade()方法。

例 9.1. DbHelper.java, version 1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4;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xt;
import android.database.sqlite.SQLiteDatabase;
import android.database.sqlite.SQLiteOpenHelper;
import android.provider.BaseColumns;
import android.util.Log;

public class DbHelper1 extends SQLiteOpenHelper { //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DbHelper";
  static final String DB_NAME = "timeline.db"; //
  static final int DB_VERSION = 1; //
  static final String TABLE = "timeline"; //
  static final String C_ID = BaseColumns._ID;
  static final String C_CREATED_AT = "created_at";
  static final String C_SOURCE = "source";
  static final String C_TEXT = "txt";
  static final String C_USER = "user";
  Context context;

  // Constructor
  public DbHelper1(Context context) { //
    super(context, DB_NAME, null, DB_VERSION);
    this.context = context;
  }

  // Called only once, first time the DB is created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SQLiteDatabase db) {
    String sql = "create table " + TABLE + " (" + C_ID + " int primary key, "
    + C_CREATED_AT + " int, " + C_USER + " text, " + C_TEXT + " text)"; // 

    db.execSQL(sql);  // 

    Log.d(TAG, "onCreated sql: " + sql);
  }

  // Called whenever newVersion != oldVersion
  @Override
  public void onUpgrade(SQLiteDatabase db, int oldVersion, int newVersion) { //
    // Typically do ALTER TABLE statements, but...we're just in development,
    // so:

    db.execSQL("drop table if exists " + TABLE); // drops the old database
    Log.d(TAG, "onUpgraded");
    onCreate(db); // run onCreate to get new database
  }

}
  1. SQLiteOpenHelper作为基类。
  2. 数据库文件名。
  3. 为数据库保留一个版本号。这在需要修改原型时将会十分有用,使得用户可以平滑地升级数据库。
  4. 定义数据库相关的一些常量,方便在其它类中引用它们。
  5. 覆盖SQLiteOpenHelper的构造函数。将前面定义的几个常量传递给父类,并保留对context的引用。
  6. 拼接将要传递给数据库的SQL语句。
  7. onCreate()中可以得到一个数据库对象,调用它的execSQL()方法执行SQL语句。
  8. onUpgrade()在数据库版本与当前版本号不匹配时调用。它负责修改数据库的原型,使得数据库随着程序的升级而更新。

Note:

早些时候曾提到, onUpgrade() 中一般都是执行ALERT TABLE 语句。不过现在我们的程序还没有发布,也就没有升级可言。因此便直接删除了旧的数据表并重建。

接下来我们将重构原先的Service,使之能够打开数据库,并将服务端得到的数据写入进去。

9.4. 重构 UpdaterService

UpdaterService是负责连接到服务端并抓取数据的Service,因此由它负责将数据写入数据库是合理的。

接下来重构UpdaterService,为它添加写入数据库的相关代码。

例 9.2. UpdaterService.java, version 1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4;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winterwell.jtwitter.Twitter;
import winterwell.jtwitter.TwitterException;
import android.app.Service;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ntValues;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database.sqlite.SQLiteDatabase;
import android.os.IBinder;
import android.util.Log;

public class UpdaterService1 extends Service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UpdaterService";

  static final int DELAY = 60000; // wait a minute
  private boolean runFlag = false;
  private Updater updater;
  private YambaApplication yamba;

  DbHelper1 dbHelper; //
  SQLiteDatabase db;

  @Override
  public IBinder onBind(Intent intent) {
    return null;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this.yamba = (YambaApplication) getApplication();
    this.updater = new Updater();

    dbHelper = new DbHelper1(this); //

    Log.d(TAG, "onCreated");
  }

  @Override
  public int onStartCommand(Intent intent, int flag, int startId) {
    if (!runFlag) {
      this.runFlag = true;
      this.updater.start();
      ((YambaApplication) super.getApplication()).setServiceRunning(true);

      Log.d(TAG, "onStarted");
    }
    return Service.START_STICKY;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Destroy() {
    super.onDestroy();

    this.runFlag = false;
    this.updater.interrupt();
    this.updater = null;
    this.yamba.setServiceRunning(false);

    Log.d(TAG, "onDestroyed");
  }

  /**
   * Thread that performs the actual update from the online service
   */
  private class Updater extends Thread {
    List timeline;

    public Updater() {
      super("UpdaterService-Upda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UpdaterService1 updaterService = UpdaterService1.this;
      while (updaterService.runFlag) {
        Log.d(TAG, "Updater running");
        try {
          // Get the timeline from the cloud
          try {
            timeline = yamba.getTwitter().getFriendsTimeline(); //
          } catch (TwitterException e) {
            Log.e(TAG, "Failed to connect to twitter service", e);
          }

          // Open the database for writing
          db = dbHelper.getWritableDatabase(); //

          // Loop over the timeline and print it out
          ContentValues values = new ContentValues(); //
          for (Twitter.Status status : timeline) { //
            // Insert into database
            values.clear(); //
            values.put(DbHelper1.C_ID, status.id);
            values.put(DbHelper1.C_CREATED_AT, status.createdAt.getTime());
            values.put(DbHelper1.C_SOURCE, status.source);
            values.put(DbHelper1.C_TEXT, status.text);
            values.put(DbHelper1.C_USER, status.user.name);
            db.insertOrThrow(DbHelper1.TABLE, null, values); //

            Log.d(TAG, String.format("%s: %s", status.user.name, status.text));
          }

          // Close the database
          db.close(); // 

          Log.d(TAG, "Updater ran");
          Thread.sleep(DELAY);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updaterService.runFlag = false;
        }
      }
    }
  } // Updater

}
  1. 我们需要多次用到dbdbHelper两个对象,因此把它们定义为类的成员变量。
  2. Android中的Service本身就是Context的子类,因此可以通过this创建DbHelper的实例。DbHelper可在需要时创建或者升级数据库。
  3. 连接到服务端并获取最新的Timeline,插入数据库。 先通过YambaApplication 中的 getTwitter() 获取Twitter对象,然后使用 getFriendsTimeline() 调用 Twitter API 获取24小时内最新的20条消息。
  4. 获取写入模式的数据库对象。在第一次调用时,将触发 DbHelperonCreate()方法。
  5. ContentValues 是一种简单的键值对结构,用以保存字段到数据的映射。
  6. 遍历所得的所有数据。这里使用了 Java 的 for-each 语句来简化迭代过程。
  7. 为每条记录分别生成一个ContentValues。这里我们重用了同一个对象:在每次迭代中,都反复清空它,然后绑定新的值。
  8. 调用 insert() 将数据插入数据库。留意在这里我们并没有使用任何SQL语句,而是使用了既有的封装。
  9. 最后不要忘记关闭数据库。这很重要,不然会无谓地浪费资源。

一切就绪,准备测试。

9.4.1. 测试

到这里,我们将测试数据库是否创建成功、能否正常写入数据。一步步来。

9.4.1.1. 验证数据库是否创建成功

数据库若创建成功,你就可以在/data/data/com.marakana.yamba/databases/timeline.db找到它。 要验证它是否存在,你可以使用Eclipse中DDMS的File Explorer界面,也可以在命令行的 adb shell 中执行命令 ls /data/data/com.marakana.yamba/databases/timeline.db

要使用 Eclipse 的 File Explorer,点击右上角的 DDMS 或者选择 Windows→Show View→Other…→Android→File Explorer。 随后就可以查看目标设备的文件系统了。

到这里我们已确认数据库文件存在,但仍不能确定数据库的原型是否正确,这将放在下一节。

9.4.1.2. 使用 sqlite3

Android 附带了一个命令行工具 sqlite3,供我们访问数据库。

要验证数据库原型是否正确,你需要:

  1. 打开终端或者命令提示符。
  2. 输入 adb shell ,连接到仿真器或者真机。
  3. 切换到数据库所在的目录: cd /data/data/com.marakana.yamba/databases/
  4. 通过 sqlite3 timeline.db 打开数据库。

打开数据库之后,你可以见到一个提示符 sqlite>

[user:~]> adb shell
# cd /data/data/com.marakana.yamba/databases/
# ls
timeline.db
# sqlite3 timeline.db
SQLite version 3.6.22
Enter ".help" for instructions
Enter SQL statements terminated with a ";"
sqlite>

在这里,你可以使用两种命令来操作SQLite数据库:

  • 标准 SQL 命令。比如 insert ..., update ..., delete ..., select ... 以及 create table ..., alter table ... 等等。SQL 是一门完整的语言,本书不打算多做涉及。需要注意的是,在sqlite3中你需要使用半角分号 ; 表示语句结束。
  • sqlite3命令。它们都是SQLite特有的,输入.help可以看到这些命令的列表。在这里,我们需要的是通过.schema命令来查看数据库的原型是否正确。
# sqlite3 timeline.db
SQLite version 3.6.22
Enter ".help" for instructions
Enter SQL statements terminated with a ";"
sqlite> .schema
CREATE TABLE android_metadata (locale TEXT);
CREATE TABLE timeline ( _id integer primary key,created_at integer, source text, txt text, user text );

最后一行输出显示,表中的字段有_id,created_at,source,txtuser。可知表的原型是正确的。

Warning:

新人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错误的目录下执行sqlite3 timeline.db命令,然后就会发现表没有创建。SQLite不会提示你正在使用一个不存在的文件,而是直接创建它。所以务必在正确的目录下(/data/data/com.marakana.yamba/databases)执行命令,或者使用绝对路径:sqlite3 /data/data/com.marakana.yamba/databases/timeline.db

现在已经可以创建并打开数据库了。接下来继续重构UpdaterService,为它添加插入数据到数据库的相关代码。

要验证数据是否插入成功,也是同样使用sqlite3命令,具体过程与上面相似,兹不赘述。

9.4.2. 数据库约束

再次运行这个Service,你会发现它执行失败,而在logcat中得到许多SQLException。而这都是数据库约束(database constraint)抛出的异常。

这是因为我们插入了重复的ID。前面从服务端抓取消息数据时,获得了消息的ID字段,并作为主键一并插入本地数据库。但是我们每分钟都会通过getFriendsTimeline()重新抓取最近24小时的20条消息,因此除非你的朋友在一个分钟里发了超过20条消息,那么插入的_id就肯定会发生重复。而_id作为主键,又是不允许重复的。这样在插入数据时,就违反了数据库的约束,于是抛出SQLException

因此在插入时,应首先检查是否存在重复数据,但我们不想在代码中添加额外的逻辑,数据库的事情交给数据库解决就足够了。解决方案是:原样插入,然后忽略可能发生的异常就可以了。

为此,我们把db.insert()改成db.insertOrThrow(),然后捕获并忽略SQLException

...
try {
  db.insertOrThrow(DbHelper.TABLE, null, values);  //①
  Log.d(TAG, String.format("%s: %s", status.user.name, status.text));
} catch (SQLException e) {  //②
  // Ignore exception
}
...

当插入操作失败时,代码会抛出异常。

  1. 捕获这一异常,并简单忽略。这将留在后面一节做进一步改进。
  2. 到这里代码已经能够正常工作,但仍不够理想。重构的机会又来了。

9.5. 重构数据库访问

前面我们重构了UpdaterService,使它能够访问数据库。但这对整个程序来讲仍不理想,因为程序的其它部分可能也需要访问数据库,比如TimelineActivity。因此好的做法是,将数据库的相关代码独立出来,供UpdaterService与TimelineActivity重用。

为实现代码的重用,我们将创建一个新类StatusData,用以处理数据库的相关操作。它将SQLite操作封装起来,并提供接口,供Yamba中的其它类调用。这一来Yamba中的构件若需要数据,那就访问StatusData即可,而不必纠结于数据库操作的细节。在第十二章中,我们还将基于这一设计,提供ContentProvider的实现。

例 9.3. StatusData.java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4;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ntValues;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xt;
import android.database.Cursor;
import android.database.sqlite.SQLiteDatabase;
import android.database.sqlite.SQLiteOpenHelper;
import android.util.Log;

public class StatusData {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StatusData.class.getSimpleName();

  static final int VERSION = 1;
  static final String DATABASE = "timeline.db";
  static final String TABLE = "timeline";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C_ID = "_id";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C_CREATED_AT = "created_at";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C_TEXT = "txt";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C_USER = "user";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GET_ALL_ORDER_BY = C_CREATED_AT + " DESC";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MAX_CREATED_AT_COLUMNS = { "max("
      + StatusData.C_CREATED_AT + ")"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DB_TEXT_COLUMNS = { C_TEXT };

  // DbHelper implementations
  class DbHelper extends SQLiteOpenHelper {

    public DbHelper(Context context) {
      super(context, DATABASE, null, VERSI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SQLiteDatabase db) {
      Log.i(TAG, "Creating database: " + DATABASE);
      db.execSQL("create table " + TABLE + " (" + C_ID + " int primary key, "
          + C_CREATED_AT + " int, " + C_USER + " text, " + C_TEXT + " text)");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Upgrade(SQLiteDatabase db, int oldVersion, int newVersion) {
      db.execSQL("drop table " + TABLE);
      this.onCreate(db);
    }
  }

  private final DbHelper dbHelper; //

  public StatusData(Context context) {  //
    this.dbHelper = new DbHelper(context);
    Log.i(TAG, "Initialized data");
  }

  public void close() { //
    this.dbHelper.close();
  }

  public void insertOrIgnore(ContentValues values) {  //
    Log.d(TAG, "insertOrIgnore on " + values);
    SQLiteDatabase db = this.dbHelper.getWritableDatabase();  //
    try {
      db.insertWithOnConflict(TABLE, null, values,
          SQLiteDatabase.CONFLICT_IGNORE);  //
    } finally {
      db.close(); //
    }
  }

  /**
   *
   * @return Cursor where the columns are _id, created_at, user, txt
   */
  public Cursor getStatusUpdates() {  //
    SQLiteDatabase db = this.dbHelper.getReadableDatabase();
    return db.query(TABLE,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GET_ALL_ORDER_BY);
  }

  /**
   *
   * @return Timestamp of the latest status we ahve it the database
   */
  public long getLatestStatusCreatedAtTime() {  //
    SQLiteDatabase db = this.dbHelper.getReadableDatabase();
    try {
      Cursor cursor = db.query(TABLE, MAX_CREATED_AT_COLUMNS,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try {
        return cursor.moveToNext() ? cursor.getLong(0) : Long.MIN_VALUE;
      } finally {
        cursor.close();
      }
    } finally {
      db.close();
    }
  }

  /**
   *
   * @param id of the status we are looking for
   * @return Text of the status
   */
  public String getStatusTextById(long id) {  //
    SQLiteDatabase db = this.dbHelper.getReadableDatabase();
    try {
      Cursor cursor = db.query(TABLE, DB_TEXT_COLUMNS, C_ID + "=" + id, null,
          null, null, null);
      try {
        return cursor.moveToNext() ? cursor.getString(0) : null;
      } finally {
        cursor.close();
      }
    } finally {
      db.close();
    }
  }


}
  1. StatusData 中的多数代码都是来自原先的 DbHelper.java 。现在 DbHelper 已经成为了 StatusData 的内部类。 仅供 StatusData 内部使用。 这意味着,在 StatusData 之外的调用者不必知道 StatusData 中的数据是以什么方式存储在什么地方。这样有助于使得系统更加灵活,而这也正是后面引入的ContentProvider的基本思想。
  2. 声明一个不可变的类成员dbHelper。final关键字用于保证某类成员只会被赋值一次,
  3. 在构造函数中初始化DbHelper的实例。
  4. 将dbHelper的close()方法暴露出去,允许他人关闭数据库。
  5. 我们对DbHelper中db.insert...()方法的改进。
  6. 仅在必要时打开数据库,也就是在写入之前。
  7. 在这里,我们调用insertWithOnConflict(),并将SQLiteDatabase.CONFLICT_IGNORE作为最后一个参数,表示如果有数据重复,则忽略异常。原因在前文的“数据库约束”一节已有说明。
  8. 不要忘记关闭数据库。我们把它放在finally子句中,这就可以保证无论出现何种错误,数据库都可以正确地关闭。同样的风格还可以在getLatestStatusCreatedAtTime()getStatusTextById()中见到。
  9. 返回数据库中的所有消息数据,按时间排序。
  10. getLatestStatusCreatedAtTime() 返回表中最新一条消息数据的时间戳(timestamp)。通过它,我们可以得知当前已存储的最新消息的日期,在插入新消息时可作为过滤的条件。
  11. getStatusTextById() 返回某一条消息数据的文本内容。

到这里,数据库的相关操作已都独立到了StatusData中。接下来把它放到Application对象里面,这一来即可令其它构件(比如UpdaterServiceTimelineActivity)与StatusData建立起has-a关系,方便访问。

例 9.4. YambaApplication.java

...
private StatusData statusData; //
...

public StatusData getStatusData() { //
  return statusData;
}

// Connects to the online service and puts the latest statuses into DB.
// Returns the count of new statuses
public synchronized int fetchStatusUpdates() {  //
  Log.d(TAG, "Fetching status updates");
  Twitter twitter = this.getTwitter();
  if (twitter == null) {
    Log.d(TAG, "Twitter connection info not initialized");
    return 0;
  }
  try {
    List statusUpdates = twitter.getFriendsTimeline();
    long latestStatusCreatedAtTime = this.getStatusData()
        .getLatestStatusCreatedAtTime();
    int count = 0;
    ContentValues values = new ContentValues();
    for (Status status : statusUpdates) {
      values.put(StatusData.C_ID, status.getId());
      long createdAt = status.getCreatedAt().getTime();
      values.put(StatusData.C_CREATED_AT, createdAt);
      values.put(StatusData.C_TEXT, status.getText());
      values.put(StatusData.C_USER, status.getUser().getName());
      Log.d(TAG, "Got update with id " + status.getId() + ". Saving");
      this.getStatusData().insertOrIgnore(values);
      if (latestStatusCreatedAtTime < createdAt) {
        count++;
      }
    }
    Log.d(TAG, count > 0 ? "Got " + count + " status updates"
        : "No new status updates");
    return count;
  } catch (RuntimeException e) {
    Log.e(TAG, "Failed to fetch status updates", e);
    return 0;
  }
}

...
  1. YambaApplication中添加私有成员StatusData
  2. 其它部分若要访问它,只有通过这个方法。
  3. 这里的代码几乎都是来自原先的UpdaterService。它将运行在独立的线程中,连接到服务端抓取数据,并保存到数据库里面。

接下来可以利用新的YambaApplication,重构原先的UpdaterService。现在run()中的代码已都移到了fetchStatusUpdates()中,而且UpdaterService也不再需要内部的StatusData对象了。

例 9.5. UpdaterService.java

...

private class Updater extends Thread {

  public Updater() {
    super("UpdaterService-Upda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UpdaterService updaterService = UpdaterService.this;
    while (updaterService.runFlag) {
      Log.d(TAG, "Running background thread");
      try {
        YambaApplication yamba = (YambaApplication) updaterService
            .getApplication();  //
        int newUpdates = yamba.fetchStatusUpdates(); //
        if (newUpdates > 0) { //
          Log.d(TAG, "We have a new status");
        }
        Thread.sleep(DELAY);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updaterService.runFlag = false;
      }
    }
  }
} // Updater

...
  1. 从Service对象中可以获取YambaApplication的实例。
  2. 调用刚才新加入的 fetchStatusUpdates() 方法,功能与原先的 run() 基本一致。
  3. fetchStatusUpdates()以获取的消息数量作为返回值。暂时我们只利用这个值来调试,不过后面将有其它作用。

9.6. 总结

到这里,Yamba已经可以从服务端抓取数据,并储存到数据库中了。虽然仍不能将它们显示出来,但已经可以验证,这些数据是可用的。

下图展示了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完成的部分。完整图参见 图5.4 "Yamba设计图"

图 9.1. Yamba完成图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40张图片

10. List与Adapter

在本章,你将学到选择性控件(比如ListView)的创建方法。但是这里讨论的重点绝对不在用户界面,而在于进一步巩固我们在上一章中对“数据”的理解——前面是简单地读取数据再输出到屏幕,到这里改为使用Adapter直接将数据库与List绑定在一起。你可以创建一个自己的Adapter,从而添加额外的功能。在此,我们新建一个 Activity ,并将它作为用户发送/阅读消息的主界面。

前面我们已经实现了发送消息、从 Twitter 读取消息、缓存入本地数据库等功能,在这里,我们再实现一个美观高效的UI允许用户阅读消息。到本章结束,Yamba将拥有三个 Activity 和一个 Service 。

10.1. TimelineActivity

接下来我们新建一个Activity,即TimelineActivity,用以显示朋友的消息。它从数据库中读取消息,并显示在屏幕上。在一开始我们的数据库并不大,但是随着应用使用时间的增长,其中的数据量就不可遏制了。我们必须针对这个问题做些考虑。

我们将创建这一Activity分成两步。保证经过每一轮迭代,应用都是完整可用的。

  1. 第一次迭代:使用一个TextView显示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由于数据量可能会比较大,我们将它置于ScrollView中,加一个滚动条。
  2. 第二次迭代:改用ListView与Adapter,这样伸缩性更好,效率也更高。你将在这里了解到Adapter与List的工作方式。
  3. 最后创建一个自定义的Adapter,在里面添加些额外的业务逻辑。这需要深入Adapter的内部,你可以体会它的设计动机与应用方式。

10.2. TimelineActivity的基本布局

在第一次迭代中,我们为TimelineActivity创建一个新的布局(Layout),它使用一个TextView来展示数据库中的所有消息。在刚开始的时候数据量不大,这样还是没有问题的。

10.2.1. 简介ScrollView

不过数据一多,我们就不能保证所有的消息正好排满一页了,这时应使用'ScrollView'使之可以滚动。ScrollView与Window相似,不过它可以在必要时提供一个滚动条,从而允许在里面存放超过一屏的内容。对付可能会变大的View,用ScrollView把它包起来就行。比如这里我们靠TextView输出所有朋友的消息,消息一多,它也跟着变大。在较小的屏幕中显示不开,就把它放在ScrollView里使之可以滚动。

ScrollView中只能存放单独一个子元素。要让多个View一起滚动,就需要像前面StatusActivity Layout一节所做的那样,先把它们放在另一个Layout里,随后把整个Layout添加到ScrollView里。

通常你会希望ScrollView能够填满屏幕的所有可用空间。把它的高度与宽度都设置为fill_parent即可。

一般很少通过Java代码控制ScrollView,因此它不需要id。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ScrollView将TextView包了起来。以后TextView中的内容变多体积变大,ScrollView就会自动为它加上滚动条。

例 10.1. res/layout/timeline_basic.xml




  
  

  
  

    
    
  


  1. 在Activity屏幕顶部显示的标题。留意字符串titleTimeline的定义在/res/values/strings.xml文件中,具体参见第六章的 字符串资源 一节。
  2. ScrollView包含TextView,在需要时添加滚动条。
  3. TextView用以显示文本,在这里就是从数据库中读取的用户消息。

10.2.2. 创建TimelineActivity类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布局文件,接下来创建 TimelineActivity 类。同其它文件一样,进入 Eclipse Package Explorer,右击 com.marakana.yamba 包,选择New→Class,在名字一栏输入 TimelineActivity

同前面一样,我们创建的类只要是基本构件,无论是 Activity、Service、Broadcast Reciever 还是 Content Provider,都是基于 Android 框架中的基类继承出来的子类。对Activity而言,其基类即 Activity

我们通常会为每个 Activity 实现一个 onCreate()方法 ,这是初始化数据库的好地方。与之对应,我们在 onDestroy() 方法 中清理 onCreate() 中创建的资源,也就是关闭数据库。我们希望显示的消息尽可能最新,因此把查询数据库的代码放在 onResume() 方法中,这样在界面每次显示时都会执行。代码如下: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5;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database.Cursor;
import android.database.sqlite.SQLiteDatabase;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widget.TextView;

public class TimelineActivity1 extends Activity { // 
  DbHelper dbHelper;
  SQLiteDatabase db;
  Cursor cursor;
  TextView textTimeline;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timeline);

    // Find your views
    textTimeline = (TextView) findViewById(R.id.textTimeline);

    // Connect to database
    dbHelper = new DbHelper(this);  // 
    db = dbHelper.getReadableDatabase();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Destroy() {
    super.onDestroy();

    // Close the database
    db.close(); //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Resume() {
    super.onResume();

    // Get the data from the database
    cursor = db.query(DbHelper.TABLE,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DbHelper.C_CREATED_AT + " DESC"); // 
    startManagingCursor(cursor);  // 

    // Iterate over all the data and print it out
    String user, text, output;
    while (cursor.moveToNext()) {  // 
      user = cursor.getString(cursor.getColumnIndex(DbHelper.C_USER));  // 
      text = cursor.getString(cursor.getColumnIndex(DbHelper.C_TEXT));
      output = String.format("%s: %s\n", user, text); // 
      textTimeline.append(output); // 
    }
  }
}
  1. 这是个Activity,因此继承自Android框架提供的Activity类。
  2. 我们需要访问数据库以得到Timeline的相关数据,而onCreate()正是连接数据库的好地方。
  3. 通过dbHelper打开数据库文件之后,我们需要它的getReadableDatabase()getWritableDatabase()才可以得到实际的数据库对象。在这里我们只需读取Timeline的相关数据,因此按只读方式打开数据库。
  4. 我们得记着关闭数据库并释放资源。数据库是在onCreate()中打开,因此可以在onDestroy()中关闭。注意onDestroy()只有在系统清理资源时才被调用。
  5. 调用query()方法从数据库中查询数据,返回一个Cursor对象作为迭代器。参数似乎多的过了头,不过几乎都是对应着SQL的SELECT语句的各个部分。在这里也就相当与SELECT * FROM timeline ORDER BY created_at DESC。这些null表示我们并没有使用SQL语句中相应的部分,比如WHERE, GROUPING, 与 HAVING等。
  6. startManagingCursor()用于提示Activity自动管理Cursor的生命周期,使之同自己保持一致。“保持一致”的意思是,它能保证在Activity销毁时,同时释放掉Cursor关联的数据,这样有助于优化垃圾收集的性能。如果没有自动管理,那就只能在各个方法中添加代码,手工地管理Cursor了。
  7. cursor——回忆下Cursors一节的内容——即通过query()方法查询数据库所得的结果。按照表的形式,暂存多行多列的数据。每一行都是一条独立的记录——比如Timeline中的一条消息——而其中的列则都是预先定义的,比如 _id, created_at, user以及txt。前面提到Cursor是个迭代器,我们可以通过它在每次迭代中读取一条记录,而在没有剩余数据时退出迭代。
  8. 对于 cursor 的当前记录,我们可以通过类型与列号来获取其中的值。由此,cursor.getString(3) 返回一个字符串,表示消息的内容; cursor.getLong(1) 返回一个数值,表示消息创建时的时间戳。但是,把列号硬编码在代码中不是个好习惯,因为数据库的原型一旦有变化,我们就不得不手工调整相关的代码,而且可读性也不好。更好的方法是,使用列名——回想下,我们曾在 第九章中定义过 C_USERC_TEXT 等字符串——调用 cursor.getColumnIndex() 得到列号,然后再取其中的值。
  9. 使用 String.format() 对每行输出进行格式化。在这里我们选择使用TextView控件显示数据,因此只能显示文本,或者说有格式的文本。我们在以后的迭代中更新这里。
  10. 最后把新的一行追加到textTimeline的文本中,用户就可以看到了。

上面的方法对较小的数据集还没问题,但绝对不是值得推荐的好方法。更好的方法是使用 ListView ,正如下文所示——它可以绑定数据库,伸缩性更好的同时也更加高效。

10.3. 关于Adapter

一个ScrollView足以应付几十条记录,但是数据库里要有上百上千条记录时怎么办?全部读取并输出当然是很低效的。更何况,用户不一定关心所有的数据。

针对这一问题,Android提供了Adapter,从而允许开发者为一个View绑定一个数据源(如图10.1, "Adapter")。典型的情景是,View即ListView,数据即Cursor或者数组(Array),Adapter也就与之对应:CursorAdapter或者ArrayAdapter。

图 10.1. Adapter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41张图片

10.3.1. 为TimelineActivity添加ListView

同前面一样,第一步仍是修改资源文件。修改timeline.xml,为Timeline的布局添加一个ListView。

例 10.3. res/layout/timeline.xml



  

  
  


  1. 添加ListView与添加其它控件(widget)是一样的。主要的属性: idlayout_height以及layout_width

10.3.2. ListView vs. ListActivity

ListActivity就是含有一个ListView的Activty,我们完全可以拿它作为TimelineActivity的基类。在此我们独立实现自己的Activity,再给它加上ListView,是出于便于学习的考虑。

如果Activity里只有一个ListView `` ,使用ListActivity可以稍稍简化下代码。有XML绑定,为ListActivity添加元素也轻而易举。不过,在这里使用的数据源是Cursor而不是数组(因为我们的数据来自数据库),先前也曾添加过一个TextView作为ScrollView的标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定义,再换用ListActivity``就前功尽弃了。

10.3.3. 为单行数据创建一个Layout

还有一个XML文件需要考虑。timeline.xml描述整个Activity的布局,我们也需要描述单行数据的显示方式——也就是屏幕上显示的单条消息,谁在什么时间说了什么。

最简单的方法是给这些行单独创建一个XML文件。同前面新建的XML文件一样,选择File→New→Android New XML File打开Android New XML File对话框,命名为row.xml,type一项选择Layout。

我们在这里选择LinearLayout,让它垂直布局,分两行。第一行包含用户名与时间戳,第二行包含消息的内容。留意第一行中用户名与时间戳的位置是水平分布的。

ListView中单行数据的Layout定义在文件row.xml中。

10.3.4. 在TimelineActivity.java中创建一个Adapter

已经有了相应的XML文件,接下来修改Java代码,把Adapter创建出来。Adapter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基于数组(Array),一种基于Cursor。这里我们的数据来自数据库,因此选择基于Cursor的Adapter。而其中最简单的又数SimpleCursorAdapter

SimpleCursorAdapter需要我们给出单行数据的显示方式(这在row.xml中已经做好了)、数据(在这里是一个Cursor)、以及record到List中单行的映射方法。最后的这个参数负责将Cursor的每列映射为List中的一个View。

例 10.5. TimelineActivity.java, version 2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5;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database.Cursor;
import android.database.sqlite.SQLiteDatabase;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widget.ListView;
import android.widget.SimpleCursorAdapter;

public class TimelineActivity2 extends Activity {
  DbHelper dbHelper;
  SQLiteDatabase db;
  Cursor cursor;  // 
  ListView listTimeline;  // 
  SimpleCursorAdapter adapter;  // 
  static final String[] FROM = { DbHelper.C_CREATED_AT, DbHelper.C_USER,
      DbHelper.C_TEXT };  // 
  static final int[] TO = { R.id.textCreatedAt, R.id.textUser, R.id.textText };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timeline);

    // Find your views
    listTimeline = (ListView) findViewById(R.id.listTimeline);  // 

    // Connect to database
    dbHelper = new DbHelper(this);
    db = dbHelper.getReadableDatabas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Destroy() {
    super.onDestroy();

    // Close the database
    db.close();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Resume() {
    super.onResume();

    // Get the data from the database
    cursor = db.query(DbHelper.TABLE,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DbHelper.C_CREATED_AT + " DESC");
    startManagingCursor(cursor);

    // Setup the adapter
    adapter = new SimpleCursorAdapter(this, R.layout.row, cursor, FROM, TO);  // 
    listTimeline.setAdapter(adapter); // 
  }

}
  1. 这个Cursor用以读取数据库中的朋友消息。
  2. listTimeLine即我们用以显示数据的ListView。
  3. adapter是我们自定义的Adapter,这在后文中讲解。
  4. FROM是个字符串数组,用以指明我们需要的数据列。其内容与我们前面引用数据列时使用的字符串相同。
  5. TO是个整型数组,对应布局row.xml中指明的View的ID,用以指明数据的绑定对象。FROM与TO的各个元素必须一一对应,比如FROM[0]对应TO[0]FROM[1]对应TO[1],以此类推。
  6. 获取XML布局中声明的ListView。
  7. 获得了Cursor形式的数据,row.xml定义了单行消息的布局,常量FROM与TO表示了映射关系,现在可以创建一个SimpleCursorAdapter
  8. 最后通知ListView使用这个Adapter。

10.4. TimelineAdapter

TimelineAdapter就是我们自定义的Adapter。虽说SimpleCursorAdapter映射起数据来倒也直白,但是我们在这里还有个Unix时间戳(timestamp)需要特殊处理。这也属于TimelineAdapter的工作:加入业务逻辑,将Unix时间戳转换为相对时间。可知SimpleCursorAdapter是在bindView()里面处理View的显示,因此覆盖这个方法,在数据显示之前处理一下即可。

一般来讲,若不清楚类里需要覆盖的方法是哪个,查阅相关的官方文档即可。在这里,可以参阅http://developer.android.com/reference/android/widget/SimpleCursorAdapter.html。

例 10.6. TimelineAdapter.java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5;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xt;
import android.database.Cursor;
import android.text.format.DateUtils;
import android.view.View;
import android.widget.SimpleCursorAdapter;
import android.widget.TextView;

public class TimelineAdapter extends SimpleCursorAdapter { // 
  static final String[] FROM = { DbHelper.C_CREATED_AT, DbHelper.C_USER,
      DbHelper.C_TEXT }; // 
  static final int[] TO = { R.id.textCreatedAt, R.id.textUser, R.id.textText }; // 

  // Constructor
  public TimelineAdapter(Context context, Cursor c) { // 
    super(context, R.layout.row, c, FROM, TO);
  }

  // This is where the actual binding of a cursor to view happens
  @Override
  public void bindView(View row, Context context, Cursor cursor) { // 
    super.bindView(row, context, cursor);

    // Manually bind created at timestamp to its view
    long timestamp = cursor.getLong(cursor
        .getColumnIndex(DbHelper.C_CREATED_AT)); // 
    TextView textCreatedAt = (TextView) row.findViewById(R.id.textCreatedAt); // 
    textCreatedAt.setText(DateUtils.getRelativeTimeSpanString(timestamp)); // 
  }

}
  1. 创建我们自定义的 Adapter,它继承了 Android 提供的 Adapter 类,这里将它命名为 SimpleCursorAdapter 。
  2. 跟上个例子一样,这个常量用以指明数据库中我们感兴趣的列。
  3. 这个常量用以指明数据列对应View的ID。
  4. 因为是新定义的类,因此需要一个构造函数。在这里仅仅通过super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即可。
  5. 这里只覆盖了一个方法,即bindView()。这个方法在映射每行数据到View时调用,Adapter的主要工作在这里进行了。要重用SimpleCursorAdapter原有的映射操作(数据到View),记得先调用super.bindView()。
  6. 覆盖默认针对timestamp的映射操作,需要先得到数据库中timestamp的值。
  7. 然后找到对应的TextView,它的定义在row.xml
  8. 最后,依据timestamp的值设置textCreatedAt的值为相对时间。通过DateUtils.getRelativeTimeSpanString()

前面将Adapter相关的一些细节移入了TimelineAdapter,因此可以进一步简化TimelineActivity类。

例 10.7. TimelineActivity.java, version 3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5;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database.Cursor;
import android.database.sqlite.SQLiteDatabase;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widget.ListView;

public class TimelineActivity3 extends Activity {
  DbHelper dbHelper;
  SQLiteDatabase db;
  Cursor cursor;
  ListView listTimeline;
  TimelineAdapter adapter;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timeline);

    // Find your views
    listTimeline = (ListView) findViewById(R.id.listTimeline);

    // Connect to database
    dbHelper = new DbHelper(this);
    db = dbHelper.getReadableDatabas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Destroy() {
    super.onDestroy();

    // Close the database
    db.close();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Resume() {
    super.onResume();

    // Get the data from the database
    cursor = db.query(DbHelper.TABLE,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DbHelper.C_CREATED_AT + " DESC");
    startManagingCursor(cursor);

    // Create the adapter
    adapter = new TimelineAdapter(this, cursor);  // 
    listTimeline.setAdapter(adapter); // 
  }

}
  1. 修改SimpleCursorAdapterTimelineAdapter
  2. 新建一个TimelineAdapter的实例,交给它上下文及数据的引用。
  3. ListView与这个Adapter关联,从而与数据库绑定。

10.5. ViewBinder: TimelineAdapter之外的更好选择

除去继承一个 TimelineAdapter 并覆盖 bindView() 方法外,我们也可以直接为 SimpleCursorAdapter 添加业务逻辑。这样既能保留原先的 bindView() 所做的工作,又省去一个类,更加简便。

SimpleCursorAdapter提供了一个 setViewBinder() 方法为它的业务逻辑提供扩展,它取一个 ViewBinder 的实现作为参数。 ViewBinder 是个接口,里面声明了一个 setViewValue() 方法,也就是在这里,它将具体的日期元素与View真正地绑定起来。

同样,我们可以在官方文档中发现这一特性。

如下即针对 TimelineAdapter 的最后一轮迭代,在此实现一个自定义的 ViewBinder 作为常量,并把它交给 SimpleCursorAdapter

例 10.8. TimelineActivity.java with ViewBinder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Resume() {
    ...
    adapter.setViewBinder(VIEW_BINDER); // 
    ...
  }

  // View binder constant to inject business logic that converts a timestamp to
  // relative time
  static final ViewBinder VIEW_BINDER = new ViewBinder() { // 

    public boolean setViewValue(View view, Cursor cursor, int columnIndex) { // 
      if (view.getId() != R.id.textCreatedAt)
        return false; // 

      // Update the created at text to relative time
      long timestamp = cursor.getLong(columnIndex); // 
      CharSequence relTime = DateUtils.getRelativeTimeSpanString(view
          .getContext(), timestamp); // 
      ((TextView) view).setText(relTime); //  

      return true; // 
    }

  };

  ...
  1. 将一个自定义的ViewBinder实例交给对应的Adapter。VIEW_BINDER的定义在后面给出。
  2. ViewBinder的实现部分。留意它是一个内部类,外面的类不可以使用它,因此不必把它暴露在外。同时留意下static final表明它是一个常量。
  3. 我们需要实现的唯一方法即setViewValue()。它在每条数据与其对应的View绑定时调用。
  4. 首先检查这个View是不是我们关心的,也就是表示消息创建时间的那个TextView。若不是,返回false,Adapter也就按其默认方式处理绑定;若是,则按我们的方式继续处理。
  5. cursor中取出原始的timestamp数据。
  6. 使用上个例子相同的辅助函数DateUtils.getRelativeTimeSpanString()将时间戳(timestamp)转换为人类可读的格式。这也就是我们扩展的业务逻辑。
  7. 更新对应View中的文本。
  8. 返回true,因此SimpleCursorAdapter不再按照默认方式处理绑定。

10.6. 更新Manifest文件

现在有了TimelineActivity,大可让它作为Yamba程序的“主界面”。毕竟比起自言自语,用户更喜欢关注朋友的动态。

这就需要更新manifest文件了。同原先一样,我们将TimelineActivity列在AndroidManifest.xml文件的元素中。可参考"Update Manifest File"一节中添加选项界面时的情景。


要把它设为程序的“主界面”,我们需要为它注册到特定的Intent。通常情况是,用户点击启动你的程序,系统就会发送一个Intent。你必须有个Activity能“侦听”到这个Intent才行,因此Android提供了IntentFilter,使之可以过滤出各自感兴趣的Intent。在XML中,它通过元素表示,其下至少应含有一个元素,以表示我们感兴趣的Intent。

你可以注意到,StatusActivityPrefsActivity多出了一段XML代码,这便是IntentFilter的部分。

里面有个特殊的actionandroid.intent.action.MAIN,即指明了在用户打算启动我们的程序时首先启动的组件。除此之外还有个元素,用以通知系统这个程序会被加入到main Launcher之中,这一来用户就可以见到我们程序的图标,点击即可启动。这个目录(category)的定义就是android.intent.category.LAUNCHER

好,要把TimelineActivity置为主入口,我们只需加上相应的声明,再把StatusActivity中的代码挪过去即可。

例 10.9. AndroidManifest.xml



  

    
       
         
         
      
    

    
     

    

  
  

  

  1. 将这个Activity所关心的Intent列出,并在系统中注册。
  2. 通知系统,这就是用户启动时显示的主界面。
  3. 目录LAUNCHER通知Home程序,将本程序的图标显示在Launcher中。
  4. StatusActivity就不需要IntentFilter了。

10.6.1. 程序初始化

现在用户启动程序就会首先看到Timeline界面。但是用户必须先设置个人选项并启动Service,否则就没有消息显示。这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个解决方案是,在启动时检查用户的个人选项是否存在。若不存在,就跳到选项界面,并给用户一个提示,告诉她下一步该怎么做。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
  // Check whether preferences have been set
  if (yamba.getPrefs().getString("username", null) == null) { // 
    startActivity(new Intent(this, PrefsActivity.class)); // 
    Toast.makeText(this, R.string.msgSetupPrefs, Toast.LENGTH_LONG).show(); // 
  }
  ...
}
...
  1. 检查用户的个人选项是否设置。在这里先只检查username即可,因为有了username,往往就意味着所有个人选项都已设置。在第一次启动程序时个人选项还不存在,因此username(或者其它任意一项)肯定为null。
  2. 启动PrefsActivity。留意这里的startActivity()调用给系统发送一个Intent,但并不会在这里退出onCreate()的执行。这一来就允许用户在设置完毕之后,可以回到Timeline界面。
  3. 显示一条弹出消息(即Toast),提示用户该怎么做。同前面一样,这里假定你在strings.xml中提供了msgSetupPrefs的定义。

10.6.2. BaseActivity

现在我们有了Timeline界面,接下来需要一个选项菜单,就像在Options Menu一节中对StatusActivity所做的那样。这对Timeline界面来说很重要,因为作为主界面,要没有菜单,用户就没法访问其它界面或者控制Service的开关了。

要实现上述功能,我们可以把StatusActivity中相关的代码都复制粘贴过来,但这不是好办法。相反,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的是重构。在这里,我们可以将StatusActivity中相应的功能放在另一个Activity中,并使其作为基类。参见 图 10.2. "重构BaseActivity"

图 10.2. 重构BaseActivity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42张图片

我们新建一个类BaseActivity,然后把需要重用的代码挪到里面。这里重用的代码就是:获得YambaApplication对象引用、选项菜单的相关代码(onCreateOptionsMenu()onOptionsItemSelected())。

10.6.3. Service开关

在这个地方分别提供开/关两个按钮,不如只留一个按钮做开关。因此需要修改菜单,并为BaseActivity添加一个onMenuOpened()方法来动态控制按钮文本以及图标的变化。

首先修改munu.xml文件,添加新的菜单项也就是开关按钮。这时原先启动/关闭Service的两个按钮已经没必要了,删除即可。

例 10.10. res/menu/menu.xml




  
  
  
  

  
  


  1. 将原先的itemServiceStartitemServiceStop替换为itemToggleService

例 10.11. BaseActivity.java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5;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view.Menu;
import android.view.MenuItem;
import android.widget.Toast;

/**
 * The base activity with common features shared by TimelineActivity and
 * StatusActivity
 */
public class Base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 
  YambaApplication yamba;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yamba = (YambaApplication) getApplication(); // 
  }

  // Called only once first time menu is clicked on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onCreateOptionsMenu(Menu menu) { // 
    getMenuInflater().inflate(R.menu.menu, menu);
    return true;
  }

  // Called every time user clicks on a menu item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onOptionsItemSelected(MenuItem item) { // 

    switch (item.getItemId()) {
    case R.id.itemPrefs:
      startActivity(new Intent(this, PrefsActivity.class)
          .addFlags(Intent.FLAG_ACTIVITY_REORDER_TO_FRONT));
      break;
    case R.id.itemToggleService:
      if (yamba.isServiceRunning()) {
        stopService(new Intent(this, UpdaterService.class));
      } else {
        startService(new Intent(this, UpdaterService.class));
      }
      break;
    case R.id.itemPurge:
      ((YambaApplication) getApplication()).getStatusData().delete();
      Toast.makeText(this, R.string.msgAllDataPurged, Toast.LENGTH_LONG).show();
      break;
    case R.id.itemTimeline:
      startActivity(new Intent(this, TimelineActivity.class).addFlags(
          Intent.FLAG_ACTIVITY_SINGLE_TOP).addFlags(
          Intent.FLAG_ACTIVITY_REORDER_TO_FRONT));
      break;
    case R.id.itemStatus:
      startActivity(new Intent(this, StatusActivity.class)
          .addFlags(Intent.FLAG_ACTIVITY_REORDER_TO_FRONT));
      break;
    }
    return true;
  }

  // Called every time menu is opened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onMenuOpened(int featureId, Menu menu) { // 
    MenuItem toggleItem = menu.findItem(R.id.itemToggleService); // 
    if (yamba.isServiceRunning()) { // 
      toggleItem.setTitle(R.string.titleServiceStop);
      toggleItem.setIcon(android.R.drawable.ic_media_pause);
    } else { // 
      toggleItem.setTitle(R.string.titleServiceStart);
      toggleItem.setIcon(android.R.drawable.ic_media_play);
    }
    return true;
  }

}
  1. BaseActivity是个Activity。
  2. 声明一个共享的YambaApplication对象,使之可为所有子类访问。
  3. onCreate()中获得yamba的引用。
  4. StatusActivityonCreateOptionsMenu挪到了这里。
  5. onOptionsItemSelected也是同样来自StatusActivity。不过留意下这里的变动:它不再检查启动/停止Service的两个条目,改为检查itemToggleService一个条目。通过yamba中的标志变量我们可以得到Service的运行状态,基于此,决定启动还是关闭。
  6. onMenuOpened()是个新加入的方法,它在菜单打开时为系统所调用,参数menu即我们的选项菜单。我们可以在这里控制开关的显示。
  7. menu对象中找到我们新建的开关条目。
  8. 检查Service是否正在运行,如果是,则设置对应的标题与图标。留意我们在这里是通过Java的API手工地修改GUI的内容,而无关xml。
  9. 如果Service没有运行,则设置对应的标题与图标,用户点击它即可启动Service。这样我们就实现了开关按钮随Service状态的不同而变化。

好,已经有了BaseActivity类,接下来修改TimelineActivity也使用它。如下为TimelineActivity的完整实现:

例 10.12. TimelineActivity.java, final version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5;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database.Cursor;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text.format.DateUtils;
import android.view.View;
import android.widget.ListView;
import android.widget.SimpleCursorAdapter;
import android.widget.TextView;
import android.widget.Toast;
import android.widget.SimpleCursorAdapter.ViewBinder;

public class TimelineActivity extends BaseActivity { // 
  Cursor cursor;
  ListView listTimeline;
  SimpleCursorAdapter adapter;
  static final String[] FROM = { DbHelper.C_CREATED_AT, DbHelper.C_USER,
      DbHelper.C_TEXT };
  static final int[] TO = { R.id.textCreatedAt, R.id.textUser, R.id.textText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timeline);

    // Check if preferences have been set
    if (yamba.getPrefs().getString("username", null) == null) { // 
      startActivity(new Intent(this, PrefsActivity.class));
      Toast.makeText(this, R.string.msgSetupPrefs, Toast.LENGTH_LONG).show();
    }

    // Find your views
    listTimeline = (ListView) findViewById(R.id.listTimeline);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Resume() {
    super.onResume();

    // Setup List
    this.setupList();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Destroy() {
    super.onDestroy();

    // Close the database
    yamba.getStatusData().close(); // 
  }

  // Responsible for fetching data and setting up the list and the adapter
  private void setupList() { // 
    // Get the data
    cursor = yamba.getStatusData().getStatusUpdates();
    startManagingCursor(cursor);

    // Setup Adapter
    adapter = new SimpleCursorAdapter(this, R.layout.row, cursor, FROM, TO);
    adapter.setViewBinder(VIEW_BINDER); // 
    listTimeline.setAdapter(adapter);
  }

  // View binder constant to inject business logic for timestamp to relative
  // time conversion
  static final ViewBinder VIEW_BINDER = new ViewBinder() { // 

    public boolean setViewValue(View view, Cursor cursor, int columnIndex) {
      if (view.getId() != R.id.textCreatedAt)
        return false;

      // Update the created at text to relative time
      long timestamp = cursor.getLong(columnIndex);
      CharSequence relTime = DateUtils.getRelativeTimeSpanString(view
          .getContext(), timestamp);
      ((TextView) view).setText(relTime);

      return true;
    }

  };
}
  1. 首先将基类由系统提供的Activity改为我们的BaseActivity。由此也就继承来了yamba对象,以及选项菜单的相关支持。
  2. 在这里检查用户的个人选项是否存在,若不存在,则切换到选项界面。
  3. 在界面显示时,初始化消息列表。这是个私有方法,定义在后面。
  4. 我们希望在界面关闭时,关闭数据库并释放资源。数据库是在yamba对象中的getStatusUpdates()方法中打开的。
  5. 辅助方法setupList()用以获取数据、设置Adapter并将其绑定于ListView。
  6. 在这里将ViewBinder绑定于List。参见"ViewBinder:TimelineAdapter之外的更好选择"一节。
  7. ViewBinder的定义。

到这里,我们已经将TimelineActivity重构的差不多了。按照如上的步骤,我们可以进一步简化StatusActivity,将选项菜单相关的代码清掉,从而使得BaseActivityStatusDateTimelineActivity的职责更加分明。

图 10.3 "TimelineActivity" 展示了Timeline界面的成品图。

图 10.3. TimelineActivity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43张图片

10.7. 总结

到这里,Yamba在能够发消息之外,也能够阅读朋友的消息了。我们的程序仍是完整可用的。

图 10.4 "Yamba完成图" 展示了目前为止我们已完成的部分。完整图参见 图 5.4 "Yamba设计图"

图 10.4. Yamba完成图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44张图片


11. Broadcast Receiver

本章介绍Broadcast Receiver(广播接收者)的相关知识,以及它在不同场景中的不同应用。在这里,我们将创建几个Broadcast Receiver作为实例,分别用以实现在开机时启动UpdaterService、即时更新Timeline、响应网络连接状态的变化。此外,我们还需要将它们注册到应用程序,也需要对广播的Intent有所理解。最后,我们将明确地定义应用程序的相关权限,以保证安全。

到本章结束,我们即可完成应用的大部分功能,比如发送消息、获取Timeline、即时更新Timeline以及自动启动等等。而且,在网络断开的时候,它依然可以运行(但不能收发数据)。

11.1. 关于Broadcast Receiver

Broadcast Receiver是Android中发布/订阅机制(又称为Observer模式)的一种实现。应用程序作为发布者,可以广播一系列的事件,而不管接收者是谁。Receiver作为订阅者,从发布者那里订阅事件,并过滤出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如果某事件符合过滤规则,那么订阅者就被激活,并得到通知。

(译者注:Receiver是Broadcast Receiver的简写,下同)

我们曾在第四章提到过,Broadcast Receiver是应用程序针对事件做出响应的相关机制,而事件就是广播发送的Intent。Receiver会在接到Intent时唤醒,并触发相关的代码,也就是onReceive()

11.2. BootReceiver

在Yamba中,UpdaterService负责在后台定期抓取数据。但现在只能在打开应用之后,让用户在菜单中选择Start Service手工启动它才会开始执行。这样显然是不友好的。

如果能让UpdaterService随着系统启动而自动启动,那就可以省去用户的手工操作了。为此,我们将新建一个Broadcast Receiver用以响应系统启动的事件,即BootReceiver,并由它负责启动UpdaterService。BootReciever的代码只有如下几行:

例 11.1. BootReceiver.java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6;

import android.content.BroadcastReceiver;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xt;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util.Log;

public class BootReceiver extends BroadcastReceiver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ceive(Context context, Intent intent) { // 
    context.startService(new Intent(context, UpdaterService.class)); // 
    Log.d("BootReceiver", "onReceived");
  }

}
  1. BootReceiver继承自BroadcastReceiver ,它是所有Receiver的基类。
  2. 我们只需实现一个方法,那就是onReceive()。它将在收到符合过滤规则的Intent时触发。
  3. 通过Intent启动UpdaterServiceonReceive()在触发时可以得到一个Context对象,我们将它原样传给UpdaterService。对现在的UpdaterService而言,这个Context对象并不是必需的,但稍后我们就能够发现它的重要性。

到这里,我们已经实现了BootReceiver,但还没有将它注册到系统,因此仍无法响应来自系统的事件。

11.2.1. 将BootReceiver注册到Manifest文件

要将BootReceiver注册到系统,我们需要在Manifest文件中添加它的声明,还需要定义它的intent-filter,用以过滤出自己关心的事件。

例 11.2. AndroidManifest.xml: 在标签之下

...

  
    
  

...

针对某特定事件,在声明了它的intent-filter之后,还需要赋予应用程序以相应的权限。在这里那就是android.permission.RECEIVE_BOOT_COMPLETED

例 11.3. AndroidManifest.xml: 在标签之下

...

...

Note:

如果不声明权限,那么在事件发生时应用程序就会得不到通知,也就无从执行响应的代码。不幸的是,程序根本无法察觉事件丢失的情况,也没有任何错误提示,出现bug的话将很难调试。

11.2.2. 测试 BootReceiver

接下来重启设备。重启之后若一切正常,UpdaterService就应该处于运行状态了。你可以通过LogCat的输出来检查它是否启动成功,也可以通过System Settings检查它是否存在于当前正在运行的Service列表。

要使用System Settings,可以回到主屏幕,点击菜单按钮,选择Settings→Applications→Running Services。如果正常,即可在列表中见到UpdaterService,表示BootReceiver已经收到了系统广播的事件,并成功地启动了UpdaterService。

11.3. TimelineReceiver

目前,UpdaterService可以定期抓取最新的消息数据,但它无法通知TimelineActivity。因此Timeline界面仍不能做到即时更新。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创建另一个BroadcastReceiver,使它作为TimelineActivity的内部类。

例 11.4. TimelineActivity.java,内部类TimelineReceiver

...
class TimelineReceiver extends BroadcastReceiver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ceive(Context context, Intent intent) { // 
    cursor.requery(); // 
    adapter.notifyDataSetChanged(); // 
    Log.d("TimelineReceiver", "onReceived");
  }
}
...
  1. 同前面一样,Broadcast Receiver都是以BroadcastReceiver作为基类。
  2. 唯一需要实现的方法是onReceive()。其中的代码会在Receiver被触发时执行。
  3. 通知cursor对象刷新自己。对此,只需调用requery()方法,重新执行它的上一次数据查询就可以了。
  4. 通知adapter对象,它的内部数据已经被修改。

要让Receiver正常工作,我们还需要将它注册。不过这里不像刚才的BootReceiver那样在Manifest文件中添加声明就好,我们需要动态地注册TimelineReceiver。因为 TimelineReceiver 仅在用户查看 Timeline 界面时才有意义,将它静态地注册到Manifest文件的话,会无谓地浪费资源。

例 11.5. TimelineActivity.java中的内部类TimelineReceiver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Resume() {
  super.onResume();

  // Get the data from the database
  cursor = db.query(DbHelper.TABLE,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DbHelper.C_CREATED_AT + " DESC");
  startManagingCursor(cursor);

  // Create the adapter
  adapter = new TimelineAdapter(this, cursor);
  listTimeline.setAdapter(adapter);

  // Register the receiver
  registerReceiver(receiver, filter);   //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Pause() {
  super.onPause();

  // UNregister the receiver
  unregisterReceiver(receiver);  // 
}
...
  1. TimelineActivity进入 Running 状态时注册 Receiver 。前面在"Running状态"一节中曾提到,在Activity进入Running状态之前,肯定要经过onResume()。因此,这里是注册Receiver的好地方。
  2. 与之相对,Activity在进入Stopped状态之前,肯定会经过onPause()。可以在这里注销Receiver。

前面还剩一个filter对象没解释:它是一个IntentFilter的实例,用以过滤出Receiver感兴趣的事件。在这里,我们通过一条表示Action事件的字符串来初始化它。

例 11.6. TimelineActivity.java,修改后的 onCreate()

...
filter = new IntentFilter("com.marakana.yamba.NEW_STATUS"); // 
...
  1. 创建IntentFilter的实例,以"com.marakana.yamba.NEW_STATUS"作为构造函数的参数,表示一条Action事件。在这里使用了一个字符串,以后可以将它定义成常量,方便在其它地方使用。

11.4. 发送广播

最后,为触发这个事件,我们需要广播一条能够匹配filter的Intent。前面的BootReceiver只管接收来自系统的广播,也就没必要负责发送Intent。但对TimelineReceiver来说,它接收的广播是来自应用程序本身,发送Intent也就需要我们自己负责了。

在第八章 Service 中,我们为UpdaterService创建了一个内部类Updater,负责在独立的线程中连接到服务端并抓取数据。第一手数据在它手里,因此由它负责发送通知是合理的。

例 11.7. UpdaterService.java, 内部类Updater

...
private class Updater extends Thread {
  Intent intent;

  public Updater() {
    super("UpdaterService-Upda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UpdaterService updaterService = UpdaterService.this;
    while (updaterService.runFlag) {
      Log.d(TAG, "Running background thread");
      try {
        YambaApplication yamba =
            (YambaApplication) updaterService.getApplication(); // 
        int newUpdates = yamba.fetchStatusUpdates();  // 
        if (newUpdates > 0) { // 
          Log.d(TAG, "We have a new status");
          intent = new Intent(NEW_STATUS_INTENT); // 
          intent.putExtra(NEW_STATUS_EXTRA_COUNT, newUpdates); // 
          updaterService.sendBroadcast(intent); // 
        }
        Thread.sleep(60000);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updaterService.runFlag = false; // 
      }
    }
  }
}
...
  1. 获取Application对象的引用。
  2. 前面我们曾在Application对象中实现了fetchStatusUpdates()方法,用以获取数据并写入数据库,并将获取数据的数量作为返回值返回。
  3. 检查是否得到新数据。
  4. 初始化Intent。NEW_STATUS_INTENT是一个常量,表示一项Action。在这里,它就是"com.marakana.yamba.NEW_STATUS"。Android并没有限制Action的名字,不过按照约定,一般都在它名字的前面加上package的名字。
  5. 可以为Intent添加附加数据。在这里,通知他人新得到数据的数目是有意义的。因此通过putExtra()方法将一个数值加入Intent,并与一个键值(NEW_STATUS_EXTRA_COUNT)关联起来。
  6. 我们已经确定得到了新数据,接下来就是将Intent广播出去。sendBroadcast()是个Context对象中的方法,而Service是Context的子类,因此也可以通过updaterService对象来调用sendBroadcast()。传入的参数就是刚刚创建的Intent。
  7. 让线程休眠一分钟,避免CPU过载。
  8. 如果线程被任何原因中断,则设置runFlag为false,表示Service已停止运行。

Note:

UpdaterService会持续广播着Intent,而不受TimelineReceiver影响。如果TimelineReceiver未被注册,则UpdaterService广播的Intent会被简单忽略。

到这里,UpdaterService会在每次收到新数据时广播一条Intent。TimelineReceiver则可以接收到这些Intent,并更新TimelineActivity所显示的内容。

11.5. NetworkReceiver

现在,我们的Service已经可以跟随系统启动,并每分钟定时尝试连接服务端以获取数据。但这样的设计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使设备没有联网,程序仍定时试图连接服务端抓取数据,这样只会无谓地浪费电能。假如你正在坐一趟国际航班,上面没有网络连接,几个小时下来不难想像这将多么浪费。电能与网络连接都不是永久的,我们应尽量减少无谓的操作。

一个解决方案是监听网络的连接情况,并由它来决定Service的启动关闭。系统会在网络连接情况发生变化时发送一条Intent,另外也有系统服务可用于查看当前的网络连接情况。

接下来,我们创建一个新的Receiver:NetworkReceiver。步骤同前面一样,新建一个Java类,并继承BroadcastReceiver,然后在Manifest文件中注册它。

例 11.8. NetworkReceiver.java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6;

import android.content.BroadcastReceiver;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xt;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net.ConnectivityManager;
import android.util.Log;

public class NetworkReceiver extends BroadcastReceiver {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NetworkReceiver";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ceive(Context context, Intent intent) {

    boolean isNetworkDown = intent.getBooleanExtra(
        ConnectivityManager.EXTRA_NO_CONNECTIVITY, false);  // 

    if (isNetworkDown) {
      Log.d(TAG, "onReceive: NOT connected, stopping UpdaterService");
      context.stopService(new Intent(context, UpdaterService.class)); // 
    } else {
      Log.d(TAG, "onReceive: connected, starting UpdaterService");
      context.startService(new Intent(context, UpdaterService.class)); // 
    }
  }

}
  1. 同前面一样,它也是BroadcastReceiver的子类。
  2. 系统会在发送广播时,在这条Intent中加入一组附加数据,表示网络的连接情况,也就是ConnectivityManager.EXTRA_NO_CONNECTIVITY所对应的布尔值。前面我们曾为自己的Intent加入附加数据,在这里相反,只管取出数据即可。若这个值为true,则表示网络断开。
  3. 如果网络断开,则向UpdaterService发送一条Intent,令它停止。通过系统传入的Context对象。
  4. 如果网络连接,则启动UpdaterService,与前面相反。

Note:

在Activity或者Service中,我们可以直接调用startActivity()startService()stopService()等方法。这是因为Activity与Service都是Context的子类,它们自身就是一个Context对象。但BroadcastReceiver并不是Context的子类,因此发送Intent,仍需通过系统传递的Context对象。

新的Receiver已经编写完毕,接下来将它注册到Manifest文件。

例 11.9. AndroidManifest.xml: 在标签之下

...

  
    
  

...

我们还需要更新应用程序所需的权限。在系统中,网络连接状况是受保护的信息,要获取它,我们需要用户赋予应用程序以专门的权限。

例 11.10. AndroidManifest.xml: 在标签之下

...
 
 
 
...
  1. 访问网络所需的权限。这是在第六章 Android用户界面 中定义的。如果没有这项权限,应用程序就无法连接到网络。
  2. 监视系统启动所需的权限。如果没有这项权限,应用程序就无法捕获系统启动这一事件,而且没有任何错误提示。
  3. 监视网络连接情况所需的权限。与上面相似,如果没有这项权限,应用程序就无法获知网络连接情况的变化,而且没有任何错误提示。

11.6. 添加自定义权限

我们曾在第六章的 更新Manifest文件,获取Internet权限 一节讨论过,应用程序若要访问系统的某项功能(比如连接网络、发短信、打电话、读取通讯录、拍照等等),那就必须获取相应的权限。比如现在的Yamba,就需要连接网络、监视系统启动、监视网络连接情况这三项权限。它们都在Manifest文件中部分给出了声明,至于能否得到这些权限,则由用户在安装时决定,要么全部赋予,要么全部拒绝。

现在UpdaterService可以广播Intent,但我们不一定希望所有程序都可以收发这条广播。不然,其它程序只要知道Action事件的名字,即可伪造我们的广播,更可以随意监听我们程序的动态,从而导致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为 Yamba 定义自己的权限,对发布者与订阅者双方都做些限制,以修补这项安全漏洞。

11.6.1. 在 Manifest 文件中定义权限

首先是给出权限的定义。解释它们是什么、如何使用、处于何种保护级别。

例 11.11. 在Manifest文件中定义权限



  ...

   -->
    android:label="@string/send_timeline_notifications_permission_label" 
    android:description="@string/send_timeline_notifications_permission_description" 
    android:permissionGroup="android.permission-group.PERSONAL_INFO" 
    android:protectionLevel="normal" /> 

  
  

  
  
  


  1. 权限的名字,作为引用权限的标识符。在这里,我们通过它来保护Timeline更新事件的广播。
  2. 权限的标签(Label)。它会在安装应用程序的授权步骤显示给用户,作为一个人类可读的权限名称,其内容应尽量做到言简意赅。留意,我们将它的值定义在了string.xml文件中。
  3. 关于这项权限的描述,用以简介权限的含义与作用。
  4. 权限组。此项可选,但很有用。通过它,可以将我们的权限归类到系统定义的权限组。也可以定义自己的权限组,但不常见。
  5. 权限的安全等级,表示这项权限的危险程度,等级越高越危险。其中'normal'表示最低的安全等级。
  6. 定义另一项权限,用于保护Timeline更新事件的接收。步骤与上相同。
  7. 给出了这些定义之后,我们仍需为应用程序申请这些权限。这里就同申请系统权限一样了,通过标签。

到这里,我们添加了两项自定义的权限,也为应用程序申请了对这两项权限。接下来,我们需要保证广播的发布者与订阅者分别能够符合自己的权限。

11.6.2. 为UpdaterService应用权限机制

UpdaterService会在每次收到新数据时广播一条Intent,但我们不希望任何人都可以收到这条Intent,因此限制只有拥有授权的Receiver才可以收到这条Intent。

例 11.12. UpdaterService中的内部类Updater

  ...
  private class Updater extends Thread {
    static final String RECEIVE_TIMELINE_NOTIFICATIONS =
        "com.marakana.yamba.RECEIVE_TIMELINE_NOTIFICATIONS"; // 
    Intent intent;

    public Updater() {
      super("UpdaterService-Upda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UpdaterService updaterService = UpdaterService.this;
      while (updaterService.runFlag) {
        Log.d(TAG, "Running background thread");
        try {
          YambaApplication yamba = (YambaApplication) updaterService
              .getApplication();
          int newUpdates = yamba.fetchStatusUpdates();
          if (newUpdates > 0) {
            Log.d(TAG, "We have a new status");
            intent = new Intent(NEW_STATUS_INTENT);
            intent.putExtra(NEW_STATUS_EXTRA_COUNT, newUpdates);
            updaterService.sendBroadcast(intent, RECEIVE_TIMELINE_NOTIFICATIONS); // 
          }
          Thread.sleep(DELAY);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updaterService.runFlag = false;
        }
      }
    }
  } // Updater
  ...
  1. 要求Receiver拥有的权限的名字。它必须要与Manifest文件中的定义保持一致。
  2. 将权限的名字作为sendBroadcast()调用的第二个参数。如果Receiver没有相应的权限,就不会收到这条广播。

要保证发送端的安全,我们不需要对 TimelineReceiver 做任何改动。因为用户已经赋予相应的权限,所以能够正确的获取通知。 但是对于接收端,同样应该确保发送者是我们认可的。

11.6.3. 为Receiver应用权限机制

我们还需要检查Receiver得到的广播是否合法。为此,在注册Receiver时为它添加上相关的权限信息。

例 11.13. TimelineReceiver in TimelineActivity.java

...
public class TimelineActivity extends BaseActivity {
  static final String SEND_TIMELINE_NOTIFICATIONS =
      "com.marakana.yamba.SEND_TIMELINE_NOTIFICATIONS"; //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Resume() {
    super.onResume();
    ...
    // Register the receiver
    super.registerReceiver(receiver, filter,
        SEND_TIMELINE_NOTIFICATIONS, null); // 
  }
  ...
}
  1. 将权限名字定义为一个常量。它的值必须与Manifest文件中的定义保持一致。
  2. onResume()中注册TimelineReceiver时,添加它所需的权限信息。限制只对拥有这项权限的发送者进行响应。

现在,我们已为收发双方应用了权限机制。读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体会Android权限机制的精妙之处。

11.7. 小结

到这里,Yamba已经接近完工,它已经可以发送消息、阅读Timeline、开机自动启动,以及在收到新消息时更新Timeline的显示。

图 11.1 "Yamba完成图" 展示了我们目前已完成的部分。完整图参见 图 5.4 "Yamba设计图"

图 11.1. Yamba完成图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45张图片

12. Content Provider

比方说,你的设备里可能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联系人数据库。联系人应用可以查看它们,拨号应用也可以,有些设备(比如HTC)还带着不同版本的联系人应用与拨号应用。既然都需要用到联系人数据,如果它们各自使用独立数据库的话,事情就会比较麻烦。

Content Provider 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存储接口,允许多个程序访问同一个数据源。在联系人的这个例子里,还有个应用程序在背后扮演着数据源的角色,提供一个 Content Provider 作为接口,供其它程序读写数据。接口本身很简单:insert()、update()、delete()与query(),与第九章提到数据库的接口类似。

在 Android 内部就大量使用了 Content Provider。除了前面提到的联系人外,系统设置、书签也都是 Content Provider 。另外系统中所有的多媒体文件也都注册到了一个 Content Provider 里,它被称作 MediaStore,通过它可以检索系统中所有的图片、音乐与视频。

12.1. 创建Content Provider

创建一个Content Provider的步骤如下:

  • 创建一个新类,并继承系统中的 ContentProvider。
  • 声明你的CONTENT_URI。
  • 实现所有相关的方法,包括insert(),update(),delete(),query(),getID()和getType()。
  • 将你的Content Provider注册到AndroidManifest.xml文件。

在某个包中新建一个 Java 类StatusProvider。它与其它构件一样,也必须继承 Android 框架中的基类,也就是 ContentProvider

进入Eclipse,选择package,然后File→New→Java Class,输入StatusProvider。然后修改这个类使之继承ContentProvider,同时调整import语句(Ctrl-Shift-O),导入必要的Java package。结果如下: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7;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ntProvider;

public class StatusProvider extends ContentProvider {

}

当然,这段代码仍不完整,我们还需要提供几个方法的实现。这里有个快捷功能,那就是单击这个类名,在quick fix列表中选择"Add unimplemented methods",Eclipse即可自动生成所缺方法的模板。

12.1.1. 定义URI

程序内部的不同对象可以通过变量名相互引用,因为它们共享着同一个地址空间。但是不同程序的地址空间是相互隔离的,要引用对方的对象,就需要某种额外的机制。Android对此的解决方案就是全局资源标识符(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URI),使用一个字符串来表示Content Provider以及其中资源的位置。每个URI由三或四个部分组成,如下:

URI的各个部分

content://com.marakana.yamba.statusprovider/status/47
   A              B                           C    D
  • A部分,总是content://,固定不变。
  • B部分,con.marakana.yamba.provider,称作"典据"(authority)。通常是类名,全部小写。这个典据必须与我们在Manifest文件中的声明相匹配。
  • C部分,status,表示对应数据的类型。它可以由任意/分隔的单词组成。
  • D部分,47,表示对应条目的ID,此项可选。如果忽略,则表示数据的整个集合。

有时需要引用整个Content Provider,那就忽略D部分;有时只需要其中一项,那就保留D部分,指明对应的条目。另外我们这里只有一个表,因此C部分是可以省略的。

如下是定义常量:

public static final Uri CONTENT_URI = Uri
    .parse("content://com.marakana.yamba7.statusprovider");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SINGLE_RECORD_MIME_TYPE =
    "vnd.android.cursor.item/vnd.marakana.yamba.status";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MULTIPLE_RECORDS_MIME_TYPE =
    "vnd.android.cursor.dir/vnd.marakana.yamba.mstatus";

关于这两个MIME类型,我们将在后面“获取数据类型”一节中详细讨论。还要在类里定义一个statusData对象,方便以后引用它。

StatusData statusData;

加入这个statusData对象,是因为数据库的访问都统一到了StatusProvider这个类中。

12.1.2. 插入数据

要通过Content Provider插入记录,我们需要覆盖insert()方法。调用者需要提供Content Provider的URI(省略ID)和待插入的值,插入成功可以得到新记录的ID。为此,我们将新记录对应的URI作为返回值。

@Override
public Uri insert(Uri uri, ContentValues values) {
  SQLiteDatabase db = statusData.dbHelper.getWritableDatabase();  //#1
  try {
    long id = db.insertOrThrow(StatusData.TABLE, null, values);  //#2
    if (id == -1)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String.format(
          "%s: Failed to insert [%s] to [%s] for unknown reasons.", TAG,
          values, uri));  //#3
    } else {
      return ContentUris.withAppendedId(uri, id); //#4
    }
  } finally {
    db.close(); //#5
  }
}
  1. 打开数据库,写入模式。
  2. 尝试将数据插入,成功的话将返回新记录的ID。
  3. 插入过程中若出现失败,则返回-1。我们可以抛出一个运行时异常,因为这是个不该发生的情况。
  4. 永远不要忘记关闭数据库。finally子句是个合适地方。

12.1.3. 更新数据

通过Content Provider的接口更新数据,我们需要:

Content Provider的URI
其中的ID可选。如果提供,则更新ID对应的记录。如果省略,则表示更新多条记录,并需要提供一个选择条件。
待更新的值
这个参数的格式是一组键值对,表示待更新的列名与对应的值。
选择条件
这些条件组成了SQL语句的WHERE部分,选择出待更新的记录。如果URI中提供了ID,这些条件就会被省略。

考虑到URI中是否存在ID的两种情况,代码如下:

@Override
public int update(Uri uri, ContentValues values, String selection,
    String[] selectionArgs) {
  long id = this.getId(uri); //
  SQLiteDatabase db = statusData.dbHelper.getWritableDatabase(); //
  try {
    if (id < 0) {
      return db.update(StatusData.TABLE, values, selection, selectionArgs); //
    } else {
      return db.update(StatusData.TABLE, values, StatusData.C_ID + "=" + id, null); //
    }
  } finally {
    db.close(); // 
  }
}
  1. 使用辅助方法getId()获取URI中的ID。如果URI中不存在ID,此方法返回-1getId()的定义在本章后面给出。
  2. 打开数据库,写入模式。
  3. 如果不存在ID,则按照选择条件筛选待更新的所有条目。
  4. 如果存在ID,则使用ID作为WHERE部分的唯一参数,限制只更新一条记录。
  5. 永远不要忘记关闭数据库。

12.1.4. 删除数据

删除数据与更新数据很相似。URI中的ID也是可选的。

@Override
public int delete(Uri uri, String selection, String[] selectionArgs) {
  long id = this.getId(uri); //
  SQLiteDatabase db = statusData.dbHelper.getWritableDatabase(); //
  try {
    if (id < 0) {
      return db.delete(StatusData.TABLE, selection, selectionArgs); // 
    } else {
      return db.delete(StatusData.TABLE, StatusData.C_ID + "=" + id, null); // 
    }

  } finally {
    db.close(); // 
  }
}
  1. 使用辅助方法getId()获取URI中的ID。如果不存在ID,则返回-1。
  2. 打开数据库,写入模式。
  3. 如果不存在ID,则按照选择条件筛选待删除的所有条目。
  4. 如果存在ID,则使用ID作为WHERE部分的唯一参数,限制只删除一条记录。
  5. 永远不要忘记关闭数据库。

12.1.5. 查询数据

通过Content Provider查询数据,我们需要覆盖query()方法。这个方法的参数有很多,不过大多只是原样交给数据库即可,我们不需要多做修改。

@Override
public Cursor query(Uri uri, String[] projection, String selection,
    String[] selectionArgs, String sortOrder) {
  long id = this.getId(uri); // 
  SQLiteDatabase db = statusData.dbHelper.getReadableDatabase(); // 
  if (id < 0) {
    return db.query(StatusData.TABLE, projection, selection, selectionArgs, null,
        null, sortOrder); // 
  } else {
    return db.query(StatusData.TABLE, projection, StatusData.C_ID + "=" + id, null, null, null,
        null); // 
  }
}
  1. 通过辅助方法getId()获取URI中的ID。
  2. 打开数据库,只读模式。
  3. 如果不存在ID,我们简单将本方法中的参数原样交给数据库。留意,数据库的insert()方法有两个额外的参数,分别对应SQL语句的GROUPING和HAVING部分。Content Provider中没有它们的对应物,因此设为null。
  4. 如果存在ID,则使用ID作为WHERE语句的唯一参数,返回对应的记录。

Note:

关闭数据库的同时会销毁Cursor对象,因此我们在读取数据完毕之前不能关闭数据库,而Cursor对象的生存周期则需要使用者负责管理。针对这一情景,可以利用ActivitystartManagingCursor()方法。

12.1.6. 获取数据类型

ContentProvider必须能够给出数据的MIME类型。MIME类型是针对URI而言,表示单个条目和表示多个条目的URI的MIME类型就是不同的。在本章前面,我们曾定义了单个条目的MIME类型vnd.android.cursor.item/vnd.marakana.yamba.status,而多个条目的MIME类型是vnd.android.cursor.dir/vnd.marakana.yamba.status。便于他人获取相应的MIME类型,我们需要在ContentProvider类中实现一个getType()方法。

MIME类型的第一部分可以是vnd.android.cursor.item或者vnd.android.cursor.dir,前者表示单个条目,后者表示多个条目。MIME类型的第二部分与应用程序相关,在这里可以是vnd.marakana.yamba.status或者vnd.marakana.yamba.mstatus,由公司名或者应用程序名,以及内容类型组成。

前面提过URI的结尾可能会是数字。如果是,那这个数字就是某个记录的ID。如果不是,则表示URI指向多条记录。

下面的代码展示了getType()的实现,以及前面用过多次的辅助方法getId()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Type(Uri uri) {
  return this.getId(uri) < 0 ? MULTIPLE_RECORDS_MIME_TYPE
      : SINGLE_RECORD_MIME_TYPE;  // 
}

private long getId(Uri uri) {
  String lastPathSegment = uri.getLastPathSegment();  // 
  if (lastPathSegment != null) {
    try {
      return Long.parseLong(lastPathSegment); // 
    } catch (NumberFormatException e) { // 
      // at least we tried
    }
  }
  return -1;   // 
}
  1. getType()使用辅助方法getId()判断URI中是否包含ID部分。如果得到负值,表示URI中不存在ID,因此返回vnd.android.cursor.dir/vnd.marakana.yamba.mstatus作为MIME类型。否则返回vnd.android.cursor.item/vnd.marakana.yamba.status。我们先前已经定义了这些常量。
  2. 为得到ID,获取URI的最后一个部分。
  3. 如果最后一个部分非空,则尝试转换为长整型并返回它。
  4. 最后一个部分可能不是数字,因此类型转换可能会失败。
  5. 返回-1表示URI中不含有合法的ID。

12.1.7. 更新Android Manifest文件

同其它基本构件一致,我们需要将这个Content Provider注册到Manifest文件中。注意,这里的android:authorities定义了URI的典据(authority),也就是访问这个Content Provider的凭据。一般来说,这个典据就是Content Provider的类名,或者类所在的package名。在此我们选择前者。


  ...
  
  ...

到这里,我们的Content Provider就已全部完成,接下来就可以在其它构件里使用它了。不过目前为止,各构件访问数据库的操作仍统一在YambaApplication中的StatusData对象上,然而这个Content Provider还没有派上什么用场。但要为其它应用程序提供数据的话,就离不开Content Provider了。

12.2. 在小部件中使用Content Provider

如前面所说,Content Provider的作用是为其它应用程序提供数据。在自给自足之外,将自己融入到Android的生态系统会是更好的态度。其它应用程序若需要我们的数据,就可以通过Content Provider索取。

接下来我们将新建一个小部件(widget),用来演示Content Provider的作用。这里的"小部件"跟View类的俗称"控件"不是一回事,它可以挂在主屏幕上,提供一些快捷功能。

(译者注:"小部件"与"控件"的英文原文都是widget,很容易让人混淆,实际上并无关系)

Android通常自带着一些小部件,比如时钟、相框、电源控制、音乐播放器与搜索框等等。它们一般显示在主屏幕上,你也可以通过Add to Home Screen对话框将它们添加到主屏幕。本节的目标就是创建一个Yamba小部件,使之可以挂在主屏幕上。

Yamba小部件不会太复杂,仅仅展示最近的消息更新即可。为创建它,我们将以AppWidgetProviderInfo为基类,新建一个YambaWidget类,最后把它注册到Manifest文件里。

12.2.1. 实现YambaWidget类

YambaWidget就是这个小部件所对应的类,它以AppWidgetProvider为基类。后者是Android框架为创建小部件所专门提供的一个类,它本身是BroadcastReceiver的子类,因此YambaWidget自然也算是一个Broadcast Receiver。在小部件更新、删除、启动、关闭时,我们都会相应地收到一条广播的Indent。同时,这个类也继承着onUpdate()onDeleted()onEnabled()onDisabled()onReceive()几个回调方法,我们可以随意覆盖它们。在这里,只覆盖onUpdate()onReceive()两个方法即可。

现在对小部件的设计已有大致了解,下面是具体实现:

例 12.1. YambaWidget.java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7;

import android.app.PendingIntent;
import android.appwidget.AppWidgetManager;
import android.appwidget.AppWidgetProvider;
import android.content.ComponentName;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xt;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database.Cursor;
import android.text.format.DateUtils;
import android.util.Log;
import android.widget.RemoteViews;

public class YambaWidget extends AppWidgetProvider {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YambaWidget.class.getSimpleName();

  @Override
  public void onUpdate(Context context, AppWidgetManager appWidgetManager,
      int[] appWidgetIds) { // 
    Cursor c = context.getContentResolver().query(StatusProvider.CONTENT_URI,
        null, null, null, null); // 
    try {
      if (c.moveToFirst()) { {//#4}
        CharSequence user = c.getString(c.getColumnIndex(StatusData.C_USER)); // 
        CharSequence createdAt = DateUtils.getRelativeTimeSpanString(context, c
            .getLong(c.getColumnIndex(StatusData.C_CREATED_AT)));
        CharSequence message = c.getString(c.getColumnIndex(StatusData.C_TEXT));

        // Loop through all instances of this widget
        for (int appWidgetId : appWidgetIds) { // 
          Log.d(TAG, "Updating widget " + appWidgetId);
          RemoteViews views = new RemoteViews(context.getPackageName(),
              R.layout.yamba_widget); // 
          views.setTextViewText(R.id.textUser, user); // 
          views.setTextViewText(R.id.textCreatedAt, createdAt);
          views.setTextViewText(R.id.textText, message);
          views.setOnClickPendingIntent(R.id.yamba_icon, PendingIntent
              .getActivity(context, 0, new Intent(context,
                  TimelineActivity.class), 0));
          appWidgetManager.updateAppWidget(appWidgetId, views); // 
        }
      } else {
        Log.d(TAG, "No data to update");
      }
    } finally {
      c.close(); // {#10}
    }
    Log.d(TAG, "onUpdated");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ceive(Context context, Intent intent) { // {#10}
    super.onReceive(context, intent);
    if (intent.getAction().equals(UpdaterService.NEW_STATUS_INTENT)) { // {#11}
      Log.d(TAG, "onReceived detected new status update");
      AppWidgetManager appWidgetManager = AppWidgetManager.getInstance(context); // {#12}
      this.onUpdate(context, appWidgetManager, appWidgetManager
          .getAppWidgetIds(new ComponentName(context, YambaWidget.class))); // {#13}
    }
  }
}
  1. 如前所说,我们的小部件是AppWidgetProvider的子类,而AppWidgetProvider又是BroadcastReceiver的子类。
  2. 此方法在小部件状态更新时触发,因此将主要功能的实现放在这里。在稍后将它注册到Manifest文件时,我们将为它的状态更新设置一个时间间隔,也就是30分钟。
  3. 终于可以用上我们的Content Provider了。在前面我们编写StatusProvider时可以体会到,它的API与SQLite数据库的API十分相似,甚至返回值也是同样的Cursor对象。不过主要区别在于,在这里不是给出表名,而是给出URI。
  4. 在这里,我们只关心服务端最新的消息更新。因此Cursor指向第一个的元素若存在,那它就是最新的消息。
  5. 如下的几行代码读出Cursor对象中的数据,并储存到局部变量中。
  6. 用户可以挂载多个Yamba小部件,因此需要遍历并更新所有小部件。appWidgetId是某个小部件的标识符,在这里我们是更新所有小部件,因此不必关心某个appWidgetId具体的值。
  7. 小部件所在的View位于另一个进程中,因此使用RemoteViewsRemoteViews是专门为小部件设计的某种共享内存机制。
  8. 得到了另一个进程地址空间中View的引用,即可更新它们。
  9. 更新过RemoteViews对象,然后调用AppWidgetManager的updateAppWidget()方法,将发送一条消息,通知系统更新所有的小部件。这是个异步操作,不过实际执行会在onUpdate()之后。
  10. 不管得到新消息与否,都要记得释放从Content Provider中得到的对象。这是个好习惯。
  11. 对一般的小部件来说,onReceive()并无必要。不过小部件既然是Broadcast Receiver,而UpdaterService在每获得一条消息时都会发一条广播。那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性质,在onReceive()中触发onUpdate(),实现消息的更新。
  12. 如果得到新消息,获取当前上下文的AppWidgetManager对象。
  13. 触发onUpdate()

到这里,Yamba小部件已经编写完毕。作为一个Broadcast Receiver,它可以定时更新,也可以在获取新消息时得到通知,然后遍历主屏幕上所有的Yamba小部件并更新它们。

接下来设计小部件的外观布局。

12.2.2. 创建XML布局

小部件的外观布局很简单。留意我们在这里重用了TimelineActivity中用到的row.xml文件,用以表示消息的显示。另外再给它加一个小标题,在主屏幕上更醒目些。

例 12.2. res/layout/yamba_widget.xml


  

  
  
  
  

  1. 应用LinearLayout使之水平排列,图标显示在左边,消息显示在右边。
  2. 小部件的图标,与Yamba的图标一致。
  3. 留意我们使用了标签。这样可以引入现有的row.xml文件的内容,而不必复制粘贴代码。

这个布局很简单,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接下来定义小部件的基本信息。

12.2.3. 创建``AppWidgetProviderInfo``文件

这个XML文件用于描述小部件的基本信息。它一般用于定义小部件的布局、更新频率以及尺寸等信息。

例 12.3. res/xml/yamba_widget_info.xml



在这里,我们将小部件的更新频率设为30分钟(1800000毫秒)。另外也定义了它的布局,以及标题和大小。

12.2.4. 更新Manifest文件

最后更新Manifest文件,将这个小部件注册。

  ...
  
    ...
    
      
        
      
      
        
      
      
    
    ...
  
  ...

前面提到,小部件也是个Broadcast Receiver,因此也需要一个的声明放在标签里,通过筛选出感兴趣的Intent,比如ACTION_APPWIDGET_UPDATE标签表示小部件的元信息是定义在yamba_widget_info这个XML文件里。

好了。我们已经实现了一个完整的小部件,可以测试一下。

12.2.5. 测试

把它安装到设备上。长按Home键进入主屏幕,然后点击选择小部件。在这里就可以看到Yamba小部件了。添加到主屏幕上之后,它应当能够显示最新的消息更新。

只要你的UpdaterService还在运行,就应该看到消息会随时更新。这就证明小部件运行正常了。

12.3. 总结

恭喜,Yamba已经大工告成!你可以稍作调优,加入一些个性元素,然后就可以发布到市场去了。

图12.1 "Yamba完成图"展示了我们目前已完成的部分。届此,图5.4 "Yamba设计图"中的设计我们已全部实现。

图 12.1. Yamba完成图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46张图片

13. 系统服务

同其它现代操作系统一样,Android也内置了一系列的系统服务。它们都是随着系统启动,并一直处于运行状态,随时可供开发者访问。比如位置服务、传感器服务、WiFi服务、Alarm服务、Telephony服务、Bluetooth服务等等。

本章介绍几个常见的系统服务,并思考如何将它们应用到Yamba。我们先在一个小例子里引入传感器服务,借以观察系统服务的一般特性,然后通过位置服务为Yamba添加地理坐标的功能。

另外,我们会重构Yamba的代码来获得IntentService的支持,继而引出Alarm服务,并凭借它们优化UpdaterService的实现。

13.1. 实例:指南针

理解系统服务,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样例——指南针(Compass)——开始。它可以通过传感器服务获得传感器的输出,旋转屏幕上的表盘(Rose)显示方位。传感器服务是个有代表性的系统服务,也不难懂。

在例子中,我们先创建一个Activity,由它来访问传感器服务,订阅来自传感器的输出。然后自定义一个表盘控件(Rose),使之可以依据传感器端得到的数据旋转一定的角度。

13.1.1. 使用系统服务的一般步骤

使用系统服务,就调用getSystemService()。它返回一个表示系统服务的Manager对象,随后凭它就可以访问系统服务了。系统服务大多都是发布/订阅的接口,使用起来大约就是准备一个回调方法,将你的程序注册到相应的系统服务,然后等它的通知。而在Java中的通行做法是,实现一个内含回调方法的侦听器(Listener),并把它传递给系统服务。

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访问系统服务可能会比较费电。比如访问GPS数据或者传感器操作,都会额外消耗设备的电能。为了节约电能,我们可以仅在界面激活时进行传感器操作,使不必要的操作减到最少。用Activity生命周期(参见"Activity生命周期"一节)的说法就是,我们仅在Running状态中响应这些操作。

进入Running状态之前必经onResume(),离开Running状态之后必经onPause()。因此要保证只在Running状态中使用系统服务,就在onResume()中注册到系统服务,并在onPause()中注销即可。在某些情景中,我们可能希望将Activity注册在onStart()onStop()之间,甚至onCreate()onDestroy()之间,好让它在整个生命周期里都在注册中。但在这里,我们并不希望在onCreate()中就开始使用系统服务,因为onCreate()时,Activity还未显示,在此注册到系统服务只会空耗电能。由此可以看出,对Activity的生命周期有所理解,对省电是肯定有帮助的。

13.1.2. 获取指南针的更新

表示传感器服务(Sensor Service)的类是SensorManager,接下来就是跟它打交道了。在Activity中实现一个SensorEventListener,将它注册到SensorManager中即可订阅特定传感器的更新。为了省电,我们将传感器操作安排在onResume()onPause()之间。然后实现侦听器(Listener),在Activity中提供onAccuracyChanged()onSensorChanged()两个方法。前者必须,后者可选。不过我们对传感器的精度(Accuracy)并无兴趣——因为方向传感器(Orientation Sensor)的精度在中间并不会发生变化,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它的数据。所以在这里我们将前者留空,而提供后者的实现。

在方向传感器状态变化时,传感器服务会回调onSensorChanged(),通知侦听器(Listener)得到了新数据。这些数据都是0~359之间的浮点数组成的数组。方位角(azimuth)与磁偏角(pitch与roll),构成了下边的坐标,如 //图13.1 "坐标轴"/:

(译者注: 磁偏角:磁针指示的方向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东南,这在科学上被称作磁偏角。)

  • 下标[0],方位角(azimuth):垂直于Z轴,沿Y轴正方向顺时针旋转的角度。
  • 下标[1],横摇(pitch):垂直于Y轴,沿Z轴正方向顺时针旋转的角度。
  • 下标[2],纵摇(roll):垂直于Y轴,沿X轴正方向顺时针旋转的角度。

我们的指南针只关心第一个元素,也就是方位角。不同传感器的返回值的含义各有不同,对此需要查询相应的文档 http://d.android.com/reference/android/hardware/SensorManager.html。

图 13.1. 坐标轴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47张图片

13.1.3. 指南针的主界面

指南针的主界面里只有一个控件,那就是表盘(Rose)。它也将自己注册给SensorManager,监听来自传感器的事件,调整表盘的角度。

例 13.1. Compass.java

package com.marakana;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content.res.Configuration;
import android.hardware.Sensor;
import android.hardware.SensorEvent;
import android.hardware.SensorEventListener;
import android.hardware.SensorManager;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util.Log;
import android.view.Window;
import android.view.WindowManager;

// implement SensorListener
public class Compass extends Activity implements SensorEventListener { //
  SensorManager sensorManager; //
  Sensor sensor;
  Rose rose;

  /** Called when the activity is first created.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 Set full screen view 
    getWindow().setFlags(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FLAG_FULLSCREEN,
        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FLAG_FULLSCREEN);
    requestWindowFeature(Window.FEATURE_NO_TITLE);

    // Create new instance of custom Rose and set it on the screen
    rose = new Rose(this); //
    setContentView(rose); // 

    // Get sensor and sensor manager
    sensorManager = (SensorManager) getSystemService(SENSOR_SERVICE); // 
    sensor = sensorManager.getDefaultSensor(Sensor.TYPE_ORIENTATION); // 

    Log.d("Compass", "onCreated");
  }

  // Register to listen to sensors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sume() {
    super.onResume();
    sensorManager.registerListener(this, sensor,
        SensorManager.SENSOR_DELAY_NORMAL); // 
  }

  // Unregister the sensor listener
  @Override
  public void onPause() {
    super.onPause();
    sensorManager.unregisterListener(this); // 
  }

  // Ignore accuracy changes
  public void onAccuracyChanged(Sensor sensor, int accuracy) { // 
  }

  // Listen to sensor and provide output
  public void onSensorChanged(SensorEvent event) { // 
    int orientation = (int) event.values[0]; // 
    Log.d("Compass", "Got sensor event: " + event.values[0]);
    rose.setDirection(orientation);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onfigurationChanged(Configuration newConfig) {
    super.onConfigurationChanged(newConfig);
  }

}
  1. Compass会监听来自传感器的事件,因此需要提供SensorEventListener接口的实现。
  2. 定义几个私有变量,分别表示传感器对象(sensor),SensorManager与表盘(rose)。
  3. 初始化sensor是个一次性的操作,因此我们把它放在onCreate()中执行。
  4. 设置此Activity的状态为全屏。
  5. 创建一个Rose控件的实例,这是我们自定义的控件。
  6. 这个Activity中唯一的控件就是Rose。这算是个特殊情况,一般而言,在这个地方多是引用XML资源表示的Layout。
  7. 获得SensorManager对象。
  8. 通过SensorManager对象,选择我们关心的传感器。
  9. 同前面所说,在onResume()中将自己注册到系统服务,侦听传感器的输出。
  10. 对应onResume(),在onPause()``中注销系统服务。
  11. 依然提供onAccuracyChanged()的实现,因为这对SensorEventListener接口来说是必需的。但是留空,前面已有解释。
  12. 传感器在状态改变时会回调onSensorChanged(),表示设备的方向发生变化。具体的角度信息储存在SensorEvent对象中。
  13. 我们只关心返回值中的第一个元素。
  14. 得到新的方向信息,更新表盘的角度。

Note:

传感器输出的数据流可能是不稳定的,接到数据的时间间隔不可预知。我们可以为传感器提供一个建议的时间间隔,但只是建议,不是强制。另外仿真器没有提供传感器的支持,要测试这个程序就需要一台拥有方向传感器的真机。好在多数Android手机都有这一功能。

13.1.4. 自定义的表盘控件

Rose是我们自定义的UI控件,它可以旋转,表示指南针的表盘。Android中的任何UI控件都是View的子类。Rose的主要部分是一个图片,这一来我们可以让它继承自ImageView类,在较高的层面上实现它,从而可以使用原有的方法实现装载并显示图片。

自定义一个UI控件,onDraw()算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负责控件的绘制与显示。在Rose这里,图片的绘制可由父类完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添加自己的逻辑,使图片可以按圆心旋转一定的度数,以表示指南针的方位。

例 13.2. Rose.java

package com.marakana;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xt;
import android.graphics.Canvas;
import android.widget.ImageView;

public class Rose extends ImageView { //
  int direction = 0;

  public Rose(Context context) {
    super(context);

    this.setImageResource(R.drawable.compassrose); // 
  }

  // Called when component is to be drawn
  @Override
  public void onDraw(Canvas canvas) { // 
    int height = this.getHeight();  // 
    int width = this.getWidth();

    canvas.rotate(direction, width / 2, height / 2); // 
    super.onDraw(canvas); // 
  }

  // Called by Compass to update the orientation
  public void setDirection(int direction) { // 
    this.direction = direction;
    this.invalidate(); // request to be redrawn 
  }

}
  1. 我们的控件必须是View的子类。它大体就是一张图片,因此可以让它继承自ImageView,得以使用现有的功能。
  2. ImageView本身已有设置图片内容的方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它指明相应的图片。留意,compassrose.jpg文件在/res/drawable之下。
  3. onDraw()由Layout Manager负责调用,指示控件来绘制自己。它会传递过来一个Canvas对象,你可以在这里执行自定义的绘制操作。
  4. 已获得Canvas对象,可以计算自身的宽高。
  5. 简单地以中点为圆心,按度数旋转整个Canvas
  6. 通知super将图片绘制到这个旋转了的Canvas上。到这里表盘就显示出来了。
  7. setDirection()Compass负责调用,它会根据传感器中获得的数据调整Rose的方向。
  8. 对View调用invalidate(),就可以要求它重绘。也就是在稍后调用onDraw()

到这里,指南针程序已经可用了。在设备横放时,表盘应大致指向北方。仿真器没有传感器的支持,因此这个程序只能在真机上运行。

13.2. 位置服务

前面已对传感器服务的工作方式有所了解,接下来看下位置服务的 API。同传感器服务类似,位置服务是通过 LocationManager 进行管理,而且也是通过 getSystemService() 获取它的引用。

使用位置服务,我们需要传递给它一个侦听器(Listener),这一来在位置改变的时候可以作出响应。同前面相似,我们在这里实现一个 LocationListener 接口。

"使用系统服务的一般步骤"一节曾提到,使用 GPS 服务或者其它位置操作都是非常费电的。为尽量地节约电能,我们只在 Running 状态中使用 位置服务。因此利用 Activity 生命周期的设定,将它限制在 onResume()onPause() 之间。

13.2.1. 实例: Where Am I?

使用这个例子展示 Android 中位置服务的用法。首先通过 LocationManager 利用可用的信息源(GPS或者无线网)获取当前的位置信息,然后使用 Geocoder 将它转换为人类可读的地理地址。

13.2.1.1. 布局

本例的布局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里面只有一个表示标题的TextView控件,和一个表示输出的TextView控件。其中输出可能会比较长,因此把它包在一个ScrollView里。

例 13.3. res/layout/main.xml



  
  
  
  
    
    
  

  1. 程序的标题。
  2. 输出可能会比较长,甚至超过屏幕的尺寸。因此,通过ScrollView为它加一个滚动条。
  3. 表示输出的TextView,WhereAmI界面中唯一的动态部分。
13.2.1.2. 作为LocationListener的Activity

这就是我们唯一的Activity。我们将在这里初始化界面,连接到LocationManager,然后使用Geocoder检索我们的地理地址。LocationManager可以通过不同的位置信息源(比如GPS或者网络)来获得我们的当前位置,以经纬度的格式返回。Geocoder以此检索在线的位置数据库,即可获得当前位置的地理地址。检索的结果可能有多个,精度不一。

例 13.4. WhereAmI.java

package com.marakana;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location.Address;
import android.location.Geocoder;
import android.location.Location;
import android.location.LocationListener;
import android.location.LocationManager;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util.Log;
import android.widget.TextView;

public class WhereAmI extends Activity implements LocationListener { // 
  LocationManager locationManager; // 
  Geocoder geocoder; // 
  TextView textOut;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main);

    textOut = (TextView) findViewById(R.id.textOut);

    locationManager = (LocationManager) getSystemService(LOCATION_SERVICE); // 
    geocoder = new Geocoder(this); // 

    // Initialize with the last known location
    Location lastLocation = locationManager
        .getLastKnownLocation(LocationManager.GPS_PROVIDER); // 
    if (lastLocation != null)
      onLocationChanged(lastLocation);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Resume() { // 
    super.onRestart();
    locationManager.requestLocationUpdates(LocationManager.GPS_PROVIDER, 1000,
        10, this);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Pause() { // 
    super.onPause();
    locationManager.removeUpdates(this);
  }

  // Called when location has changed
  public void onLocationChanged(Location location) { // 
    String text = String.format(
        "Lat:\t %f\nLong:\t %f\nAlt:\t %f\nBearing:\t %f", location
            .getLatitude(), location.getLongitude(), location.getAltitude(),
        location.getBearing()); // 
    textOut.setText(text);

    // Perform geocoding for this location
    try {
      List
addresses = geocoder.getFromLocation( location.getLatitude(), location.getLongitude(), 10); // for (Address address : addresses) { textOut.append("\n" + address.getAddressLine(0)); // } } catch (IOException e) { Log.e("WhereAmI", "Couldn't get Geocoder data", e); } } // Methods required by LocationListener public void onProviderDisabled(String provider) { } public void onProviderEnabled(String provider) { } public void onStatusChanged(String provider, int status, Bundle extras) { } }
  1. 留意WhereAmI实现了LocationListener。它是LocationManager用来通知地址变更的接口。
  2. 指向LocationManager的私有变量。
  3. 指向Geocoder的私有变量。
  4. textOut是表示输出结果的TextView。
  5. 在当前上下文通过getSystemService()获取LocationManager的引用。有关当前上下文的有关内容,可见Application Context一节。
  6. 创建一个Geocoder的实例,将当前上下文传递给它。
  7. 还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获得新的位置信息。因此LocationManager会缓存着上次得到的地址,可以减少用户的等待。
  8. 同前面一样,在进入Running状态之前也就是onResume`()时注册到系统服务。在这里,通过requestLocationUpdates()订阅位置服务的更新。
  9. 在离开Running状态之后也就是onPause()时注销。
  10. onLocationChanged()LocationManager负责调用的一个回调方法,在位置信息发生变化时触发。
  11. 得到了Location对象。它里面有不少有用的信息,我们格式化一下,使之容易阅读。
  12. 只要得到Location对象,就可以检索"geocode"了,它可以将经纬度转换为实际的地址。
  13. 如果得到正确的地址,就输出到textOut。
  14. LocationListener接口中还有许多其它的回调方法,这里没有用到这些功能,因此留空。
13.2.1.3. Manifest文件

这个app的Manifest文件也很普通。需要留意的一个地方是,要注册LocationListener,必先获取相应的权限。GPS和网络是最常用的位置信息源,不过Android也预留了其它信息源的扩展接口——未来也可能有更好更精确的信息源出现。为此,Android将位置信息的权限分成了两级:精确位置(Fine Location)和近似位置(Coarse Location)。

例 13.5. AndroidManifest.xml



  
    
      
        
        
      
    
  
  
  
  
  


  1. 声明这个app使用了位置信息源。针对GPS,它的权限是android.permission.ACCESS_FINE_LOCATION;针对无线网,它的权限是android.permission.ACCESS_COARSE_LOCATION

到这里,WhereAmI程序就已经完工了。它演示了通过LocationManager获取位置信息,并通过Geocoder将它转换为地理地址的方法。成品如 图 13.2. WhereAmI

图 13.2. WhereAmI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48张图片

13.3. 用上位置服务,重构Yamba

WhereAmI程序只是用来演示位置服务使用方法的小样例。接下来,我们将位置服务应用到Yamba里面。

13.3.1. 更新首选项

在将用户的位置信息广播出去之前,我们需要事先征得用户本人的同意。这不只是个人偏好,更牵涉到个人隐私。首选项就是询问用户本人意愿的一个好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使用ListPreference。它可以提供一列选项,同时为每个选项对应一个值。

为此我们在strings.xml中添加两列string资源:一列给用户看,表示选项的正文;一列表示每一选项对应的值。修改后的string.xml文件如下:



  ...
  
    None, please
    GPS via satellites!
    Mobile Network will do
  

  
    NONE
    gps
    network
  

留意这两列string资源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其下的条目数相等。

已经有了选项的名与值,接下来修改prefs.xml

例 13.6. 修改过的 res/xml/prefs.xml



  
  
  
  
  
  

  1. 新加的ListPreference提供了三个选项:通过GPS、通过网络、不跟踪位置。

13.3.2. 重构YambaApplication

已经有了具体的选项条目可供用户选择,我们还需要将这一选项的值暴露在YambaApplication里面,好让应用的其它部分也可以访问它,尤其是StatusActivity。

YambaApplication.java里面简单添加一个getter方法即可:

例 13.7. YambaApplication.java

public class YambaApplication extends Application implements
    OnSharedPreferenceChangeListener {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LOCATION_PROVIDER_NONE = "NONE";
  ...
  public String getProvider() {
    return prefs.getString("provider", LOCATION_PROVIDER_NONE);
  }
}

getter函数准备就绪,接下来重构StatusActivity即可。

13.3.3. 重构StatusActivity

StatusActivity是位置信息。同WhereAmI一样,我们仍调用LocationManager的getSystemService(),并注册到位置服务,订阅其更新。也同样实现一个LocationListener接口,也就意味着需要在Activity里面添加几个回调方法,好在位置变化时得到新的location对象。到下次更新状态的时候,即可在这里看到我们的位置信息。

例 13.8. StatusActivity.java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8;

import winterwell.jtwitter.Twitter;
import android.graphics.Color;
import android.location.Location;
import android.location.LocationListener;
import android.location.LocationManager;
import android.os.AsyncTask;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text.Editable;
import android.text.TextWatcher;
import android.util.Log;
import android.view.View;
import android.view.View.OnClickListener;
import android.widget.Button;
import android.widget.EditText;
import android.widget.TextView;
import android.widget.Toast;

public class StatusActivity extends BaseActivity implements OnClickListener,
    TextWatcher, LocationListener {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StatusActivity";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LOCATION_MIN_TIME = 3600000; // One hour
  private static final float LOCATION_MIN_DISTANCE = 1000; // One kilometer
  EditText editText;
  Button updateButton;
  TextView textCount;
  LocationManager locationManager; // 
  Location location;
  String provider;

  /** Called when the activity is first created.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status);

    // Find views
    editText = (EditText) findViewById(R.id.editText);
    updateButton = (Button) findViewById(R.id.buttonUpdate);
    updateButton.setOnClickListener(this);

    textCount = (TextView) findViewById(R.id.textCount);
    textCount.setText(Integer.toString(140));
    textCount.setTextColor(Color.GREEN);
    editText.addTextChangedListener(this);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Resume() {
    super.onResume();

    // Setup location information
    provider = yamba.getProvider(); // 
    if (!YambaApplication.LOCATION_PROVIDER_NONE.equals(provider)) { // 
      locationManager = (LocationManager) getSystemService(LOCATION_SERVICE); // 
    }
    if (locationManager != null) {
      location = locationManager.getLastKnownLocation(provider); // 
      locationManager.requestLocationUpdates(provider, LOCATION_MIN_TIME,
          LOCATION_MIN_DISTANCE, this); // 
    }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Pause() {
    super.onPause();

    if (locationManager != null) {
      locationManager.removeUpdates(this);  //  
    }
  }

  // Called when button is clicked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 {
    String status = editText.getText().toString();
    new PostToTwitter().execute(status);
    Log.d(TAG, "onClicked");
  }

  // Asynchronously posts to twitter
  class PostToTwitter extends AsyncTask {
    // Called to initiate the background activity
    @Override
    protected String doInBackground(String... statuses) {
      try {
        // Check if we have the location
        if (location != null) { // 
          double latlong[] = {location.getLatitude(), location.getLongitude()};
          yamba.getTwitter().setMyLocation(latlong);
        }
        Twitter.Status status = yamba.getTwitter().updateStatus(statuses[0]);
        return status.text;
      } catch (RuntimeException e) {
        Log.e(TAG, "Failed to connect to twitter service", e);
        return "Failed to post";
      }
    }

    // Called once the background activity has completed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PostExecute(String result) {
      Toast.makeText(StatusActivity.this, result, Toast.LENGTH_LONG).show();
    }
  }

  // TextWatcher methods
  public void afterTextChanged(Editable statusText) {
    int count = 140 - statusText.length();
    textCount.setText(Integer.toString(count));
    textCount.setTextColor(Color.GREEN);
    if (count < 10)
      textCount.setTextColor(Color.YELLOW);
    if (count < 0)
      textCount.setTextColor(Color.RED);
  }

  public void beforeTextChanged(CharSequence s, int start, int count, int after) {
  }

  public void onTextChanged(CharSequence s, int start, int before, int count) {
  }

  // LocationListener methods
  public void onLocationChanged(Location location) { // 
    this.location = location;
  }

  public void onProviderDisabled(String provider) { // 
    if (this.provider.equals(provider))
      locationManager.removeUpdates(this);
  }

  public void onProviderEnabled(String provider) { // 
    if (this.provider.equals(provider))
      locationManager.requestLocationUpdates(this.provider, LOCATION_MIN_TIME,
          LOCATION_MIN_DISTANCE, this);
  }

  public void onStatusChanged(String provider, int status, Bundle extras) { // 
  }

}
  1. StatusActivity实现LocationListener,也就是供LocationManager回调的接口。
  2. 定义几个私有变量,分别表示LocationManager、Location对象与位置信息源(Provider)。
  3. 获取YambaApplication对象提供的位置信息源(Provider)。使用哪个信息源由用户在首选项中决定。
  4. 检查用户是否愿意发布自己的位置信息。
  5. 如果检查通过,就使用getSystemService()获取位置信息。这个调用只是获得现有系统服务的引用,因此它的代价并不是很高昂。
  6. 如果可以,获取缓存中的位置信息。
  7. 注册到LocationManager,订阅位置的更新。在这里,我们可以为位置变化指明一个时间间隔以及位置间距。我们只关心城市级别的位置变化,因此将间距的值定为一千米,时间间隔定为一小时(3,600,000微秒)。留意这只是给系统的一个提示,而非强制。
  8. 在用户发布消息时,检查当前是否有位置信息存在。如果有,就把它放在一个double类型的数组里,传给Twitter对象的setMyLocation()方法。
  9. 实现LocationManager触发的回调方法,onLocationChanged()。它在位置变化时触发,以一个新的Location对象作为参数。
  10. 这个方法在位置信息源不可用时触发。我们可以在这里注销订阅,以节约电能。
  11. 在位置信息源可用时,重新订阅位置信息的更新。
  12. 这个方法在位置信息源变化时触发,在此留空。

到这里,Yamba已经实现了位置更新的功能。用户可以设置首选项,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位置信息源,也可以关闭这个功能。

接下来看下另一个系统服务:Alarm服务,我们将通过它来触发IntentService。

13.4. IntentService

我们已对系统服务的工作方式有所了解,接下来可以利用系统服务的有关特性,简化UpdaterService的实现。回忆下前面的内容:UpdaterService会一直运行,定期从服务端抓取Timeline的更新。由于Service默认与UI在同一个线程(或者说,都在UI线程中执行)中执行,为避免网络操作造成界面的响应不灵,我们需要新建一个Updater线程,并将UpdaterService放在里面独立执行。然后在Service的onCreate()onStartCommand()中让线程开始,并一直执行下去,直到onDestroy()为止。另外,UpdaterService会在两次更新之间休眠一段时间。这是 第八章 Service 中的内容,但在这里,我们将介绍更简便的实现方法。

IntentServiceService的一个子类,也是通过startService()发出的intent激活。与一般Service的不同在于,它默认在一个独立的 工人线程(Worker Thread)中执行,因此不会阻塞UI线程。另一点,它一旦执行完毕,生命周期也就结束了。不过只要接到startService()发出的Intent,它就会新建另一个生命周期,从而实现重新执行。在此,我们可以利用Alarm服务实现定期执行。

同一般的Service不同,我们不需要覆盖onCreate()onStartCommand()onDestroy()onBind(),而是覆盖一个onHandleIntent()方法。网络操作的相关代码就放在这里。另外IntentService要求我们实现一个构造函数,这也是与一般Service不同的地方。

简言之,除了创建一个独立线程使用普通的Service之外,我们可以使用IntentService在它自己的工人线程中实现同样的功能,而且更简单。到现在剩下的只是定期唤醒它,这就引出了AlarmManager——另一个系统服务。

以上的原理就在于,IntentServiceonHandleIntent()会在独立的线程中执行。

例 13.9. UpdaterService.java,基于IntentService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8;

import android.app.IntentService;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util.Log;

public class UpdaterService1 extends IntentService {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UpdaterService";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NEW_STATUS_INTENT = "com.marakana.yamba.NEW_STATUS";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NEW_STATUS_EXTRA_COUNT = "NEW_STATUS_EXTRA_COUNT";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RECEIVE_TIMELINE_NOTIFICATIONS = "com.marakana.yamba.RECEIVE_TIMELINE_NOTIFICATIONS";

  public UpdaterService1() { // 
    super(TAG);

    Log.d(TAG, "UpdaterService constructed");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HandleIntent(Intent inIntent) { // 
    Intent intent;
    Log.d(TAG, "onHandleIntent'ing");
    YambaApplication yamba = (YambaApplication) getApplication();
    int newUpdates = yamba.fetchStatusUpdates();
    if (newUpdates > 0) { // 
      Log.d(TAG, "We have a new status");
      intent = new Intent(NEW_STATUS_INTENT);
      intent.putExtra(NEW_STATUS_EXTRA_COUNT, newUpdates);
      sendBroadcast(intent, RECEIVE_TIMELINE_NOTIFICATIONS);
    }
  }
}
  1. 继承自IntentService,而非Service。
  2. 这里需要一个构造函数。在这里,可以给Service一个命名,以便于在观测工具(比如TraceView)中,辨认相应的线程。
  3. 这是关键的方法。其中的代码会在独立的工人线程中执行,因此不会影响到主UI线程的响应。
  4. 下面将所做的变化广播出去,具体可见 第十一章 中的 "广播 Intent" 一节。

这样,我们重构了原先的Service。要测试它,不妨先把Start/Stop Service的按钮改为Refresh按钮。为此需要修改menu.xml添加这个新条目,然后在BaseActivity类中修改它的处理方法。

例 13.10. res/xml/menu.xml



  ...
  

itemToggle改为itemRefresh,这样更合适一些。同时必须更新string.xml中对应的条目。

接下来修改BaseActivity.java文件,添加这个按钮的处理方法,也就是修改onOptionsItemSelected()中对应的case语句。同时onMenuOpened()已经没有用处了,删掉即可。

例 13.11. BaseActivity.java,添加Refresh按钮之后

public class Base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onOptionsItemSelected(MenuItem item) {

    switch (item.getItemId()) {
    ...
    case R.id.itemRefresh:
      startService(new Intent(this, UpdaterService.class)); // 
      break;
    ...
    }
    return true;
  }
  ...
}
  1. 简单地发送一个Intent,启动UpdaterService。

这样选项菜单就多了一个Refresh按钮,可以启动一个Service让它在后台更新消息。测试的话,点击这个按钮就好。

实现同样的功能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AsyncTask。在设计角度讲,使用AsyncTask甚至可能比IntentService更加合适——它使得这些功能在UI层面即可全部实现,这在 第六章 中的 Android的线程机制 已有提及。不过在这里,我们更希望了解IntentService的工作方式,通过演示不难看出,它的功能并不弱于普通的Service。

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定时触发UpdaterService。因此引入AlarmManager。

13.4.1. AlarmManager

在重构之前,UpdaterService是一个普通的Service,一直处于运行状态,每执行一次网络操作就休眠一段时间然后循环;重构之后改用了IntentService,每收到startService()发出的Intent只会执行一次,随即结束。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办法定期发送Intent来启动它。

这就引出了Android的另一个系统服务——Alarm服务。它由AlarmManager控制,允许你在一定时间之后触发某操作。它可以是一次结束,也可以是周期重复,因此可以利用它来定时启动我们的Service。Alarm服务通知的事件都是以Intent形式发出,或者更准确一点,以PendingIntent的形式。

13.4.1.1. PendingIntent

PendingIntent是Intent与某操作的组合。一般是把它交给他人,由他人负责发送,并在未来执行那项操作。发送Intent的方法并不多,创建PendingIntent的方法也是如此——只有PendingIntent类中的几个静态方法,在创建的同时也将相关的操作绑定了。回忆一下,同为发送Intent,启动Activity靠startActivity(),启动Service靠startService(),发送广播靠sendBroadcast(),而创建对应于startService()操作的PendingIntent,则靠它的静态方法getService()

已经知道了如何交代他人发送Intent,也知道了如何通过Alarm服务实现定期执行。接下来就是找个合适的地方,将两者结合起来。而这个地方就是BootReceiver

在编写相关的代码之前,我们先增加一条首选项:

13.4.2. 添加Interval选项

例 13.12. strings.xml,添加Interval选项相关的string-array



  ...

  
  
    Never
    Fifteen minutes
    Half hour
    An hour
    Half day
    Day
  

  
  
    0
    900000
    1800000
    3600000
    43200000
    86400000
  

  1. 不同的选项名。
  2. 选项名对应的值。

有了这两列数组,接下来修改prefs.xml添加Interval(时间间隔)选项。

例 13.13. prefs.xml,添加Interval选项



  ...
  
  

  1. 这个选项条目是ListPreference。它显示一列单选选项,其中的文本由android:entries表示,对应的值由android:entryValues表示。

接下来修改BootReceiver,添加Alarm服务相关的代码。

13.4.3. 修改BootReceiver

回忆下前面的"BootReceiver"一节。BootReceiver在设备开机时唤醒,先前我们利用这一特性,在这里启动UpdaterService,而UpdaterService将一直处于运行状态。但是到现在,UpdaterService会一次性退出,这样已经不再适用了。

适用的是,使用Alarm服务定时发送Intent启动UpdaterService。为此,我们需要得到AlarmManager的引用,创建一个PendingIntent负责启动UpdaterService,并设置一个时间间隔。要通过PendingIntent启动Service,就调用PendingIntent.getService()

例 13.14. BootReceiver.java,通过Alarm服务定时启动UpdaterService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8;

import android.app.AlarmManager;
import android.app.PendingIntent;
import android.content.BroadcastReceiver;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xt;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util.Log;

public class BootReceiver extends BroadcastRecei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ceive(Context context, Intent callingIntent) {

    // Check if we should do anything at boot at all
    long interval = ((YambaApplication) context.getApplicationContext())
        .getInterval(); // 
    if (interval == YambaApplication.INTERVAL_NEVER)  // 
      return;

    // Create the pending intent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context, UpdaterService.class);  // 
    PendingIntent pendingIntent = PendingIntent.getService(context, -1, intent,
        PendingIntent.FLAG_UPDATE_CURRENT); // 

    // Setup alarm service to wake up and start service periodically
    AlarmManager alarmManager = (AlarmManager) context
        .getSystemService(Context.ALARM_SERVICE); // 
    alarmManager.setInexactRepeating(AlarmManager.ELAPSED_REALTIME, System
        .currentTimeMillis(), interval, pendingIntent); // 

    Log.d("BootReceiver", "onReceived");
  }

}
  1. YambaApplication对象中有个简单的getter方法,可以返回interval选项的值。
  2. 检查用户设置,如果interval的值为INTERVAL_NEVER(零),那就不检查更新。
  3. 这个Intent负责启动UpdaterService。
  4. 将Intent与启动Service的操作绑定起来,创建新的PendingIntent。-1表示没有使用requestCode。最后一个参数表示这个Intent是否已存在,我们不需要重新创建Intent,因此仅仅更新(update)当前已有的Intent。
  5. 通过getSystemService()获取AlarmManager的引用。
  6. setInexactRepeating()表示这个PendingIntent将被重复发送,但并不关心时间精确与否。ELAPSED_REALTIME表示Alarm仅在设备活动时有效,而在待机时暂停。后面的参数分别指Alarm的开始时间、interval、以及将要执行的PendingIntent。

接下来可以将我们的程序安装在设备上(这就安装了更新的BootReceiver),并重启设备。在设备开机时,logcat即可观察到BootReceiver启动,并通过Alarm服务启动了UpdaterService。

13.5. 发送通知

到这里再体验一个系统服务——那就是Notification服务。前面我们花了大功夫让UpdaterService在后台运行,并定期抓取消息的最新更新。但是如果用户压根注意不到它,那么这些工作还有什么意义?Android的标准解决方案就是,在屏幕顶部的通知栏弹出一个通知。而实现这一功能,需要用到Notification服务。

收到新消息,由UpdaterService首先得知,因此我们把通知的功能加入到UpdaterService类里:先获取Notification服务的引用,创建一个Notification对象,然后将收到消息的相关信息作为通知交给它。而Notification对象本身带有一个PendingIntent,当用户点击通知的时候,可以将界面转到Timeline界面。

例 13.15. UpdaterService.java,利用Notification服务

package com.marakana.yamba8;

import android.app.IntentService;
import android.app.Notification;
import android.app.NotificationManager;
import android.app.PendingIntent;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util.Log;

public class UpdaterService extends IntentService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UpdaterService";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NEW_STATUS_INTENT = "com.marakana.yamba.NEW_STATUS";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NEW_STATUS_EXTRA_COUNT = "NEW_STATUS_EXTRA_COUNT";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RECEIVE_TIMELINE_NOTIFICATIONS = "com.marakana.yamba.RECEIVE_TIMELINE_NOTIFICATIONS";

  private NotificationManager notificationManager; // 
  privat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public UpdaterService() {
    super(TAG);

    Log.d(TAG, "UpdaterService constructed");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HandleIntent(Intent inIntent) {
    Intent intent;
    this.notificationManager = (NotificationManager) getSystemService(NOTIFICATION_SERVICE); // 
    this.notification = new Notification(android.R.drawable.stat_notify_chat,
        "", 0); // 

    Log.d(TAG, "onHandleIntent'ing");
    YambaApplication yamba = (YambaApplication) getApplication();
    int newUpdates = yamba.fetchStatusUpdates();
    if (newUpdates > 0) {
      Log.d(TAG, "We have a new status");
      intent = new Intent(NEW_STATUS_INTENT);
      intent.putExtra(NEW_STATUS_EXTRA_COUNT, newUpdates);
      sendBroadcast(intent, RECEIVE_TIMELINE_NOTIFICATIONS);
      sendTimelineNotification(newUpdates); // 
    }
  }

  /**
   * Creates a notification in the notification bar telling user there are new
   * messages
   *
   * @param timelineUpdateCount
   *          Number of new statuses
   */
  private void sendTimelineNotification(int timelineUpdateCount) {
    Log.d(TAG, "sendTimelineNotification'ing");
    PendingIntent pendingIntent = PendingIntent.getActivity(this, -1,
        new Intent(this, TimelineActivity.class),
        PendingIntent.FLAG_UPDATE_CURRENT); // 
    this.notification.when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his.notification.flags |= Notification.FLAG_AUTO_CANCEL; // 
    CharSequence notificationTitle = this
        .getText(R.string.msgNotificationTitle); // 
    CharSequence notificationSummary = this.getString(
        R.string.msgNotificationMessage, timelineUpdateCount);
    this.notification.setLatestEventInfo(this, notificationTitle,
        notificationSummary, pendingIntent); // 
    this.notificationManager.notify(0, this.notification);
    Log.d(TAG, "sendTimelineNotificationed");
  }

}
  1. 指向NotificationManager的私有类成员,也就通过它来访问Notification系统服务。
  2. 创建一个Notification对象供类成员访问,每得到新消息需要发送通知时就更新它。
  3. 调用getSystemService()获取Notification服务。
  4. 创建Notification对象,在稍后使用。在这里先给它指明一个图标,至于通知的文本和时间戳(timestamp)则暂时留空。
  5. 私有方法sendTimelineNotification(),在得到新消息时调用它发送通知。
  6. 当用户收到通知并点击通知条目时,切换到Timeline界面,这个PendingIntent也随之销毁。
  7. 更新Notification对象的相关信息。这里是最新消息的timestamp。
  8. 要求NotificationManager在用户点击时关闭这项通知,届时通知栏将不再显示这项通知。
  9. 为Notification对象提供标题(title)与简介(summary),都是取自string.xml中的字符串。留意R.string.msgNotificationMessage里面留了一个参数,表示新消息的数目,因此我们可以使用String.format()
  10. 最后,要求NotificationManager发送这条通知。在这里,我们不需要通知的ID,因此留0。ID是引用Notification对象的标识符,通常用来关闭一个通知。

13.6. 总结

到这里,我们已经观察了几个系统服务:传感器服务、位置服务、Alarm服务以及Notification服务。除此之外,Android还提供了很多其它的系统服务,篇幅所限未能提及。但你可以留意到它们之间的共性,有一些自己的总结。另外,我们在重构UpdaterService时,也用到了IntentServicePendingIntent


14. Android接口描述语言

Android中的每个应用程序都运行于独立的进程中。出于安全考虑,程序不可以直接访问另一个程序中的内容。但不同程序之间交换数据是允许的,为此Android提供了一系列的通信机制。其中之一是前面我们提到的Intent,它是一种异步的机制,在发送时不必等待对方响应。

不过有时我们需要更直接一些,同步地访问其它进程中的数据。这类通信机制就叫做 进程间通信(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简称IPC。

为实现进程间通信,Android设计了自己的IPC协议。由于许多细节需要考虑,因此IPC机制在设计上总是趋于复杂,其中的难点就在于数据的传递。比如在远程方法调用的参数传递,需要将内存中的数据转化成易于传递的格式,这被称作 序列化(Marshaling),反过来,接收参数的一方也需要将这种格式转换回内存中的数据,这被称作 反序列化(Unmarshaling)

为了简化开发者的工作,Android提供了 Android接口描述语言(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 ,简称AIDL。这是一个轻量的IPC接口,使用Java开发者熟悉的语法形式,自动生成进程间通信中间繁复的代码。

作为展示AIDL实现进程间通信的例子,我们将新建两个应用程序:一个是LogService,作为服务端;一个是LogClient,作为客户端与远程的LogService绑定。

14.1. 实现远程Service

LogService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接收并记录客户端发来的日志信息。

首先申明远程Service的接口。接口就是API,表示Service对外提供的功能。我们使用AIDL语言编写接口,并保存到Java代码的相同目录之下,以.aidl为扩展名。

AIDL的语法与Java的接口(interface)十分相似,都是在里面给出方法的声明。不同在于,AIDL中允许的数据类型与一般的Java接口不完全一样。AIDL默认支持的类型有:Java中的基本类型,以及String、List、Map以及CharSequence等内置类。

要在AIDL中使用自定义类型(比如一个类),你就必须让它实现Parcelable接口,允许Android运行时对它执行序列化/反序列化才行。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创建一个自定义类型Message。

14.1.1. 编写AIDL

先定义Service的接口。如下可见,它与一般的Java接口十分相似。有CORBA经验的读者肯定可以认出AIDL与CORBA的IDL之间的渊源。

例 14.1. ILogService.aidl

package com.marakana.logservice; // 

import com.marakana.logservice.Message; // 

interface ILogService { // 
  void log_d(String tag, String message); // 
  void log(in Message msg); // 
}
  1. 同Java一样,AIDL代码也需要指明它所在的package;
  2. 不同在于,即使在同一个package中,我们仍需显式地导入其它的AIDL定义。
  3. 指定接口的名字。按照约定,名字以I字母开头。
  4. 这个方法很简单,只有表示输入的参数而没有返回值。留意String不是Java的基本类型,不过AIDL把它当作基本类型对待。
  5. 这个方法取我们自定义的Message对象作为输入参数。它的定义在后面给出。

接下来查看对应Message的AIDL实现。

例 14.2. Message.aidl

package com.marakana.logservice; // 

/*  */
parcelable Message;
  1. 指明所在的package。
  2. 声明Message是一个可序列化(parcelable)的对象。这个对象将在Java中定义。

到这里我们已经完成了AIDL部分。在你保存文件的同时,Eclipse会自动生成服务端相关代码的 占位符(stub)。它像是完整的一个服务端,可以接受客户端的请求,但实际上里面并没有任何业务逻辑,具体的业务逻辑还需要我们自己添加,这就是为什么称它为“占位符”。新生成的Java文件位于Gen目录之下,地址是/gen/com/marakana/logservice/LogService.java。因为这些代码是根据AIDL生成的,因此不应再做修改。正确的做法是,修改AIDL文件,然后使用Android SDK的aidl工具重新生成。

有了AIDL和生成的Java stub文件,接下来实现这个Service。

14.1.2. 实现Service

同Android中的其它Service一样,LogService也必须以系统中的Service类为基类。但不同在于,在这里我们忽略了onCreate()onStartCommand()onDestroy()几个方法,却提供了onBind()方法的实现。远程Service中的方法开始于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在客户端看来,这被称作“绑定(bind)到Service”。而对服务端而言,就是在这时触发Service类的onBind()方法。

在远程Service的实现中,onBind()方法需要返回一个IBinder对象表示远程Service的一个实现。为实现IBinder,我们可以继承自动生成的ILogervice.Stub类。同时在里面提供我们自定义的AIDL方法,也就是几个log()方法。

例 14.3. LogService.java

package com.marakana.logservice;

import android.app.Service;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os.IBinder;
import android.os.RemoteException;
import android.util.Log;

public class LogService extends Service { // 

  @Override
  public IBinder onBind(Intent intent) { // 
    final String version = intent.getExtras().getString("version");

    return new ILogService.Stub() { // 

      public void log_d(String tag, String message)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 
        Log.d(tag, message + " version: " + version);
      }

      public void log(Message msg)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 
        Log.d(msg.getTag(), msg.getText());
      }
    };
  }

}
  1. LogService以Android框架的Service为基类。前面已经见过不少Service,但这里与众不同。
  2. 它是个Bound Service,因此必须提供onBind()的实现,使之返回一个IBinder的实例。参数是客户端传来的Intent,里面包含一些字符串信息。在客户端的实现部分,我们将介绍在Intent中附带少量数据并传递给远程Service的方法。
  3. IBinder的实例由ILogService.Stub()方法生成,它是自动生成的stub文件中的一个辅助方法,位置在/gen/com/marakana/logservice/LogService.java
  4. log_d()是个简单的方法,它取两个字符串作参数,并记录日志。简单地调用系统的Log.d()即可。
  5. 还有一个log()方法,它取可序列化的Message对象做参数。在此提取出Tag与消息内容,调用Android框架的Log.d()方法。

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Java的Service部分,接下来实现可序列化的Message对象。

14.1.3. 实现一个Parcel

进程间传递的Message也是个Java对象,在传递与接收之间我们需要额外进行编码/解码——也就是序列化/反序列化。在Android中,可以序列化/反序列化的对象就被称作 Parcel,作为Parcelable接口的实例。

作为Parcel,对象必须知道如何处理自身的编码/解码。

例 14.4. Message.java

package com.marakana.logservice;

import android.os.Parcel;
import android.os.Parcelable;

public class Message implements Parcelable { // 
  private String tag;
  private String text;

  public Message(Parcel in) { // 
    tag = in.readString();
    text = in.readString();
  }

  public void writeToParcel(Parcel out, int flags) { // 
    out.writeString(tag);
    out.writeString(text);
  }

  public int describeContents() { // 
    return 0;
  }

  public static final Parcelable.Creator CREATOR = new Parcelable.Creator() { // 

    public Message createFromParcel(Parcel source) {
      return new Message(source);
    }

    public Message[] newArray(int size) {
      return new Message[size];
    }

  };

  // Setters and Getters 
  public String getTag() {
    return tag;
  }

  public void setTag(String tag) {
    this.tag = tag;
  }

  public String getText() {
    return text;
  }

  public void setText(String text) {
    this.text = text;
  }

}
  1. 如前所说,Message类需实现Parcelable接口。
  2. 作为Parcelable接口的实现,类中必须相应地提供一个构造函数,使之可以根据Parcel重新构造原先的对象。在这里,我们将Parcel中的数据存入局部变量,注意其中的顺序很重要,必须与写入时的顺序保持一致。
  3. writeToParcel()方法对应于构造函数。它读取对象当前的状态,并写入Parcel。同上,变量的写入顺序必须与前面读取的顺序保持一致。
  4. 此方法留空。因为这个Parcel中没有别的特殊对象。
  5. 每个Parcelable对象必须提供一个Creator。这个Creator用于依据Parcel重新构造原先的对象,在此仅仅调用其它方法。
  6. 一些私有数据的getter/setter方法。

至此服务端的Java部分已告一段落,接下来将Service注册到Manifest文件。

14.1.4. 注册到Manifest文件

只要新加入了一个构件,就需要将它注册到系统。而注册到系统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注册到Manifest文件。

同前面注册UpdaterService一样,这里也是通过标签表示Service。不同在于这里的Service将被远程调用,因此它负责响应的Action也有不同,这在标签下的标签中指明。



  

  
    
      
      
        
      
    

  
  

  1. 在这里给出Service的定义。
  2. 这个Service与UpdaterService的不同在于,它为远程客户端所调用,但客户端那边并没有这个类,所以不能通过类名直接调用。客户端能做的是发送Intent,使之作出响应。为此,通过设置相应的过滤规则。

到这里,Service已经完成。下面是客户端的实现。

14.2. 实现远程客户端

我们已经有了远程Service,接下来实现它的客户端,然后测试两者是否工作正常。我们这里有意将服务端与客户端分在两个不同的package中,因为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程序。

好,在Eclipse中新建一个项目,步骤同以前一样,兹不赘述。不过这里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它依赖于前一个项目,也就是LogService。这一点很重要,因为LogClient需要知道LogService的接口,这就在AIDL文件。在Eclipse 中添加依赖的步骤如下:

  • 创建LogClient项目之后,在Package Explorer中右击该工程,选择Properties。
  • Properties for LogClient对话框,选择Java Build Path,然后选择Properties标签。
  • 在这一标签中,单击Add…指向LogService工程。

以上,即将LogService加入LogService的工程依赖。

14.2.1. 绑定到远程Service

客户端可以是一个Activity,这样我们可以在图形界面中看出它的工作状况。在这个Activity中,我们将绑定到远程Service,随后就可以像一个本地的Service那样使用它了。Android的Binder将自动处理其间的序列化/反序列化操作。

绑定操作是异步的,我们先发出请求,至于具体的操作可能会在稍后进行。为此,我们需要一个回调机制来响应远程服务的连接和断开。

连接上Service之后,我们就可以像本地对象那样使用它了。不过,要传递复杂的数据类型(比如自定义的Java对象),就必须把它做成Parcel。对我们的Message类型而言,它已经实现了Parcelable接口,拿来直接使用即可。

例 14.5. LogActivity.java

package com.marakana.logclient;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content.ComponentName;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xt;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content.ServiceConnection;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os.IBinder;
import android.os.Parcel;
import android.os.RemoteException;
import android.util.Log;
import android.view.View;
import android.view.View.OnClickListener;
import android.widget.Button;

import com.marakana.logservice.ILogService;
import com.marakana.logservice.Message;

public class Log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implements OnClickListen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LogActivity";
  ILogService logService;
  LogConnection conn;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main);

    // Request bind to the service
    conn = new LogConnection(); //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com.marakana.logservice.ILogService"); // 
    intent.putExtra("version", "1.0"); // 
    bindService(intent, conn, Context.BIND_AUTO_CREATE); // 

    // Attach listener to button
    ((Button) findViewById(R.id.buttonClick)).setOnClickListener(this);
  }

  class LogConnection implements ServiceConnection { // 

    public void onServiceConnected(ComponentName name, IBinder service) { // 
      logService = ILogService.Stub.asInterface(service); // 
      Log.i(TAG, "connected");
    }

    public void onServiceDisconnected(ComponentName name) { // 
      logService = null;
      Log.i(TAG, "disconnected");
    }

  }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button) {
    try {
      logService.log_d("LogClient", "Hello from onClick()"); // 
      Message msg = new Message(Parcel.obtain()); // 
      msg.setTag("LogClient");
      msg.setText("Hello from inClick() version 1.1");
      logService.log(msg); //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 
      Log.e(TAG, "onClick failed", e);
    }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Destroy() {
    super.onDestroy();
    Log.d(TAG, "onDestroyed");

    unbindService(conn); // 

    logService = null;
  }
}
  1. LogConnection用于处理远程Service的连接/断开。具体将在后面介绍。
  2. 它是一个Action Intent,用于连接到远程Service。它必须与Manifest文件中LogService相应部分的Action相匹配。
  3. 把数据加入Intent,它可以在另一端解析出来。
  4. bindService()请求Android运行时将这个Action绑定到相应的远程Service。在Intent之余,我们也传递一个远程Service的ServiceConnection对象,用以处理实际的连接/断开操作。
  5. LogConnection用来处理远程Service的连接/断开。它需要以ServiceConnection为基类,提供onServiceConnected()onServiceDisconnected()的实现。
  6. 我们需要将这个Bound Service转换为LogService类型。为此,调用辅助函数ILogService.Stub.asInterface()
  7. onServiceDisconnected()在远程Service失效时触发。可以在里面执行一些必要的清理工作。在这里,我们仅仅将logService设为null,方便垃圾收集器的回收。
  8. 如果成功绑定了远程Service,那就可以像调用本地方法那样调用它了。在前面LogService的实现部分曾提到,logService.log_d()所做的工作就是将两个字符串传递给log_d()
  9. 如前所说,如果需要在远程调用中传递自定义对象,那就必须先把它做成Parcel。既然Message已经是Parcelable对象,将它作为参数传递即可。
  10. 得到Parcel之后,简单调用logService.log()方法,将它传递给LogService
  11. 远程调用可能会很不稳定,因此最好加入一个针对RemoteException的错误处理。
  12. 在Activity将要销毁之前,解除Service的绑定以释放资源。

到这里,客户端已经完工。它的界面很简单,只有一个触发onClick()调用的按钮。只要用户点击按钮,我们的客户端程序就会调用一次远程Service。

14.2.2. 测试运行

尝试在Eclipse中运行客户端。Eclipse知道LogClient与LogService之间的依赖关系,因此会在设备中同时安装这两个package。客户端程序启动之后,应该会绑定到Service。尝试点击按钮,检查LogServic的日志操作。adb中的logcat输出应如下:

...
I/LogActivity(  613): connected
...
D/LogClient(  554): Hello from onClick() version: 1.0
D/LogClient(  554): Hello from inClick() version 1.1
...

第一行来自客户端的LogConnection,表示成功绑定到远程Service。后两行来自于远程Service,一个来自LogService.log_d(),取两个字符串做参数;另一个来自LogService.log(),取一个Message对象的Parcel做参数。

在adb shell中运行ps命令查看设备中的进程,你将可以看到两个条目,分别表示客户端与服务端。

app_43    554   33    130684 12748 ffffffff afd0eb08 S com.marakana.logservice
app_42    613   33    132576 16552 ffffffff afd0eb08 S com.marakana.logclient

由此可以证明,客户端与服务端是两个独立的应用程序。

14.3. 总结

Android提供了一套高性能的基于共享内存的进程间通信机制,这就是Bound Service。通过它可以创建出远程的Service:先在Android接口描述语言(AIDL)中给出远程接口的定义,随后实现出这个接口,最后通过IBinder对象将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就允许了无关的进程之间的相互通信。


15. Native Development Kit (NDK)

Native Development Kit(本地代码开发包,简称NDK) ,是Android与本地代码交互的工具集。通过NDK,你可以调用平台相关的本地代码或者一些本地库。而这些库一般都是由C或者C++编写的。

在Android的Gingerbread版本中,NDK引入了NativeActivity,允许你使用纯C/C++来编写Activity。不过,NativeActivity 并不是本章的主题。在本章,我们将主要介绍如何在应用程序中集成原生的C代码。

(译者注:Gingerbread即Android 2.3)

15.1. NDK是什么

调用本地代码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性能。如你所见,在一些底层的系统库之外,NDK更提供有许多数学与图像相关库的支持。在图像处理以及运算密集型的程序上,使用NDK可以显著提高性能。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手机游戏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大大地推进了NDK的应用。

通过JNI调用的本地代码也同样在Dalvik VM中执行,与Java代码共处于同一个沙盒,遵循同样的安全策略。因此,试图通过C/C++来完成一些"Java无法做到的"破坏性工作是不被推荐的。Android已经提供了一套完整且优雅的API,底层的硬件也得到了很好的封装。身为应用开发者,一般并没有干涉底层的必要。

15.2. NDK 的功能

在本地程序的开发中,开发者会遇到许多常见问题,而NDK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设计的。

15.2.1. 工具链

Java通过JNI(Java Native Interface) 来访问本地代码。你需要将代码编译为目标架构的机器指令,这就需要在开发机上搭建一个合适的构建环境。不过可惜的是,搭建一套合适的交叉编译环境绝非易事。

NDK提供了交叉编译所需的完整工具链。通过它的构建系统,你可以很轻松地将本地代码集成到应用中。

15.2.2. 打包库文件

如果应用程序需要加载某个本地库,那就必须保证系统能够找到它。在Linux下,它们通常都是通过LD_LIBRARY_PATH中定义的路径找到。在Android中,这个环境变量中只包含一个路径,即system/lib。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system分区一般都是只读的,应用程序无法将自己的本地库安装到/system/lib

为解决这一问题,NDK使用了这样的机制,那就是将本地库打包进APK文件,当用户安装含有本地库的APK文件时,系统将在/data/data/your_package/lib创建一个目录,用来存放应用程序的本地库,而不允许其它程序访问。这样的打包机制简化了Android的安装过程,也避免了本地库的版本冲突。此外,这也大大地扩展了Android的功能。

15.2.3. 文档与标准头文件

NDK拥有完善的文档和充分的样例,也附带有标准的C/C++头文件,比如:

  • libc(C 运行时库)的头文件
  • libm(数学库)的头文件
  • JNI 接口的头文件
  • libz(zlib压缩库)的头文件
  • liblog(Android 日志系统)的头文件
  • OpenGL ES 1.1和 OpenGL ES 2.0(3D图像库)的头文件
  • libjnigraphics(图像库)的头文件(仅在Android 2.2及以上版本中可用)
  • 最小化的 C++ 头文件
  • OpenSL ES本地音频库的头文件
  • Android本地程序API

通过这些头文件,我们能够对NDK的适用范围有个大致了解。具体内容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讨论。

15.3. NDK实例: 计算菲波那契数列

前面提到,NDK适用于计算密集型的应用程序。我们不妨取一个简单的算法,分别在Java和C中实现,然后比较它们的运行速度。

于是,我选择了计算 菲波那契数列的算法作为实例。它足够简单,通过C和Java实现都不困难。另外在实现方式上,也有递归和迭代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在编写代码之前,先了解下菲波那契数列的定义:

fib(0)=0
fib(1)=1
fib(n)=fib(n-1)+fib(n-2)

它看起来会像是这样: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要:

  • 新建一个 Java 类来表示菲波那契库。
  • 生成本地代码的头文件。
  • 使用 C 来实现算法。
  • 编译并创建共享库。
  • 在 Android 应用中调用这个库。

15.3.1. FibLib

FibLib 中定义了菲波那契数列的4种算法:

  1. Java递归版本
  2. Java迭代版本
  3. 本地递归版本
  4. 本地迭代版本

我们从简入手,先提供Java版本的实现,稍后再实现C的本地版本。

例 15.1. FibLib.java

package com.marakana;

public class FibLib {

        // Java implementation - recursive
        public static long fibJ(long n) {  //
                if (n <= 0)
                        return 0;
                if (n == 1)
                        return 1;
                return fibJ(n - 1) + fibJ(n - 2);
        }

        // Java implementation - iterative
        public static long fibJI(long n) { //
          long previous = -1;
          long result = 1;
                for (long i = 0; i <= n; i++) {
                  long sum = result + previous;
                        previous = result;
                        result = sum;
                }
                return result;
        }

        // Native implementation
        static {
                System.loadLibrary("fib"); //
        }

        // Native implementation - recursive
        public static native long fibN(int n); //

        // Native implementation - iterative
        public static native long fibNI(int n);  //
}
  1. Java 递归版本的菲波那契算法
  2. Java 迭代版本的菲波那契算法,与迭代相比省去了递归的开销。
  3. 本地版本将在共享库中实现,这里只是告诉 JVM 在需要时加载这个库。
  4. 定义了对应的函数,但是并不实现他们。注意这里使用了 native 关键字。它告诉 JVM 该函数的代码在共享库中实现。在调用这个函数前应该加载对应的库。
  5. 这是迭代的版本。

到这里,FibLib.java已经编写完毕,但上面的native方法还没有实现。接下来就是用C实现本地部分了。

15.3.2. JNI 头文件

接下来需要做的首先是,创建相应的JNI头文件。这需要用到一个Java的标准工具,也就是javah。它附带在JDK中,你可以在JDK/bin中找到它。

跳转到项目的bin目录,执行:

[Fibonacci/bin]> javah -jni com.marakana.FibLib

javah -jni 取一个类名作为参数。需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类都默认处于Java的Classpath中,因此切换到项目的bin目录再执行这条命令是最简单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假设当前目录已经在Classpath中,保证javah -jni com.marakana.FibLib能够正确地加载对应的类。

上述命令会生成一个文件com_marakana_FibLib.h,它就是供我们引用的头文件。

在编写本地代码之前,我们需要先整理一下项目目录。Eclipse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许多工作,但它还没有提供NDK的相关支持,因此这些步骤需要手工完成。

首先,在项目目录下新建一个目录jni,用来存放本地代码和相关的文件。你可以在Eclipse的Package Explorer中右击FibLib项目,选择 New→Folder

然后把新生成的头文件移动到这个目录:

[Fibonacci/bin]> mv com_marakana_FibLib.h ../jni/

看一下刚刚生成的文件:

include::code/Fibonacci/jni/com_marakana_FibLib.h

这个文件是自动生成的,我们不需要也不应手工修改它。你可以在里面见到待实现函数的签名:

...
JNIEXPORT jlong JNICALL Java_com_marakana_FibLib_fibN
  (JNIEnv *, jclass, jlong);
...
JNIEXPORT jlong JNICALL Java_com_marakana_FibLib_fibNI
  (JNIEnv *, jclass, jlong);
...

这便是JNI的标准签名。它有着某种命名规范,从而将这些函数和com.marakana.FibLib中的native方法关联起来。可以留意其中的返回值是jlong,这是JNI中标准的整数类型。

这些参数也同样有意思:JNIEnvjclassjlong。所有的JNI函数都至少有着前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JNIEnv指向Java VM的运行环境,第二个参数则表示着函数属于的类或者实例。如果属于类,则类型为jclass,表示它是一个类方法;如果属于实例,则类型为jobject,表示它是一个实例方法。第三个参数jlong,则表示菲波那契算法的输入,也就是参数n

好,头文件已准备完毕,接下来就可以实现C函数了。

15.3.3. C 函数实现

我们需要新建一个C文件来存放本地代码。简单起见,我们将这个文件命名为fib.c,和刚才生成的头文件保持一致,同样放置在jni目录中。右击jni目录,选择New→File,并保存为fib.c

Note:

在你打开C文件时,Eclipse可能会调用外部编辑器而不是在自己的编辑窗口中打开。这是因为用于Java开发的Eclipse还没有安装C开发工具的支持。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通过Help→Install New Software为Eclipse安装C的开发工具支持,也可以通过右键菜单Open With→Text Editor强制在Eclipse中打开。

C版本的菲波那契算法与Java版本差异不大。下面就是fib.c中的代码:

例 15.2. jni/fib.c

#include "com_marakana_FibLib.h" /*  */

/* Recursive Fibonacci Algorithm  */
long fibN(long n) {
  if(n<=0) return 0;
  if(n==1) return 1;
  return fibN(n-1) + fibN(n-2);
}

/* Iterative Fibonacci Algorithm  */
long fibNI(long n) {
  long previous = -1;
  long result = 1;
  long i=0;
  int sum=0;
  for (i = 0; i <= n; i++) {
    sum = result + previous;
    previous = result;
    result = sum;
  }
  return result;
}

/* Signature of the JNI method as generated in header file  */
JNIEXPORT jlong JNICALL Java_com_marakana_FibLib_fibN
  (JNIEnv *env, jclass obj, jlong  n) {
  return fibN(n);
}
/* Signature of the JNI method as generated in header file  */
JNIEXPORT jlong JNICALL Java_com_marakana_FibLib_fibNI
  (JNIEnv *env, jclass obj, jlong  n) {
  return fibNI(n);
}
  1. 导入头文件com_marakana_FibLib.h。这个文件是前面通过 javah -jni com.marakana.FibLib 命令生成的。
  2. 菲波那契算法的递归实现,与 Java 中的版本很相似。
  3. 菲波那契算法的迭代实现。
  4. JNI中定义的接口函数,与com_marakana_FibLib.h的函数签名相对应。在这里我们为它加上变量名,然后调用前面定义的C函数。
  5. 同上。

菲波那契算法的C部分已经实现,接下来就是构建共享库了。为此,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Makefile。

15.3.4. Makefile

要编译本地库,那就需要在Android.mk中给出编译项目的描述。如下:

例 15.3. jni/Android.mk

LOCAL_PATH := $(call my-dir)

include $(CLEAR_VARS)

LOCAL_MODULE    := fib
LOCAL_SRC_FILES := fib.c

include $(BUILD_SHARED_LIBRARY)

它是Android构建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在这里给出了输入文件(fib.c)和输出(fib模块)的定义。其中模块名会根据系统平台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命名规范,比如在ARM平台上,输出的文件名就是libfib.so

这就写好了Makefile,随后构建即可。

15.3.5. 构建共享库

假定你已经安装好了NDK,解下来就可以构建共享库了:切换到项目目录,执行ndk/ndk-build即可。其中ndk表示你的NDK安装目录。

构建完成之后,你可以见到一个新的子目录lib,里面放有刚刚生成的共享库文件。

Note:

共享库默认是面向ARM平台构建,这样可以方便在仿真器上运行。

在下一节,我们将共享库打包进APK文件,供应用程序调用。

15.3.6. FibActivity

FibActivity允许用户输入一个数字,分别运行四种算法计算这个值对应的菲波那契数,并将不同算法花费的时间输出,供我们比较。这个Activity需要调用到FibLiblinfib.so

例 15.4. FibActivity.java

package com.marakana;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view.View;
import android.view.View.OnClickListener;
import android.widget.Button;
import android.widget.EditText;
import android.widget.TextView;

public class Fibonacci extends Activity implements OnClickListener {
        TextView textResult;
        Button buttonGo;
        EditText editInput;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main);

                // Find UI views
                editInput = (EditText) findViewById(R.id.editInput);
                textResult = (TextView) findViewById(R.id.textResult);
                buttonGo = (Button) findViewById(R.id.buttonGo);
                buttonGo.setOnClickListener(this);
        }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iew) {

                int input = Integer.parseInt(editInput.getText().toString()); //

                long start, stop;
                long result;
                String out = "";

                // Dalvik - Recursive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result = FibLib.fibJ(input);  //
                sto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out += String.format("Dalvik recur  sive: %d (%d msec)", result, stop
                                - start);

                // Dalvik - Iterative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result = FibLib.fibJI(input); //
                sto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out += String.format("\nDalvik iterative: %d (%d msec)", result, stop
                                - start);

                // Native - Recursive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result = FibLib.fibN(input); //
                sto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out += String.format("\nNative recursive: %d (%d msec)", result, stop
                                - start);

                // Native - Iterative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result = FibLib.fibNI(input); //
                sto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out += String.format("\nNative iterative: %d (%d msec)", result, stop
                                - start);

                textResult.setText(out); //
        }
}
  1. 将字符串转换为数字。
  2. 在计算前,记录当前时间。
  3. 通过 FibLib 的方法计算菲波那契数,这里调用的是 Java 递归版本。
  4. 将当前时间减去先前记录的时间,即可得到算法花费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5. 使用 Java 的迭代算法执行计算。
  6. 使用本地的递归算法。
  7. 最后是本地的迭代算法。
  8. 格式化输出并且打印在屏幕上,

15.3.7. 测试

到这里就可以做些测试了。需要留意的是,如果n的值比较大,那可能会消耗很长的计算时间,尤其是递归算法。另外计算是在主线程中进行,期间会影响到界面的响应,如果没有响应的时间过长,就有可能出现 图6.9 那样的Application Not Responding,影响测试结果。因此我建议将n的值设在25~30之间。此外,为了避免主线程的阻塞,你完全可以将计算的过程交给一个异步任务(AsyncTask,参见 第六章AsynTask一节)来执行,这将作为一个小练习留给读者。

经过一些试验以后,你会发现本地版本的算法几乎比 Java 版本快了一个数量级(图 15.1 "33的菲波那契数")。

图 15.1. 33的菲波纳契数
巨好的入门写精通_第49张图片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本地代码对计算密集型应用的性能提升是很诱人的。通过NDK,可以使得本地代码的编写变得更加简单。

15.4. 总结

在Android 2.3 Gingerbread版本中,NDK引入了对本地Activity的支持。这样即可通过C语言直接编写Activity,从而简化Android游戏的开发过程。


SOURCE:(index.t2t)

你可能感兴趣的:(android,service,eclipse,数据库,layout,st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