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完成蜕变

        今天是孔子诞辰日,想起勃朗宁那句话:“生命有其意义,对它的探求是我精神所寄。”

        喜欢读《论语》,更喜欢在《论语》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读完《论语》已有一段时间,但孔子的高大形象却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三岁丧父,在贫贱中长大,曾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当过乘田,学会不少生活本领。15岁立志学习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博通多能。30岁左右,正式授徒讲学。40岁左右,形成自己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在鲁国产生较大的政治影响。50岁时获得从政机会,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颇有政绩,后提拔为管理建筑工程的司空,又提拔为管理司法事务的司寇。担任大司寇只有三个月,因与执政者政见不一而弃官。从此带领数十位弟子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宋、曹、郑、蔡、楚等国,颠沛流离14年。他关注的重点始终是社会、国家、道德的建设,不仅未被各诸侯国任用,而且屡遭冷遇,被老农形容为“累累如丧家之犬”。但他不消沉,不觉苦,讲诵弦歌不衰。68岁那年受礼聘返鲁,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和古代文献的整理,晚年完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撰和校订工作。公元前479年病逝,由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论语》一书。

      《论语》一万六千多字的记载,找不到一个苦字,却处处可见其乐。孔子有那么大的担当,那么重的责任,经历那么多的挫折,遭遇那么多的磨难,但他一直是快乐的、轻松的、洒脱的、从容的。

        孔子之乐从《论语》的第一章便可看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句讲学习之乐,第二句讲共修之乐,第三句讲修养之乐。

      细细品读,会发现开篇第一章的第一个字“学”,传递着非常丰富的信息。

      01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人群里找到忠厚的人很容易,找到像他那样好学的人就不容易了。可见,孔子是一个好学之人。传播仁政思想的同时,他直面生活,在亲身感受中思考人与社会的问题,时时处处无不在学习。

        无论在道德上、能力上、知识上,我们都有严重的不足,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修炼的过程,在学习中能够完成思想的顿悟,人生的蜕变。

        习与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习”的繁体字上面是羽毛的羽,就是鸟张开翅膀在练习飞翔。

        学,可以得到知识,了解人生的道理。习,是付诸行动,把知识变成能力。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在学和习中逐渐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接近圣贤的境界,探求生命的意义。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02暗示我们,打开《论语》要有学习的心态

      我们总是步履匆匆,一路寻找,只是没有觉察,没有静下心来学习,没有停下脚步反思;我们总想尽如人意,以至于忙忙碌碌,疲惫不堪,最终没能让自己满意;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却遗落了原本拥有的东西。

        我们处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总想做一个完美的自己。在尽量让自己完美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

        学习是个人的修行。读书的快乐,修行的快乐,是内心的快乐。学习的过程,求道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很快乐。因为在学的过程中,知识变成了能力,行为准则变成了修为,自己逐渐变得完美。

        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素读《论语》百遍,寻找圣贤智慧,渐悟其中深意。

        对于经典,不想一口气读完,总是分多次阅读,且每次读一小段,读完以后告诉自己,这仅仅是理解全书的开端。接下来,读一些关于《论语》的解读、评论。最后再读一遍原典,突然发现,它像一本新书,摊在你的面前,如此,你将永远爱上《论语》,爱上经典。

        作为教育人,我们都不完美,只要用心学习,不断领悟,哪怕能推动教育事业前进一小步,就无悔于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经典,完成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