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湿地系列《自然竞技场》课后反省与感触

        六一儿童节后的第一天,迎来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生机湿地系列课程的第一批学生。因为课程设置要求,这一批孩子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主。主要是想通过三次课程,促进他们对湿地自然环境的感知力和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对环境问题的观察、分析、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互动、以及团队合作等等。为此系列的首次课《自然竞技场》的准备可谓费尽心思!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两次去活动现场准备物资,并与核心助教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期望能为孩子们呈现好的课堂效果。

摄影:蓝天

        可是在课程中却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孩子的年龄是以9岁至12岁为主,处于青春前期,想要表达真实自我的意识已萌牙。在课前调查中,多数孩子表示参加活动并非是他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家长替他们报名的。在活动中,少数几个大龄孩子有的公开表示不愿意配合引导,或消极参与活动,多少影响了整个团队的气氛。虽然课程圆满结束了,可是面对这意料之外的挑战,却使我不得不陷入了反思...... 当看到孩子这样情绪与行为表现时,我首先的反应是好像看到了被动来到咨询室的孩子。孩子不理解家长的想法,不满意自己被安排,自己的主观愿望没有被父母看见。此外,当天在高温下进行户外活动确实有些不适应,所以在课程当中孩子有抵触的情绪是难免的。虽然此时身份是环境教育老师,不是咨询师,但是也可以发挥一些容器的功效。孩子既然已经来了,在这里他们应当被允许安全地充分地表达自我,不管是什么样的声音,都可以被接纳。当孩子经过试探发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倾听和关注,他的防御机制逐渐消退,有可能会投入活动。课程的设置没法改变,但是如果真正接纳孩子的各种行为反应,觉察到他们的真实诉求,尝试与他们共情,给予他们希望得到的关心与理解。也许他们也会逐渐接受我们,建立情感的纽带,跟随我们主动适应课程。根据以往带团体的体会,情感能得以连接,其实是在前期耐心而真诚的相处中,在某一不经意的霎那间,情感火花的碰撞中,信任关系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摄影:蓝天

        环境教育遭遇青春期的孩子,这的确是一块瓶颈、一个有待突破普遍性课题。虽然不期而遇他们的挑战,但这也是观察他们在户外团队里真实表现的机会。在一个陌生的团队里,身处不熟悉不太适应的户外环境中,在面对冲突和受挫时,他们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会自然呈现出来。他们的行为/语言的积极/消极反应、是否是以自我为中心或是过度配合他人情感、自我形象平衡的灵活性等等,都可以被观察到。这里需要强调是:观察他们的各种反应模式不是为了贴标签和作评判,而是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摄影:娴玲
摄影:娴玲

        当天的气温确实很高,课程的大部分活动是设置在户外进行的。虽然是在树荫下做游戏,我们经常提醒及时补充水份,但孩子能坚持下来的确挺不容易的。同时,家长心疼孩子也是能理解的。但是,作为一名环境教育的传播人,我们发自内心地渴望家长和孩子和我们达成一个共识:我们只有身处于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才能对环境产生真实的体验。课程的目的不止是让孩子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做一场兴奋的游戏,记住几个物种的名称。 那样会使参与者忽略课程的核心意义:公众通过在湿地环境中的体验,理解湿地生态系统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联系,感受其生命力背后的故事,激发我们守护人类共同的湿地家园的行动!阳光明媚、清凉宜人只是湿地真实环境的一个方面,而只有身处湿地经历不同的体验(包括潮湿、闷热等不适感),才能获得对湿地最完整、真实的认知与理解。记得同在大理参加流水学习法的一位老师说过的话:我爱自然,不仅爱晴朗时的自然,也爱雨天中的自然、风雪中的自然,我爱各种天气状况中的自然。就像对待我们的孩子一样,不仅爱他们的优点,也要接纳他们需要调整的部分。更何况自然规律不是我们凭意志可以改变的,只有我们调整好自己来适应它。此时,突然想到:想要促使更多的公众真正理解和接受环境教育传递的使命和意义,我们的路还很长很长......

摄影:娴玲
摄影:蓝天

        同样,家长对于安排孩子在气温较高的户外活动有情绪和想法,就像自然规律一样不是凭我们单方面可以说服的,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和应对呢?我们是否可以站在高于家长的位置,以专业的姿态对家长们说:“这是为你们的孩子好”?我想这样做恐怕更会激化他们的抵触。家长的担忧是合情合理的:作为老师,我们能真正像家长一样心疼他们的孩子吗?我们只有认同和接受他们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担忧,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只有我们努力使他们理解,我们的活动确实对孩子成长有益,才能认可我们的设置,并与我们结成同盟。此时,我不禁想到有一位母亲。当她第一天带着两个上初中的孩子参加我们的种植活动—在近30度的高温,头顶骄阳、挥汗如雨地和我们一起刨地。我看着两个孩子没有什么防晒护理,就这样在烈日下暴晒,心里隐隐不安。可是妈妈却这样对我说:这是他们对于着装的选择,那他们就得面对。两个孩子默默地听着,非常配合地坚持到了最后。面对这个妈妈和孩子,我不禁地感受到:如果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家庭出现,那我们做环境教育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逐渐地我们可以退居这些家长的身后了。

        由此可见,即使是在面对孩子的环境教育中,与孩子及家长的关系的建立仍然是保证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我们课程实施的重心除了保障课程内容的完善,还不能忽视与受众家庭关系的联接。

摄影:娴玲

感谢全程给予支援的小河老师、松子老师、雪花老师、蓝天老师、小荻老师!

文:炒青   2018年6月13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机湿地系列《自然竞技场》课后反省与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