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青花瓷样式

在景德镇生活快四年,这里给我带来了最爱的陶瓷,早在几年前就想自己试着学习青花,但是因为技巧什么都不懂所以做出来东西很丑就不敢继续尝试了,有幸的是今年上半年上了一堂课是青花课,大概一个月。那是我真正的系统的去学习画青花。

有种奇妙的感觉,感觉那一抹蓝色深深的印在了我的生命里。喜欢它的原因可能是我喜欢蓝色也可能是因情生情,虽然我大学的专业并不是绘画做出来的东西并没有专业人士那样精致但还是以爱好者的角色一直坚持着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图片发自App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接近摄氏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经高温烧成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之为“青花”。成熟的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工在元代中后期创烧成功的。从那以后的数百年,青花瓷长盛不衰。传统青花瓷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督陶官唐英奉皇帝的旨意,按宫中交与的二十幅制瓷图画,编写了《陶冶图说》,其中总结说明了青花瓷的生产过程和制作技艺,包括青料加工技艺,绘画装饰技艺和坯胎施釉技艺。青花瓷可以作为安全的食用器皿因为它经过1280度的高温烧制和釉下工艺。也可以作为家庭摆件因为它的历史和迷人的气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明、清两代景德镇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成化、弘治时青花瓷胎薄釉白而青色淡雅。正德时青花瓷胎骨厚重,青花浓中带灰。嘉靖青花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浓重、鲜艳的色调。万历中期以后的青花瓷蓝中微微泛灰的色调,有沉静的风格。清代的青花瓷以康熙民窑器为代表。康熙青花呈宝石蓝的色泽,极为鲜艳,其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层次分明,画工们成熟地运用更多种浓淡不同的青料,有意识地造成多种不同深线层次的色调,所以康熙青花瓷有“青花五彩”之誉。我最喜欢的颜色就是康乾年间的颜色,每次去买青花料的时候都会必不可少的带上康乾21色号。

图片发自App



现在景德镇做陶瓷比较方便,想画青花直接去卖坯的地方买自己喜欢的坯体直接来画就行了,不用自己拉坯修坯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这里头就不细说了。直接来说画青花最重要的两个步骤吧。

如今画青花大家都会喜欢分水,让图案以一块面的形式出现,只勾线的话会显得单薄,而且线条的要求很高,一般学习者会达不到功夫。分水是青花装饰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装饰步骤。青花分水料分为五色,即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由于分水料在浓度上的变化,使这种蓝色调的装饰享有“色分五彩”之誉。青花分水料的深浅浓淡变化,主要在于其含水量的多寡(通常为80~96%)。青花分水料的调制系将研磨极细的青花料加水调匀,然后冲入大量开水,以汤匙搅动至泡沫泛起即成熟料。候其沉淀澄清后,移去上部清液,取沉淀之熟料加稀释剂--茶汁调配成不同浓淡的分水料,分别放置备用。分水时应经常搅动,防止色料沉淀,以免烧后呈色不一致。

青花分水方法在步骤上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勾轮廓后分水,一种是先分水然后勾勒轮廓。前者有一定的分水范围,适宜表现工整细致的装饰纹样,而后者则不受轮廓限制,画面活泼,线条清爽,适于写意画装饰。进行分水操作时,先将分水笔放入料水中蘸料提出,待笔上料水下流成滴状后,将笔填成肚大头尖形状即可执笔分水。分水时要求运笔轻捷,自左而右,将料水顺流势引至所需地方,然后用侧笔将积水吸尽。整个分水操作要求运笔自如,一气呵成,切忌中途停滞,更不宜重复添补,否则会造成水迹不匀,料色聚积,层次不清。分水时,还应考虑坯体厚度和松紧程度,在手法上略有区别。厚坯和紧坯(圆器)吸水性较强,分水速度宜稍缓;而薄坯或松坯(琢器)吸水性较弱,速度宜略快。此外,还应注意处理好分水笔含水多寡与分水速度的关系。分水笔含水多,则运笔宜稍快;含水少则宜略缓。但分水笔含水不宜太少,以免因笔锋碰触坯泥掺入料水而影响青花呈色。

画完之后就要去上一层透明釉,施釉也有很多种方法,吹釉荡釉浸釉等等,施釉的方法一般取决于什么样的器皿。我最开始画盘子的时候会去学吹釉,因为运用的面比较广,一般的器皿都可以用吹釉这个方法,还有一个便利之处就是有吹釉机这样就对身体伤害没那么大(因为大家都有了解,釉在没烧成前对身体伤害还是很大的。)

刚开始画的东西特别丑,什么都做的不到位控制的不好,但是我想喜欢这件事就去做吧,慢慢你就会越来越了解它越来越能好好的把握它的性能,下面就放几张初学时的照片有点不太熟练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统青花瓷样式)